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语

漢語族語言

徽语,亦称徽州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分布在新安江流域及周边以古徽州府为核心区域。《中国语言地图集》认为徽语是汉语一级方言,但其归属至今仍有争议。

徽语
徽州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区域中国钱塘江上游旧徽州府及部分严州府饶州府,约12个县;今黄山市辖下地区,江西景德镇市东北部地区和浙江西北部建德市一带
母语使用人数
320万人
语系
语言代码
ISO 639-3czh
Glottologhuiz1242[1]

有观点指出,徽语与吴语闽语共同起源于古代江东方言(吴闽方言),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吴语本是皖南地区土著方言,皖南方言早期应是苏南浙西吴语的延伸,而徽语乃是其中之南片受赣语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方言。[2]学者指出,徽语中尚未见有特色鲜明的共同标识,与邻近的吴语赣语相较,徽语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赣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3][4]总体而言,徽语是历代中原汉人的汉语吸收融合了徽州土著山越的语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明清以来,周边方言(吴语赣语)的影响亦使徽语的表现力得以增强、内部分歧加大,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县城话为代表音,现在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徽州话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吴语一样,徽语的强迫式连读变调是另一个异于官话的显著特征。[5]

地理分布

分布于新安江流域及其周边的三省交界之地,包括安徽省徽州府地(含今属江西婺源县)、浙江省严州府地今淳安县建德市江西省饶州府地今德兴县浮梁县。以目前行政区划而言,包括安徽省地级黄山市(黄山区仅限南部汤口镇、谭家桥镇)、绩溪县旌德县(仅限西乡)、甯国市(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县(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台县(限于占大镇)等,江西省婺源县浮梁县德兴县(上德兴地区)、浙江省淳安县建德市(不包括乾潭镇、钦堂乡、大慈岩镇吴语区)等地。

方言分区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徽语分为绩歙、休黟、祁婺、旌占、严州5片。[6]其中绩歙片、休黟片及祁婺片在历史上皆属徽州府辖地,可视为徽语核心区或本土区;其余两片位于徽州核心边缘,可视为徽语的辐射区或延伸区,最新的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将婺源从休黟片划入祁德片,并将祁德片更名为祁婺片,这样,徽语的三个核心区域正好涵盖徽州府所辖六县。[7]

绩歙片

包括绩溪、歙县、旌德(西部洪川一带)、甯国(南部洪门乡等地)、淳安(西部塘村等地)共5县,地处徽语区东部。
本片方言可视为核心徽语,但受吴语影响较大,韵母接近北部吴语。其主要特征有:[8]

  • 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大都送气。
  • 古入声字大多带有喉塞音[-ʔ]韵尾。
  • 具有丰富的AAB和BBA结构形式的词语。

休黟片

包括休宁、屯溪、黟县、祁门(东南部凫峰一带)、太平(西南部郭村等乡)共6县市,地处徽语区的中部。
本片方言可视为核心徽语,韵母复杂,如屯溪话韵母多达32个,接近南部吴语。其主要特征有:[9]

  • 古全浊音今读清音,逢塞音平声常用字多读不送气声母。
  • 大多具有长介音韵母。
  • 有丰富的[-n](儿)化词和AnB式嵌[-n-](儿)词语。

祁婺片

包括祁门、婺源、东至(限于东部木塔一带),江西浮梁、德兴,共4县,地处徽语区的西部。
本片方言处于赣语包围下,受其影响较大。其主要特征有:[10]

  • 有舌尖后音[tʂ]、[tʂʰ]、[ʂ]声母。
  • 习惯用“嬷”、“牯”表示动物的雌雄。
  • 在句末用“凑”表示动作再次重复;比较句习惯直接用结果说明问题。

旌占片

包括旌德县、祁门(安凌、城安、赤岭一带)、石台(限于占大区)、黟县(限于北部美溪、柯村等乡),共4县,地处徽语区的北部。
本片方言地形狭长,位于徽语区北缘,受邻近的淮官、宣州吴语影响较大。其主要特征有:[11]

