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享年76歲,字文開,號斯菴或作斯庵,生於浙江鄞縣(今属宁波市海曙区),陸九淵門人沈煥的後裔,布政使沈九疇族曾孫。南明時期的文人、政治人物;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漢語古典文學之祖」,與張蒼水徐孚遠並稱「東寧三子」。

沈光文
臺灣漢語古典文學之祖
沈光文
善化慶安宮沈光文像
姓名沈光文
羅馬拼音Sím Kong-bûn台羅
文開
斯庵
出生1612年10月18日
萬曆四十年九月廿四日
浙江鄞縣
逝世1688年8月8日(1688歲—08—08)(75歲)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
清治台灣
《文開文集》、《流寓考》、《台灣賦》、《草木雜記》、《台灣輿圖考》

生平

求學與考試

萬曆四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612年10月18日),沈光文生於浙江鄞縣崇禎三年(1630年)參加鄉試,中副榜。崇禎九年(1636年),以明經貢太學,入北京國子監,後轉南京國子監。[1]:30

南明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4月25日崇禎帝自縊,是為甲申之變。沈光文隨黃宗羲避歸浙東。弘光元年(1645年),沈光文參預瀝錢家軍,魯王朱以海授為太常博士。明年(1646年)沈光文參預畫江之師。[2]:41-455月到6月,清軍攻破浙江、福建一帶,魯王撤退至舟山群島一帶,由於舟山守將拒絕接納進駐,跟隨魯王的人士在舟山附近海上漂流數月。1646年9月,控制廈門的鄭聯與鄭彩勢力接魯王到廈門。1648年清軍打下廈門,魯王移駐浙江,沈光文暫時脫離魯王南至廣東

永曆五年(1651年)2月,清軍破廈門及舟山,魯王的人馬避到金門,沈光文前往金門會合。不久,廈門與金門成為鄭成功的勢力範圍,魯王等人就滯留金門,但鄭成功惡遇魯王,以致沈光文等人生活窮困。[3]:21-23

到達臺灣

1662年6月鄭成功過世,鄭氏王朝陷入王位繼承爭奪,鄭成功許多留在金門的將領紛紛向清國投降,沈光文在當年農曆7月,帶家眷買船要移居泉州時,遭遇颱風被帶到台灣。沈光文到台灣後短暫住在府城街上,不久就移至目加溜灣,也就是現在的善化居住。[4]晚年沈光文組織「東吟詩社」,定居於目加溜灣社(今臺南市善化區)時,對當地原住民做出了一些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

身後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1688年8月8日),沈光文病逝,葬於目加溜灣社(今善化區坐駕里)。

 
善化車站前的沈光文紀念亭。

沈光文以及隨鄭軍入台的儒士,例如王忠孝辜朝薦郭貞一李茂春許吉燝等人以詩文寫下了台灣第一批漢字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尤其沈光文本人獨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時懷身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其中後者尤為可資研究十七世紀以前島上情形,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文字資料。

赴臺時間之爭論

有關沈光文到達臺灣的時間,正確記載的文獻直到1984才重新出土,確認沈光文是在1662年鄭成功去世不久後,因在海上遭遇颱風而到臺灣的[來源請求]

由於各式文獻記載長期混亂,對沈氏來台時間的研究有1649、1651、1656、1662年等多種說法。官方則多偏向認為沈氏比鄭成功還要早到台灣,譬如2015年11月2日,台南市善化區區長仍然說:「沈光文於明永曆5年(1651年)來台,從事教化庶民的志業,努力提升文化工作,教育不分貴賤、漢番,有教無類,被喻為『台灣孔子』,市政府也以『開台文化祖師』尊稱。」[5]

相關文獻資料

目前討論沈光文抵達臺灣時間記載,最早的記錄,是1685年(康熙24年)出版的季麒光著《蓉洲文稿》,書中的〈沈光文傳〉記載:「……辛卯(1651)年,從肇慶潮州,由海道抵金門;督院李公聞其名,遣員致書幣邀之,斯菴不就。七月,挈其眷買舟欲入泉州;過圍頭洋,遇颶風,飄泊至臺。……」 [3]:18

後來的記載就依《蓉洲文稿》的記載調或增加文字記錄。1724年(雍正2年)出版的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書中的〈沈文開傳〉記載:「……辛卯(1651)年,從肇慶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頭洋,遇颶風,飄泊至臺。……」 [2]:34

1745年(乾隆10年)沈光文同鄉全祖望的《鮚埼亭集》出版,書中的〈沈太僕傳〉記載:「……辛卯(1651)由潮陽航海至金門。閩督李率泰方招來故國遺臣,密遣使以書幣招之。公焚其書,返其幣。時粤事不可支。公遂留閩,思卜居於泉之海口。挈家浮舟,過圍頭洋口,颶風大作,舟人失維,飄泊至臺灣。時鄭成功尚未至,而臺灣爲荷蘭所據。……」[2]:36

