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
《细细的红线》(英语:The Thin Red Line,香港译《狂林战曲》,新加坡、台湾译《红色警戒》)是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利克所执导的电影,于1998年上映。剧情描述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细细的红线》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入围7项奥斯卡奖。影片改编自詹姆斯·琼斯所著的1962年同名小说,也是该小说的第二部改编电影,首部为1964年安德鲁·马顿(Andrew Marton)执导的黑白电影。
细细的红线 The Thin Red Line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泰伦斯·马利克 |
监制 | Robert Michael Geisler Grant Hill John Roberdeau |
编剧 | 剧本:泰伦斯·马利克 原著:詹姆斯·琼斯 (作者) |
原著 | The Thin Red Line[*] |
主演 | 西恩·潘 阿德里安·布罗迪 吉姆·卡维佐 班·卓别林 乔治·克鲁尼 约翰·库萨克 伍迪·哈里森 艾理斯·寇迪 尼克·诺特 约翰·莱里 约翰·特拉沃尔塔 杰瑞德·莱托 |
配乐 | 汉斯·季默 |
摄影 | 约翰·托尔(John Toll) |
剪辑 | 莱斯利·琼斯(Leslie Jones) 萨尔·克莱(Saar Klein) 比利·伟柏(Billy Weber) |
制片商 | 二十世纪福克斯 |
片长 | 170分钟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官方网站 | http://www.foxmovies.com/thinredline/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1998年12月25日(试片) 1999年1月8日 1999年1月15日 1999年2月18日 1999年2月25日 1999年2月28日 |
发行商 | 二十世纪福克斯 |
预算 | $5千2百万美元[1] |
票房 | 全球:$98,126,565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细细的红线 |
香港 | 狂林战曲 |
台湾 | 红色警戒 |
剧情简介
在大规模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27团2营的C连因设法要从日本军手中夺下210号高地,全连从登陆开始到持续数月筋疲力尽的厮杀与流血,从丛林中巡逻侦察到夜宿野地和受伤躺在医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后的离去,皆被深刻且真实地在片中描绘出来。
这种生命与共同仇敌所产生出的情感对这一连士兵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夺回阵地的喜悦。西恩·潘(Sean Penn)在细细的红线中饰演士官长威尔士,为一位沉默而愤世的杀敌高手。上尉布格由艾理斯·寇迪(Elias Koteas)所饰演,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希腊裔美国人,终于以身为军人的使命感而减轻了他为战争而沾满血腥所产生的罪恶感。吉姆·卡维佐(Jim Caviezel)饰演一位出生在肯塔基州的理想主义者伟特。在重新加入C连不久后又临阵脱逃。班·卓别林(Ben Chaplin)饰演贝尔,他深爱著妻子却又担心妻子在分开期间投入他人怀抱。上校托尔由尼克·诺特(Nick Nolte)所饰演,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领导者,下令要攻下210号高地,纵使要牺牲无以数计的士兵性命或是整个C连也在所不惜。
票房
《细细的红线》于1998年12月25日首映,虽然只限于五间电影院,《细细的红线》的首个周末票房为$282,534美元。这部影片后来于1999年1月15日在1,528间电影院广泛上映,当时首个周末票房为970万美元。《细细的红线》的全球票房总共为98,126,565美元[2]。
评价
《细细的红线》获得的评价普遍都是非常正面的。烂番茄的电影评等给予《细细的红线》78%的正面评价,顶尖评论家的评价更达到95%的正面评价[3],Metacritic的评价则为78分[4]。影评人吉尼·席斯科(Gene Siskel)形容《细细的红线》为“当代最优秀的战争片,超过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于同一年稍早上映的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甚至可能是1986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的《野战排》以来最出色的战争片[5]。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并未如此喜欢《细细的红线》,只给予《细细的红线》三颗星的评价,他说“他对《细细的红线》感到困惑,并认为《细细的红线》其实是未完成的电影”[6]。因为透过电影的风吹草动野外影像,显现当时美军面对日军埋伏时恐惧也紧张的伤叹,影评人理查德·威廉姆森(Richard Corliss)在他的《时代杂志》影评中写道:“一些电影让故事情节真实,而这一部电影则表达出情感的真实,维持智慧的心里历程,也是泰伦斯·马利克上一部电影《天堂之日》以来最赏心悦目的作品之一”[7]。迈克·克拉克于《今日美国》中给予《细细的红线》四星级的满分评价[8] 。欧文·葛雷博曼(Owen Gleiberman)在《娱乐周刊》的影评中给予《细细的红线》B-的评价[9]。
奖项
奥斯卡奖入围 | |
---|---|
1. 最佳剪辑 | |
2. 最佳摄影 | |
3. 最佳导演 | |
4. 最佳影片 | |
5. 最佳原创音乐 | |
6. 最佳音效 | |
7. 最佳改编剧本 |
《细细的红线》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影片奖、最佳音效奖与最佳改编剧本奖的提名,总共入围7项大奖,虽然《细细的红线》最终未能赢得任何一个奖项[10]。然而,这部电影后来于1999年在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荣获最佳影片金熊奖[11][12]。《细细的红线》于1998年被国家影评人协会颁发最佳摄影奖[13]。《时代杂志》排名在1998年十大最佳电影名单中将《细细的红线》列为第6名[14]。《芝加哥读者报》(Chicago Reader)的电影评论家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将《细细的红线》视为1999年第2最喜欢的电影[15]。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罗杰·埃伯特的电视节目中《细细的红线》将列为20世纪90年代中他第2喜爱的电影[16]。泰伦斯·马利克也入围美国导演公会(DGA-the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最佳导演奖[17]。
参考资料
- ^ 1.0 1.1 The Thin Red Line (199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x Office Mojo. Retrieved on 2011-01-05.
- ^ The Thin Red Line. Box Office Mojo. October 19, 2007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 ^ The Thin Red Line Movie Reviews, Pictures – Rotten Tomatoes. www.rottentomatoes.com. [200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6).
- ^ Thin Red Line, The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www.metacritic.com. [200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 ^ Siskel, Gene. The Thin Red Line. Siskel & Ebert. [201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 ^ Ebert, Roger. The Thin Red Line. Chicago Sun-Times. January 8, 1999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7).
- ^ Corliss, Richard. Ho, Ho (Well, No). 时代杂志. December 28, 1998 [200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 ^ Clark, Mike. Stirring Red Line Captures War's Humanity and Horror. USA Today. December 23, 1998.
- ^ Gleiberman, Owen. The Thin Red Line. Entertainment Weekly. December 23, 1998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 ^ The Thin Red Line. Variety.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 ^ Blockbuster Movie Details. [12/1/2010]. [永久失效链接]
- ^ The Thin Red Line.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99 [200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7).
- ^ Carr, Jay. National Film Critics Tap Out of Sight. Boston Globe. January 4, 1999.
- ^ The Best of 1998 Cinema. 时代杂志. 1998-12-21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 ^ Rosenbaum, Jonathan Rosenbaum. Hope Springs Eternal. Chicago Reader. 2000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 ^ Best Films of the '90s. Ebert & Roeper. February 27, 2000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7日).
- ^ D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GA. Retrieved on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