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判教

汉传佛教判教思想中,天台宗的判教体系最具有影响力。最早由智𫖮提出,分为五味教/五时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称五味八教五时八教

概论

教判,即教相判释,亦称教相、判教、教摄,即判别解释佛陀教法相状差别之理论。大乘佛教诸多教典传至中国后,佛教僧众就教说的形式、深浅、先后等,进行分类而判别教说。佛陀教法应对象根机,义理互有出入,教相判释因此产生,以明佛陀言行之真意,建立贯摄全部佛法的纲领与体系。

隋朝智者大师创建天台宗,论难南三北七的教判,贡献了新的判教理论,提出五味教/五时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三部份,合称五味八教五时八教,和华严宗法相宗之教判并为汉传佛教传统通行之判教体系[1]

五味八教、五时八教之理论出自智𫖮的《妙法莲华经玄义》和《维摩经玄疏》之《四教义》。在《妙法莲华经玄义》提到“五味教”、“半满五时”、“半满五味”、“两种四教”、“八教”,解释了五味、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四教义》则集中在化法四教之解释。

其合称,非出于智𫖮,而见于后人的著作中,如荆溪湛然《法华文句记》:“种种之言,亦不出五时八教”、《止观义例》:“常以五味八教,以简于权”。解释阐明天台宗教判的著作有:明旷《天台八教大意》、 谛观《天台四教仪》、 智旭《教观纲宗》。

分类

 

五味

智𫖮在《妙法莲华经玄义》提出“五味教”的理论。以佛陀顺应众生根机,说法有深浅不同之五味。五味教是引用《大般涅槃经》“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 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顿说佛道。顿说本不为声闻,声闻虽在座,如聋如痖,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
  • 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渐为开解,此如《三藏》(四阿含五部律婆沙俱舍)。三藏本不为菩萨说,菩萨虽在座,声闻不识,此乃小隔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
  • 次照平地,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花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维摩诘所说经)。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苏味相。
  • 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故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乘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大品般若经)。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名熟苏味相。
  • 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妙法莲华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说次第,醍醐味相。

智𫖮从未将其五味教命名为五时教(其著作中的五时教是指南三北七诸师的五时教)。其五味教就相通之处而论,五味皆通一切时,如《妙法莲华经玄义》:“论通,通于初后。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又说“凡论顿渐,盖随所为。若就如来,实大小并陈,时无前后,但所为之人,悟解不同。自有顿受,或从渐入,随所闻结集”。就分别之处而论,则华严经为初顿,四阿含经等三藏为第二时,维摩、思益等诸方等经为第三时,般若诸经为第四时,法华经、涅槃经为第五时。

谛观在《天台四教仪》中,将五味教,称作五时教:

  • 华严时: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现毘卢遮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若约机、约教,则又兼权。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处处说行布次第,则为权机说别教。故约部为顿,约教名兼。代表为《华严经》。
  • 阿含时(鹿苑时):如来示现从兜率降胎,出家苦行六年,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三藏教,破见、思烦恼。代表为《四阿含》。
  • 方等时:《维摩诘经》等弹偏折小,叹大褒圆,俱说藏、通、别、圆四教,其心体信大乘之理,闻骂不瞋,内怀惭愧,心渐淳淑。代表为《维摩》、《思益》、《楞伽》、《首楞严》、《金光明》、《胜鬘》等。
  • 般若时:一切法皆摩诃衍,大小融会,无二无别,汰除大、小别见情执,此般若中,不说三藏教,带通教、别教,正说圆教。代表为《大般若经》、《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阿含、方等、般若,此三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
  • 法华涅槃时:开三乘一佛乘,令前四之藏、通、别教皆成圆教。前四之圆教,本自圆融,不待开显,不过不及法华淳一无杂,独说圆教。于般若时,声闻转教大乘,皆知法门。佛于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次说大涅槃,为未熟者,更说藏通别圆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此名捃拾教。又因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而设三种权法,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代表为《法华经》、《大般涅槃经》。

蕅益智旭在《教观纲宗》中,指天台之五时不可拘定年月日时,如来一切时皆说此五味教,但随化机,为其说法。

据静修法师《教观纲宗科释》所说,别五时乃指如来说出诸部经典,确有先后五个时序;通五时乃谓如来说法,随机宜施设,并非于某一固定的时段,只说某一部经。

八教

智𫖮在《四教义》中提出化法四教;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提出化仪四教[2][3]

化仪四教,指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器而设的教化轨道。

智𫖮沿用南三北七诸师,划分:一、顿。二、渐。三、不定,三种教相,虽立名同于南三北七诸师,但定义不同,是以华严、般若、法华、净名诸经中,但说佛道者,为顿教相,而非单以华严经为顿教部。渐次开示,由浅至深,从人天至佛道,逐步说明者,为渐教相,不取南三北七诸师有相、无相、常住等判分。不定教指诸经处处明佛性之理,由各人开悟之机不同,或于顿教得见佛性,或于渐教,佛为提谓波利说五戒时、或于初转法轮时、或于方等大乘教中、或于摩诃般若教中,或于涅槃教中,得见佛性。智𫖮是以于五味教之前味开悟,或于后味开悟,得益不定,为不定教相,而非单以央掘、胜鬘、金光明等经为不定教部[4]。若佛说法,各人领悟、得益不同,即是不定教(显露不定);若佛说法,彼此得益,但互不相知其所闻法,即是秘密教(秘密不定)。

  • 顿教:《华严》七处八会之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净名》“唯嗅薝卜”。《大品》“不共般若”。《法华》:“但说无上道”,又说:“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若遇众生,尽教佛道。”《涅槃》二十七卷:“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说“我初成佛,恒沙菩萨来问是义,如汝无异。”。诸大乘经如此意义类例,皆名顿教相,非顿教部。
  • 渐教:如《涅槃》十三卷:“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从般若出涅槃。”如此等意,即是渐教相。又始自人天、二乘、菩萨、佛道,亦是渐教。又从中间,次第而入,亦是渐教。
  • 秘密教:谓佛陀以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名秘密教。
  • 不定教:谓佛陀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由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名不定教。

化法四教,指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程度而设的教化范围。

  • 藏教:全称三藏教,即阿含经、律、论三藏,修证可断我执而入阿罗汉涅槃,暗含菩萨教法[5]
  • 通教:“通”者谓贯通,涵盖三乘,以菩萨乘为正机,以声闻、缘觉二乘为傍机,般若、方等经内“共般若”等,即通教。[5]
  • 别教:专说菩萨法,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
  • 圆教:所谓“圆”,即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正说中道实相,明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

参考文献

  1. ^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已上诸师判教,依天台宗则无取焉。当今之世盛流布者,唯慈恩、贤首二家耳。”
  2. ^ 《三藏法数》【化仪四教】: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囧珐,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囧珐,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囧珐而证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3. ^ 《三藏法数》【化法四教】: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证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三、别教],别即隔别不同之义。谓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别前藏、通者,谓此教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所修也。别后圆教者,谓此教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也。)[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此教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名圆教。
  4. ^ 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而央掘经六年之内即说。为遮此难故立不定。谓别有一经。虽非顿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金光明等。是为偏方不定教也。……上来诸师皆于渐中约时开异,若不加不定之教,则招难尤多,以初(初时)有大(大乘)故”
  5. ^ 5.0 5.1 《佛学大辞典》【八教】:(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