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县话
四县话,又名四县、四县腔(台湾客家语四县腔:xi ien/ian kiongˊ[1],客语白话字:si-yen/yan-khiông[1]),是台湾客家族群使用的一种次方言,同时是台湾客家语次方言之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支,公众场合的客家语播音,多使用这种语腔。
四县腔 | |
---|---|
四縣腔 xi ien(ian) kiongˊ si-yen(yan)-khiông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台湾北、中、南、东部 |
区域 | 苗栗县、部分桃园市、高雄市、屏东县、花东纵谷等地区。 |
族群 | 台湾客家人 |
语系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
管理机构 | 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非强制性)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 |
| |
分布范围
四县腔广泛分布于台湾中北部和南部,主要的代表区域有中北部的桃园市、苗栗县,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六堆地区,习称为“讲四县”(台湾客拼:gongˋ xi ien/ian[1])。
发展历史
台湾的客家语有“四海永乐大平安”之称,即四县话(包含南四县腔)、海陆腔、永定腔、长乐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其中,四县话、长乐腔都来自广东省嘉应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立的嘉应州,历史上管辖了五个县,即是有名的嘉应五属。四县话来自嘉应州的程乡县(今梅县区)、镇平县(今蕉岭县)、兴宁县、平远县,故称四县话或四县腔;长乐腔来自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县),故称长乐腔。目前,永定腔和长乐腔已经渐渐淡出个人家庭,仍然保留下来的只有“四海大平安”这五种客家次方言。台湾目前仍广泛使用的客家话仅剩四县及海陆两者。
特征
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梅县话略有不同,由于四县移民实际上以嘉应州的镇平县,也就是现在的蕉岭县为最多,所以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蕉岭县客家话更为相近;但实际上,台湾中北部的四县腔(或称北四县腔、苗栗腔)与南台湾六堆的四县话(南四县腔),词汇、音韵仍略有差别,[2][3]全国语文竞赛的朗读就因南北差异而分出(北)四县、南四县两种竞赛使用腔调。又四县字面上包括兴宁县、五华县,但两县旧属惠州府,较接近海陆腔。
音系
声母
双唇音 | 唇齿音 | 齿龈音 | 龈颚音 | 硬颚音 | 软颚音 | 声门音 | ||||||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
鼻音 | m | n | n̠ʲ[4] | ŋ | ||||||||
塞音 | 不送气 | p | t | k | ||||||||
送气 | pʰ | tʰ | kʰ | |||||||||
塞擦音 | 不送气 | t͡s | (t͡ɕ) | |||||||||
送气 | t͡sʰ | (t͡ɕʰ) | ||||||||||
擦音 | f | v | s | (ɕ) | h | |||||||
近音 | j(南部分)[5] | |||||||||||
边音 | l |
韵母
据台湾的教育部出版之《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将韵母分为三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发音均以国际音标表示。 [7]
阴声韵
阴声韵即纯为单母音或复母音构成的韵母。
单母音
四县客家话有六个元音[i, e, a, o, u, ɨ],其中[ɨ]实际为舌尖元音[ɿ]。
前元音 | 央元音 | 后元音 | |
---|---|---|---|
闭元音 | i | ɨ[8] | u |
中元音 | e | o | |
开元音 | a |
复母音
a- | ai̯ | au̯ | ||||||||
---|---|---|---|---|---|---|---|---|---|---|
e- | eu̯ | |||||||||
i- | i̯a | i̯ai̯(南) | i̯au̯ | i̯e | i̯eu̯ | i̯o | i̯oi̯ | i̯u | i̯ui̯ | |
o- | oi̯ | |||||||||
u- | u̯a | u̯ai | u̯e | u̯i |
阳声韵
阳声韵即为鼻音结尾的韵母。可为成音节鼻音、或单(复)元音加鼻音韵尾。
成音节鼻音
m̩ | n̩ | ŋ̍ |
附鼻音韵元音
-m | am | em | ɨm | im | i̯am | i̯em | ||||||
---|---|---|---|---|---|---|---|---|---|---|---|---|
-n | an | en | ɨn | in | i̯an(南)[9] | i̯en | i̯on | i̯un | on | un | u̯an | u̯en |
-ŋ | aŋ | i̯aŋ | i̯oŋ | i̯uŋ | oŋ | uŋ | u̯aŋ |
入声韵
入声韵即为以塞音(/p̚/、/t̚/、/k̚/)结尾的韵母,其前母音短促。
-p | ăp̚ | ĕp̚ | ɨ̆p̚ | ĭp̚ | i̯ăp̚ | i̯ĕp̚ | ||||||
---|---|---|---|---|---|---|---|---|---|---|---|---|
-t | ăt̚ | ĕt̚ | ɨ̆t̚ | ĭt̚ | i̯ăt̚(南)[9] | i̯ĕt̚ | i̯ŏt̚ | i̯ŭt̚ | ŏt̚ | ŭt̚ | u̯ăt̚ | u̯ĕt̚ |
