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巴文(英语:Lepcha script)是绒巴人使用的元音附标文字。和其他元音附标文字不同,绒巴文的尾位辅音字母写作变音符号。

绒巴文
类型
使用时期
c. 1700 到 现在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绒巴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婆罗米文
子体系林布文
姊妹体系八思巴字
ISO 15924
ISO 15924Lepc (335), ​Lepcha (Róng)
Unicode
别名Lepcha
范围U+1C00–U+1C4F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绒巴文手稿

历史

绒巴文来自藏文,也可能有一些来自缅文的影响。传统认为,该文字始于18世纪早期的锡金王国,由查多南嘉锡金语ཕྱག་དོར་རྣམ་རྒྱལ་威利phyag dor rnam rgyalTHLChakdor Namgyal)设计。早期绒巴文以直排书写。绒巴文后来转变成横排文字时,字母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和藏文字母相比旋转了90°。这导致尾位辅音必须以特殊的方式书写。

类型学

 
在原来的方向的绒巴文辅音(称为Lazóng)
 
Unicode所收录的绒巴文字母

绒巴文目前以横排书写,但是因为书写方向改变了,八个尾位辅音从类似于藏文字母的合字变形为变音符号

婆罗米系文字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短元音/-a/不书写;其他的元音字母则以变音符号的形式,出现与首位辅音的左方、右方或下方。长元音和其他尾位子音变音号会标在字母之上,会与/-o/和/-u/融合(融合为/-ō/时则写在尾位辅音之下)。首位元音没有单独字母,但会以有元音变音符号的“&”形零声母字母的形式书写.

/-y-/和/-r-/使用后置变音符号,可以合并 (krya)。至于中间位/l-/,有七个专用的合字。换言之,/kla/有一个特别的字母,字形与字母/ka/不同。(只有/gla/有简单的变音符号。)

有一个尾位字母/-ŋ/不遵循这个规则。第一,与其他最后字母不同,尾位/-ŋ/写在首位辅音的左方,而不是上方,即使有前置元音也是如此。因此,/kiŋ/写作“ngki”。第二,/-ŋ/之前没有固有的元音,连短/-a-/都要书写。在这个情况下需要使用一个特殊的变音符号。因此,/kaŋ/写作“ngka”,而不是普通规则所规定的“ngk”。

Unicode

绒巴文于2008年的版本5.1收录于Unicode

Unicode的绒巴文区块为U+1C00–U+1C4F:

绒巴文
Lepcha[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C0x
U+1C1x
U+1C2x
U+1C3x ᰿
U+1C4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4.0
2.^ 灰色区域表示未分配的码位

参考文献

  • Leonard van der Kuijp, The Tibetan Script and Derivatives, in Daniels and Bright,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199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