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加1号
维加1號(俄语:Ве́га-1)为前苏联一艘与维加2号一起用于执行维加计划的太空探测器。该飞船由早期金星系列飞船升级而来,为巴巴金航天中心设计,希姆基拉沃契金设计局制造的 5VK 型航天器。其名称“维加”(VeGa)为俄语中金星(Venera)和哈雷(Galleye)二词组合而成。
名称 | 金星-哈雷1号 |
---|---|
任务类型 | 行星科学包括登陆和大气探测 |
运营方 | 苏联科学院 |
国际卫星标识符 | 1984-125A 1984-125E 1984-125F |
衛星目錄序號 |
|
任務時長 | ~2 天 (气球); 2年1个月15天(从发射到姿态控制燃料耗尽) |
航天器属性 | |
航天器 | 5VK No. 901 |
航天器类型 | 5VK |
制造方 | 拉沃契金设计局 |
發射質量 | 航天器: 4,920公斤(10,850磅) 气球: 21.5公斤(47磅) |
著陸質量 | 1,520公斤(3,350磅)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1984年12月15日 世界时09:16:24 |
运载火箭 | 质子 8K82K |
發射場 | 拜科努尔200/39 |
任务结束 | |
最後通信 | 1987年1月30日[1] |
軌道參數 | |
参照系 | 环地轨道 |
軌域 | 近地轨道 |
半長軸 | 6,558公里(4,075英里) |
離心率 | 0.03080 |
近拱點 | 159公里(99英里) |
遠拱點 | 202公里(126英里) |
傾角 | 51.5° |
週期 | 88 分钟 |
飛掠金星 | |
最接近 | 1985年6月11日 |
距離 | ~39,000公里(24,000英里) |
金星大氣探測 | |
航天器组件 | 维加1号气球 |
進入大氣 | 1985年6月11日02:06:10 |
金星着陆器 | |
航天器组件 | 维加1号下降舱 |
著陸日期 | 1985年6月11日 03:02:54 |
著陸點 | 7°30′N 177°42′E / 7.5°N 177.7°E (阿佛洛狄忒高地北部) |
飛掠哈雷彗星 | |
最接近 | 1986年3月6日 |
距離 | ~10000公里(6200英里) |
任务徽章 |
该飞船由二块大型太阳能板提供电源,携带的仪器包括碟形天线、照相机、光谱仪、红外探测仪、磁强计和等离子体探头等。1984年12月15日 ,4.92吨(10850磅)的飞船安装在质子8K82K火箭顶部舱中,从哈萨克斯坦丘拉塔姆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维加1号和2号都属于三轴稳定系统,为防避哈雷彗星尘埃的撞击,飞船上加装了双重防护罩[2]。
金星任务
1985年6月11日,维加1号下降舱抵达金星,两天后从航天器中释放。该模块是一重1500千克(3300英磅)、直径240厘米的球体,包括了一架地表着陆器和一只探测气球,而航天器则利用金星进行了一次重力助推机动,继续执行与哈雷彗星的相会任务[3]。
下降舱
表面着陆器与维加2号以及之前的6次“金星号”任务一样,主要目的是研究金星大气和暴露的表面。科学有效载荷包括紫外线光谱仪、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浊度计、气相色谱仪、X射线光谱仪、质谱仪和一架表面取样装置,其中的一些设备(紫外光谱仪、质谱仪和测量压力和温度的装置)是与法国科学家合作开发的[3],由于探测器在夜间着陆,所以没有拍摄到任何图像。
着陆器成功降陆在阿佛洛狄忒高地以北的美人鱼平原(Mermaid Plain),坐标为北纬7.2度、东经177.8度。由于气流过度湍急,一些原属地表进行的实验在距地面20公里的高空被意外提前激活,最终只有质谱仪返回了数据[4]。
- 温度计
- 气压表
- 紫外线吸入式光谱仪—ISAV-S
- 光学气溶胶分析仪,浊度计—ISAV-A
- 气溶胶粒度计数器—LSA
- 气溶胶质谱仪—MALAKHIT-M
- 气溶胶气体色谱仪—SIGMA-3
- 气溶胶X射线荧光光谱仪 —IFP
- 湿度计—VM-4
- 土壤X射线荧光光谱仪 —BDRP-AM25
- 伽马射线光谱仪—GS-15STsV
- 贯入仪/土壤欧姆计—Prop-V
- 稳定振荡器/多普勒雷达
气球
1985年6月11日世界时2点6分10秒(地球接收时间:莫斯科时间上午5点6分10秒),维加1号着陆器/气球舱约以11公里/秒的速度进入金星大气层(海拔高度125公里)。大约2点6分25秒,系附着降落伞的登陆器舱盖在距地表64公里的高度打开。15秒后,在63公里的高空释放了舱盖和降落伞。40秒后,在北纬8.1°、东经176.9°,海拔61公里处,降落伞将气球包拉出舱室。在进入大气层200秒后,第二具降落伞在55公里的高度打开,抽出了折叠的气球。100秒后,气球在54公里处完成充气,降落伞和充气系统被抛弃。当气球到达大约50公里时,压载物被丢弃,气球在释放后的15至25分钟内又回升至53至54公里之间的稳定高度。
