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

法眼宗三祖,淨土宗八祖

永明延寿禅师(904年—976年),俗姓王姓,名延寿,字冲元,号抱一子余杭钱塘[1]五代宋初时僧人,活动于当时的吴越国,为法眼宗三祖。又被后世净土宗推为第六祖。

永明延寿

净土宗十五祖
初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七祖
八祖
九祖
十祖
十一祖
十二祖
十三祖
十四祖
十五祖

生平

原是地方军官,于文穆王钱元瓘时,负责军需[2],他为人正直,经常读诵《法华经[3]

三十四岁(937年)时,翠岩令参禅师在四明山龙册寺弘法,文穆王见延寿禅师求道心切,于是准许他在翠岩禅师处出家受戒[4]。他曾在天台山天柱峰禅坐习定九十天,专心的程度,甚至有鸟类在他身上筑巢[5]。后参天台山德韶国师,发明心地,为法眼宗传人[6]。相传他曾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7]

952年,延寿禅师在奉化雪窦寺潜修苦行,并讲授禅法,得到吴越忠懿王钱弘俶的信奉[8]

961年,延寿禅师迁慧日山永明寺,授徒两千余人,法声大振,人称“永明延寿”大师。忠懿王深重大师德行,赐号“智觉禅师”,居永明寺长达十五年。高丽国国王见到他所著《宗镜录》一书,曾派人送来袈裟,以示尊崇[9]

宋徽宗谥大师为“宗照禅师”。清世宗雍正帝又加谥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著作

永明延寿禅师著作:

  • 宗镜录》一百卷,综合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四家学说,总合佛学,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佛学著作。现行本《宗镜大纲》为清雍正皇帝御录的二十卷本。
  • 《心赋注》四卷。
  • 《万善同归集》。

思想及影响

与净土宗的关系

在清朝时,永明延寿禅师被列名为净土宗第六祖,但他与净土宗第五祖少康并没有师承关系,与第七祖省常也没有先后师承,对于净土宗也未提出过主要理论贡献。在最早的记载中,记载延寿大师专习《法华经》与精修禅观。其著作中有少数谈论到往生西方净土的段落,如《万善同归集》[10],但其数量不多。

在北宋时,开始有一些文献强调他与净土宗之间的关连,如公元1083年(北宋宋神宗元丰六年),王古撰《新修净土往生传》中,记载延寿大师受到观音菩萨灌顶,后来辩才大进[11]、诵念阿弥陀佛[12]、放生授戒[13]等等事迹。同时期苏轼的《东坡志林》也记载了他担任税吏时,盗用官钱放生的故事[14]

至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石芝宗晓编著《乐邦文类》时,出现延寿大师七次捉阄的记载[15],这个故事后又为南宋僧志磐佛祖统记》所引用。至元朝天如惟则撰《净土或问》时,著名的四料简首次出现在文献上[16],宣扬禅净双修,禅净并重。

明代时开始出现永明延寿禅师为阿弥陀佛化身的传说。传说内容大致为吴越忠懿王在自己生日斋僧永明寺时,有一遍身疥癞的僧人,径坐上座,因此受到驱赶。斋僧结束后,忠懿王问:“今日斋僧,有圣僧降否?”,永明延寿禅师便告知忠懿王,疥癞僧“乃定光古佛应身也”。于是忠懿王急寻疥癞僧并忏悔,而那位疥癞僧便说:“弥陀饶舌”,说完后便圆寂了。之后忠懿王回去找永明延寿禅师时,禅师也圆寂了。这则传说最早的出处可能是由永明延寿所创立的西湖净慈寺,其明代寺僧释大壑撰辑的《永明道迹》。[17]。而憨山德清访问净慈寺从释大壑阅读到这部书后,[18]。便将此传说扩充写入〈法相寺长耳定光佛缘起记〉。之后本记文又被收入其《憨山老人梦游集》。[19]并且或许因此让这则传说随着憨山德清的名声与著作而流传开来。

至清朝,永明延寿禅师被净土宗推崇为净土宗第八祖,如清朝彭希涑《净土圣贤录》[20]。后又见普贤菩萨手持金,于是决意立定修习法门,做“一心禅观”、“万善庄严净土”二签,连抽七次签,皆是“万善庄严净土”,故决定修习净土法门[21]。他并且曾写作著名的四料简,宣扬禅净同修[22]

延寿禅师在清朝时,被认定是净土宗六祖。除了反映了延寿禅师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净土法门自宋朝之后逐渐兴盛,逐渐取代禅宗,成为汉传佛教主流的趋势。

