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信仰

概述

中國民間信仰華人民間信仰是指一種發源自遠古時期以萬物崇拜(尤其是)和祖先崇拜為基礎的多神論混合宗教(diffused religion)[1],包含道教儒教大乘佛教原始巫覡等諸多元素,但在信仰實踐中通常不作區分,奉行相互貫通的宗教融合主義;通常以宮廟神壇為崇拜場所,因與道教信仰特徵多有重疊,有時會視其為道教的一種形式,但並無獨立的理論、組織、成員,而依附世俗社會之中。華人民間信仰會延請佛教的僧侶、道教的道士,或者民間法派的法師(如普庵派法師、閭山派法師、釋教香花僧喃嘸僧等等),至宮廟寺院或家中作喪事,以及消災、解厄、驅邪、祈福等儀式服務。一部分信徒根據自己的體悟及宗教經驗而整合經典教義、佈道傳教,並建立體系化的宗教團體,遂演變為會道門中國秘密宗教新興宗教(如羅教齋教理教一貫道天德教天帝教等等)。

簡介

民間信仰沒有統一的教義和經典,亦沒有來自上層組織的限制,而是由下而上自發的群體信仰。以嘉慶元年(1796)扶鸞著作,署名燃燈古佛所註《金剛經真解》為例,其三教觀為:

是道也: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寶珠,在道謂之大藥。其入門下手工夫:在儒則有忠恕,在釋則有慈悲,在道則有感應。其總括而筆之於書,以教天下萬世也:在儒則有周易,及大學中庸,在釋則有如此金剛,及華嚴楞嚴,在道則有黃庭,及道德參同,與一切丹經。其得此金剛不壞之真炁也:在儒則曰無聲無臭,至大至剛,在釋謂之法身,在道謂之嬰兒。而其成功之命名也:在儒則曰聖人,在釋、道則曰仙佛。……儒者能學孔聖,不必學仙佛,而窮神達化,即是仙佛。釋道之所學,雖學仙佛,必無異於孔聖,方成正果。

雖然融合三教,但未必完全奉行各教的教義,如民間宮廟的祭祀,未必會遵照佛教和道教禁止肉食祭祀或殺生祭祀的戒律[2]。民間信仰的功利性強,不熱衷了解宗教教義,如俗語說:「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原創研究?]一般求的是姻緣、健康、平安、事業、學業等等。因為不熱衷了解宗教教義和不重視宗教教義的中國民間信仰者在華人地區占人口比例的絕大多數,所以中國自古以來,較少發生因為宗教教義爭議而引發的宗教戰爭[來源請求]。自古相傳的儒家理論為華人的民間信仰提供了處世的道德標準。「忠孝節義」是口耳相傳的道德準則,「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俗諺,說明天道常存;「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報應觀念,印證了民眾廣植福田以求福報的心理。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除了求神拜佛祈求平安之外,凡是聚落、廟宇與屋宅常設避邪之厭勝物,如劍獅、符咒八卦令旗石敢當等以護衛家宅,個人亦常佩戴各種護身符,如香灰、神像符咒玉佩等。當面臨生命中重要抉擇時,民眾往往求之於求籤算命面相卜卦堪輿擇日測字等傳統占卜術數,以趨吉避凶。

華人民間信仰常見的宗教儀式包括每日早晚或農曆初一、十五日上香敬神,一年一度的賽神會(神明繞境巡遊),以及節日或神誕日在家中或宗教場所舉行的祭祀、齋醮活動。

崇拜對象方面,受華人傳統信仰的影響,通常以「」(也稱老天爺、天公等,道教尊為玉皇大帝)為至尊神。敬天祭祖[3]為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標誌。除敬天及祭祖外,天地萬物同樣是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崇拜對象。中國皇帝除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地點為太廟)和天(祭祀地點在天壇),也祭祀后土農業之神(社稷先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乃至動物、器物等諸神,祈禱風調雨順。在民間,民眾主要祭祀玉皇大帝、祖先、保護家庭的灶神以及保護土地的土地神

民間信仰的普及已經超過任何特定的宗教,華人時常祭拜聖賢、偉人、英雄、帝王將相等人物神,逐漸演變成為民間宗教的神祇,如包拯岳飛鄭成功。其中有的是地域性的,如媽祖主要受到沿海地區祭祀,由李冰神化而成的川主二郎神)主要流行於四川重慶及周邊地區,大禹廟主要存在於大禹活動的山西和逝世的浙江地區,張巡與許遠流行於福建安溪,各地的城隍土地神往往都是當地知名度高的歷史人物,如上海城隍廟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其他諸如恭太子申生春申君范增蕭何柳宗元文天祥陳文龍楊繼盛鐵鉉等英雄豪俊也往往被奉為城隍之神。也有的在全國各地受到普遍的崇拜,如財神趙公明武聖關帝等。也有只受到行業崇拜的神祇,如魯班作為木匠和泥水匠的祖師受到祭拜,唐玄宗後唐莊宗戲劇界的祖師管仲梁紅玉被一些妓女作為保護神等。胡天保(或稱胡田寶)為護佑男色的兔兒神,專司人間男悅男之事。文學人物有時也會成爲民間宗教的神祇,如驅魔眞君鍾馗、齊天大聖孫悟空中國民間信仰者對佛教和道教不加以區別,認為常拜屬於某一宗教的神,信奉某一宗教信條的其中一條,就代表信仰該宗教。如家裡供奉觀音,相信因果報應,輪迴[來源請求]一般中國民間信仰者會自稱信佛教而不是說信仰民間信仰[可疑]

