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协翁主

和协翁主(韓語:화협옹주,1733年4月20日—1753年1月1日),别稱和协贵主,朝鮮英祖之庶七女,生母暎嬪李氏

生平

生於英祖9年3月7日[1][2],19年受冊封為和协翁主[3],同年下嫁右议政申晚之子永城尉申光绥(婚典的细节收录在撰写于1743年的《和协翁主嘉礼謄錄》)。1752年和协翁主逝于麻疹,享年19岁,葬在京畿道扬州金谷平丘村(今南杨州三牌洞市)。1993年2月24日,首尔近郊龙山发现和协翁主的胎室[4]

根据《恨中录》记载,和协翁主虽然是英祖众女儿中容貌最出众的一位,但比起同母的姐姐和平翁主与妹妹和緩翁主,她可以說非常不得父親英祖的歡心。根据惠慶宮洪氏所著的《恨中录》记载,英祖会在去探望喜欢的人之时,换衣、洗脸、漱口(特别是那在之前见到了讨厌的人),并将梳洗过的污水倒入厌恶之人的后院里。这些是英祖在莅临和平翁主府第时必做之事,而污水也会命人倒入和协翁主与儿子思悼世子的后院里。他甚至不允许和协翁主与思悼世子踏入和平翁主的府第,也禁止他们踏上和平翁主常走的道路。(但畢竟是父女,在她病情嚴重時英祖仍親自前往探視,可能由於麻疹傳染病,大臣勸阻英祖探視,反而還被英祖斥罵一頓[5]),因为同病相怜,她和思悼世子(莊献世子)感情格外深厚。

对于姊姊和协翁主的逝世,思悼世子悲痛万分。他在所著的《凌虚关漫稿》写道 “吾於此姊。別有顧念之情。而今忽奄逝。此慟何比。無以躬臨洩哀。卽余至恨。”他也为和协翁主写下祭文,表达思念之情。[6]

癸酉年(1753年),承旨南有容为和协翁主写了挽词,收录在《雷渊集》中。 “沁園花樹日芳菲。帝子雲中樂未歸。瑤鏡自懸鸞不舞。玉簫無響鳳休飛。宮娥忍淚收華珮。夫族迎魂哭素幃。耐說六龍臨第日。秪今行路亦沾衣。

墓葬

2015年,和协翁主的墓葬在今京畿道南杨州市三牌洞被发现,墓志刻有“有明朝鲜和协翁主之墓寅坐”的字样,表明墓主人身份。出土的文物有10件青華白磁盒、1件粉彩、3件樹盒、青銅鏡、鏡盒、木梳子、織物類等。其中青華白磁和粉彩內裝有被推測是化妝品的內容物[7]。据悉,这个墓葬是英祖时期的初葬之墓,仪宾申光绥亦合葬于此。1970年代,申氏后人将夫妻两人的棺椁移葬他处(今扬州市真乾邑),原因未明。因此,在这个原葬地之中,并没有出土棺椁。[8]

墓中还发现英祖御笔亲书的墓志铭,刻在以墨填充的石碑上,正反面和側面共刻有394個字。鲜少有朝鲜国王为女儿亲自书写墓志铭,此为特列。铭文记录了和协翁主的生平,还有英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9]。最动人的一段是英祖自述和协翁主逝世两天前去探视的情形。得知英祖将移驾府中,和协翁主即命下人备膳,招待父亲。可惜当英祖到达时,和协翁主因呼吸困难忽然陷入昏迷。英祖在榻前留到天明,终不见其苏醒,重复了三次“我将回宫”后无奈含泪离去。隔天,英祖从太医口中得知,和协翁主苏醒之后,责备下人为何不将其唤醒接待圣驾,并表示来日将去宫中探望英祖。英祖闻言,不觉泪如雨下。然而二日后和协翁主病逝于大洞寺宅邸,父女并没有能再见最后一面[10]

家庭

先祖[11]
 
 
 
 
 
 
 
 
 
 
 
 
 
 
 
 
 
 
朝鮮孝宗(1619-1659)
 
 
 
 
 
 
 
朝鮮顯宗(1641-1674)
 
 
 
 
 
 
 
 
 
 
 
仁宣王后張氏(1618-1674)
 
 
 
 
 
 
 
朝鮮肅宗(1661-1720)
 
 
 
 
 
 
 
 
 
 
 
 
 
 
金佑明朝鲜语김우명(1619-1675)
 
 
 
 
 
 
 
明圣王后金氏(1642-1683)
 
 
 
 
 
 
 
 
 
 
 
恩津宋氏(1621-1660)
 
 
 
 
 
 
 
朝鮮英祖(1694-1776)
 
 
 
 
 
 
 
 
 
 
 
 
 
 
 
 
 
崔泰逸(1595-1645)
 
 
 
 
 
 
 
崔孝元(1638-1672)
 
 
 
 
 
 
 
 
 
 
 
平康張氏(1599-?)
 