  • 内部一致性小,语音差异较大。
  • 子缀词较多。
  • 用“著”、“之”作为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助词。
  • 常用XAXA结构形式来加强形容词的意义。

严州片

包括浙江淳安(含旧遂安)、建德(含旧寿昌)两县市,地处徽语区的东南部。在吴语的长期冲击下,尚存徽语基本特征。淳安和遂安具有很大的独持性,跟南部吴语差别很大,无法归入南部吴语。严州方言与南部吴语有纠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建德、寿昌的文读系统跟金华城里方言的文读系统非常接近(跟兰溪、龙游等地的文读系统也很接近),二是寿昌的白读系统中也有一些与南部吴语持别是金衢片吴语相近的特点。

共性特征

徽语与诸多东南地区汉语方言一样,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其语音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人交流有限,发音无法统一,以致皖南徽语的发音千差万别。即使是在一个县内,人们往往都无法用各自的徽语正常沟通。徽语中具有较强共性特点的特征可概括为语音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三类。[12]

语音特征

主要有五点:

  • 古全浊声母在徽语中清化(部分开口呼匣母字有浊流),逢塞音、塞擦音声母时都有读送气的情况。其中以不分平仄皆读送气音的情况最为普遍。如,“朋病白”读 [pʰ]声母,“桃豆达”读[tʰ]声母,“葵跪共”读[kʰ]声母,“从坐杂”读[tsʰ]声母,“程丈直”读[ʨʰ](或[tsʰ])声母,“求近局”读[ʨʰ]声母,“崇助”读[tsʰ](或[tʂʰ])声母
  • 知系三等字,除通摄外,在徽语中大都读成[ʨ]、[ʨʰ]、[ȵ]、[ɕ]声母。如:“知周张猪”读[ʨ]声母,“迟朝陈春”读[ʨʰ]声母,“箬认绕热”读[ȵ](或[n])声母,“烧收上说”读[ɕ]声母,今音多读ʨ、ʨʰ、ɕ声母,如绩溪“张”ʨio。庄组和知组二等韵的字,今音大多读ts、tsʰ、s声母,如屯溪“沙”sɔ
  • 古日母字今音大多读n、ȵ,少数字读零声母,极少数读z。如旌德“然”ȵi、绩溪“蕊”y、休宁“肉”ȵiɔu 、绩溪“柔”zɪi
  • 开口二等见、晓组字,今白读仍为牙喉音,韵母也读洪音。如歙县“甲”kaʔ。文读读为舌面音,如绩溪“孝”ɕie孝顺 / hə孝衫
  • 影母和疑母字逢开口呼韵母在徽语中都读疑母[ŋ],疑母洪音大多读ŋ,细音前大多读ȵ与泥日母混同。如休宁“瓦”ŋɔ、绩溪“危”ŋa/文、 祁门“语”ȵy、屯溪“狱”ȵiu;影母字今读开口洪音韵时,大多读成ŋ声母,如 黟县“矮”ŋa、歙县“鸭”ŋaʔ
  • 古微母有文白异读——v/w和m,白读与明母合流读如m,如绩溪“物”vəʔ动物 / məʔ物事,绩溪“网”“忘”mong;古敷母个别字有白读如pʰ,与滂母合流,如绩溪 “孵”“讣”pʰu;古章母个别字有白读,读如舌头音t,与帮母合流,如 绩溪“只”tie;古非母个别字与晓母合流(声旁为“方”),如绩溪 “方”hong  
  • 蟹摄一二等字,今音大多不带i尾、效摄一二等字,今音大多不带u尾。如黟县“柴”ʃa、绩溪“雷”læ、屯溪“烧”ɕio
  • 深、臻摄阳声韵和曾、梗、通摄阳声韵,今音读阳声韵时大多混同。如 “真”、“针”、“蒸”,各地韵母相同
  • 阳声韵除通摄外,在徽语中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转化为阴声韵的现象,咸、山两摄转化的最快,宕、江摄次之(尤以屯溪为最)。如 旌德“三”sæ,歙县“县”yue,屯溪“江”gao
  • 流摄一等字,今音大多读细音韵母,与三等韵混同。如 “楼”=“流”
  • 部分老派泥来二母逢洪音相混,新派基本区分泥来二母
  • 各地“大”白读大多符合“唐佐切”,如 汤口 “大”tʰɐ、屯溪 “大”tʰo;“弄”大多读来母,符合古音“卢贡切”, 如绩溪 巷弄 long;“鸟”有白读,如 休甯tien符合古音“都了切”,祁门“打”字符合古音德冷切
  • 古上声通常分为阴阳或合为一调,古全浊上声一般不归阳去,如 绩溪“妇”“辫”今仍读上声,调值为213,部分方言上声字带喉塞音,如婺源“主”读 ʨyʔ22,和温州等地相似。

