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廈村
22°25′56″N 114°00′59″E / 22.432301°N 114.016279°E
山廈村(英語:Shan Ha Tsuen,或稱「山下村」)是香港一條位於元朗區屏山鄉的圍村,為張氏的圍村,人口約1500餘人[1]。
歷史
山廈村張氏源於廣東東莞,並追溯至嶺南張氏始祖張九齡。山廈村開基祖張直臣(字祝平)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八品官,於15世紀末因經營鹽業由東莞篁村遷到元朗橫洲。張祝平的孫兒再遷到八鄉七星崗並於清順治年間遷到山廈村現址立村。張氏第十一世祖有四房,有後人分別遷到順風圍、欖口村(張氏第十四世祖張君亨)和塘頭埔村(塘頭埔開村祖為張念德)。[2]
1911年,山廈村有華人人口491人。[3]1960年,有人口945人,共158戶。
山廈村是香港日佔時期的其中一個抗日基地,東江游擊隊曾受到村民保護和協助。1945年1月,逾百名日軍到山廈村掃蕩,游擊隊撤到山上躲避。日軍將山下村村民集合在元朗九巴車場(現今元朗廣場)查問無果,於是將包括村民張金福在內的8名村民押到憲兵部拷問,最終年僅20歲的張金福被虐待至死。1998年,香港政府首次舉行官方儀式紀念115位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戰士成員,張金福位列其中。[4][5][6]山廈村曾參加抗日游擊隊的村民包括:張福全、張貞吉、張榮樂、張木火、張耀樞、張九叔、張子爕、張渭賢、張金賢、張鑑池、張全福、張華炳、張廣祥、張松安、張金培、張叔乾、張聯貴、張惠炳、張康。[7]
建築
- 山廈村圍門
- 張氏宗祠(華封堂)(香港法定古蹟):建於1815年(嘉慶二十年),1999年重修。由張氏第廿二世祖張南一、張瑞一、張志廣及張耀晃主力籌建。大門外有一對對聯:「華民愛國體;封爵振家聲」。[8]
- 興寶書室(達教堂/義慶堂)(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建於1913年,屬張達教房(張氏第十四世祖張君存第三子)的家祠。[9]
- 達仁書室(樹德堂)(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19年,屬張達仁房的家祠,由張君存後人所建。[10]
- 君悅書室(振業堂):由張氏第十四世祖張君悅後人所建。
- 欲維堂
- 聚秀堂
- 山廈村329-332號(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32年,由張氏第十四世祖張君存後人所建。[11]
- 農業園:建於1930年代,由張丁寶所建。[12]
- 公立華封學校:建於1958年,建築費用由山廈村、欖口村和政府三方分擔[13],2006年結束辦學。
行政劃分
習俗
山廈村每十年舉辦一屆的太平清醮,最近一次於2021年1月13日至17日舉行。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是禪師誕,山廈村、欖口村與附近村落的村民都會在公菴禪師寺舉行祭典。[14][15]太平清醮亦會在公庵山上取聖水,山廈村神廳亦有供奉禪師祖的神位。每年元宵,山廈村村民登記每年添丁數目後會到公菴禪師寺點燈酬神。[16]
軼聞
該村常被誤稱作「山下村」。據有研究香港習俗的人士指出,有關名稱並非正確寫法,皆因該村「山廈」二字實指「山頭多屋」(「廈」字有屋子之意),而非「山下有屋」。[17]
參見
參考資料
- ^ 【歷史】|元朗山下村和張氏宗祠| 元朗山廈村,今稱山下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山下村開村始祖為張直臣,早於明朝因經營鹽業,由東莞簧村遷至新安橫洲,於清朝順治年間遷居山下村現址。康熙元年清廷厲行遷界令,張氏族人被迫遷徙。康熙八年復界後,部分族人未有隨回,致使分居各地。時至今日,山下村仍為張氏的單姓村落於清朝順治年間從新安橫洲遷至現址。 山下村張氏宗祠,又稱華封堂,嘉慶二十年(1815年)興建,是村民聚會及祭祖之所,199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張氏宗祠由該族第二十二代的張炳南、張志廣、張耀晃及張瑞一於嘉慶二十年興建。 30至50年代宗祠曾用作鄉村小學,供村中子弟入讀,而女孩子於晚間時分可在祠內就學。1958年當族人在欖口村附近建成華封小學後,祠內前廳的左邊廂房便由校長室改成村公所,歷時長達10年,現作貯物之用;左邊側廊曾用作廚房。張氏宗祠是傳統兩進一院三開間式青磚建築,門額金字「張氏宗祠」,大門外掛有南海陳景舒署「華民愛國體 封爵振家聲」對聯;廂房位於天井兩側,後進明間放置歷代祖先木主的神龕,頂層供奉唐朝丞相張九齡的靈位,山下村及廣東東莞張氏族人多供奉張九齡為祖先;兩側偏廳分別掛有咸豐十一年「旨賞換花翎」及辛酉科「武魁」牌匾。香港政府於1998年中至1999年末由建築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負責監督為張氏宗祠進行復修工程,慶祝重修竣工的開光典禮於1999年12月19日舉行。元朗山下路辦駕駛學校 村民恐增加道路風險
- ^ terewong. 跑遊元朗屏山鄉 (24) - 山廈村. tEre-tErRiTOrY. 2015-02-07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美国英语).
- ^ 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www.east-river-column.cn. [2022-06-20].
- ^ 山下村/最多抗日游擊隊員. www.takungpao.com.hk.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 ^ 官方儀式紀念保衛香港捐軀人士. www.info.gov.hk.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 ^ 莊岐洲(吳江)及梁少達. 元朗抗日游擊區中的保壘村-山廈村.
- ^ 古物古蹟辦事處 - 香港法定古蹟 - 新界 (177). www.amo.gov.hk. [2022-06-19].
- ^ Historic Building Appraisal - Hing Po Study Hall - No. 162 Shan Ha Tsuen, Ping Shan, Yuen Long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0).
- ^ Historic Building Appraisal - Tat Yan Study Hall - No. 226 Shan Ha Tsuen, Ping Shan, Yuen Long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9).
- ^ Historic Building Appraisal - No. 329 Shan Ha Tsuen, Ping Shan, Yuen Long, New Territories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9).
- ^ Historic Building Appraisal - Lung Yip Yuen - No. 198 Shan Ha Tsuen, Ping Shan, Yuen Long, New Territories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0).
- ^ 羅慧燕. 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 三聯. 2015.
- ^ 公庵禪師寺禪師誕及敬老齋盆菜宴. 儒釋道功德同修會. 2014-09 [2022-06-19] (中文(臺灣)).
- ^ 七月廿一公菴禪師寶誕,攬口村民扶老携幼到參拜和慶祝,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中文(中国大陆))
- ^ 元宵點燈 - 山下村公庵. www.hkhikers.com. 2008-02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30).
- ^ 新春傳統:古老習俗 輪流上演. 香港蘋果日報. 2014-01-31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