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顿的约翰
莱顿的约翰(德语:Jan van Leiden;1509年2月2日—1536年1月22日)是荷兰重浸派领袖,1533年移居德国明斯特采邑主教区的首府明斯特。他声称自己为先知弥赛亚,并率领重洗派基督徒攻占明斯特市,将这座城市依照千禧年主义建立成为一个重洗派的神权政治国家,即明斯特公社,改名为新耶路撒冷。1534年9月宣布自己成为新耶路撒冷的国王。1535年6月,在采邑主教弗朗茨·冯·瓦尔德克围攻这座城市后,俘虏约翰,将这场造反运动镇压下来。1536年1月22日,约翰与伯恩哈德·克尼珀多林和伯恩哈德·克雷希廷在中央市场被极刑处死。
莱顿的约翰 Jan van Leiden | |
---|---|
明斯特重浸派国王 | |
统治 1534年9月8日—1535年6月24日 | |
总理 | 海因里希·克雷希廷 |
军事大臣 | 伯恩哈德·克雷希廷 |
执政官 | 伯恩哈德·克尼珀多林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Johan Beukelszoon 1509年2月2日 哈布斯堡尼德兰荷兰伯国泽芬霍芬 |
逝世 | 1536年1月22日 明斯特采邑主教区明斯特中央市场 | (26岁)
配偶 | |
职业 | 裁缝、商人、客栈老板 |
知名于 | 领导明斯特叛乱 |
受影响于 | 扬·马蒂斯 |
生平
约翰是荷兰市长的私生子,也是裁缝学徒。他出生在今南荷兰省尼乌科普市的泽芬霍芬村。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年轻的约翰在群众中很快成为了一位具有群众魅力且受尊敬的领袖。约翰最初是秘密的重洗派教徒,但后来他在德国明斯特造反事件后,成为明斯特重洗派的公认先知。根据约翰自己的说词,因为他受到德国明斯特重洗派教士的启发,于是他与一位被公认为先知同时也是为他施洗的扬·马蒂斯,于1533年一同搬往德国明斯特。在他到达之后,马蒂斯这位公认的先知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要领导人。马蒂斯抵达后将所有天主教徒驱逐出城,余下的居民分为十二个支派,建立一个基于基督教义的社会结构。他取消金钱货币的使用,并禁止拥有私人财产。在1534年复活节星期日,明斯特、奥斯纳贝克和明登的采邑主教弗朗茨·冯·瓦尔德克率领一支由天主教支持的军队围攻了重洗派接管的明斯特市。马蒂斯领导对抗这场围攻,但很快就阵亡。于是约翰接管,自称为“新耶路撒冷之王”,直到1535年6月它完全沦陷。
在被采邑主教围困的期间,约翰领导着明斯特的重洗派信徒。他以先知的身份为在战斗中牺牲的马蒂斯立名,也为“新耶路撒冷”订立了的新的典章律例及制度,包含使用明斯特公民财产制作出来的各式皇室服装。在明斯特被围困的期间,约翰提出了许多鼓励英勇和忠诚的奖励,连同他的个人魅力,使他在被采邑主教击败之前,都拥有很高的支持度。他的座右铭是:“Gottes macht is myn cracht”(上帝是我的力量)”。
1535年,采邑主教弗朗茨·冯·瓦尔德克击败明斯特军队,莱顿的约翰在一间房子的地窖里被俘。从那里他被带到迪尔门的一个地牢收押,然后被带回明斯特。1536年1月22日,他与伯恩哈德·克雷希廷和伯恩哈德·克尼珀多林一起受到酷刑,最终被处决。他们三人都被一个铁钉项圈固定在一根杆子上,身体被炽热的钳子撕裂一小时才被处死。在他们最后被燃烧的匕首刺穿心脏之前,他们三人的舌头都是被炙热的钳子拉出来的。其中克尼珀多林在看到约翰被折磨的过程后,试图用项圈窒息自己,但被刽子手识破,将他绑在木桩上,使他无法自杀。行刑后,他们的尸体被放在三个铁笼子里,挂在圣兰伯特教堂的尖顶上,遗体任其腐烂。大约五十年后,骨头被移除,但铁笼仍然存在。
史观
传统观点认为,莱顿的约翰在明斯特建立了一夫多妻制的神权政体,最著名的是约翰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任何未婚妇女必须接受向她提出的第一个求婚。此项规定造成男人竞相获得最多的妻子。据说,约翰本人除了他的“王后”迪瓦拉·范·哈勒姆之外,还娶了16个妻子,并且在他的一位妻子伊丽莎白·万德舍勒反抗他的权威后,公开将她斩首。社会民主主义活动家卡尔·考茨基在他的《宗教改革时期的中欧共产主义》中指出,关于这种对明斯特重洗派的描述,几乎完全是由重洗派的敌人为铲除异己而编篡的,他们试图为这场血腥征服的正当性辩护。考茨基对文献中的理解,强调了重洗派在约翰统治时期,实对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公共生活的高度重视。
相关民间传说、戏剧和小说
- 约翰的名字在荷兰语中仍然存在,有句谚语“zich met een Jan(tje) van Leiden van iets afmaken”,意味着“不要在某事上付出太多努力(或任何努力)”。
- 约翰·莱顿在托马斯·纳什的《不幸的旅行者》(1594年)中有提到,其主人公杰克·威尔顿 (Jack Wilton) 讽刺地描述了明斯特围困和莱顿的死。
- 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先知》(1849) 以约翰为主角。它涉及占领明斯特(第三和第四章),约翰在大教堂作为上帝选民的加冕礼(第四章),其结局是在明斯特的约翰宫殿中进行的。
- 约翰在弗里德里希·雷克-马勒克泽文1937年的反纳粹小说《波克尔森:大规模精神错乱的故事》(Bockelson: Geschichte eines Massenwahns)中作为希特勒的代理人出现。
- 莱顿的约翰出现在1962年彼得·范西塔特的小说中,在美国出版名为《围攻》,在英国出版名为《上帝之友》。
- 约翰(以Jan Bockelson之名)是1967年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戏剧《再洗礼派》(Die Wiedertäufer)和 1985 年亚历山大·歌尔的歌剧《看那太阳》的主角之一。
- 莱顿的约翰出现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68年的小说《苦炼》中,其中尤瑟纳尔融合了虚构和真实的人物,描述了整个明斯特叛乱及其垮台。这段话只占一小章。
- 1993年德国电视剧《末日之王》描述莱顿,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扬·贝克尔斯松,马里奥·阿多夫饰演冯·瓦尔德克主教。
- 约翰也在路德·布利塞特的小说《Q》中出现。
- 莱顿的约翰(简)是安妮塔·梅森2003 年小说《完美》的主角。
- 约翰是乔纳森·蓝波(Jonathon Rainbow)2010年小说《请善待她》的主角,[1]那是一部以明斯特叛乱事件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 理查德·鲍尔斯2014年小说《奥菲欧》的主人公以莱顿的约翰为主角创作了一部歌剧。
参考资料
- ^ Rainbow, Jonathan. Speak to Her Kindly: A Novel of the Anabaptists. February 2003. ISBN 1-57921-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