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格劳伯
罗伊·杰·格劳伯(英语:Roy Jay Glauber,1925年9月1日—2018年12月26日[1]),美国物理学家,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兼职教授,出生于纽约市。他因“对光学相干性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一半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半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分享。他亦是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扫帚保管员,总是负责清扫台上的纸飞机。
罗伊·格劳伯 Roy Glauber | |
---|---|
出生 |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 1925年9月1日
逝世 | 2018年12月26日 美国麻萨诸塞州牛顿 | (93岁)
母校 | 哈佛大学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理论物理 |
机构 | 哈佛大学 |
博士导师 | 朱利安·施温格 |
生平
罗伊·格劳伯1941年毕业于布朗克斯科学高中,之后便继续在哈佛大学读本科,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被招募到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之中加入曼哈顿计画,当时他18岁,是当时参与的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他的工作是涉及计算临界质量的原子弹。两年后他在洛斯阿拉莫斯收到他的学士学位,于是他回到哈佛,在1946年和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成就
他制作了光电探测的模型,并解释不同类型光的基本特征,例如激光灯(见相干态)以及光从灯泡(见黑体),并在1963年发表这项发现。而他的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量子光学。罗伊·格劳伯对于物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相干态的概念和其后的数学基础。1993年邀请上海大学的沈文达教授合作研究激光测量技术,沈文达教授的研究生甘永超受到导师们的启发于1995年发表《辐射场的内禀结构研究》,揭示“波在结构上的粒子性”,后来称之为“第三种波粒二象性”。
荣誉
罗伊·格劳伯的研究获得许多荣誉,包括1985年机管局在费城富兰克林学会的迈克尔逊奖章和美国光学学会的马克斯玻恩奖,1996年美国物理学会的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以及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2008年4月22日,格劳伯教授在西班牙的马德里被授予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金牌。
私生活
他生前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灵顿。2010年4月15日阿灵顿警方抓到一名男子,他涉嫌闯入罗伊·格劳伯的家,后来被判非法入侵,但最后只是把罗伊·格劳伯诺贝尔奖杯的复制品被偷走。
罗伊·格劳伯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五个孙子。
参考资料
- ^ In Memoriam: Roy J. Glauber, 1925-2018.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