这意味着金星三层云系中最为活跃的中间层,其稳定高度为53.6公里,气压535毫巴,温度300-310K。该气球在风向几乎恒定的横向气流中,约以平均69米/秒(248公里/小时)的时速向西漂移。从夜晚穿过晨昏圈至次日白天12点20分,共漂浮了8500公里。探测气球在白天继续工作,直止6月13日世界时0点38分,从北纬8.1度、东经68.8度处接收到了最后发出的信号,总计横移了11600公里,大约为金星周长的30%。此后,不知道该气球又漂移了多远[4]。
哈雷任務
与金星交汇后,维加号母船利用它的引力,也称重力助推变轨飞往了哈雷彗星。
1986年3月4日,维加2号开始传回图像以帮助欧空局乔托号近距离飞越哈雷彗星。来自维加号的早期图像显示,彗星有二处亮区,最初认为是双慧核,后来被证明这只是彗星发出的两束喷流。图像还显示慧核较为幽暗,红外分光计测得的温度读数在300K到400K之间,比之前预期的冰体温度要高得多,结论是彗星的冰体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覆盖层。
3月6日(格林威治时间7:20:06),维加1号抵达与彗核距离最近的8889公里处。在穿过彗星周围的气体云时,它通过不同滤镜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尽管飞船受到尘埃的重创,但在交汇过程中,没有一台仪器失灵。
在相距最近的3小时中,对彗星进行了密集的数据采集,以测量其慧核的物理参数,如尺寸、形状、温度和表面属性,以及研究彗发的结构与动态、慧核附近的气体成分、尘埃粒子的构成、质量分布与慧核距离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彗星与太阳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维加号的图像显示,哈雷彗星的慧核大约14公里长,自转周期约53小时。尘埃质谱仪探测到类似碳质球粒陨石成分的物质,还探测到笼状冰。
在1986年3月7和8日的成像任务结束后,维加星1号飞向了深空。维加1号和维加2号总共传回了大约1500张哈雷彗星的图像。维加1号于1987年1月30日耗尽姿态控制推进剂,而地球与维加2号的联系则一直持续到1987年3月24日。
当前维加1号仍盘旋在环太阳的日心轨道上,主要轨道参数为:近拱点0.7个天文单位,远拱点0.98个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0.17°,轨道倾角2.3°,轨道周期281天。
另请参阅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V. A. Agureikin, S. I. Anisimov, A. V. Bushman, G. I. Kanel', V. P. Karyagin, A. B. Konstantinov, B. P. Kryukov, V. F. Minin, S. V. Razorenov, R. Z. Sagdeev, S. G. Sugak, V. E. Fortov, (1984). "Thermo-physical and gas-dynamic studies of the meteorite shield for the Vega spacecraft". High Temperature 761-778 22(5). WoS:A1984ALC5000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opus:2-s2.0-0021489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NASA—NSSDC—Spacecraft—Details.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 ^ 4.0 4.1 NASA Database—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Missions; By Target; Venus; Past; Vega 1. [11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ne 2013).
外部連結
- natgeomedia.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roduction of vega 2 and vega 2 in Vega mission from nat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