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甲溪桥

台铁下大甲溪桥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大甲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台中市大甲区大甲车站清水区台中港车站,1987年于旧桥上游侧重建新桥[3][4]

下大甲溪桥
海线铁路下大甲溪桥
坐标24°19′02″N 120°36′25″E / 24.317331°N 120.606812°E / 24.317331; 120.606812
承载台铁海线铁路
跨越大甲溪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台中市大甲区清水区
官方名称下大甲溪桥[1]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大甲溪桥国道3号
下游桥梁大甲溪桥台1线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下承式预力混凝土
下部结构:双圆柱悬臂式RC桥墩、沉箱基础
全长1,252.0米(4,108英尺)[2]
宽度双线桥梁
最大跨度32.1米(105英尺)
桥墩数38
历史
施工单位第一代桥:久米组、住吉组
第二代桥:(不详)
开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20年6月15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不详)
完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21年7月10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87年
总造价新台币 4亿4,415万元[2]
开通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22年10月11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87年6月30日
关闭日第一代桥:台湾地区1987年6月30日
地图
地图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台湾日治时期海线铁路大甲站至甲南站(今台中港车站)间“下大甲溪桥”设计为铁公路共用桥[5],1920年6月15日动工兴建,设南、北两工区,分别由久米组与住吉组承包[6][7],全长1,214.5公尺[8],计61桥孔,每孔跨度19.2公尺[1],上部结构采上承式钢钣梁,下部桥墩为混凝土与砌石[6],工程中数度遭遇洪水,终在1921年7月10完工,后续办理铁路桥钢钣梁架设工程[9],并随海线铁路于隔年(1922年)10月11日全线通车一并启用[10]。而紧邻铁路桥西侧(下游侧)的公路桥桥面则在1933年完成,路宽5.5公尺[8][11],为纵贯道路(台1线的前身)第一代大甲溪桥

灾害

改良

  • 1955年8月20日下午,封锁桥梁,抽换钢钣梁1孔,桥梁封锁期间,南下与北上列车均行驶至本桥两端,乘客下车徒步至另一端,接驳另一列车续行[17]
  • 1956年3月14日至15日止,每日8时30分至12时封锁本桥,抽换第59孔与第60孔钢钣梁[18]
  • 1963年11月17日至19日,每日7时至10时20分封锁本桥,将旧钢钣梁汰换为KS-15级新钢钣梁,封锁时段内列车于两端车站折返行驶[19][20][21]

第一代桥双线化

本桥之公路桥面于1975年8月26日因公路改线而停用[22],恰好台湾铁路管理局1974年起办理“改善瓶颈区间双轨工程”(计七区间),大甲~甲南(今台中港站)间路段包含本桥为其中一个区间[23],故该局顺势将本桥原公路桥面改建,铺设第2线铁路,于1977年3月完成本桥双线化[10][20]

电气化

1978年6月1日,包含本桥在内的海线铁路完成电气化接电试车,本桥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24],同年6月7日通车营运[25]

断桥

  • 1982年8月10日清晨,因西仕台风过境,山洪暴发,6时45分北上3002次柴油对号特快DR2700型台中花莲)行经本桥时,司机员刘邦松发现列车有跳动不稳现象,于驶抵大甲站时立即通报;另7时20分本桥西正线已略倾,但北上306次普通车于桥上东正线一度停车后,以极慢车速冒险通过,至8时15分本桥第45号桥墩遭洪水冲垮,钢梁落水,交通中断。断桥后除了台中工务段与台中运务段人员至现场勘查以外,台铁局局长董萍亦率领工务处处长张金波及桥隧科科长抵现场勘灾[26]。本桥经台铁局抢修,于当年9月21日下午3时起恢复通车[27]
  • 1985年8月23日,因尼尔森台风过境带来豪雨致洪水来袭,下午5时30分本桥第47、48号桥墩倾斜,被道班工许金炉、黄秋霖发现,即通报封锁路线,下午6时50分该二桥墩遭洪水冲倒,4座钢梁落桥,交通中断。断桥后台铁局局长卜元礼由台中工务段段长庄永和陪同至现场勘灾[28][29][30]。本桥之后由台铁局与荣工处抢修,于同年9月15日恢复行车[31]

第二代桥(现役)

截止1980年代时期,多数台湾铁路桥梁仍系建造于台湾日治时期,许多已不符设计或载重标准,加以长年受河流冲刷,使桥墩覆土更浅,危及桥梁与行车安全,甚而发生桥梁遭洪水冲毁导致路线中断之事故[2][32],因此,台铁局决定改建这些老旧桥梁。该局计画重建的桥梁,除了已完成重建者[注 1]之外,计罗列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五大桥梁重建工程”及“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画[2]。其中下大甲溪桥的改建,属于“五大桥梁重建工程”项目。

第二代新桥建造于第一代桥上游侧约20公尺处,复线铁路桥,下部结构为双圆柱悬臂式RC桥墩、椭圆形沉箱基础,而上部结构则是下承式U型(半穿式)预力混凝土梁桥,全长1,252公尺,计39孔,每孔跨径32.1公尺,于1987年6月30日完工通车[2][3](铺设传统道碴式轨道)。