词汇特征

主要有八点:

  • 词汇上,一些关键性的日常用词大体相同。如把东西说成“物事”,用“不曾”表示没有做过某事,用“么的(仂)”代表什么,用“嬉”不用玩等等。
  • 用词根“夜”构成的词语较多,也较一致。徽州山区将晚上7至10时与午夜、凌晨统称为“夜”。所以晚上叫“到夜”,傍晚叫“挨夜边”或“快夜边”,晚饭叫“夜饭”,夜班干活叫“打夜做”,吃宵夜叫“吃半夜餐”。
  • 拥有诸多反映山区地貌特征的方言词。如:石埭袒露的巨石、山坞、山培山坡、草皮坦山畔平地、晒坛小面积的高台、源水系的上游、溪濑小河、葫芦鳖鹅卵石、树林窠、田塍、水圳田头村中的水渠、水口具象征意义的村头景致等。
  • 表示“天”时间的词根大多用“日”和“朝”。如:今朝、今日、明朝、明日、后朝、后日…上半日、下半日、日间、日朝、日日、日日朝天天等。
  • 具有一批反映徽派建筑特色的词语:八字墙、门楼、马头墙、风火墙、明堂天井、水笕连接屋檐与下水道的水管、堂前、重屋上下两层结构的楼、门枕、门舌、阁桥、鸡筹鸡舍、板壁、墙围院子、廊桥等。
  • 习惯将表示动物雌雄的语素置于种称语素之后。如:鸡公、鸡母、猪公、猪屌、猪婆、猪嬷、猪娘、狗婆、狗牯、咪娘、水牯、水沙(本字为“沙+牛”)、黄牛牯、黄牛婆等。
  • 竹制品叫法较为一致。如:困簟竹席、晒簟晒谷物的竹席、盛筐、簸米、子篓播种用腰间小篓、猫叹气有盖篾编盛具,可防被猫鼠偷食箩、篮、笐竿晒衣竿等。
  • 具有诸多礼教色彩浓厚的亲属称谓词。如:朝奉祖父(被朝拜侍奉者)、老朝面称祖父、老奉面称祖父、阿朝面称祖父、朝朝面称祖父、相面称父亲(如宰相一般的主宰者)、阿相面称父亲、老官(黟)祖父、官人、官客、小官(绩)儿子、大郎(休)兄、弟郎;老姨(歙)祖母、老婺儿(黟)祖母、婺、娅(黟)祖母、婄(休、屯)祖母、妪(祁)祖母、老妪、堂家妻或族中妇女、堂客、姆母亲、阿姨(绩)母亲、娘(黟)音“婗”,母亲等。
  • 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较为一致。如:我、卬、尔、渠/佢、卬人我们、我人我们、我大家我们、尔人你们、尔大家你们、渠人他们、渠大家他们

语法特征

主要有六点:

