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丧礼
马来西亚华人丧礼(俗称“白事”)是华人传统文化的四大家礼,特征在于“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它现在结合了儒家、道教、佛教、民间信仰、择日占星和风水地理的文化色彩,也因不同的宗教、籍贯和地区,衍生出不同的习俗与禁忌。[1][2]
马来西亚华人的背景
马来西亚华人(包括马来亚华人、沙巴华人和砂拉越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根据2016年的估计约有7,417,800人口,占总人口的23.4%,主要分布在马来亚半岛西海岸的雪隆、槟城、霹雳、森美兰、马六甲和柔佛,以及东马沙巴和砂拉越的主要城市。[3]
马来西亚华人的祖先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主要的方言语群有闽潮语系、粤语系、客语系几大类,包括福建、客家、广府、潮州、福州、海南、广西、兴化、福清等方言语群;此外,也有少数来自长江下游一带的浙江、江苏和上海持吴语方言的三江人,以及来自华北持官话的方言语群;另外,马来西亚华人还包括回族、峇峇娘惹、福建暹(Hokkien-Siam)、华嘉族(Sino-Native)等群体。
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信仰融合儒、释、道和民间宗教的特色,一般多数人虽未曾皈依三宝,却仍会自称信仰佛教或道教(粤俗偏佛、闽俗偏道),但通常偏向于民间信仰,信仰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对三教的学说、经典和教义也甚少了解。少数有确实信仰者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汉传佛教、道教(含道派和法派教门)、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则有伊斯兰教、兴都教、德教、真空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天道、一贯道、创价学会、真佛宗和无宗教。
殡葬礼俗
马来西亚华人的殡葬礼俗可以分为“卒”、“殓”、“殡”、“葬”和“祭”五个阶段,[4] 每个阶段比起过往都已经相对简化,一般人往往是跟随殡葬业者的指导来进行,一些习惯及禁忌只有老一辈的长者有所了解,却又抱着“但知不可,未能知其不可之意”的心态,充满了忌讳和迷信色彩。
人们在日常中往往会用到的“礼俗”一词,实际上要分成“礼”和“俗”来讲,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却又有所区别。“礼”是古时统治阶层所制定的仪节,用来维护社稷的伦理秩序,并对违反礼制做出处罚,上行下效,做为对民间的生活规范;“俗”是民间百姓的生活智慧,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区域性的风俗。“礼”可下行民间,“俗”可上升为礼,两者各行其是,同时并存,统称为“礼俗”。[5][6]
礼制的演变由《周礼》、《仪礼》、《礼记》、《开元礼》、《政和礼》、《开宝礼》、《书仪》、《家礼》、《会典》、《明集礼》、《大清通礼》、《家礼大成》至《民国通礼》,历朝历代均有所变易;民间习俗则来自于民间的鬼神信仰、自然信仰或祖灵信仰,以及百姓对礼制的认知差异,加上缺乏文字记载,在各社会阶层中口耳相传,形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社会现象。
