元谌(5世紀?—536年7月15日),字兴伯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侍中、使持节、征东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司州牧、赵郡灵王元幹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生平

元谌性格平静和顺,从通直正员郎升任太子庶子司空司马鸿胪少卿,升任后将军肆州刺史,元谌坚决推辞不受任,朝廷改授任平南将军光禄少卿。元谌转任黄门侍郎,进号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外任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相州刺史,罢除州任,担任宗正卿都官尚书,以皇室近亲照例封上蔡县开国公,食邑四百户,元谌辞让不接受。尔朱荣进入洛阳,启奏魏孝庄帝元子攸,想要迁都晋阳,魏孝庄帝也不能违抗尔朱荣的意见。魏孝庄帝询问元谌,元谌争论认为不可以。尔朱荣愤怒的说:“关你何事这样一再坚持!何况河阴之变,你忘了吗?”[1]元谌说:“天下的事天下人议论,何必用河阴之变的残酷来威胁我元谌!作为宗室皇亲,官居常伯,活着既然没有用处,死了又会有什么损害!即便今日砍下脑袋剖腹流肠,也没有什么可怕。”尔朱荣大为恼怒,想要治元谌的罪。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坚决劝谏,尔朱荣才作罢。目睹这一幕的人无不震惊惶恐,元谌神色自若。之后几天,魏孝庄帝与尔朱荣一起见到宫殿壮丽,大树成行,尔朱荣叹息说:“臣前几天一时糊涂,有迁都的意见,今日看到皇宫如此壮观,何必离开河洛迁往晋阳。臣反复思考元尚书的话,深邃不可置疑。”所以迁都的议论因此作罢[2]建义元年四月癸卯(528年5月20日),元谌出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封魏郡王,食邑一千户[3][4][5],又加侍中。元谌本来年长,应该承袭赵郡王的封爵,他的父亲元幹宠爱元谌的弟弟元谧,以元谧为世子。永安三年冬十月癸卯朔(530年11月6日),魏孝庄帝诏令恢复元谌为赵郡王,元谌弟弟的儿子赵郡王元寘改封平昌王[6][7],元谌进号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于普泰元年三月癸酉(531年4月5日)升任司空公[8][9][10]太昌元年五月丙申(532年6月21日),司徒公元谌转任太保[11][12][13]司州牧,于永熙二年丁巳(533年5月8日)转任太尉公,加羽葆鼓吹[14][15][16],永熙二年七月壬辰(533年8月11日)升任太师开府[17][18][19]录尚书事天平元年十月庚午(534年11月12日),元谌担任大司马[20][21][22]天平三年六月辛巳(536年7月15日),元谌去世[23][24],朝廷赠予假黄钺侍中都督冀州刺史,谥号孝懿。元谌没有其他才干见识,历任的官职虽然高,当时的人轻视他[25][26]

家庭

父母

  • 元幹,北魏侍中、使持节、征东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司州牧、赵郡灵王[27]
  • 南安谯氏,本州治中从事史、济南郡太守谯釐头之女[27]

兄弟姐妹

  • 元谧,北魏安南将军、都官尚书、赵郡贞景王
  • 元谭,北魏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城安贞惠侯
  • 元谳,北魏左将军、太中大夫、平乡孝惠男
  • 元譿,北魏羽林监、直阁将军

夫人

子女

  • 元炜,承袭为赵郡王,北齐接受禅让后,爵位依例降低
  • 元焕,第二子,过继给广川哀王元灵遵,北魏宁朔将军、谏议大夫、广川孝王[27]
  • 元氏,第三女,嫁北魏平东将军、中散大夫高伯礼