  • 副词“没有”与动词“没有”用不同的词表示。前者大多说成“不曾”,后者仍说“没有”。
  • 大都采用介词与方位词组成的指示性结构加在动词前面表示正在进行态。如:1. 渠在那哪写字。他正在写字2. 渠是个里吃饭。他正在吃饭
  • 表示动作行为再次重复或增加的“添”或“凑”习惯置于句末。如:1. 吃晚饭添。2. 唱个歌添。3. 嬉一日添。
  • 表示动作行为先于后者一步的“起”习惯置于句末。如:1. 尔吃起,我去去就来。2. 尔坐下起,渠马上就来。
  • 习惯将谓语动词后面的补语成分“不过”置于句末。如:1. 我打渠不过。2. 我比渠不过。
  • 具有两种比较特殊的肯定句与否定句:用[tsʰ]或[n31]表示肯定:尔去开会不?答:[tsʰ]去/[n31]去。用[pfʰ]或[m242]表示否定:尔去开会不?答:[pfʰ]不去/[m242]不去。

共时差异

徽语是一个具有共性特征的土语群,由于山区特有的地理环境,造成徽语不同小片之间乃至内部都极具差异。以下几点是徽语各方言的主要共时差异。[13]

语音差异

徽语各方言在语音方面差异最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古全浊声母在徽语中清化以后逢塞音、塞擦音都有读送气的特点,但具体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如,建德话来自古平、上、入三声的全浊声母字都不送气,只有古全浊去声字才读送气清音声母。
  • 知系二等字各地大都读[ts]系声母,而祁德片方言却是读翘舌音[tʂ]系声母的。
  • “桂葵慧”声母在大多数地方是读喉音的,但在休宁话中却腭化读为[ʨye55]、[ʨʰye55]、[ɕye33]。
  • 来自古上声的全浊声母字,在德兴、浮梁、占大话中与阳去读成一类的情况,也与徽语上声字的演变规律相悖。
  • 古日母字在徽语中一般读成[ȵ]、[n]或零声母,但绩溪上庄话却是读[z]声母的。
  • 古四声在徽语中多数演变成6个声调,但旌德话只有4个声调,而寿昌话则多达8个声调。

词汇差异

徽语词汇中异形词与异义词诸多。
以下列举一些词汇在各地的不同说法:

  • 闪电:打闪电、打月闪、扯热闪、打闪闪、打扯、打扯霍、打闪亮、演闪展、打火线、发闪、打气哈儿、亮闪头、扯闪、打霍闪寿、亮天条等。
  • 向日葵:葵花莲、葵花蓬、朝日莲、金桂莲、珠珠莲、丝瓜莲、楂葵、旗花等。
  • 蝙蝠:偷油燕、偷油老鼠寿、皮猴老鼠、老蝠飞翼儿、老蝠布翼、老鼠臂翼、老鼠蒲翼婺源、盐老鼠、皮燕儿、檐老鼠、鹰老鼠鸟、飞翼老鼠、鼻燕、鼻里、老子鼻翼寿、天行老鼠等。

有一大批相同词汇,在各地意义有异,例如:

  • 老官:在黟县话是用来称呼祖父,绩溪话却是指丈夫。
  • 娘娘:在淳安、建德方言里指祖母,休甯、黟县却是指姑母。
  • 姐姐/阿姐:在各地大多是指姐姐,而寿昌话里却是指祖母。
  • 老妪:在各地大多是指老年妇女或妻子,而祁门话里却用来指祖母。
  • :在大多地方是指母亲的姐妹,但在绩歙片里也有称祖母为“老姨”、称母亲为“阿姨”的。

语法差异

徽语各方言语法方面的差异也很多,如:

