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街

1860年《北京條約》中清朝轄地與英屬香港之分界線、1898年起九龍和新界之分界線、現時九龍與新九龍、油尖旺區與深水埗區之分界線

22°19′35.709″N 114°10′4.4004″E / 22.32658583°N 114.167889000°E / 22.32658583; 114.167889000

Boundary Street
界限街
界限街近东铁线架空桥的一段,东铁线架空桥以后的路段属九龙城区
命名日期1934年
道路长度2.8千米(1.7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时
车道数四线单程东行
地点香港九龙西
起点深水埗区深水埗通州街南昌街交界
终点九龙城区九龙城联合道太子道西交界
建造
通车1934年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附图中的界限街[1],图中标示为“建议界线(Proposed Boundary)”
1898年位于界线旁的税关站
界限街近玛利诺修院学校
位于界限街及南昌街交界的为群公寓,是楼高6层三角形建筑,于1964年建成,一直都是深水埗地标

界限街(英语:Boundary Street),是香港九龙半岛一条东西向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九龙城区。道路始于深水埗南,中间穿越九龙塘南部和九龙仔,最后到达九龙城并并入太子道西。而界限街本身亦与太子道西大致平行。

殖民地时代,清廷割让予英国的土地以此线为界,此线以南为割让地(九龙),以北为租借地(新界)。

历史

中英边界

1860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一大半割让给英国,清国与英属香港的边界以昂船洲最北点起向东直线划过九龙半岛,直到九龙城以南、珓杯石以北的九龙湾海滨为止。英方称边界为“界限线”(Boundary Line),规定开关时间为每天早上6时至日落之后。

1898年,英国政府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九龙新界,中英边界改到深圳河。这条界限线亦被英方改称为“旧边境线”(Old Frontier Line)。

界限街

1860年边界生效后,深水埗一分为二,南部香港政府管治,而南面部份一条短小的边界街道便被称为界限街,设有哨站。另外,在马头围村以北,曾有一条与边界平行的道路,到达圣山后绕过其北麓通珓杯石,这条道路在1920年代初被太子道东所取代。1920年代中,在深水埗都市化、九龙塘花园城市计划开展,加上平整九龙仔山等因素底下,界限街到了1934年已延长至现今的规模。

除了与九广铁路交汇的一段以外,界限街整条街道基本上与旧边界平行。较界限街早落成的九广铁路,建火车桥跨过由九龙仔流出旺角咀的水坑,该条水坑后来变成暗渠,被界限街所覆盖。

现今意义

虽然1898年后,边界已不复存在,但界限街仍然作为分开九龙(旧九龙)与新九龙的分界线的功能。位于界限街以北地区的物业需向香港政府缴付地租,以南之物业则需缴付地税[2][3]

现况

界限街中段是九龙仔豪宅区,居住者大多是中产阶层,该处亦是不少名校如玛利诺修院学校喇沙小学的所在地;而西面就是深水埗及大角咀,居住者以中下阶层为主。

图片

沿路著名地点

连接道路 (西至东)

参见

参考资料

  1. ^ 界限街树头菜黄花路[永久失效链接]HK.Ulifestyle.com
  2. ^ 《九龙街道命名考源》梁涛 著,第51页,市政局出版,1993年
  3. ^ 《香港历史文化小百科16-趣谈九龙街道》 尔东 著,第97-99页,明报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962-887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