城乡差距(或世代差距)在丧礼的表现,在于城市人较注重服务品质、乡下人较注重法事规格和祭品多寡、年老人较注重排场、年轻人较注重便利性、大家族较注重人际关系、政商界较注重人脉拓展、也有的人会注重风水、恪守古礼和禁忌,诸如此类;要求面面俱足的结果,将直接反映在丧礼的整体消费。
治丧流程
如下所示,一般由初终、入殓至举殡为止的治丧流程:[4][7]
- 初终:当亲友过世时,家属开始联络殡葬业者、领尸、办理死亡证、安排治丧地点和协调治丧事宜;如有必要的话,则成立治丧委员会。
- 入殓:由殡葬业者协助死者洗身、穿衣、化妆和安置在棺木内谓“小殓”,择时放入随葬品、封钉和盖棺谓“大殓”,家属要决定是否进行防腐或冰存。
- 示丧:在丧宅门外吊灯笼、为邻人门口挂红和发讣闻通知亲友,马来西亚华人有“报红不报白”的风气,所以一般是在报章上刊登启事。[8]
- 停灵:由初终至举殡为止,棺柩一般停放3-5天(或者更短、或者更长),年幼、未婚和不满60岁的独身者,可能只会停灵1天。[9][10][11] 停灵期间由家眷负责捧饭、守灵和烧脚尾钱。
- 作功德:延聘僧道开设坛场,做功德法事。
- 烧灵屋:家属焚化衣箱、纸钱、灵车、灵屋、佣人、电器等纸扎品,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
- 奠礼:奠礼也称为“告别式”,是举殡前公开让亲友、同事和社团代表祭奠的场合,俗称为“致祭”(白话:tì-tsè)。
- 举殡:移送灵柩前往埋葬地或火化场。
西式丧礼的流程略有不同,停灵期间的法事改成追思、祷告和唱圣歌的仪式;从殓房直接出殡的案件,则省略停灵期间的过程。
丧葬场所
马来西亚的殡葬政策是以有神论为基础,将死亡视为是宗教事务,处理丧事的场所被定义为宗教领域,由民间团体自行管理。[12] 华人的治丧场所通常会选择在自宅搭棚、停放在会馆或宗教场所附属的殡仪馆,或者是在商业经营的殡仪馆内办理,但在少部分地区有公共殡仪馆的设施。[13]
地方政府规划出合适的地点为火葬场,核发许可证给该处的经营者,但不提供也不参与基础的建设,纯粹是负责审批的角色,只有少数的地方政府有公营的火葬场设施。[14]
同样的,地方政府也规划出合适的地点为墓地,墓地设施包括有宗族墓园、华人义山、宗教墓园及商业墓园;骨灰安置场所主要有寺院、宫庙、社团附设的纳骨堂,以及商业经营的灵骨塔。
宗教礼仪
华人传统丧礼一般会延聘熟悉有关方言和乡俗的僧尼道士,前来为死者招魂、超度和做法事。周代《礼记》等文献记载古人对于魂魄归处的认知与理解,塑造了中华文化对于鬼神生死的传统观念。丧礼在周代礼制中属于“凶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凶礼传递“以礼相待、 克己复礼、礼尚往来”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鬼神之间的相处模式,具有哀悼忧患、吊唁灾难的社会作用。[15] 礼制中所载的踊、朝夕哭、反哭、虞祭、卒哭、小祥、大祥、禫祭等各种礼制,最主要作用是为了维持宗法统治和社会伦理秩序。
中国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佛教在魏晋时期大举兴盛,此时六朝处于一个战乱不已的时代,为死者设坛作斋、超度亡魂正切合了社会的需求;佛教的“拜忏”最先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同时期的道教受到影响,也开始有“水火炼度”的观念,结合了儒家的祖先祭祀以后,超度法事于唐宋时期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元明清时期到达一个高度的阶段,成为中华丧礼的一个重要部分。[16]
主持法事的人员称为师父、司公、尼姑、斋姑、师兄或师姐,法事科仪包括请神、告祖、引魂、沐浴、安灵、水忏、药忏、解结、颁赦、还库、过王、过桥、打城、破狱、牵𰹬等,一般上是会根据死者的性别、年龄、身份、死因、目的等状况来安排法事的规格。