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中華文化氛圍中,大部分的儒家重要人物,也是道教的人物神,如孔子倉頡許多道教廟宇也奉祀。有的甚至也成爲中國佛教的部分。而佛教毘沙門天王哪吒父子,也成為了道教信仰的李天王李哪吒。宗教上,知名的道士、僧侶過世以後,依然被民眾崇奉,尊為神佛;如許旌陽呂純陽王重陽達摩祖師濟公禪師清水祖師等。民間信仰對神、佛、仙、菩薩、羅漢、聖賢英烈等來自不同宗教信仰體系的神祇不作嚴格區分,常一併供奉,並賦予不同的具體職能。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民間信仰中,也常泛稱非佛教的神明為菩薩,例如玉皇菩薩、媽祖菩薩。

中國民間信仰常見神祇列表

 
灶神
 
左輔洞明星君
 
右弼隱光星君
 
包府千歲,又稱為「閻羅天子」,亦為五文昌帝君之一。
 
臺南市中西區臺南大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天后、媽祖)神像。

民間信仰經書

華人民間宗教經典又稱善書,多蘊含儒、釋、道三教思想與社會倫理規範,內容具備教誨教育功能,信眾常大量印製善書並在各地廟宇免費派發以做功德,部分甚至成為宮廟舉行宗教科儀必誦的經典。

源自儒、釋、道經典的經書

這些供人索取的善書,有些是來自道藏的道教經書,有些是來自大藏經的佛教經書。在民間流通最廣的三教經典,佛教乃是《般若波羅密心經》與《金剛經》;道教則是《道德經》、《清靜經》、《南華經》,儒家則是《四書》與《易經[4]

源自鸞堂的扶鸞著書

另外一部分則屬於民間造經的傳統,其原動力來自鸞堂的扶鸞著書[5]

這些供人索取的善書數量龐大,其中流通最廣者以三聖經為代表,太上老君所降著的經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文聖)《文昌帝君陰騭文》與關聖帝君(武聖)《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在民間廣泛流傳,為各善書之首。[4]

根據清朝大臣張之萬的說法,此三篇經文在民間廣泛流傳,為各善書之首[6]

嘉慶十一年(1806)陸喬木等人出版了《聖經彙纂》,從中可窺見當時民間信仰所重視的經書。該書共五冊[7]

  • 第一冊收《太上感應經》、《玄天上帝金科玉律》、《功過格》、《明袁了凡先生四訓》、《準提王菩薩神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神咒》、《往生咒》、《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第二冊收《文昌孝經》、《太上消劫梓潼本願真經》、《救劫寶經》、《文昌應化張仙大真人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文昌帝君陰騭文》;
  • 第三冊收《武帝忠經》、《覺世經》、《降鸞寶訓》、《謨訓》;
  • 第四冊收《玉歷鈔傳警世》、《玉歷懺悔》、《玉歷夢騐》、《玉歷現報》、《玉歷福報》、《玉歷轉禍為福》;
  • 第五冊收《廣生延壽錄》、《禮佛日期》、《聖神寶誕日期》、《救苦感應膏》。

善書的流通發行常與該廟宇所奉祀的主神有關。以香港通善壇為例,其奉祀呂祖、文昌、關聖、觀音,所印製的善書就包括《關帝明聖經》、《文武二帝經》、《呂帝覺世經》、《佛說高王觀音經》等。

另外,一些神怪小說,尤其《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也對華人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引用

  1. ^ 盧雲峰. 論“混合宗教”與“獨立宗教”——兼論《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之經典性. [202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4). 
  2. ^ 《闻道》第三期:杀生祭祀不是道教 - 《闻道》杂志. 
  3. ^ 敬天崇祖. liouduai.tacocity.com.tw. [2019-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4. ^ 4.0 4.1 鍾雲鶯. 清末民初民間教派「三教融合」經典詮釋策略芻議 (PDF). 臺灣宗教研究. 2010, 9 (2): 107-128 [2017年5月6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年10月24日). 
  5. ^ 林美容. 從民間造經傳統的神明經書來分析神聖性的塑造. 2003 [2015-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6. ^ 《熙朝人鑒》〈印造經文〉:「經文中最著者,莫如《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與《帝君覺世經》,三者流布寰區,罔不奉為圭臬。......蓋近今纂輯善書者,固多將《覺世經》與《感應篇》、《陰騭文》並列篇首。」
  7. ^ 遊子安. 敷化宇內:清代以來關帝善書及其信仰的傳播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10 [2015-12-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1). 

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