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河洛

最新留言:Chia 777在17年前发布

反对鹤佬称谓说;

河洛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和洛水交汇处地区,古居此处之人士自称为河洛人,所发展之文化、语言泛称为“河洛文化”、“河洛话”。是中原地区早期发展十分良善之区块,至今人有相当多之古文运用河洛话发音来追溯、推演,方能得其真义、及发展原由;如夯土之“夯”字、卜卦之“卜”字。而现今有人认为河洛话多无字,此言差矣:盖河洛语之文字发展甚早,甲骨文所书即是以河洛语为主。唯解读甲骨文之学者多以北京官话之思考模式为出发点,仅能推演出部份解释,甚至有穿凿附会之错推。

但中原多次战乱,造成河洛人为避灾难,大举向南迁移;而河洛地区也因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出与南迁河洛人不同之风貌。向南移动之河洛人经多次迁息,绝大部分居住于当今福建南部地区、古百越地经与当地原住民多次战斗后,扩张了汉族版图、并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产生了“闽南文化”、“闽南人”一词至此而生。河洛人在此避开了中原的纷争,修身养息、自立自主,多以务农为主;直至明末,因人口扩张迅速,米粮严重不足,闽南人再次向外发展,往南到了南洋诸国、往东渡海则来到了“台湾”。

闽南人与台湾之缘分也起因于多起的历史重大事件,造成了多阶段、大量的移入台湾,期间也发生了与原住民长时间、不计其数之生存战争,残害无数,但伤痛随著时间渐止。岛内数十种民族互动、交流、通婚渐繁,再次产生了新的变化,“台湾人”一词渐露光芒。日本殖民统治之不当亦是使"台湾人"意识抬头之主因。历史的宿命至此,河洛人还是喜好称自己是河洛人,说的是河洛话,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交流的对象不同会自称是台湾人、说的是台湾话、或是河洛话。但奇异的是鲜少自称福建人.大多以州县人市自居.如厦门人.漳州人.但在台客族人士则统称操河洛语人士为闽南人、闽南语。

至于以“鹤佬”、“福佬”一词称谓河洛人是近年来之新名词,明显是以翻译型式来称为河洛人。其用意不明,可谓之没有必要且可议。毕竟当今居住于台湾之各族人士皆可以流畅之中文交流、对谈。何苦以“鹤佬”“福佬”之音译名词来取代正确“河洛”之称谓?望正之。

“河洛”一词源自于汉朝,《史记·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闲,人便思之。”,当然太史公指的是黄河与洛水,到了后来才指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南梁江淹的《北伐诏》:“骁雄竟奋,火烈风扫,克定中原,肃清河洛。” 《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下邳 ,进兵河洛 ,及征使至,即日班师。” 清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 河洛是仪。”


  • 但是近年来的一些语言学研究并不支持以上言论。

以上言论为IP用户所发表详见历史,因发表地方错误,移动到讨论页中,并请发表者记得签名。→ 啰唆的阿佳 2007年8月14日 (二) 15:07 (UTC)回复

返回到“河洛”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