 
 
 
 
 
 
淑嫔崔氏(1670-1718)
 
 
 
 
 
 
 
 
 
 
 
 
 
 
洪繼南
 
 
 
 
 
 
 
南陽洪氏(1639-1673)
 
 
 
 
 
 
 
 
 
 
 
江陵金氏
 
 
 
 
 
 
 
和协翁主(1733-1753)
 
 
 
 
 
 
 
 
 
 
 
 
 
 
 
 
 
 
 
 
李正立
 
 
 
 
 
 
 
李英任
 
 
 
 
 
 
 
 
 
 
 
尚州太氏
 
 
 
 
 
 
 
李榆蕃
 
 
 
 
 
 
 
 
 
 
 
 
 
 
南順立
 
 
 
 
 
 
 
宜寧南氏朝鲜语의령 남씨
 
 
 
 
 
 
 
 
 
 
 
暎嬪李氏(1696-1764)
 
 
 
 
 
 
 
 
 
 
 
 
 
 
 
 
 
金得善
 
 
 
 
 
 
 
金佑宗
 
 
 
 
 
 
 
 
 
 
 
醴泉金氏朝鲜语상산 김씨
 
 
 
 
 
 
 
 
 
 
 
 
 
 
李好立
 
 
 
 
 
 
 
全州李氏
 
 
 
 
 
 
 
 
 
 
  • 父:朝鮮英祖(1694-1776)
  • 嫡母:貞聖王后徐氏(1692-1757)
  • 生母:暎嬪李氏(1696-1764)
    • 夫:永城尉申光綏(1731-1775),字履之,領議政申晚朝鲜语신만次子[12]:804
      • 養子:申在善(1753-1810),字君元;申光綏族兄申光勉次子[12]:798
      • 媳婦:南陽洪氏朝鲜语남양 홍씨 (당홍계)(1750-1810),洪宗海次女[13]
        • 養孫:申錫洪(1803-1848),字稚川,申光綏姪兒申在顯次子;有四子二女[14]:963-964
        • 養孫:申錫保(1778-1836),字時民,申在善庶子;有一子五女

參考資料

  1. ^ 《英祖實錄》33卷,英祖9年(1733年)3月8日紀錄三.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2. ^ 《胎峯謄錄》癸丑四月初五日……今癸丑年三月初七日寅時生翁主阿只氏藏胎事……
  3. ^ 承政院日记:傳于鄭必寧曰, 翁主爲和協翁主。
  4. ^ 存档副本. [201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5. ^ 英祖 78卷, 28年(1752 壬申 / 청 건륭(乾隆) 17年) 11月 25日(壬午)上將幸和協翁主第, 副校理蔡濟恭再上箚諫之, 不從。 上以不卽聚軍, 命拿入兵曹判書金尙星、訓鍊大將金聖應。 而以奪符宣傳官, 不請標信, 行首宣傳官李漢膺寧海府投畀, 副行首徐赫修施以軍律, 承旨李之億進曰: “闕門之外, 軍律未安。” 許上特寢之, 賜以貂帽。 及臨主第, 夜深不還宮, 藥房、政院、大臣幷請對, 不許。 將曉始回鑾。
  6. ^ 祭和協翁主文:維歲次。壬申丁亥朔十五日辛丑。弟世子遣女官。以庶羞之奠。昭告于和協翁主之靈曰。惟我姊氏。稟質剛潔。生於王室。長於王室。卄年春光。一朝霜雪。宿昔遐圖。豈意今日。瞻彼鴈行。旣鮮且稀。云胡一疾。竟至難醫。慈氏曁我。昕夕焦爇。方其革也。誠孝猶切。聖駕臨視。幡然而起。起且呻囈。有隕如水。嗟嗟曷及。心膽驚墜。日月云邁。奄當厥望。替奠菲薄。洩我悲傷。英靈不沬。尙歆馨香。
  7. ^ http://chinese.korea.net/NewsFocus/History/view?articleId=142935
  8. ^ 此消息源自编者(User Milugu)和 Korea.net的记者私信联系。
  9. ^ 御制和协翁主墓志,墓在金谷平丘村:第七女和协即暎嫔所生也。癸丑三月初七日生于大内,巳未封爵,十一岁下嫁永城尉申光绥,即判书晚之子也。丁卯秋七月出阁,壬申十一月二十七日逝于大寺洞第。气品从容清秀,事亲以诚,事舅若一。虽处於阙中波荡之中,自幼至长澹然静然,无少间焉,若弗闻焉,若弗覩焉,即和协之性品也。弗然何以御下,何以齐众噫,常时为予之诚。虽弗能记,去冬二十五日,特为临视也。闻予之来,命左右而备饌待予,令侍者而探问来予。呜呼!其时,奚能为此,而因恒日为予之心也,吁嗟其日事吁嗟其日事已末。若惟待视,终气忽昏眩难以堪焉,嗟叹自谓曰,其将欺我,其将欺我。入视而谓曰,予今入阙,予今入阙,若是者三,昏昏涔涔漠然无应,故饮涕而回。翌日朝间,医所传,其后省觉,谓其侍者曰,何弗觉余奏以安回云。闻此弗觉泪下被面。闻其计来临,事已莫追。呜呼!此怀何以记焉?翌年正月二十二日葬于杨州金谷面庚向原。而谓其予枝,何忍记焉,尤为深怆。者申门只有乳童弗即立后也。心思索漠记,虽草草比诸文具,庶可慰灵。其录一行泪下十行。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0. ^ 存档副本.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11. ^ 선원계보기략(璿源系譜紀略).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12. ^ 12.0 12.1 平山申氏大同譜, 卷二(평산신씨대동보 권 이 2/6). 仁濟大學族譜圖書館.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6). 
  13. ^ 南陽洪氏南陽君派世譜. 五卷 (남양홍씨남양군파세보 오 권 5/12). 仁濟大學族譜圖書館.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第1004頁)
  14. ^ 平山申氏大同譜, 卷四(평산신씨대동보 권 사 4/6). 仁濟大學族譜圖書館.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