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格勞伯
羅伊·傑·格勞伯(英語:Roy Jay Glauber,1925年9月1日—2018年12月26日[1]),美國物理學家,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和亞利桑那大學光學科學兼職教授,出生於紐約市。他因「對光學相干性的量子理論的貢獻」而獲得一半的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半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約翰·霍爾和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特奧多爾·亨施分享。他亦是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掃帚保管員,總是負責清掃臺上的紙飛機。
羅伊·格勞伯 Roy Glauber | |
---|---|
出生 |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1925年9月1日
逝世 | 2018年12月26日 美國麻省牛頓 | (93歲)
母校 | 哈佛大學 |
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05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理論物理 |
機構 | 哈佛大學 |
博士導師 | 朱利安·施溫格 |
生平
羅伊·格勞伯1941年畢業於布朗克斯科學高中,之後便繼續在哈佛大學讀本科,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被招募到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之中加入曼哈頓計劃,當時他18歲,是當時參與的科學家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他的工作是涉及計算臨界質量的原子彈。兩年後他在洛斯阿拉莫斯收到他的學士學位,於是他回到哈佛,在1946年和1949年獲得博士學位。
成就
他製作了光電探測的模型,並解釋不同類型光的基本特徵,例如激光燈(見相干態)以及光從燈泡(見黑體),並在1963年發表這項發現。而他的理論被廣泛的應用於量子光學。羅伊·格勞伯對於物理學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了相干態的概念和其後的數學基礎。1993年邀請上海大學的沈文達教授合作研究激光測量技術,沈文達教授的研究生甘永超受到導師們的啟發於1995年發表《輻射場的內稟結構研究》,揭示「波在結構上的粒子性」,後來稱之為「第三種波粒二象性」。
榮譽
羅伊·格勞伯的研究獲得許多榮譽,包括1985年機管局在費城富蘭克林學會的邁克爾遜獎章和美國光學學會的馬克斯玻恩獎,1996年美國物理學會的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以及200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2008年4月22日,格勞伯教授在西班牙的馬德里被授予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金牌。
私生活
他生前住在美國麻省的阿靈頓。2010年4月15日阿靈頓警方抓到一名男子,他涉嫌闖入羅伊·格勞伯的家,後來被判非法入侵,但最後只是把羅伊·格勞伯諾貝爾獎杯的複製品被偷走。
羅伊·格勞伯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和五個孫子。
參考資料
- ^ In Memoriam: Roy J. Glauber, 1925-2018. [2018-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