外部链接

注释

  1. ^ 一说丹阳人,《龙舒增广净土文》卷5:“名延寿,本丹阳人、后迁余杭。”
  2. ^ 《宋高僧传》卷28:“时为吏,督纳军须”。《景德传灯录》卷26:“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
  3. ^ 《宋高僧传》卷28:“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景德传灯录》卷26:“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唯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诵之,感群羊跪听。”
  4. ^ 《宋高僧传》卷28:“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景德传灯录》卷26:“属翠岩永明大师,迁止龙册寺,大阐玄化。时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乃从其志,放令出家,礼翠岩为师。”
  5. ^ 《景德传灯录》卷26:“寻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鷃,巢于衣褶中。”
  6. ^ 《景德传灯录》卷26:“暨谒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密受记。”
  7. ^ 见《虚堂和尚语录》卷3:“复举,永明寿禅师,在天台韶国师会中。普请次,闻堕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但依照《天圣广灯录》,此诗是洪寿禅师所作,见《天圣广灯录》卷27:“杭州与教寺洪寿禅师,俗姓曹氏。......后参天台山韶国师。一日,因普请,般柴坠落。乃成一颂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国师然之。”
  8. ^ 《宋高僧传》卷28:“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9. ^ 《宋高僧传》卷28:“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10. ^ 《万善同归集》:“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11. ^ 《新修净土往生传》卷下:“修法华忏经七年。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亲以甘露灌于口,遂获观音辨才。下笔成文,盈卷乃已,志求西方净土。”
  12. ^ 《新修净土往生传》卷下:“住持雪窦山院,朝暮演法,夜则念阿弥陀佛。......总心为宗,以悟为诀。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自为难继,不欲强众。然密相随者,常及百人。夜静,四旁行人,闻山中螺呗天乐之声,伺求之。见师于山腹中平夷处,旋绕行道。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是。”
  13. ^ 《新修净土往生传》卷下:“住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兴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昼放生命,不计其数,皆回向净土。”
  14. ^ 《东坡志林》卷二:“钱塘寿禅师,本北郭税务专知官,每见鱼虾,辄买放生,以是破家。后遂盗官钱,为放生之用。事发坐死,领赴市矣。吴越钱王使人视之,若悲惧如常人,即杀之;否,则舍之。禅师淡然无异色,乃舍之。遂出家,得法眼净。”后此故事被南宋王日休引用,写入《龙舒增广净土文》卷5:“初为县衙校,多折官钱。勘之止是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钱王使人探之,若颜色变即斩之,不变来奏。临斩,颜色不变,乃贷命。”
  15. ^ 《乐邦文类》卷3:“又中夜旋绕,次见普贤前,供养莲华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冥心自期曰:傥于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须七返拈著为证。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净业。遂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16. ^ 《净土或问》:“天如老人,方宴默于卧云之室,有客排闼而入者,禅上人也。因命坐之,坐久,夕阳在窗,篆烟将灭,客乃整衣起立,从容而问曰:窃闻永明寿和尚,禀单传之学于天台韶国师,是为法眼的孙,匡徒于杭之净慈,座下常数千指。其机辩才智,雷厉风飞,海内禅林,推之为大宗匠。柰何说禅之外,自修净土之业,而且以教人。复撰拣示西方等文,广传于世。及作四料拣偈,其略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语言,主张净土,无少宽容。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此疑非小,师其为我辩之。 ”“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17. ^ 《永明道迹》:“后汉乾祐三年十一月二日。吴越王以诞辰饭僧于永明寺。王问师云。今有真僧降否。师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趋驾参礼。定光云。弥陀饶舌。少选。跏趺而化。”
  18. ^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五,〈永明大师赞 序文〉:“及垂老。至西湖净慈。入宗镜堂。礼大师塔影。访其行事。弟子大壑出自行录。清展卷默然自失。”
  19. ^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四:“乾祐三年。吴越忠懿王。诞日饭僧永明寺。时智觉寿禅师。正开大法。师赴会。遍身疥癞。径坐上座。众皆恶之。王见之。大不敬。遣之。即归山中。晏坐一室。斋罢。王问寿曰。今日斋僧。有圣僧降否。寿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古佛应身也。王悔。趋驾往礼曰。弟子肉眼凡夫。不识古佛。愿求忏悔。师曰。弥陀饶舌。言讫坐逝。王回礼寿。寿遂化。”
  20. ^ 《净土圣贤录》卷3:“尝于国清寺行法华忏,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彭的说法又可见于南宋《龙舒增广净土文》卷5:“于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乃获观音辩才,下笔盈卷。”
  21. ^ 《净土圣贤录》卷3:“以宿愿未决,登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庄严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
  22. ^ 《净土圣贤录》:“又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