 這些文章雖都認為沈光文於1651年到臺灣,但後面文句提及當時的政府官員是1658到1664年間擔任福建總督的李率泰,明顯有時間錯誤,故沈氏抵台的時間點一直眾說紛紜。上述文章皆提及,沈光文是由於當時的清國官員邀他見面,沈氏乘船要過去時卻被颱風帶到臺灣。在季麒光的〈沈光文傳〉是「督院李公」,全祖望的〈沈太僕傳〉是「閩督李率泰」。但是,清時期李率泰擔任閩浙總督的時間是自1656年至1658年,1658年後,浙閩兩省各設總督,李率泰於1658年至1664年改擔任福建總督。而1651年時的浙閩總督是陳錦,不是李率泰。[6]
 1984年,廈門大學重新點校出版蔣毓英於1689年纂修的臺灣第一本志書《臺灣府志》,書中有關沈光文的記載是:「……辛卯(1651)年,從肇慶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門。壬寅(1662),八閩總制李公率泰聞其名,遣員致書幣邀之,斯菴不就。七月,挈其眷買舟欲入泉州;過圍頭洋,遇颶風,飄泊至臺,不能返棹,遂寓居焉。……」 [7]:254

由上述新史料可知,最早記載沈光文的《蓉洲文稿》〈沈光文傳〉付梓時,在「斯菴不就。」與「七月,」之間,漏印「壬寅」(即1662年)二字。[7]:111-114

著作

沈光文流傳於世的著作有《文開詩文集》三卷,以及《流寓考》一卷,《台灣賦》一卷,《草木雜記》一卷,《台灣輿圖考》一卷。

紀念

 
沈光文紀念碑

後人為紀念沈光文事蹟,除了建有紀念碑,還有以其為名的道路、橋樑等等以資紀念。在台南市善化區有關的紀念名稱,有光文里、光文路、光文陸橋(又稱北仔店陸橋)、斯庵橋(位於光文路)、光文樓(位於善化國中內)、沈光文紀念碑(位於光文路北側,於1978年9月建立)、沈公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位於善化國中前、於1998年10月建立)、沈光文紀念廳(位於善化慶安宮內,於2006年1月22日開館);在彰化縣鹿港鎮,有縣定古蹟文武廟內的文開書院以及戰後改名的「文開國小」(日本時代為鹿港第二公學校)。於1982年10月1日(中秋節)入祀善化慶安宮五文昌帝君並列供奉。沈光文紀念亭(位於善化車站前,2012年9月23日落成啟用)。

台南一中的校歌歌詞中亦有「思齊往哲 光文沈公」句以紀念沈光文。

沈光文的故乡浙江省宁波市将原沈氏宗祠辟为沈光文纪念馆,以示纪念,2017年1月被确立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家庭

沈光文先後娶有三個妻子,分別是舒氏[註 1]、陳氏[註 2]與溫氏[註 3][1]:38。舒氏疑似無子,溫氏也沒有生下子女[1]:38

有子沈種,次子早喪,沒有女兒[1]:38。沈種(?-1744年)字晉,號紹宏,清雍正年間獲得賜地在他里霧社(今雲林縣斗南鎮大埤鄉一帶)墾荒,後來成為首富,逝世後葬於目加溜灣社(今臺南市善化區溪美里)[1]:38。沈種與元配生有五男一女,五個兒子分別是沈美茂、沈美雲、沈美世、沈美善、沈美殷[1]:38。後來續絃胡氏,生有二子,分別是沈美諧、沈美諒[1]:38。後代分成七房後,除沈光文長孫沈美茂一系留在目加溜灣社一帶,其他六房都遷往他里霧社一帶發展[1]:38

註釋

  1. ^ 崇禎十二年(1639年)去世,年24歲[1]:38
  2. ^ 永曆廿四年(1670年)去世,年40歲[1]:38
  3. ^ 康熙卅八年(1703年)去世,比陳氏年長五歲[1]:38

參考來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劉昭仁. 《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 秀威資訊. 2006-05. ISBN 978-986-7080-27-1. 
  2. ^ 2.0 2.1 2.2 龔顯宗編著. 《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紀念沈光文誕辰400年》. 臺南市: 南市文化局. 2012. 
  3. ^ 3.0 3.1 翁佳音. 〈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文史臺灣學報》第7期. 2013年12月. 
  4. ^ 〈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 第7期. 《文史臺灣學報》. 2013年12月: 23-31. 
  5. ^ 〈台灣孔子沈光文誕辰 賴清德祈願獨占鰲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5-11-02
  6. ^ 陳至忻,《園林與佛寺:清初臺灣官紳的交誼及其場所的重整》,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7. ^ 7.0 7.1 蔣毓英纂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 《臺灣府志》. 臺北市: 文建會. 2004.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清史稿/卷50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