-k | ăk̚ | i̯ăk̚ | i̯ŏk̚ | i̯ŭk̚ | ŏk̚ | ŭk̚ | u̯ăk̚ |
音调
以 [t͡sʰo]、[t͡sʰok] 为例:
声调 | 平声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阴阳 | 阴平 | 阳平 | 阴入 | 阳入 | ||
调值 | 24(北、南部分)/ 33(南部分)[10] | 11 | 31 | 55 | 2 | 5 |
IPA | t͡sʰo˨˦ / t͡sʰo˧˧ | t͡sʰo˩˩ | t͡sʰo˧˩ | t͡sʰo˥˥ | t͡sʰŏk̚˨ | t͡sʰŏk̚˥ |
变调
北四县腔的复词中,某阴平调之字,若其后字为阴平、阳入、去声调,则该阴平调(调值 24)之字改念阳平调(调值 11);[12]南四县腔则是复词中的阳平调(调值11)之字,若不于词末,则改念阴平调(美浓腔为 33)。[13];大路关腔:大路关广福村地区二种腔调共七种变调规则,属于低调的阴平调和阳平调,且变调后的调值大多为中平调33或中升调35,因此当地的声调听起来比六堆其它地区来得高。
现今使用状况
在中国大陆,原属潮州府的大埔县、丰顺县,已经与原来的嘉应州合并,设立为梅州地级市。历史上,从目前中国大陆的梅州地级市管辖的地域,传入台湾的客家语腔调,除了四县腔、长乐腔,还有大埔腔、丰顺腔。丰顺腔主要是丰顺县、揭阳县两地的移民。但在台湾的大埔腔、丰顺腔使用者,传统上仍会认同为潮州府之客家人。在台湾,祖籍潮州府客家人除了大埔腔、丰顺腔外,还有饶平腔,饶平腔是饶平县、惠来县两地的移民。
在台湾,四县腔是客家族群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次方言,因南北腔调又略有差异,2013年起,全国语文竞赛台湾客家语朗读文章开始区分为四县腔及南四县腔。
排在其后第二位的是海陆腔(四县腔台湾客拼:hoiˋ liug kiongˊ)。海陆腔源自大陆的惠州府,因此也称惠州话;即现在中国大陆的惠州市、汕尾市。由于台湾各地的客家语腔调较为繁杂,各地客家人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向四县腔和海陆腔靠拢,于是又形成介于四县腔和海陆腔之间的所谓四海话(海四话)。四海话不是一种特定的客家语腔调,仅是各地客家人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向对方语音靠拢的形式。台湾的客家语大多可以归类于客家语学说里面的粤台片,因此四海话一说,也被用作粤台片客家语的双关名词。
四县腔、海陆腔、长乐腔、大埔腔、饶平腔都来自中国大陆的广东省,因此台湾客家人必然以广东省籍为代表,过去祖籍福建省汀州府的客家人,也以粤东(广东省的旧称)人自居。粤东客家,闽南福佬,成为对称。台湾源自福建省祖籍的客家语,主要有永定腔、诏安腔和汀州腔。永定腔源自汀州府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其语音较类似于粤东系(如四县腔和大埔腔);汀州腔,源自汀州府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连城县;诏安腔源自福建省漳州府,主要是诏安县、平和县、南靖县、华安县的移民。诏安腔和汀州腔与粤台片客语(四海话)差别较大,独具特色。
脚注
- ^ 1.0 1.1 1.2 北台湾四县腔的“县”读 ien(白话字:yen,下同);南台湾则为 ian(yan)。比较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第五冊 學生用書(南四縣腔). 教育部. 2012-12: 32. ISBN 9789860236200.、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第五冊 學生用書(四縣腔). 教育部. 2012-12: 32. ISBN 9789860220094.
- ^ 词汇差如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 第二冊教師手冊(四縣腔). 教育部. 2011-12: 6, 16, 22, 31 等. ISBN 9789860286601.
- ^ 参考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3, 5–6.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写作 [ȵ],台湾客拼以 ng(i)- 标之。
- ^ 部分南四县腔中,以 /i-/ 起首的字会读成/j(i)-/。
- ^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5–6.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以 [ï] 表示。
- ^ 9.0 9.1 见于南四县腔以软腭音(/k/、/kʰ/、/ŋ/)、/t͡ɕ/、/h/、/j/ 为声母或零声母的字。
- ^ 南四县腔部分地区(如高雄市美浓区)调值为 33。
- ^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3.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 第六冊學生用書(南四縣腔) (PDF). 教育部: III. 2012/12 [2013-09-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4).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 第二冊教師手冊(四縣腔). 教育部. 2011/12: VI. ISBN 9789860286601.
- ^ 锺荣富.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 2004-01: 123–124. ISBN 95711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