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孚恩
生平
道光五年拔貢,歷任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
道光年間,陳孚恩乃大學士穆彰阿心腹,“穆門十子”之一。二十二年,軍機大臣王鼎仿史魚屍諫之義,自縊身亡,遺疏劾穆彰阿而薦林則徐[1]。陳時充軍機章京,勸其子王沆勿奏遺疏,以暴疾聞,並呈原疏予穆彰阿,設法隱匿;從此仕途扶搖直上。二十七年,以署兵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尋差赴山東勘事。同年十一月,署山東巡撫。二十九年,擢刑部尚書。三十年,道光帝崩,遺命罷配郊祔廟,下王大臣議。咸豐帝召對,陳孚恩與怡親王載垣等爭論於上前,載垣等以失儀自劾,而斥陳乖謬,降三級留任。
咸豐七年,陳孚恩在江西團練有功,得高心夔引薦,依附肅順[2],以頭品頂戴署兵部侍郎。八年,署禮部尚書,未幾調兵部尚書。参与审理“戊午科场案”,一意秉承肃顺等人意图,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于死地。程炳采临刑时大哭:“吾为陈孚恩所绐,代弟到案以至于此。陈孚恩谄媚权奸,吾在冥间当观其结局也”。後肅順等失勢,少詹事許彭壽疏請治黨援,陳孚恩遭罷黜,有詔謂:“孚恩當大行皇帝行幸熱河,命諸臣議可否,孚恩有‘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之語,意在迎合載垣等。大行皇帝上賓,留京諸大臣中獨召孚恩一人赴行在,足證為載垣等心腹。革職,永不敘用。”時廷臣議郊壇配位,陳孚恩稱:“前議宣宗配位時,大行皇帝有定為三祖六宗之諭,出於大學士杜受田所擬,非大行皇帝意。”王大臣等用其言,仍請文宗配祀。許彭壽復引據文宗御製詩有「以後無須變更」之句,請下廷臣再議,議不配祀。詔斥孚恩謬妄,又以籍肅順家得陳孚恩私書,有暗昧不明語,乃逮下獄,籍其家,追繳宣宗賜額,遣戍新疆。居新疆數年,伊犁被兵,將軍常清等奏陳孚恩籌餉治軍有勞,命免戍,留助理兵餉。同治五年,伊犁陷,陳孚恩及妻妾兒媳同殉難。《清史稿》说陈孚恩“鄙夫患失,反复靡常”。
書法
注釋
延伸阅读
[编]
參考文獻
- 《清史稿·陈孚恩传》
官衔 | ||
---|---|---|
前任: 朱鳳標 |
兵部漢尚書 咸豐八年九月壬午-咸豐十年九月甲午 (1858年10月16日-1860年10月17日) |
繼任: 沈兆霖 |
前任: 許乃普 |
吏部漢尚書 咸豐十年九月甲午-咸豐十一年十月壬戌 (1860年10月17日-1861年11月9日) |
繼任: 朱鳳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