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麝,又稱西麝、高山麝。藏名译音为“拉瓦”,在門巴語中又稱獐子、黃獐子、拉嘎兒。

马麝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麝科 Moschidae
属: 麝属 Moschus
种:
马麝 M. chrysogaster
亚种:
马麝 M. c. subsp. sifanicus
三名法
Moschus chrysogaster subsp. sifanicus
Büchner, 1891

馬麝現属于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這個物種有時被認為是一個物種,但联合国环境署的資料中,視馬麝為喜馬拉雅麝的同種異名[2],也有資料將其歸為亞種[3]

生态环境

乾旱灌丛草原區一直到濕潤森林地區都有馬麝的分布,其栖息地海拔高度為3000 - 5200米,常活動在高山針葉林,灌丛與多裸石的碎石山坡中。喜歡伏卧在陡峭的石崖下和大樹下。目前適栖範圍內平均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03隻,最高可達每平方公里8-10隻。

马麝分布於四川西部和北部的高原、西藏地區及其他高山区域。

特征

体形比原麝稍大,体长约为88 - 92厘米,肩高50-60厘米,体重8-15千克,是最大的一種麝。背部为浅黄褐色,全身棕黃褐色或沙黃淡褐色,有与林麝类似的颈纹,但不明显。個體大小似成體山羊,頭形狹長,吻端尖,耳朵直豎。往往以跳躍方式行進。雌、雄均沒有,沒有眶下腺跗腺。耳狹長,約12厘米左右,雌麝較長。雄體的上犬齒特別發達,呈獠牙向下伸出唇外,且略向右彎,長約5至5.5厘米;雌體的上犬齒不呈獠牙。尾長約5至6厘米,大部裸露,其上布滿油脂腺體,僅尾尖有一丛稀疏毛存在。僅雄性體腹後部有香腺,生產麝香。乳頭一對。體毛長約5至6厘米,粗而髓質發達,脆而易斷呈波浪式彎曲,尖端狹窄,毛基部乳灰色,向上漸轉為淡褐,接近尖部處有橙色或黃色環,尖部褐色。體側沙黃褐色,臀部色稍暗,腹部、腋下的毛呈淡黃色,細而長,較軀幹部毛柔韌。頸背中央有一條縱行暗褐色斑紋,上有數個土黃色毛丛。四肢前面呈較淡的污黃灰色,後面較深呈棕黃至濃褐色。由於栖息環境及地理區域不同,西藏的馬麝在西南部多活動在裸石、矮灌區體色較淡,而東南部靠近林區的體色較深。

習性及活動規律

馬麝性膽怯且孤獨,恐懼感比林麝更嚴重,除發情交配季節外,多單獨活動於僻靜的環境中,選擇較隱蔽的地方休息。全天活動時間多在清晨日出前1個小時至出日後3個多小時,下午日落前3個多小時至日落後約1個小時。活動範圍約1500-3000平方公尺,即使遇到驚嚇逃到較遠的地方,過後牠仍返回到原有的活動區域。活動有固定的路線,行動輕盈且敏捷。無外界干擾時邊走邊採食,行動也較緩慢。牠們既吃木本植物樹葉、嫩枝、花蕾,也吃多種草本植物和苔蘚,偶爾也食一些菌類。特別是在枯草季,每天傍晚要到溪邊或有淡水的地方飲水。卧跡多見於比較隱蔽濃密的灌木叢內和突出的崖石下。

在麝道或經常活動的路線上有固定的糞堆。據觀察一晝夜排糞的次數為3至5次,但隨季節變化青草季的乾草季排糞次數由多轉少。

每年秋末至木本植物落葉之前,馬麝進入交配期。有時雄麝之間為爭偶而發生激烈毆鬥,相互以獠牙刺傷對方。在毆鬥期間,往往也是最容易被獵捕的季節。雌麝於5至6月產子,每胎1至2子,偶有3子,但成活的也多為1至2子。幼麝2至3歲就性成熟。雄麝性成熟後,麝香腺囊飽滿,囊內貯存有分泌的麝香,柔軟且帶有光澤,表面油浸黑褐色,內面棕褐色或黃褐色,乾燥後變成粒狀或粉末狀,有濃郁的特殊香味,為名貴中藥材。性成熟後的雄麝在發情交配期,常在活動區域內的樹幹和小樹枝上不斷擦尾,將尾脂腺的分泌物留在其上。

參考資料

  1. ^ 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2. ^ UNEP-WCMC Species Database. [200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 ^ 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 [200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馬麝資料
  • 中藥材資料
    • 中國本草全書. 第328卷,中國文化研究會纂;魯軍主編,北京:華夏,1999 ISBN 7508020006
    • 第一屆東亞傳統藥用瀕危物種國際研討會:虎骨及麝香代用品論文集,林淑燕、張瓊如、宋國彰編輯,香港: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2001 ISBN 96286197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