  • 绩歙片、休黟片、严州片中的“VV+补语”动补结构(如“讲讲清楚”、“洗洗干净”),在旌占片、祁德片中少见。
  • 绩歙片方言中有大量的XXA形容结构(如“猫猫软”、“雪雪白”、“泊泊淡”),在其余各片中亦少见。
  • [-n]尾儿化形式只在休黟片、祁门方言中才多见。
  • 大多地方把“打不过某人”说成“打某人不过”,德兴话却习惯说成“打某人不赢”。
  • 大多地方把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再XX”说成“动词+(数量)+添”(如“嬉一日添”),而婺源、德兴话却说成“动词+(数量)+凑”,与赣语相同。
  • 表达完成态的助词在各地多有不同。如“我吃了饭了”,在歙县徽城话说成“我吃哩饭啰”,屯溪话说“我吃饭了著”,黟县话说“我吃饭了了”,婺源话说“饭我吃之了”。

其他语音差异

此外,还有些不够齐整的语言现象   

  • 在屯溪、休甯、祁门、歙县,绩溪岭北中,今齐齿呼前还分尖团(绩溪岭北咸山摄字不分)   如: 想≠香 清≠轻 精≠京 (注:绩溪岭北 先=显 ɕin);而在绩溪、黟县、旌德中,已经不分了(绩溪咸、山、流摄字分尖团)   
  • 在绩溪、祁门、黟县话里,咸、山、宕、江、梗摄的阳声韵字,还不同程度的保留了鼻音特征;但是在旌德、屯溪、歙县、休宁话里,这些摄韵的阳声韵已经转化为阴声韵;古阳声韵在徽州话中分化很不一致,在绩溪、歙县话中,除了已经转化为阴声韵的,其他已经弱化为半鼻音;在屯溪、休宁话中,除了已经转化为阴声韵的,其他均收n鼻音韵尾;在旌德、黟县话中,除了已经转化为阴声韵的,其他均收ŋ韵尾;只有祁门话全部保留着阳声韵,既有半鼻音韵母,也有收n和收ŋ的鼻音韵母

徽州话的来源

徽州话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团,从地图上来看,徽州深处山区,与宣州大体以黄山山脉为界,北边和西边为宣州吴语区(现为江淮官话宣州吴语赣语等多方言区),东北方向为吴语太湖片,东南方向为婺州片处衢片,南边为赣语。和地理上一样,徽语在音系上也表现为过渡带,声母特点近似客赣,而韵母和词汇类似于吴语特别是南吴,可以推测北部吴语即吴语太湖片形成较迟。 自从《中国语言地图集》问世以来,语言学界,特别是方言学界对《地图集》中汉语方言的分区不断有所议论。就“升格”的三个方言区而言,其中讨论徽州话的比较少。因为徽州话的特殊性似乎早有定论。早年赵元任就把徽州话看作是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表了《绩溪岭北音系》(1962)和《绩溪岭北方言》(1965),揭示徽州话的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言学者郑张尚芳、伍巍、平田昌司(日)等先后对徽州方言进行了调查,发表了一批关于徽州方言的著述,进一步揭示了徽州方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

引用注释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徽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3. ^ 郑张尚芳. 皖南方言的分區(稿). 方言. 1986,. 1986 (1) (中文). 
  4. ^ 张光宇. 東南方言關係綜論. 方言. 1999,. 1999 (1) (中文). 
  5. ^ 孟庆惠,2005,第3页。
  6. ^ 《中国语言地图集》B10“安徽南部方言”
  7. ^ 孟庆惠,2005年,第29页。
  8. ^ 孟庆惠,2005年,第31页。
  9. ^ 孟庆惠,2005年,第129页。
  10. ^ 孟庆惠,2005年,第227页。
  11. ^ 孟庆惠,2005年,第283页。
  12. ^ 孟庆惠,2005年,第20至23页。
  13. ^ 孟庆惠,2005年,第23至27页。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ISBN:9780582999039
  • 曹志耘,《严州方言研究》.东京:好文出版,1996.
  •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东京:好文出版,1998.
  • 孟庆惠等,《安徽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7.ISBN:9787801221311
  • 孟庆惠,《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ISBN:97872120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