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图史
台湾地图史可追溯自1100年(宋朝哲宗元符三年)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之后,被葡萄牙人“发现”并命名为福尔摩沙的台湾岛,随即在16世纪-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各种航海图大量出现。其中多幅地图,更成为荷兰与西班牙统治台湾的重要参考依据。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历经清政府设省和日治时期的殖民统治下,台湾地图以各种样貌显示,也因技术纯熟,各种台湾高比例地图陆续出版。不过因戒严因素,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台湾大比例尺地图普遍被禁止绘制使用,此种现象,直至解严之后才改善。
相较其他地区的古地图,台湾地图史显现更多的特殊地名、地方特色、空间观点与地理变迁。而此应用共识,尤以1990年代中期之后,更为普遍。
中国宋元明代
首度可能指涉台湾的是宋朝《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为《历代地理指掌图》的首幅地图,非实测的该地图,将台湾命之为流求,面积表示与日本、昌国(日本九州及四国)相同,另外,1274年《舆地图》将台湾表列于江浙两省交界的对岸位置。
1461年的《大明一统之图》,台湾于中国地图的位置或形状终于较为接近现实,1501年的《舆地全图》或1605年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1626年的《舆地图摹绘增补本》则又将台湾图样偏离事实均多。而会造成此现象,主因为此类型地图多为中国山水画法,并无较科学之经纬度三角测量画法。
-
宋代《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标示“流求”,无法确知是否为台湾
大航海时代
1554年,葡萄牙Lopo Homem依照实测绘制的世界地图,粗略地画出一个岛的台湾,为西方国家首度将台湾纳入绘制的的地图作品,施雅轩认为这是根据北方针路往琉球、日本航经台湾北端的航海资料,只绘制台湾北端的一角。但在之后的航海图经常把台湾画成两个或三个岛屿组成的地貌,伊能嘉矩推测是因为巨大河口贯穿全岛,曹永和认为是葡萄牙制图师根据不同方向针路的航海资料揉和在同一地,造成“台湾三岛”的该错误印象,由此普遍存在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地图绘制,例如此期间明代绘制各地图与日本幕府所绘制的《东洋诸国图》。
1597年西班牙科罗内尔绘制《吕宋、艾尔摩沙岛与部分中国沿岸图(Isla Luzon, Isla Hermosa and a part of costa de la China)》,是西方首次完整绘制台湾单一岛屿地图,[1]然而此图似乎并未扭转世人的误解。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督派舰队攻打澳门失败,改前往占领澎湖筑城。1624年,在澎湖与明军已对峙两年,公司与明政府协议前往境外的台湾西南海岸设立据点,首任台湾长官宋克命令荷兰海员与地图绘图师合作,于1625年3月5日-3月25日驾驶戎克船实测褔尔摩沙岛,并以北纬25°10-北纬20°30涵盖海域完成了全世界首张外型大致正确的台湾区域地图,并准确将台湾描绘成一个岛的地图,而该图的发行出版彻底改变世人将台湾视为三个岛的误解。
1626年西班牙占领台湾北端鸡笼、淡水,荷兰与西班牙争相竞逐于台湾,该两国绘制的台湾地图有显著的进步,例如荷兰1642年击败在北台湾的西班牙后,所绘制原名《淡水与其附近村社暨鸡笼岛略图(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的《大台北古地图》,至今仍为历史学者研究北台湾地区的重要蓝本。
明郑时期及清治时期
17世纪后期-19世纪末,郑氏及清治有关地图图册列出台湾地图的较著名有:《台湾略图》、《台湾府三县图》、《台湾府疆域图》、《沿海全图》、《台湾府总图》、《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大清一统舆图台湾图》、《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等等(《钦定大清会典》)。其中,乾隆朝之前的地图多为山水画法,之后则多采用西方世界的科学化地图绘制方式。因汉人移民而自史前时期开发至历史时期的台湾,清朝时期所绘制的台湾地图,较中国其他地区更具研究文献价值。推测可能由清朝间谍或郑氏降将所绘的1664年《永历十八年台湾军备图》(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与藏于故宫的《台湾略图》几乎雷同),图中地名本使用汉文书写,不过图样完成后,仍立即张贴标示写著;例如“伪承天府”字样的满文小纸条。1708年,康熙朝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的首部中国地图作品。该地图的台湾地形样貌,也较接近实际情形,其台湾地图部分节录复制而成的《康熙台湾舆图》,今仍为台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台湾略图》与郑氏时1664年《永历十八年台湾军备图》几乎雷同
-
康熙台湾舆图局部
-
1807年,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台湾县城池图
-
台南地区荷兰城堡
-
1875年《台湾府城并安平海口图》
-
1875年《台湾府城街道全图》
日治时期
1895年,清朝在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割予日本。因为日人导习西方科学技巧,故善用经纬度座标与测量基准点,使台湾地图绘制技术转趋成熟。尤其自1898年起进行的台湾“土地调查”,更在制作地籍清册之外,有助于台湾地图的绘制,例如1904年完成的464幅《台湾堡图》便是这项土地调查的具体成果。1920年代,空照与天文测量技术成熟应用于地图制作后,台湾地图更臻完美。直至1930年代,以日本画家为主的多幅台湾鸟瞰图;如《台湾鸟瞰图》、《台湾俯瞰图》、《台湾全岛鸟瞰图》等等成为台湾地图史演进过程的特色之一。
-
1929年《台湾堡图》士林地图
-
1942年台湾案内图绘旅游指引
-
台湾与南洋经济地图
中华民国时期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依联合国一般命令第一号命令,代表盟军接收台湾,台湾地图使用与研究,除了于实务应用外,于卫星地图产生之前的台湾风景地图、台湾产业地图等,也于1970年代之前颇受注目及欢迎。不过,因长期实施戒严下,1945年-1980年代中期,大比例尺的台湾地图仍长期被视为机密资料。此现象,一直到台湾解严之后才渐趋改善。1990年代,于台湾陆续出版的台湾地图史研究书籍,让台湾地图史成为另一台湾本土教育的显学。根据多位台湾地理学者表示,台湾地图较为特殊的台湾地名显示、地方特色描绘记载、空间观点的特殊环境识觉和展现灭失聚落座标的地理变迁,对于研究剧变的台湾历史或台湾乡土教育,都是相当重要资料与纪录工具。
参考文献
- ^ 施雅轩. 明代塞爾登地圖的台灣地名:一個針路判讀的個案.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22-03, 73 (1)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李文媛. 04.西班牙間諜的大員攻略報告. 苏峯楠 (编). 看得見的台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策画 初版. 新北市: 联经. 2022-05: 52–59. ISBN 978-986-532-591-6.
- ^ 吴佰禄. 館藏大航海時代- 葡、西與台灣關係資料概述. 台湾博物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6-09, 25 (3=91): 18–29 [202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通过国家图书馆.
- ^ 许壬馨; 李毓中. 由西班牙人所製古地圖看早期台灣的港口與海域.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3-09, 54 (3): 41–58 [202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 夏黎明,《台湾的古地图》,2002年,台北,远足文化出版社。
- 郭俊麟,《古老地图在地理教育之应用》
- 郭俊麟、赖进贵,《老地图在地理教育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