佛化丧礼根据汉传、南传和藏传佛教而有不同的科仪,法事包括助念、诵经、礼佛、持咒、拜忏、施食、烟供、回向、放生、放水灯等,佛教徒相信为死者修福布施、供养三宝,乃至等施一切众生,可以将功德回向给死者,帮助死者早日超生,脱离苦海。[17]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根据国家政策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华裔穆斯林的遗体必须由教友来处理,非穆斯林无法干预;假设非穆斯林家庭中有成员皈依伊斯兰教的话,管理穆斯林事务的宗教局将支配死者的丧葬流程,丧礼过程由宗教司来主持。[18] 另一方面,只要穆斯林本身不违背宗教的教义,当局不干涉穆斯林参加非穆斯林丧礼的权利。[19]
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和天主教)的丧礼由牧师或神父来主持,引导教友进行追思、祈祷、礼拜、弥撒和唱圣诗,借由信仰的力量抚慰在世的人,也祝福死者获得永生的救赎。
创价学会的丧礼由学会内的资深老师主持,引导学会友唱题回向给已故的亲友,场面趋向于简洁、隆重和庄严。
一贯道的丧礼由道场的点传师或资深坛主主持,引导道亲献供、诵经、证道和唱追思歌,力求丧礼场面圆满肃穆,从而宣扬道场的宝贵与殊胜。
葬——归宿
死者最后的归宿须要考虑到死者的意愿、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同时家属也要考量自身的经济能力,通常是以土葬和火葬最为流行,差价主要是取决于墓园、墓穴或纳骨塔的地理位置、经营方式、建筑结构、保安系统、设施维护、材料设计和服务品质。
- 土葬:土葬迎合华人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人死后埋入土中的矿穴为“墓”,墓上筑起的土堆为“坟”,并称为“坟墓”。死者埋葬后数日,子孙亲自到来巡视,称为“巡坟”或“拜三朝”;尔后坟上竖立墓碑,子孙再择日前来祭拜(一般与百日同做),称为“完坟”、“谢土”或“旺山”,如此才告圆满。土葬由择地、开矿、进矿、闭矿、勘舆、完坟均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自然价格高昂,如今多为老一辈长者的选择。
- 拾骨葬:拾骨葬是在死者埋入土中若干年以后,取出遗骨放入金塔,再重新埋葬的一种葬法,俗称“拾金”。
- 火葬:火葬比起土葬来得经济和便利,较大的开销是来自塔位的价格,塔位的类型有地下墓穴、纳骨塔(堂)、纳骨廊道或纳骨墙;死者的骨殖被捡进骨灰瓮以后,由家属安奉到选好的位置,称为“进塔”。
- 自然葬:自然葬是对树葬、花葬和海葬等环保葬法的统称,是源自先进国家的丧葬观念,马来西亚华人的丧葬观念较为传统保守,且马来西亚未有迫切需要推行自然葬法,所以会选择自然葬法的均属于少数和单独的个案。[20]
- 生命宝石:罕见而且价格昂贵,目前罕有业者代理。[21]
图片
祭——祭祀
死者下葬以后的祭祀活动,包括:
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称谓
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称谓,如下:
其他细节
其他的丧葬细节,具体如下:
- 棺柩:马来西亚华人选用的棺木有中、西两种款式,胭脂木梅花棺是传统的中式棺木,以整棵完好的树桐制成,重量可达数百公斤,制作耗时,价格昂贵,只适用于土葬,多为享高寿者才会使用;西式棺木有土葬棺和火葬棺两种,土葬棺以胭脂木、帝王木、正艾木和柚红木等木材制成,火葬棺则以硬纸板和中密度纤维板制成,这两种棺木可以透过有机玻璃瞻仰死者的遗容,所以在市面上较多人使用;[7] 近年,亦有业者引入蜂巢板制作的环保棺木。[22] 由殓房直接出殡火化的案件,则一般选用简便的火化棺。
