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土司
思州土司是中國西南貴州歷史上的一個土司政權,其統治者姓田氏,治所位於思州(思州作为该地区的行政中心,治所一直有变动:初治务川县,即今沿河;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务川县移治今務川;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思州守令田景賢歸順元朝,移治龍泉坪,即今鳳岡;未幾,司治遇火,移至清江,即今岑鞏,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帝敕徙宣撫司治所還於龍泉坪,未果(一說遷回))。它與水西土司、水東土司、播州土司並稱貴州四大土司。[1]
思州土司 | |
---|---|
土司 | |
思州宣撫司 | |
元朝時湖廣行省西部(今貴州)的四大土司 思州宣撫司 | |
創立 | 582年或680年 |
滅亡 | 1414年 原因:改土歸流 |
統治中心 | 思州 (今沿河(680-1117) |
政府 | |
• 类型 | 思州宣慰使 |
• 土司姓氏 | 田姓 |
• 土司民族 | 土家族或苗族或漢族或仡佬族 |
• 始祖 | 齊王建(自稱) |
• 始封者 | 田宗顯或田克昌 |
根據據《田氏宗譜》的說法,思州土司是漢人,其祖先是田齊的宗室,後來遷居到雁門,至隋朝時已經定居於京兆藍田(今陝西西安,思州田氏的堂號“紫荊堂”即典出《續齊諧記》中京兆人田真三兄弟“三荊同株”的故事)。隋開皇二年(582年),田宗顯被封為黔中刺史,至當地平定叛亂,後鎮守四州十八堡。後來子孫世襲宣慰使的職位,成為思州土司。然而,也有說法認為思州田氏是土家族或苗族、仡佬族。
思州土司勢力大約在宋末元初達到鼎盛,其轄境东括今湘西鳳凰,南鄰廣西北部,西以芙蓉江、湄潭、餘慶一線與播州楊氏比鄰,西南至都勻,北抵重庆边界一带。元末天下大亂,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思州宣慰使田仁厚遣使赴南京,宣誓效忠於朱元璋。其堂叔田茂安不服,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占據鎮遠、思南,宣誓效忠於明玉珍,並將兩地獻於明玉珍。因此田茂安被授予思南宣慰使的官職,初治鎮遠,即思南土司。統一長達684年的田氏一分為二。入明後,思州宣慰司的轄地得到恢復,但兩思土司仍長期互相仇殺。
永樂九年(1411年),思州宣慰使田琛與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爭奪沙坑發生衝突,明廷屢禁不止。田琛發兵攻擊思南,田宗鼎戰敗逃亡。明成祖對此行徑震怒,派顧成出兵,與翌年將田琛擒獲,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北京斬首。思州土司隨即被改土歸流,廢除思州宣慰司,以其地設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廢除思南宣慰司,以其地設置思南、鎮遠、銅仁、烏羅四府。思州地區(今貴州東半部)由土司實際統治的歷史經歷二十六代,統治831年。但明政府在對兩思田氏土司改土歸流後,對該地區名義上實行“土流並治”,仍然在地方一級保留了大量受制於中央、輔弼流官的土知縣、長官等低階文、武職土司,部分田氏小土司的官銜延續至清末,與播州楊應龍之亂後土司勢力被徹底清除不同。
沿革
思州的前身為務州(治務川縣,今沿河),建於武德四年(621年),貞觀四年(630年),以思邛水改名思州,因處於烏江下游地區,與巴蜀往來密切,初為經制州,而非少數民族自治的羈縻州,此時田氏尚未進入思州。
田氏可能是從巴峽一帶逐步南遷至此。南北朝時,田氏的活動範圍當在峽中至今重慶南部,《南齊書·蠻傳》載:“永明初,向宗頭與黔陽蠻田豆渠等五千人為寇,巴東太守王圖南遣府司馬劉僧壽等開山,攻其寨”,《周書·蠻傳》載:“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僭稱王侯,屯據三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蠻田思鶴以地內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為黔州,隋大業三年,又改為黔安郡。”(《元和郡縣圖志》)。而北宋時的《田祐恭墓誌銘》田氏自身也記載:“唐有天下,田氏始祖克昌陟巴峽,絕志宦遊,從事商賈,遂卜築思州”,記載田氏從峽中地區來到思州的時間亦是唐朝。田克昌在永隆元年(680年)在思州築城,開採硃砂,經營思州後,田氏在思州的勢力日益強大,唐朝對思州也變為“以羈縻屬之”,准予世襲。思州地區從此700餘年為田氏世襲的封土。[2]
羈縻時期
先天元年(712年)-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
江南道黔州都督府 | ||
思州(治務川) | ||
務川縣 | 思王縣 | 思邛縣 |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 - 天寶元年(742年)
黔中道 | ||
思州(治務川) | ||
務川縣 | 思王縣 | 思邛縣 |
天寶元年(742年) - 天寶十年(751年)
黔中道黔中郡 | ||
思州(治務川) | ||
務川縣 | 思王縣 | 思邛縣 |
天寶十年(751年) - 大曆十二年(777年)
