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学派
扬州学派,清初乾嘉学派的重要分支。
扬州学派起于扬州,[1]渊源自顾炎武,盛于乾隆中叶,[2]接承吴派、皖派,表现在形声训诂之学、典章制度之学,兼及金石、铭文、戏曲、谚谣等。[3]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提到:“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如汪中、焦循等人,在乾嘉时期即已有“通儒”之誉。[4]
扬州学者在其学术表现方面,是属于“博通”的代表学派,其治学方向亦属多元,如凌廷堪专精于《三礼》,王懋竑、朱泽沄专精于朱子学,刘文淇专精《左传》,刘宝楠专精于《论语》。[5]其中,刘文淇以积四十年之功撰写《左传旧注疏证》,仅及“长编”即遽然长逝。其子刘毓崧继之,亦未就而卒;其孙刘寿曾再继志之,仅撰至“襄公四年”又抱憾而逝。使得孙诒让感触说:“发愤千秋大业,亏于一篑。”[6]
代表人物
高邮
江都
- 汪中
- 汪喜孙
- 黄承吉(1771-1824):原籍安徽歙县。著有《经说》、《读周官记》、《读毛诗记》等。
- 凌廷堪(1757─1809):原籍安徽歙县。著有《礼经释例》。
- 凌曙(1775-1829):著有《四书典故核》、《董子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礼疏》、《春秋公羊礼说》、《春秋公羊问答》、《仪礼礼服通释》、《礼论略钞》等书。
甘泉
仪征
- 阮元(1764-1849):组织编纂《经籍纂诂》、汇校《十三经注疏》等。
- 刘文淇:著有《春秋左氏传旧疏考证》。
- 刘毓崧:刘文淇长子,续写《春秋左氏传旧疏考证》一书,未竟书而卒。另有《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旧疏考正》四卷、《经传通义》等书。
- 刘寿曾:刘毓崧长子,续写《春秋左氏传旧疏考证》一书,未竟书而卒。
兴化
宝应
注释
- ^ 张舜徽的《清代扬州学记》说明清代的扬州府治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
- ^ 尹炎武在《刘师培外传》中说:“扬州学派盛于乾隆中叶。任、顾、贾、汪、王、刘开之;焦、阮、锺、李、汪、黄继之。凌曙、刘文淇后起,而刘出于凌。师培晚出,席三世传经之业,门风之盛,与吴中三惠、九钱相望。”
- ^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 ^ 阮元对汪中之学术予以高度评价,尝云:“有陋儒之学,有通儒之学。何谓陋儒之学?孚一先生之言,不能变通,其下焉者,则惟习词章、攻八比之是务,此陋儒之学也。何谓通儒之学?笃信好古,实事求是,汇通前圣微言大义,而涉其藩篱,此通儒之学也。吾乡有汪君容甫者,……殆所谓通儒之学者。”(阮元:〈传经图记〉)
- ^ 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一〈李孝臣先生传〉结论扬州治经之盛:后学焦循曰:“吾郡自汉以来,鲜以治经显者。国朝康熙、雍正间,泰州陈厚耀泗源,天文历算,夺席宣城;宝应王懋竑予中,以经学醇儒为天下重。于是,词章浮缛之风,渐化于实。乾隆六十年间,古学日起,高邮王黄门念孙、贾文学稻孙、李进士惇,实倡其始;宝应刘教谕台拱、江都汪明经中、兴化任御史大椿、顾进士九苞,起而应之,相继而起者,未有已也。”
- ^ 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云:“嘉庆之季,为义疏之学者,又有刘先生孟瞻,治《春秋左氏传》,谓郑、贾、服三君古义,久为杜氏所晦蚀,孔疏不能辨也。乃钩稽三君佚注,精校详释,依孙氏《尚书疏》例,为《左氏疏证》。凡杜、孔所排击者,纠札之;干没者,表著之。草创四十年,《长编》裒然,《疏证》则伛写定一卷,而先生遽卒。其子伯山先生继其业,亦未究而卒。伯山先生长子恭甫知县,绍明家学,志尚闳远。念三世之学,未有成书,创立程限,锐志研纂。属稿至襄公四年,而恭甫又卒。千秋大业,亏于一篑,斯尤学人所为累欷而不释者已。”
参考书目
- 赵航:《扬州学派概论》
-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 《扬州学派年谱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