- 寿衣:死者穿戴的寿衣有中、西两种款式,中式男装是长袍马褂、中式女装是凤仙装;西式男装是西装、西式女装是洋装。中式男装寿衣要双数,有六、八或十二件,中式女装要单数,有七、十一或十三件;有些地方有未满上寿(60岁)不穿寿衣,只穿戴平常衣物的习俗。
- 孝服:孝服在礼制中称为“丧服”,古代中国社会以父系为宗,遵古礼本宗九族皆要“变服”,从礼制而服曰“正服”、因特殊理由降级而服曰“降服”、因道义原则而服曰“义服”、因特殊理由升级而服曰“加服”;此后,随着丧期递减而变换丧服的等级,直到“除服”。如今的丧服只有分辨亲属关系的功能,一般只有直系卑亲须要“带孝”,故名为“孝服”;旁系卑亲不太要求带孝,兄弟姐妹、叔嫂舅姨和夫妻之间亦有“同辈无孝”的观念,女婿同样是“有服无孝”。
- 孝志:带孝才是从丧服礼制中演变而来的制度,具体是表现于“孝志”。孝志是孝服的具体而微,有环形、长方形、正方形、蝶形、扇形、丝带等形状,别在手臂上以示居丧。“居丧”的目的是要时刻提醒带孝之人,言行举止应当以尽哀、尽孝为先,切勿逾矩;同时也告知他人,居丧者正行举哀之事,如有唐突或怠慢之处,请勿见怪。孝服、孝志的样式(和颜色)因不同地方和籍贯而有差异,全马各地皆有不同,形式不一而足。
- 实务操作上,家属在亲人过世后即刻换上孝服为“常服”,如有需要外出时则换上素色衣服;举行过“请灵仪式”(告灵、告祖、告天地)以后,凡有法事和祭拜场合均佩带上孝志为“祭服”,直到死者下葬后才换回普通的衣服;其他亲友依个人意愿与否,于当天戴上孝服和孝志。家属在居丧期间都要佩戴孝志,由于农业社会转变成工商社会的缘故,日常穿戴孝志往往会造成许多误解和不便,所以多将孝志寄放在灵堂,称为“寄孝”;直到丧期结束,才将孝志随之火化。
- 赙赠、答礼:在丧礼中致赠死者家属以现金财物,称为“赙仪”;此外,也有致赠以花圈、花篮、果篮、挽额、挽幅、挽幛、挽联、衣被、唁文、车辆、香茶酒食、金银纸等物品,统称为“赠仪”;死者家属则回赠以毛巾、糖果、饮食、红线或利是,以表达感谢和维系人际关系之意。
- 按照旧时的民间习俗,“闰”有添加吉祥的涵义,所以逢遇闰月的年份,家中有上寿的老人可以为自己订制棺木,放置在家中厢房或草棚,有升官发财之意,俗称“喜棺”。女儿可以为家中老者添加寿衣,或者由媳妇代之,有健康添寿之意。
禁忌
俗语有谓“各处乡村各处例”,其实在不同的地方和籍贯皆有不同民情、风俗和禁忌,它是为了避免产生误会、不合乎礼(理)、违反法制或带来危险(得到某种教训)的事情。马来西亚华人丧礼较常有的丧葬禁忌,一般有:
- 家属在服丧期间,恪遵不进出庙宇、不拜访亲友、不嬉戏娱乐、不参加婚丧喜庆活动、不剃须理发、不化妆打扮、不穿戴饰品、不打扫、不围桌吃饭(有团圆热闹之意)的禁忌,目的是要将社交娱乐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行为来表示失去亲人的哀恸之情;演变至今,被认为是丧亲家属的身上不干净,会把不好的楣运带给别人。
- 未婚而身死者、年轻而身死者、父母翁姑健在而身死者,丧礼规格不可逾越身份。
- 死在外头的人不可进家门,从古时防疫的角度来说,是避免客死异乡的人将瘟疫带回家乡传播开来。
- 出席丧礼时,不可乱指别人办理丧事的地方、不可指点死者的遗照、不可议论是非、不可浓妆艳抹、不可乱开玩笑、不可随意拍手,这些都是对死者的不敬。
- 新娘、孕妇和稚童可以选择不参加送终,避免劳累和造成情绪的强烈波动,对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夫妻不相送、长辈亦不送晚辈,欲送行者必须先行离开丧礼会场。
- 平时不可和老人家讨论死亡、不可经过办理丧事的地方、不可提及和“4”有关的事物,避免招致死亡。
- 刚刚办完红、白事,一定期限内不参加婚丧喜庆活动。(红白相冲、红红相冲、白白相冲)
