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国徽
1913-1928年間使用的中華民國國徽
十二章国徽为1913年2月至1928年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者为鲁迅、钱稻孙和许寿裳。袁世凯建立的中华帝国亦沿袭作为国徽。
十二章国徽 | |
---|---|
细节 | |
使用者 |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
启用 | 民国2年(1913年)2月 |
废止 | 民国17年(1928年) |
盾 | 嘉禾、干、缀有粉米和山形的黼 |
扶盾 | 华虫、龙 |
其他元素 | 黻 |
设计
中心
-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
- 干:嘉禾之后的盾形。
- 黼: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
- 粉米: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
- 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稳重、镇定。[2]
- 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
- 黻:下方黄色丝带间的亚形图案,象征辨别、明察、背恶向善。
左侧
- 华虫:雉鸡,象征有文彩。
- 藻:华虫嘴中衔藻,象征洁净。
- 星辰:华虫头上戴有星辰。
- 宗彝: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右侧
- 龙:象征神异、变幻。
- 月:龙角背后的图案。
- 火:龙身的火焰,象征明亮。
- 宗彝: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历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时鲁迅署名呈交国务院的拟图说明书
- 1913年(民国二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载有《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采用了十二章,并附有国徽图。还在附注中说,原图经国务院提意见,已经照改过。文章未署名,但与《鲁迅日记》记载相符,应认定为鲁迅等人之作。《鲁迅博物馆保管目录》今发现有“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案铅模一件”,是十二章国徽图案,铅质,明文。
使用
- 十二章国徽图钱币 [5]
参考文献
- ^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 鲁迅. [201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 ^ 鲁迅:“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际。”
- ^ “与稻孙、季市同拟国擞告成,以交范总长;一为十二章,一为旗鉴,并简章二,共四图”: 《鲁迅日记》1912年8月28日条
- ^ 科普:中国的第一个国徽竟然是鲁迅先生参与设计的. 宁波新闻网 (宁波).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中文(简体)).
- ^ 苏晔. 李菊 , 编. 機制錢掌故:中國金銀銅鎳幣選錄.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08: 第153页. ISBN 9787504909404.
- ^ 顾奇; 汤可可. 民国初年“十二章”国徽图币考略. 中国钱币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