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判教
漢傳佛教的判教思想中,天台宗的判教體系最具有影響力。最早由智顗提出,分為五味教/五時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合稱五味八教、五時八教。
概論
教判,即教相判釋,亦稱教相、判教、教攝,即判別解釋佛陀教法相狀差別之理論。大乘佛教諸多教典傳至中國後,佛教僧眾就教說的形式、深淺、先後等,進行分類而判別教說。佛陀教法應對象根機,義理互有出入,教相判釋因此產生,以明佛陀言行之真意,建立貫攝全部佛法的綱領與體系。
隋朝智者大師創建天台宗,論難南三北七的教判,貢獻了新的判教理論,提出五味教/五時教、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三部份,合稱五味八教、五時八教,和華嚴宗、法相宗之教判並爲漢傳佛教傳統通行之判教體系[1]。
五味八教、五時八教之理論出自智顗的《妙法蓮華經玄義》和《維摩經玄疏》之《四教義》。在《妙法蓮華經玄義》提到「五味教」、「半滿五時」、「半滿五味」、「兩種四教」、「八教」,解釋了五味、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四教義》則集中在化法四教之解釋。
其合稱,非出於智顗,而見於後人的著作中,如荊溪湛然《法華文句記》:「種種之言,亦不出五時八教」、《止觀義例》:「常以五味八教,以簡於權」。解釋闡明天台宗教判的著作有:明曠《天台八教大意》、 諦觀《天台四教儀》、 智旭《教觀綱宗》。
分類
五味
智顗在《妙法蓮華經玄義》提出「五味教」的理論。以佛陀順應眾生根機,說法有深淺不同之五味。五味教是引用《大般涅槃經》「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 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頓說佛道。頓說本不為聲聞,聲聞雖在座,如聾如瘂,此如《華嚴》。約法被緣,緣得大益,名頓教相。約說次第,名從牛出乳味相。
- 次照幽谷,淺行偏明,當漸為開解,此如《三藏》(四阿含、五部律、婆沙、俱舍)。三藏本不為菩薩說,菩薩雖在座,聲聞不識,此乃小隔於大,大隱於小。約法被緣,名漸教相。約說次第,名酪味相。
- 次照平地,逐器方圓,隨波動靜,示一佛土,令淨穢不同。示現一身,巨細各異,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恐畏、歡喜、厭離、斷疑、神力不共,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嗅有薝蔔、不薝蔔,花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淨名》(維摩詰所說經)。約法被緣,猶是漸教。約說次第,生蘇味相。
- 大人蒙其光用,嬰兒喪其睛明。故云「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雖三乘俱學,二乘取證,具如《大品》(大品般若經)。若約法被緣,猶是漸教。約說次第,名熟蘇味相。
- 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今經(妙法蓮華經)。若約法被緣,名漸圓教。若說次第,醍醐味相。
智顗從未將其五味教命名為五時教(其著作中的五時教是指南三北七諸師的五時教)。其五味教就相通之處而論,五味皆通一切時,如《妙法蓮華經玄義》:「論通,通於初後。若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後」。又說「凡論頓漸,蓋隨所為。若就如來,實大小並陳,時無前後,但所為之人,悟解不同。自有頓受,或從漸入,隨所聞結集」。就分別之處而論,則華嚴經為初頓,四阿含經等三藏為第二時,維摩、思益等諸方等經為第三時,般若諸經為第四時,法華經、涅槃經為第五時。
諦觀在《天台四教儀》中,將五味教,稱作五時教:
- 華嚴時:如來初成正覺,在寂滅道場,現毘盧遮那身,說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若約機、約教,則又兼權。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為圓機說圓教。處處說行布次第,則為權機說別教。故約部為頓,約教名兼。代表為《華嚴經》。
- 阿含時(鹿苑時):如來示現從兜率降胎,出家苦行六年,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初在鹿苑先為五人,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三藏教,破見、思煩惱。代表為《四阿含》。
- 方等時:《維摩詰經》等彈偏折小,歎大褒圓,俱說藏、通、別、圓四教,其心體信大乘之理,聞罵不瞋,內懷慚愧,心漸淳淑。代表為《維摩》、《思益》、《楞伽》、《首楞嚴》、《金光明》、《勝鬘》等。
- 般若時:一切法皆摩訶衍,大小融會,無二無別,汰除大、小別見情執,此般若中,不說三藏教,帶通教、別教,正說圓教。代表為《大般若經》、《金剛般若》、《大品般若》等諸般若經。阿含、方等、般若,此三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
- 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三乘皆一佛乘,令前四之藏、通、別教皆成圓教。前四之圓教,本自圓融,不待開顯,不過不及法華淳一無雜,獨說圓教。於般若時,聲聞轉教大乘,皆知法門。佛於法華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而已。次說大涅槃,為未熟者,更說藏通別圓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此名捃拾教。又因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而設三種權法,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代表為《法華經》、《大般涅槃經》。
蕅益智旭在《教觀綱宗》中,指天台之五時不可拘定年月日時,如來一切時皆說此五味教,但隨化機,為其說法。
據靜修法師《教觀綱宗科釋》所說,別五時乃指如來說出諸部經典,確有先後五個時序;通五時乃謂如來說法,隨機宜施設,並非於某一固定的時段,只說某一部經。
八教
智顗在《四教義》中提出化法四教;又在《妙法蓮華經玄義》提出化儀四教[2][3]。
化儀四教,指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
智顗沿用南三北七諸師,劃分:一、頓。二、漸。三、不定,三種教相,雖立名同於南三北七諸師,但定義不同,是以華嚴、般若、法華、淨名諸經中,但說佛道者,為頓教相,而非單以華嚴經為頓教部。漸次開示,由淺至深,從人天至佛道,逐步說明者,為漸教相,不取南三北七諸師有相、無相、常住等判分。不定教指諸經處處明佛性之理,由各人開悟之機不同,或於頓教得見佛性,或於漸教,佛為提謂波利說五戒時、或於初轉法輪時、或於方等大乘教中、或於摩訶般若教中,或於涅槃教中,得見佛性。智顗是以於五味教之前味開悟,或於後味開悟,得益不定,為不定教相,而非單以央掘、勝鬘、金光明等經為不定教部[4]。若佛說法,各人領悟、得益不同,即是不定教(顯露不定);若佛說法,彼此得益,但互不相知其所聞法,即是祕密教(祕密不定)。