殡葬服务产业
马来西亚过去的华人葬礼是由同村分工合作完成,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现在则多是由寿板店转型而来的殡葬业者,包办殡葬服务(接体、洗身、入殓、化妆和下葬等)、礼仪服务(司仪、襄仪、引导和接待等)、灵车司机和业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25] 一些从业人员可能会同时跨越多个不同的身份。传统上的称谓包括:
- 主家:传统上是由逝者的长子担任“丧主”(主人)、亡者妻或长子妇担任“主妇”。
- 代理:丧家与殡葬业者、墓园之间的中介人,可以代为安排及寻找丧家所需要的服务,但本身未必提供服务。
- 棺材佬:过去是指寿板店的经营者,现在则是指传统的殡葬业者。他需要了解丧礼的各个流程,并分配工作给不同的工作人员,但不一定需要深入参与当中的细节;换言之,即是负责指导整个丧礼的监督。
- 堂倌、襄工、“婆仔”:负责打点灵堂事务和接待家属亲友的人员,现在多由殡葬业者来包办工作内容,一般称之为“礼仪师”或“服务员”。
- 师傅:对宗教师、法师、功德师、择日师、地理师、捡骨师、墓碑雕刻师、瓷相技师和资深工作人员的敬称。
- 喃呒佬:打斋师傅。
- 风水佬:地理师。“做风水”也可能是指修墓的工匠、石匠或泥水匠。
- 仵作佬、仵工:泛指接体(遗体接送员)、洗殓(洗殓师)、入殓(入殓师)、化妆(遗体化妆师)、开矿、落矿、抬棺(扶柩员、扛伕)和火化场的工作人员,也就是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死者遗体的丧葬人员;“土公仔”指负责掘墓、下葬、修造、拾金、迁葬的工作人员。
- 纸扎佬:制作纸扎的师傅,一般的纸扎品可以在神料店购买,复杂的纸扎品则要专门订制。
- 拾金佬:捡骨师。
- 司仪:主持奠礼程序的人员。
- 襄仪、礼生:襄助奠礼程序的人员。
- 司库:打理财物出纳的人员。
- 伙食、炊事:打理厨房饮食的人员,现在多是交由自由餐饮业者提供服务。
- 其他:除此之外,还有墓地管理员、遗体spa美容师、遗体修复师、防腐师、殡仪花艺设计师、殡葬乐师、灵车司机等其他相关的从业人员。
殡仪、墓园、宗教和风水属于不同的服务产业,大多数的传统业者仍然保留学徒授艺的方式,少数集团业者则延聘来自中国和台湾的专业人员,并和当地的大专院校合作授课。[4]
参考资料
- ^ 吕应钟. 談殯葬禮儀的一些觀念.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李永球. 喪禮的發展演變. 星洲日报. 2012-04-01 [2016-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s, Malaysia, 2014 - 2016.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16-07-22 [2016-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0 4.1 4.2 李秀华. 安息有时之最后的仪式【三之一】:葬礼规划‧为至亲完成人生最后的仪程. 星洲日报. 2016-06-29 [201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力行. 礼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光明日报. 2015-02-04 [2016-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陈章锡. 《禮記》中的民俗探究. 南华大学文学系所. 2015 [2016-11-05].
