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村
歷史
古坑村居民以曾氏為主,他們的祖先於1669年與其他四個氏族建立荃灣老圍,曾氏後人於1895年到古坑開枝建村,同宗的還有早於18世紀建村的川龍和柴灣角村。古坑村載於新界鄉議局編著的《新界原有鄉村名冊》和1905年批出的集體官契中。[1][2][3]
古坑位於現今城門道下的山谷、現今城門谷游泳池,得名於村旁一條由大帽山經象鼻山至關門口流出荃灣的河溪,亦有土名瓦窰龍。[4]古坑村與石圍角村、二坡圳村、米西塱村為鄰。村中有8間村屋,村周有耕地和豬欄。
戰後,不少人在古坑村村後、城門道下的斜坡搭建木屋聚居,成為一片木屋區,木屋居民曾經成立古坑村居民委員會以改善居民福利。[5][6]自1960年代,香港政府計劃將城門道與石圍角之間的山谷發展廉租大廈,因此多番與古坑及鄰村村民商討遷村安排。[7][8]政府原計劃將古坑村安置於關門口、楊屋和河背三村位於國瑞路的重置村旁邊,但最終選址和宜合道旁。[9]在商討過程中,古坑村曾氏家族就政府作出賠償的土地業權產生分歧,需要訴諸法庭,敗訴的一方留守至清拆前最後一刻方接受賠償分成。
1974年,古坑村部份石屋、木屋、農舍和豬欄開始清拆。[10][11][12] 1977年,古坑村與二坡圳、石圍角原居民一同遷到和宜合道重置村,古坑村獲得12棟標準三層高村屋,再沒有農地耕作。至1983年,古坑村木屋區仍然有木屋約200間,居民約1,100人。[13]古坑村木屋區最後於1989年清拆,原址用作興建城門谷公園。[14][15][16][17][18][19]
事件
參見
- 古坑道:荃灣的一條街道,因古坑村而得名。
參考來源
- ^ James Hayes. Tsuen Wan: Growth of a 'new Town' and Its Peo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 新界原有鄉村名冊. 新界鄉議局. 1991.
- ^ Gerald Moore. Tsuen-Wan Township: Study Group Report on Its Development. 1959.
- ^ Patrick H. Hase. Custom, Land and Livelihood in Rural South China: The Traditional Land Law of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1750-1950. Hong Kong University.
- ^ 古坑村民自助人助 建成新路橋樑啟用. 華僑日報. 1984-04-30.
- ^ 荃灣古坑村民獲助 修建村路改善交通. 華僑日報. 1984-04-26.
- ^ 荃灣區續興建廉租大厦區 地點在石圍角古坑. 工商晚報. 1965-07-10.
- ^ 荃灣古坑及米西塱兩村面臨清拆威脅. 華僑日報. 1973-06-07.
- ^ 荃灣葵涌兩村遷建新村. 華僑日報. 1966-06-03.
- ^ 古坑村十間豬欄遭當局拆毀豬隻逃去. 大公報. 1974-11-10.
- ^ 荃灣三村收地 今起拆遷古坑 鄉局請暫緩. 華僑日報. 1974-11-12.
- ^ 古坑住屋昨再被拆 三村村民廿二赴新界政務司署要求給予合理補償和合理安置. 大公報. 1974-11-15.
- ^ 古坑村改善環境 清潔日鼓勵自律. 華僑日報. 1983-08-15.
- ^ 古坑村三年內清拆 居民望知確實日期. 華僑日報. 1988-01-28.
- ^ 荃灣古坑村寮屋區明年清拆發展公園. 華僑日報. 1988-02-19.
- ^ 城門谷公園決提早發展影響古坑寮屋明年清拆. 華僑日報. 1988-04-06.
- ^ 古坑村何時拆居民望知日期若未清拆應速改善. 華僑日報. 1988-05-05.
- ^ 三村發展藍圖落實 城門谷古坑清拆開拓. 華僑日報. 1988-08-08.
- ^ 古坑村民要求支持建議清拆木屋居民上樓資格應由居住十年改為七年. 華僑日報. 1989-07-16.
- ^ 荃灣古坑村鬼屋荒山小型廠內發掘出一具骸骨. 華僑日報. 1963-09-08.
- ^ 荃灣古坑村棉廠大火. 華僑日報. 1971-02-28.
外部連結
|
|||||
---|---|---|---|---|---|
|
|||||
元朗區 | |||||
屯門區、 離島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沙田區 | |||
荃灣(荃灣市中心 - 柴灣角 - 荃灣西約) |
|||||
區內其他地方 |
|||||
新界大陸:曹公潭 - 油柑頭 - 釣魚灣 - 青龍灣 - 海美灣 - 更生灣 - 雙仙灣 - 汀九灣 - 近水灣 - 麗都灣 - 城門谷 - 和宜合 - 上葵涌 - 象鼻山 - 三疊潭 - 芙蓉山 - 老圍 - 川龍 - 大帽山 |
|||||
葵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