参考资料

  1. ^ 《北史校勘记·卷十九·列传第七·一七》:且河阴之役君应之 通志“君应之”作“君忘之乎”。按此是尔朱荣恐吓元谌语,疑当如通志。
  2.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纪八》: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知之。”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谌,谧之兄也。
  3. ^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十》:癸卯,以前太尉公、江阳王继为太师、司州牧;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北海王颢为太傅、开府,仍刺史;平东将军、光禄大夫、清渊县开国侯李延寔为太保,进封阳平王,寻转太傅;安南将军、并州刺史元天穆为太尉公,封上党王;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椿为司徒公;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顿丘郡开国公穆绍为司空公,领尚书令,进爵为王;使持节、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上党公长孙稚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王,寻改封冯翊王;中军将军、殿中尚书元谌为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封魏郡王;中军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元顼为东海王;金紫光禄大夫、广陵王恭为仪同三司。
  4.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癸卯,以前太尉、江阳王继为太师、司州牧;以相州刺史、北海王颢为太傅、开府,仍刺史;封光禄大夫、清泉县侯李延寔为阳平王,位太保,迁太傅;以并州刺史元天穆为太尉,封上党王;以仪同三司杨椿为司徒;以仪同三司、顿丘郡公穆绍为司空,领尚书令,进爵为王;以雍州刺史长孙承业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冯翊王;以殿中尚书元谌为尚书右仆射,封魏郡王;以给事黄门侍郎元填为东海王。
  5.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纪八》:癸卯,以江阳王继为太师,北海王颢为太傅;光禄大夫李延寔为太保,赐爵濮阳王;并州刺史元天穆为太尉,赐爵上党王;前侍中杨椿为司徒;车骑大将军穆绍为司空,领尚书令,进爵顿丘王;雍州刺史长孙稚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爵冯翊王;殿中尚书元谌为尚书右仆射,赐爵魏郡王;金紫光禄大夫广陵王恭加仪同三司;其馀起家暴贵者,不可胜数。
  6. ^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十》:冬十月癸卯朔,封安南将军、大鸿胪卿元宝炬为南阳王,大宗正卿、汝阳县开国公元脩为平阳王,通直散骑常侍、龙骧将军、新阳县开国伯元诞为昌乐王。复通直散骑常侍、琅邪县开国公。李叔仁官爵,仍为使持节、大都督,以讨世隆。以魏郡王谌徒封赵郡王,谌弟子赵郡王寘改封平昌王。
  7.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甲辰,徒封魏郡王谌为赵郡王,谌弟子赵郡王寘为平昌王。
  8.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三月癸酉,封长广王晔为东海王。诏太师、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鲁郡王肃还为太师;特进、车骑大将军、沛郡王欣为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阳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彭城王尔朱仲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并为大将军;柱国大将军、并州刺史、颍川王尔朱兆为天柱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卫将军、大都督、晋州刺史、平阳郡开国公齐献武王封勃海王,增邑五百户;特进、车骑大将军、清河王亶为仪同三司;侍中、太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太保;开府、前司徒公长孙稚为太尉公、录尚书事;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赵郡王谌为司空公。
  9.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三月癸酉,封长广王晔为东海王;以青州刺史、鲁郡王肃为太师;沛郡王欣为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阳王;以徐州刺史彭城王尔朱仲远、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并为大将军;以柱国大将军、并州刺史、颍川王尔朱兆为天柱大将军;封晋州刺史、平阳郡公高欢为勃海王;以特进、清河王亶为太傅;以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太保;以赵郡王谌为司空。
  10.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癸酉,魏封长广王晔为东海王,以青州刺史鲁郡王肃为太师,淮阳王欣为太傅,尔朱世隆为太保,长孙稚为太尉,赵郡王谌为司空,徐州刺史尔朱仲远、雍州刺史尔朱天光并为大将军,并州刺史尔朱兆为天柱大将军;赐高欢爵勃海王,征使入朝。
  11.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五月丙申,前废帝广陵王殂。以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封沛郡王;司徒公、赵郡王谌为太保;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清河王亶仪同三师;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州牧、南阳王宝炬为太尉公;侍中、太保、录尚书事长孙稚为太傅;侍中、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元罗仪同三司、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吏部尚书元世隽仪同三司。
  12.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五月丙申,节闵帝殂。以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改封沛郡王,以司徒、赵郡王谌为太保,以司空、南阳王宝炬为太尉,以太保长孙承业为太傅。
  13.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以沛郡王欣为太师,赵郡王谌为太保,南阳王宝炬为太尉,长孙稚为太傅。
  14.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丁巳,以侍中、太保、司州牧、赵郡王谌为太尉公,加羽葆鼓吹;侍中、太尉公、南阳王宝炬为太尉、开府、尚书令。