黔中道黔州經略招討觀察史 | ||
思州(治務川) | ||
務川縣 | 思王縣 | 思邛縣 |
光啟元年(888年) - 天祐四年(907年)
黔中道黔州刺史 | ||
思州(治務川) | ||
務川縣 | 思王縣 | 思邛縣 |
此後五代十國時期,直到大觀元年(1107年)田祐恭內附前,思州實際自治,無貢於朝廷,內部建制不詳。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北宋政府曾命趙廷浦為思州刺史,不詳是否赴任。
大觀元年(1107年) - 宣和四年(1122年)
夔州路 | ||
思州刺史(治務川) | ||
務川縣 | 安夷縣 | 邛水縣 |
宣和四年(1122年),思州被撤,務川改為城,安夷、邛水改為堡,均隸黔州。
宣和四年(1122年) - 紹興元年(1131年)
夔州路黔州 | ||
務川城 | 安夷堡 | 邛水堡 |
紹興元年(1131年)七月,復置思州。田氏勢力進一步向南部擴大,諸多未建制地方不限於下表。
紹興元年(1131年)-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夔州路 | ||
思州(治務川) | ||
務川縣 | 安夷縣 | 思邛縣 |
土司時期
至元十四年(1277年),思州守令田景賢歸順元朝,置思州安撫司,隸湖廣行省。十八年(1281年),改為思州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鎮遠軍民總管府隸思州宣慰司。同年,討九溪十八洞楊氏誠州之地,置古州八萬洞總管府,隸思州宣慰司。二十一年(1281年)閏五月,思州宣慰司被降為思州軍民安撫司,隸順元路宣慰司(治今貴陽)。
至元二十一年(1281年)- 至元二十五年(1362年)
湖廣行省思州安撫司
- 縣:婺川
- 軍民總管府:鎮遠、古州八萬
- 州:福州、永州、乃州、鑾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鳳州、芝山州、安習州、來化州
- 長官司:偏橋中寨、野雞坪、亮寨、沿河、龍泉坪、祐溪、水特姜、楠木洞、麻景洞、恩勒洞、德明洞、禿羅、浦口、高丹、茆雞等團、荔枝、安化上中下寨、洛卜寨、麥作土村、衙迪洞、契鋤洞、臘惹洞、勞岩洞、驢遲洞、中古州樂敦洞、上里坪、洪州泊里、曹滴洞、張家洞、德順寨偏橋四甲、思邛江、石阡、曉愛瀘洞赤溪、卑帶大小田、黃道溪、省溪壩場、金容金遠、台蓬若洞注溪、洪汝、葛彰葛商、平頭著可通達、榕江芝子平茶、楊溪公俄、大萬山薩葛辦、五寨銅人、銅人大小江、烏羅龍乾、西山大洞、會溪施容、感化州、客團
至治二年(1322年),廢古州八萬總管府,置上黎平長官司。 至元四年(1338年),新化洞、古州、潭溪、龍里、洪州等洞長官司改隸靖州軍民安撫司,尋還隸思州。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思州田氏三房,時為鎮遠州治州的田茂安降於四川割據勢力明玉珍,將自己的封地鎮遠和繼承自因長房絕嗣而獲得的思南兩地獻出。明夏賞其思南宣慰使的官職,建立思南宣慰司,治鎮遠。思州宣撫使仍駐清江(今岑鞏)。思州始一分為二。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思南宣慰司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和思州宣撫使田仁厚先後歸附明朝。朱元璋仍封田仁智為思南宣慰使,授田仁厚思州宣慰使。田茂安原先獻予明玉珍的土地被重新分配,思州宣慰司轄鎮遠一軍民府、務川、邛水、常寧等十縣,沿河、祐溪、龍泉等三十五長官司;思南宣慰司的面積則大為縮小。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湖耳、潭溪、古州、新化、亮寨、歐陽長官司為蠻夷長官司,隸思州宣慰司。四年(1371年),思南宣慰司改隸四川布政司,改鎮遠總管府為鎮遠州,隸思南宣慰司。五年(1372年)六月,改鎮遠州隸湖廣布政司。析原邛水縣地置邛水、得民、曉隘、陂帶五長官司,改偏橋中寨蠻夷長官司為偏橋長官司,置施秉蠻夷長官司,均屬思南宣慰司。同年八月,置石阡等處長官司,於思州地析置印江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改八舟軍民長官司為蠻夷長官司。六年(1373年),思南宣慰司升為思南道宣慰使司,仍屬湖廣布政司。析思州地置都坪峨異溪長官司。十八年(1385年),思州侗民舉事,朝廷以故廢除五開、潭溪、古州等地的土人長官。二十五年(1392年),以團羅、得民、曉隘、陂帶等長官司合併為邛水十五洞長官司。
永樂元年(1403年),復置永從、潭溪、八舟、洪州泊里、曹滴洞、古州、西山陽洞、新化、湖耳、亮寨、歐陽、中林驗洞、龍里、赤溪湳洞等長官司,隸貴州衛。 十一年(1413年)二月,思南、思州宣慰使因為搶奪砂坑等原因續發爭地之戰,朝廷遂平兩思土司。次年(1414年)析為思州、鎮遠、黎平、新化、思南、石阡、銅仁、烏羅八府,改任流官,與西部的貴州宣慰司(治今貴陽)一起建立貴州布政司,史稱“貴州建制”。
歷代思州土司
參考資料
- ^ 颜丙震. 明后期黔蜀毗邻地区土司纷争研究.
- ^ 田敏. 袁曉文、陳國安 , 编.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 湖北卷.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4: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