- 頓教:《華嚴》七處八會之說,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淨名》「唯嗅薝蔔」。《大品》「不共般若」。《法華》:「但說無上道」,又說:「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若遇眾生,盡教佛道。」《涅槃》二十七卷:「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說「我初成佛,恆沙菩薩來問是義,如汝無異。」。諸大乘經如此意義類例,皆名頓教相,非頓教部。
- 漸教:如《涅槃》十三卷:「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從般若出涅槃。」如此等意,即是漸教相。又始自人天、二乘、菩薩、佛道,亦是漸教。又從中間,次第而入,亦是漸教。
- 祕密教:謂佛陀以不可思議的智慧、神通,「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名祕密教。
- 不定教:謂佛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由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名不定教。
化法四教,指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
參考文獻
- ^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已上諸師判教,依天台宗則無取焉。當今之世盛流布者,唯慈恩、賢首二家耳。」
- ^ 《三藏法數》【化儀四教】:化儀者,如來出世一代化物之儀式也。[一、頓教],謂不談小乘,直說大囧琺,故名頓教。即華嚴經也。[二、漸教],漸即漸次,有漸初、漸中、漸末之不同,謂如來初於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專為二乘,此名漸初,即阿含經也。次於方等會上,彈斥二乘小機,令其歸向大囧琺,此名漸中,即淨名等經也。後於般若會上,廣談空慧之法,淘汰二乘執小之情,會一切法皆歸大乘,此名漸末,即般若經也。如是自淺至深,次第而進,故名漸教。(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秘密教],謂如來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同會聽法,所聞各異,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隱密赴機,故名秘密教。[四、不定教],不定者,謂如來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聽法之眾,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囧琺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 ^ 《三藏法數》【化法四教】:化法者,佛化眾生之方法也。[一、藏教],藏即含藏之義。謂經律論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二、通教],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謂此教鈍根菩薩,雖觀無生四諦,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也。通後別、圓者,謂此教利根菩薩,證真空之理時,能於真空,了達不空,即入後之別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後之圓教也。)[三、別教],別即隔別不同之義。謂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名別教。(別前藏、通者,謂此教獨被菩薩,不涉二乘所修也。別後圓教者,謂此教所談法門,行相隔歷次第,而不圓融也。)[四、圓教],圓即不偏之義。謂此教所詮中道之理,性相圓融,事理無礙,法法具足,故名圓教。
- ^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而央掘經六年之內即說。為遮此難故立不定。謂別有一經。雖非頓攝。而明佛性常住。即勝鬘金光明等。是為偏方不定教也。……上來諸師皆於漸中約時開異,若不加不定之教,則招難尤多,以初(初時)有大(大乘)故」
- ^ 5.0 5.1 《佛學大辭典》【八教】:(名數)台家所立之八教也。於華嚴時乃至法華涅槃時五時所說,化法之四教與化儀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經律論之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之二乘,傍化菩薩者。二、通教,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通三乘而同學者,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傍機。三、別教,於二乘之人皆不同,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者。四、圓教,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者(別圓二教之相違唯隔歷二圓融耳)。以上之四教,為化益眾生之法門,故名化法。化儀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說示眾生之儀式作法也。一、頓教,對頓大之機,頓說別教圓教之大法者,如華嚴時是也。二、漸教,對漸機,漸漸次第說化法之四教,如鹿園方等般若三時之說相是也。三、秘密教,對一種之機,說秘密之法,使一會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來身口意之不思議力。四、不定教,於一會之中說一法使聞者異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蓋化法之四教,如藥味,化儀之四教如藥方,合成八教也。止觀義例曰:「頓等四教,是佛化儀;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外部連結
- 陳英善:論「五味半滿相成」所建構的天臺判教體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釋正持: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