- ^ 7.0 7.1 李秀华. 安息有时之最后的仪式【三之三】:选副好寿板‧供往生者长眠. 星洲日报. 2016-06-30 [201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徐雨村. 天鵝城的華人喪禮與墓園 歷史記憶與家族情感. GUAVA anthropology 芭乐人类学. 2012-07-02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孝恩辅导与咨商 Xiao En Counselling & Support Services, 葬禮有必要進行三至五天嗎?,
葬礼的礼俗、禁忌、进行天数与安排等,因人、家庭而异,也随着地方性有其独有的特色。在本地,一般上葬礼多为进行三天(第一及第二天停灵,第三天出殡),或有更短,或有更长。
- ^ 李永球. 田野行腳:年輕人的喪禮. 星洲网. 2015-12-21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在几十年前,我国华裔小孩子早殇(12岁以下),就简单入殓,一个简陋的棺材,便马上移出埋葬或火化……十多至五十多岁的,可能留一宿,也是简单入殓就取去土葬或火化……超过60岁的未婚者,方可以享有3日的停丧资格……倘若父母长辈不在了,未婚的儿子逝世,那就比较自由,停丧期不拘,也可享有纸屋等,不过丧礼也不可隆重,一切简单处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李永球. 田野行腳:遺體尊嚴‧守喪洗澡. 星洲网. 2016-01-11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太平太上老君庙住持黄则成君指出,早期的客粤籍人办丧事丧期短,只是一夜通宵打斋,翌日便出殡……如今丧期与闽潮风俗看齐,守丧三五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王琛发. 馬來西亞殯葬政策的理解與討論. 孝恩杂志. 2011-04-27 [2016-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马来西亚的殡葬政策,实际上是从英殖时代延续下来的政策,与国家殡葬政策相关的法制精神亦是深受英国立国观念影响:既是以有神论作为立国的根据,将生死大事交回给宗教处理,又是尊重境内各族群与各种信仰,让大家拥有相当广泛层面的宗教自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內閣撥6萬元建設‧遺體不必擺家裡‧組屋建殯儀館. 光明日报. 2010-09-29 [2017-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殡葬业者担心市场垄断.反对蕉赖火化场私营化. 星洲网. 2012-05-24 [2017-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6).
目前雪隆区有两家收费便宜的政府火化场,一旦蕉赖火化场私营化后,业者被迫使用八打灵再也火化场,不过后者的收费比较高,而且焚化炉数量有限。其他火化场分别位于沙亚南及甲洞,不过这些火化场都是私人经营,收费比政府火化场贵上几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 ^ 郑志明、邓文龙、万金川. 殯葬歷史與禮俗. 台湾: 国立空中大学. 2008: 101-102、108、115-116. ISBN 9789576618284.
- ^ 福建暹(下篇):浓厚人情味 保留独特文化. 南洋网. 2015-07-04 [2017-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2).
福建暹无论是喜事白事,都会邀请泰国和尚诵经,在婚宴上,和尚是用泰语念诵祝福新人的经文。至于在丧礼上,和尚用泰语念经则是超度亡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巫裔女友搶屍案 ‧伊庭判華裔講師為穆斯林. 光明日报. 2015-02-12 [2016-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钟佩佩. 华裔穆斯林特殊一群. 东方日报. 2016-08-08 [2016-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0).
他也通过父亲的丧礼,向巫裔穆斯林讲解华裔丧礼文化、戴孝意义等,“当时宗教司也出席了我父亲的葬礼,华裔和穆斯林都好奇我会如何去处理父亲的丧礼。”……其实只要大家分开习俗和宗教,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做,譬如巫裔可以帮忙收帛金、穆斯林可以披麻戴孝、拿遗照跑车头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谭若瑜. 綠色告別式. 孝恩杂志 (摘录自《中国报·富周刊》). 2009-02-02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am Rega. People are turning their deceased loved ones’ remains into jewelry — and it’s gorgeous. Business Insider. 2015-05-29 [2016-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林德胜. 採取無化學成份材料 殯葬業走向環保. 中国报. 2016-11-09 [201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潘淑仪. 骨灰瓮任挑 专卖店打破禁忌. 东方日报. 2016-05-20 [201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李永球, 周年祭遇到闰年, 星洲网, 2013-05-06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李秀华. 安息有时之最后的仪式【三之二】:丧葬礼俗化繁为简‧长生店服务巧转型. 星洲日报. 2016-06-29 [201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书目
- 李永球. 魂氣歸天——馬來西亞華人喪禮考論. 马来西亚: 漫延书房. 2012. ISBN 978967102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