  15.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丁巳,以太保、赵郡王谌为太尉,以太尉、南阳王宝炬为尚书令、太保,开府。
  16.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丁巳,魏以赵郡王谌为太尉,南阳王宝炬为太保。
  17.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壬辰,以太师、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侍中,以太尉公、赵郡王谌为太师,并开府。
  18.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秋七月壬辰,以太师、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以太尉、赵郡王谌为太师,并开府。
  19.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壬辰,魏以广陵王欣为大司马,赵郡王谌为太师。
  20. ^ 《魏书·卷十二·帝纪第十二》:庚午,以太师、赵郡王谌为大司马,以司空、咸阳王坦为太尉,以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以开府仪同三司高昂为司空。
  21.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庚午,以太师、赵郡王谌为大司马,以司空、咸阳王坦为太尉,以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以开府仪同三司高昂为司空。
  22.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庚午,东魏以赵郡王谌为大司马,咸阳王坦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高敖曹为司空。
  23. ^ 《魏书·卷十二·帝纪第十二》:六月辛巳,赵郡王谌薨。
  24.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六月辛巳,赵郡王谌薨。
  25. ^ 《魏书·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谧兄谌,字兴伯,性平和。自通直正员郎,迁太子庶子、司空司马、鸿胪少卿。迁后将军、肆州刺史,固辞不拜。改授平南将军、光禄少卿。转黄门侍郎,进号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出为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相州刺史。罢州,除宗正卿、都官尚书。以亲例封上蔡县开国公,食邑四百户,让而不受。庄帝初,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僕射;封魏郡王,食邑一千户。又加侍中。谌本年长,应袭王封,其父灵王宠爱其弟谧,以为世子。庄帝诏复谌封赵郡王。进号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迁司空公。出帝时,转太保、司州牧、太尉公,又迁太师,录尚书事。孝静初,为大司马,三年薨,赠假黄钺、侍中、都督、冀州刺史,谥曰孝懿。谌无他才识,历位虽重,时人忽之。
  26. ^ 《北史·卷十九·列传第七》:谧兄谌,字兴伯,性平和,位都官尚书。尔朱荣之入洛阳,启庄帝欲迁都晋阳。帝以问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之。”谌曰:“天下事天下论之,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宗室戚属,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罪谌。其从弟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一昨愚志,有迁京之意,今见皇居壮观,亦何用去河洛而就晋阳。臣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是以迁都议因罢。永安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封魏郡王。谌本年长,应袭王封,为其父灵王爱其弟谧,以为世子。庄帝诏复谌封赵郡王。历位司空、太保、太尉、录尚书事。孝静初,拜大司马。薨,谥孝懿。谌无他才识,历位虽重,时人忽之。
  27. ^ 27.0 27.1 27.2 27.3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寧朔將軍諫議大夫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誌銘》:魏故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誌銘」王諱煥,字子昭,河南洛陽人也。獻文皇帝之曾孫,趙郡靈王之次孫,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相州諸軍事中軍將軍相州刺史之第二子也。永平元年,」宣武皇帝旨紹廣川哀王焉。長源浩淼,聯光天首,鴻本扶疏,列萼雲端。攀宵宅」日,既彪炳於圖書;握符控海,又炤烂於墳史。王資玄樹操,得一」為心,忠敬發於天然,仁孝出自懷抱。溫柔惇厚,越在岐嶷,聰惠明敏,稟之獨悟。」去彼所天,來纂大國,泣盡蒸嘗,思深霜露,內表至誠,外形容色。又愛詩悅禮,不」捨斯須,好文翫武,無癈朝夕,味道入玄,精若垂幃,置觴出館,懽同林下。故皎皎」之韻,高邁群王;斌斌之稱,遠聞聖上。正光六年,有詔除寧朔將軍諫議大」夫。方欲追蹤陳楚,緝綜九家之奧;遠慕梁平,砥厲三善之樂。而仁壽徒聲,福賢」空設,以孝昌元年秋七月甲辰朔四月丁未寢疾薨于國第,時年廿一。蘭桂淪」芳,琬琰摧質,悲慟百寮,酸感二聖。迺追贈龍驤將軍荊州刺史,謚曰孝,禮也。」粵其年冬十一月壬寅朔八日己酉葬于西陵之陰。哀日月之永昧,痛玄夜之」不暘,鐫聲影於斯石,庶萬古而無亡。迺作銘曰:」玄丘振耀,黑水騰光,既誕聖哲,又播帝皇。統彼四海,奄此萬方,本枝蔚藹,」華萼鏗鏘。分條孤挺,別葉獨秀,明發天誠,敏起懷袖。德緣心精,道非師授,高藝」月將,鴻才日就。悅文出俗,愛古入微,儀形梁孝,景行陳思。金情風舉,玉韻泉飛,」嘉譽既遠,好爵來依。乾義中斷,坤仁橫絕,樑後夏彫,棟先秋折。國喪璵璠,家亡」綠結,痛毀慈顏,悲零賓血。月維仲冬,日纏上旬,庭建龜祧,堂啟龍輴。白楊思鳥,」青松愁人,一潛長夜,千載何春。」本祖幹,侍中使持節征東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司州牧趙郡靈王。」祖親南安譙氏,父釐頭,本州治中從事史濟南太守。」父諶,給事黃門侍郎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相州諸軍事中軍將軍相州刺史。」親勃海高氏,父信,使持節鎮東將軍幽瀛二州刺史衛尉卿惠公。」妃河南穆氏,父纂,荊州長史。」繼曾祖賀略汗,侍中征北大將軍中都大官,又加車騎大將軍廣川莊王。」曾祖親上谷侯氏,父石拔,平南將軍洛州刺史。」祖諧,散騎常侍武衛將軍東中郎將廣川剛王。」祖親太原王氏,父叡,侍中吏部尚書衛大將軍尚書令太宰公中山文宣王。」父靈遵,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廣川哀王。」親河南宇文氏,父伯昇,鎮東府長史懸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