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音節文字

半音節文字是一種半字母音節書寫系統。該釋義傳統上衍生至元音附標文字,但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前者。

東北非雙伊比利亞半音節文字

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是標準漢語的標音系統之一,現有37符號(21聲母、3介音及13韻母),是種標音符號。

一組音節由音節首(onset)和韻基(韻基rhyme=韻腹nucleus+韻尾coda)組成。注音符號音節首的「聲母」(ㄅㄆㄇㄈ…)和「介音」(一ㄨㄩ)都是獨立的輔音或獨立的元音,有拼音文字的特質。位於注音韻腹韻尾的「韻母」(ㄞㄟㄠㄢ…)則有代表一組音節性質的符號,例如ㄢ由/an/一元音一輔音組成。

注音符号有多个系统,有记录官话注音符号,有记录台湾话台湾方音符号,还有记录吴语苏州注音符号

伊比利亚半音节文字

古西班牙文字伊比利亚半岛上公元前5(可能早至7)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族半音节文字。有研究人员认为其全部来自腓尼基字母,另一些则认为希腊字母也发挥了作用。古西班牙文字在类型学上相当不寻常,因为它们的音节和字母是平衡的:对塞音表现为音节文字,对其他辅音和元音则表现为全音素文字。音节部分的每个字符代表不同的元辅音组合,例如ga的写法异于ge;此外,南部的原始形式不分塞音清浊,因此ga可写/ga/和/ka/,而东北伊比利亚文字的一种变体(根据考古证据是较早的一种)会在齿龈音(/d/~/t/)和软腭音(/g/~/k/)字符上加笔,以区分清浊。

塔尔提索斯文,或称西南文有特殊行为:虽然用于书写塞音的字母由后面的元音决定,但元音也会写出来。有人将其视为冗余班音节文字,另一些人则视其为多余的全音素文字。值得注意的是,伊特拉斯坎语和早期拉丁语的C、K、Q有类似用法,只有<Ka> 、<Qo>、<Qu>(剩下均写C)几种组合,且都写/k/、/g/。

救世苗文

救世苗文与注音符号类似,但韵母写在声母前面;每个韵母有两个字母,取决于声调;韵母/āu/和声母/k/为默认。

古波斯楔形文字

古波斯楔形文字与塔尔提索斯文比较像:有些辅音字母为某一元音独有,有些是部分合并的,有些是简单的,但所有元音字母无论多余与否都要书写。

赫梯楔形文字

赫梯楔形文字中的“全书”与古波斯楔形文字比较像,可以解释为也已经向准字母发展。

现代巴姆穆文字基本上是CV音节文字,但并没有足够的字形用于书写。其余音节就用CV与V字形组合而成,因此这些音节实际上用字母书写了。

日语假名

日语假名有时也会充当半音节文字,例如在拼写标准音节表中不存在的音节时:トゥ(tu)、ヴァ(va)等,这时第一个字符表示辅音,第二个字符表示元音。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