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纳言
大纳言(大納言,だいなごん;训读:“おほきものまうすつかさ”;唐名:亚相或亚槐)是日本律令制和近代太政官制度下设立的官职,自设立以来便是位列日本朝廷的公卿,为上卿之一,在太政官中是“四等官制”下的第二等次官,并且是首席次官,也是议政官之一。[1]
大纳言的职权为负责协助大臣 (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参议政事和宣诏政令,并担任天皇的近侍,在大臣不在时可代行太政官的政务和礼仪等,可谓位高权重。相当于中国封建王朝时期丞相 (槐门,日本的大臣)的属官。官位相当于三品、四品,通常叙位为正三位,即等同于隋代纳言、唐代侍中一职。[2]
大纳言也设置权官,即超过原本令制中定员名额的大纳言,且具有相等权力,被称为“权大纳言”。
古代律令制度下的大纳言(701年-1867年)
历代沿革
天智天皇时期设置的“御史大夫”之职,和天武天皇以后设置的“纳言”之官,是大纳言的前身。公元681年时,天武天皇发布飞鸟净御原令之后,“纳言”被分为大纳言、中纳言、少纳言,至此出现“大纳言”的名称。在孝谦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年)开始施行的养老令职员令之中,描述大纳言的职掌是“参议庶事、敷奏、宣旨、侍从、掌管献替”,即负责与大臣讨论政事,以及政令的上传下达。[3]
令义解中规定,大纳言职责除政令的上传下达外,还有在大臣欠员、休暇之际代行其职,并引用中国的古典称呼为“喉舌之官”。最初根据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令》,大纳言定员4名,705年 (庆云2年)由于职务重大,相应人才不足,将员额缩减为2人,改为增设3位中纳言。但是之后大纳言开始设置权官,使得定员限制有名无实。
平安时代中期在藤原北家的摄关政治下,摄家、清华家子弟大量充任大纳言,使大纳言人数不断增加。平安时代后期的院政时期,上皇也已近臣大量充任大纳言,后白河天皇院政时期大纳言人数达到10人。平安时代末期、镰仓时代初期的后鸟羽天皇院政时期,即摄政、关白九条兼实掌权时(1186-1196),将大纳言人数缩减为6人。但随著其在源赖朝主导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被罢官后,大纳言人数很快又回到10人,之后人数便不再改动,并且因为此时公家家格逐渐被制定完毕,大纳言一职便成为羽林家、名家、半家这三种家格的极官(最高可以担任的官职)。
在南北朝时代(1331-1392)以后,日本便极少再任命正式的大纳言官职,多改任命为权大纳言。[4]最后一位正式任命的大纳言为安土桃山时代、天正五年(1577年)11月20日任命为正二位大纳言的三条西实枝,后其官升至正二位内大臣。另外自战国时代开始,大纳言官职便不再是朝廷公卿的专属了,各地的强力武家大名也开始被赐予大纳言一职,如著名的“大和大纳言”权大纳言丰臣秀长,或是“加贺大纳言”权大纳言前田利家等大名。
实际职权
大纳言作为太政官下的首席次官,位列公卿的它有著诸多的权力,可与太政官中的诸位议政官,即大臣和中纳言、参议等,共同商讨国事,协助处理各项政务,也是传达沟通上下级官员话语的重要职位,并有发布重要公文书,如:太政官符的职权。
并且大纳言作为国家中枢的首席次官,当大臣们不在时拥有召开朝议的权力并且代为处理政务,而中纳言和参议之流则无此权力。且大纳言有机会被天皇授予“内览”之权(从三位中纳言及以上的众位公卿才有资格,即初步批阅审核要上奏天皇的奏疏),而大纳言也常被任命为天皇的“侍从”。大纳言作为上卿,同样也须负责各项节日礼仪等事务。
服装形制
根据《养老令·衣服令》规定,大纳言身为三品以上的公卿阶级,正式朝服在〈诸臣礼服条〉里规定:“三位以上,著浅紫衣,牙笏。白袴。条带。深缥纱褶。锦袜。乌皮霍。”[5]
著名大纳言
只列出最高官职为大纳言者,担任大纳言后晋升更高官职者,见于其他条目。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 藤原公任(966年-1041年):平安时代中期的公卿、歌人,关白、太政大臣藤原赖忠的长子,出身藤原北家小野宫流。寛弘六年(1009年)3月4日被授予权大纳言一职,官至正二位权大纳言、太皇太后(藤原遵子)宫大夫、陆奥出羽按察使。
- 源师忠(1054年-1114年):平安时代后期的公卿,“土御门右大臣”从一位右大臣兼左近卫大将、东宫傅源师房的第四子,出身村上源氏,曾祖父为村上天皇,祖父为具平亲王,而父亲本为资定王,后臣籍降下,并赐予源姓,其本人官至正二位大纳言,被称之为“壬生大纳言”或“泽大纳言”。
- 平赖盛(1133年-1186年):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士、公卿。正四位上刑部卿平忠盛的第五子,也是从一位太政大臣,开创平氏政权的平清盛的同父异母弟,出身伊势平氏,平家一门中地位仅次于清盛的人物,也是在坛之浦之战后伊势平氏中唯一幸存的一支。其本人官至正二位权大纳言,因为其本人居住在池殿,因此被称之为“池殿”或“池大纳言”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
安土桃山时代 (1568年-1603年)
近代太政官制度下的大纳言(1869年-1871年)
庆应3年(1867年)12月,因王政复古,太政官制被废除,大纳言之官职也被消灭。但是之后明治新政府数次进行改组,明治2年(1869年)7月,重新组织的二官六省成立,太政官的官职、名称恢复,大纳言亦恢复(但权大纳言并没有恢复),新设的大纳言由岩仓具视与德大寺实则担任。明治4年(1871年)7月,太政官改组为三院八省,大纳言之官职再度被消灭,以后该官职再也没有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