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王氏家族
艋舺王氏家族是一個發跡於臺北萬華地區的家族,其創始者為來自福建泉州惠安溪底的王義德。
王義德墓 | |
---|---|
位置 | 臺北市南港區新光段1小段99地號 |
材料 | 泉州花崗白石 |
建成时间 | 1858年 (咸豐八年) |
官方名称 | 王義德墓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墓葬 |
评定时间 | 2006年1月10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艋舺王宅二進遺構 | |
---|---|
位置 | 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177號 |
官方名称 | 艋舺王宅二進遺構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宅第 |
评定时间 | 2006年1月16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代表成員
- 王義德(1796年 (嘉慶元年)-1858年 (咸豐八年),享年六十二),官名王宗河,字道輝,諱光洒,生於泉州惠安溪底,為龍塘王氏的第十九代,後於嘉慶十七年前後渡海至臺灣發展[1];有一說法為其曾先至臺南地區,但最終都落腳於艋舺地區。此後,王義德長年在當地從事對口貿易相關事業,並使王益興商號成為北部主要郊商之一。[2]此外,王義德也經年致力於地方社會福利與治安維持,並因此獲清朝當局誥封為二品頂戴花翎,且於逝世時被追封五品藍翎贈奉直大夫頭銜。《淡水廳志》有傳: 王宗河,字道揮,艋舺人,籍晉江。與翁裕佳齊名。凡賑水災,息分類,禦海寇,悉以身先。能明大體,好義樂輸。官任之如臂指。鄉人至今稱德無閒言。後以國學生獎加知州銜。(卷十六附錄三志餘,1871)
- 王家霖(王義德長子)早逝,繼承人王天錫用心經營家族光榮,為寡母請准節孝坊和節孝祠的設立,光緒八年(1882年)坊成,一直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祠乃成。
- 王則振(王家瑛,王義德三子),又稱馬俏哥,艋舺地區慈善家,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獨力創辦了助葬性質的「艋舺同仁堂」,以捐款救濟貧病無依客死他鄉者,並購地充為義塚,協助當地無子嗣人士安葬;建屋安厝,餘地闢為田園,顧佃耕種,並設立義倉、育嬰堂等,滋利養生。[3]
- 王天錫(王義德第三代繼承人),列名台北築城十四名董事之一,實際負責南門的建築資金的籌募與督造,此時王家的豪富達到極盛。
文化資產
參見
- 王益順:同樣來自惠安溪底的建築匠師,曾參與艋舺龍山寺與新竹都城隍廟之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