二代桥通车后,一代桥停用拆除,截至2014年止,一代桥尚遗留桥台与少数桥墩残迹[35]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当时没有纳入重建计画的老旧桥梁,举例如下:

参考文献

  1. ^ 1.0 1.1 台湾铁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寿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页264~271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台湾记忆。
  3. ^ 3.0 3.1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78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90年10月10日: 页383 (中文(台湾)). 
  4. ^ 台湾省政府:《台湾省交通建设 Taiwan Comunications From 1984~1989 R. O. C.》,1990年,页84。(繁体中文)
  5.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四年報(大正十一年度)》.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923年12月17日: 页61–62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21日) (日语). 
  6. ^ 6.0 6.1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二年報(大正九年度)》.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921年12月30日: 页61~62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0日) (日语). 
  7. ^ 大甲溪鐵橋工事 久米組住吉組請負 苦力賃は二圓前後〉,《台湾日日新报》第7558号,1921年6月19日2版。(日语)
  8. ^ 8.0 8.1 近藤泰夫,〈臺灣の道路[附]廣東の道路〉. 《セメントコンクリート道路》No.57. 大阪市: 日本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同业会. 1939-10-25 (日语). 
  9. ^ 海岸線工程〉,《台湾日日新报》第7712号,1921年11月20日2版。(日语)
  10. ^ 10.0 10.1 〈海線(竹南-彰化)〉.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中文(台湾)). 
  11. ^ 台中州:《台中州要览》,台中市,1933年12月26日,页116。(日语)
  12. ^ 〈中部豪雨各溪涨水 大甲溪铁桥脚倾斜 南北交通杜绝〉,《台湾日日新报》第12649号,1935年6月18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13. ^ 照片〈歪曲した大甲溪鐵橋〉,《台湾日日新报》第12651号,1935年6月20日夕刊4版。(日语)
  14. ^ 海岸線が不通 大甲溪鐵橋の橋脚 下流へ二米も傾斜 當分列車の全通は不可能〉,《台湾日日新报》第12649号,1935年6月18日夕刊2版。(日语)
  15. ^ 二十六日から縱貫線完通 曲つた大甲溪鐵橋 應急工作が進んで〉,《台湾日日新报》第12655号,1935年6月24日7版。(日语)
  16. ^ 〈铁路大甲溪桥修复 台北台中之间 行驶对号快车〉,《联合报》,1960年8月11日2版。(繁体中文)
  17. ^ 〈抽換鋼樑 大甲甲南間 行車有變更〉. 《民声日报》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数位典藏服务网). 1955年8月20日4版 [2022年7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7日) (中文(台湾)). 
  18. ^ 〈纵贯线大甲溪桥 明抽换钢梁 明后天局部封锁〉,《联合报》,1956年3月13日3版。(繁体中文)
  19. ^ 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39年~49年合編本《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62年 (中文(台湾)). 
  20. ^ 20.0 20.1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 南投县. 1993年1月15日: 页310~314 (中文(台湾)). 
  21. ^ 〈大甲溪桥需抽换钢梁 铁路大甲甲南段 明定时封锁三天〉,《征信新闻报》,1963年11月16日2版。(繁体中文)
  22. ^ 〈西部干线大甲溪桥定廿六日完工通车 下月开始征车辆过桥费〉,《联合报》,1975年8月17日2版。(繁体中文)
  23. ^ 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63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75年7月,页152。(繁体中文)
  24.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7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国家图书馆 政府统计资讯网: 页272. 1979年6月 [202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中文(台湾)). 
  25. ^ 台湾铁路管理局:《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台北市,1981年6月9日,页241。(繁体中文)
  26. ^ 〈大甲溪铁桥桥墩遭山洪冲垮 南北海线铁路交通被迫中断〉,《中国时报》,1982年8月11日3版。(繁体中文)
  27. ^ 〈大甲溪桥修复 今天恢复通车〉,《中国时报》,1982年9月21日2版。(繁体中文)
  28. ^ 〈海線下大甲溪橋沖毀 約需一月始能修復〉. 《联合报》3版. 1985年8月24日 (中文(台湾)). 
  29. ^ 〈海線下大甲溪橋沖毀 約需一月始能修復〉. 《中国时报》3版. 1985年8月24日 (中文(台湾)). 
  30. ^ 余如季影像典藏馆:〈鐵路海線大甲溪橋〉. ,2024年8月4日出刊(繁体中文)
  31. ^ 〈下大甲溪桥墩修复 海线火车恢复行驶〉,《联合报》,1985年9月16日5版。(繁体中文)
  32. ^ 〈轻台芙瑞达夹带豪雨 掠过台湾北部 头前溪铁路桥墩冲毁 纵贯铁路中断〉,《联合报》,1984年8月8日5版。(繁体中文)
  33.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昭和十六年度年报》,(出版地不详),1941年,页102。(日语)
  34. ^ 〈高屏溪铁路桥今启用〉,《中国时报》,1987年6月17日6版。(繁体中文)
  35. ^ 高铁HSR. 〈大甲的舊線三部曲---台1大甲溪橋舊線初訪,甲南舊線再訪〉. “HSR on Highway”网志. 2014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0日)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