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印歐語詞根

重構的原始印歐語詞根(PIE roots)是承載詞匯意義的基本詞素。通過增加后綴形成詞幹,再通過變形詞綴在文法上形成變形后的(名詞動詞)。

PIE 詞根服從元音變換,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詞根完全由它的要素輔音來刻畫,而元音是可以變換的。作為規則,PIE 詞根有單一的音節核心,并通過元音變換可以要么是單音節要么不構成音節。

音位結構

基本詞根結構

PIE 詞根的中間是元音變換的元音(通常是完全等級的 *e,有時可能是 *a[1])。這個元音構成了一個響亮頂點,它周圍前導或尾隨著逐步遞減響亮度的一序列輔音(就是說響亮度在詞根兩側都遞減)。響亮級別如下:[2]

  1. *l *r *y *n
  2. *w *m
  3. 塞音(PIE 塞音表參見原始印歐音系)

這給出了下列詞根結構(這里的 P 是塞音而   是空位置):

 

注意在元音后的 *w 經常寫為 *u,而在元音后的 *y 經常寫為 *i。因此 *leiǵ- = *leyǵ-“to bind”而 *dʰeu- = *dʰew- “to run”都是允許的詞根。[3]

其他可能的詞根包括 *ped-“foot”,*dʰwer-“door”和 *wleikʷ-“to moisten”。禁止結構如 **mter-(音位次序錯)和 **wmek-(兩個同組音位)。

額外音位

余下的聲音,也就是喉音 *h₁ *h₂ *h₃ 和噝擦音 *s,可以在占據在這個等級中的幾乎所有位置。[2] *s 特別常見於初始位置(參見飘忽s-)。[4]

這種詞根的例子有 *peth₂-“to fly”,*treh₁w-“to nourish”和 *streig-“to stroke”。

對塞音的限制

詞根不能包含兩個普通的濁塞音(**ged-),也不能包含一個濁送氣音和一個清塞音(**tebʰ-),除非后者同一個 飘忽s-一起出現在詞首輔音叢中(比如 *stebʰ-“to stiffen”)。[4]

對音位數目的限制

元音必須同時前導和跟隨著至少一個輔音。最大輔音數目好像是五個(比如 *strenk-“tight”)。[4]

早期的 PIE 學者重構了一些開始或結束於元音的詞根。后者類型總是有長元音(*dʰē-“to put”,*bʰwā-“to grow”,*dō-“to give”),而這個限制對元音開始的詞根不成立(*ed-“to eat”,*ant-“front”,*od-“smell”)。喉音理論可以通過重構一個喉音跟在元音之后(*dʰeh₁-, *bʰweh₂-, *deh₃-,導致了長元音)或前導於它(*h₁ed-, *h₂ent-, *h₃ed-,導致了短元音)來解釋這種表現。這些重構服從上述規則。

例外

應當注意到某些詞根如 *pster-“to sneeze”好像不符合這些規則。[2] 這可能是由于對 PIE 音位結構的不完全理解或錯誤的重構。

詞根的意義

每個 PIE 詞根都有固有的意義,但不是總能夠直接重構的,這是由于語義變遷和在證實了的后代語言間的反映者們的意義差異。

重構的詞根總是有“動詞”含義,而名詞是通過后綴或其他方式派生出來的(例子參見原始印歐名詞)。這甚至對前面章節中被翻譯為名詞的詞根都成立: 例如 *ped-,也可以意味著“to tread”,依賴於元音變換等級和尾綴。

但是某些名詞如 *agʷn-os“lamb”或 *snus-os“daughter-in-law”不是從確立的詞根派生出來的。

詞根擴展

詞根擴展是向詞根的結尾增加一或兩個聲音,經常是塞音,而不改變它的意義。例如 *(s)teu-“to push, hit, thrust”,我們可以重構

  • *(s)teu-k- > 古希臘語 τύκος - túkos“hammer”
  • *(s)teu-g- > 英語 stoke (日耳曼語的 k 回溯為 PIE *g。)
  • *(s)teu-d- > 吠陀梵語 tudáti“beats”

這些擴展的來源未知。[4]

參見

注釋

  1. ^ *a 作為元音變換元音的存在性是有爭議的(參見印歐元音變換)。
  2. ^ 2.0 2.1 2.2 Rix (2001:5頁)
  3. ^ All examples of PIE roots are taken from Rix (2001) and Fortson IV (2004).
  4. ^ 4.0 4.1 4.2 4.3 Fortson IV (2004:70–73頁)

引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