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新
吳光新(1881年—1939年),字閻堂、自堂、植堂、志堂。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合肥市)人,清末民初皖系軍事將領。段祺瑞之小舅及其手下「四大金剛」之一(其他三位為靳雲鵬、徐樹錚、傅良佐;但也有一說即曲同豐才是四大金剛之一,而不是吳光新)。
生平
為段祺瑞髮妻吳氏(1867-1900)的胞弟。[1]1901年段祺瑞任山東督練公所總辦,攜吳光新上任,1902年報送入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炮兵科。1903年(光緒29年)6月,他到日本留學。1903年12月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3期中華隊砲兵科學習,1904年11月畢業歸國,歷任北洋陸軍第三鎮第3標炮營管帯。1908年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一期學習。1910年奉天混成協(第13混成協)砲標標統。1911年任北洋第三鎮協統。
武昌起義爆發時,隨段祺瑞去湖北,擔任第二軍參議官。1912年2月袁世凱任大總統後任命吳光新為北洋政府駐安徽省陸軍旅旅長。1912年11月26日被授予陸軍少將。1913年7月31日加陸軍中將銜,9月1日晉授陸軍中將。1914年(民國3年)4月24日,任陸軍第20師師長,駐宜昌。1915年8月14日在北京成立「籌安會」,吳光新隨段祺瑞辭職,以示反對帝制。8月26日,袁世凱令范國璋代吳光新署第20師師長。1916年3月護國戰爭時,任總參議隨曹錕去四川攻陷了納溪、江安等地。[2]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總理,1916年7月下旬任命吳為湖南督軍,遭當地軍閥所阻,1916年9月27日吳光新率兵駐岳州,任北洋軍「駐岳總司令」,加陸軍上將銜,節制北洋陸軍第二、三、五、十三等混成旅及陸軍第二十師等部。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執政,1917年(民國6年)8月北洋政府為監視和防禦川、黔兩省的靖國軍,8月6日頒布「特派吳光新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的總統令,令其率領北洋陸軍劉躍龍第二、李炳之第十三兩個混成旅由湖南嶽州入川查辦滇軍黔軍與川軍在川南的混戰,等待中央對南方作「根本之解決」。1917年10月吳光新率兩個旅進駐重慶,準備謀取四川督軍職務。11月間,吳光新部遭黔軍的突襲受損。吳光新認為川事不可為,於11月14日電請北洋政府懲辦黔軍,並「罷免查辦職,以謝國人」。[3]1917年11月20日,吳光新被免去四川查辦使,專任長江上游總司令「扼守宜昌」。1917年12月吳光新部隊在貴州部隊的猛攻下不敵,退出重慶撤到宜昌。隨後在鄂西爆發護法戰爭和「荊襄自主軍」進軍宜昌[4],吳光新還指揮駐沙市陸軍第八師(王汝勤)、駐岳州范國璋第二十師。時駐防宜昌的北洋陸軍第四混成旅(旅長朱延燦)也實歸吳光新指揮。後在宜昌成立北洋陸軍趙榮華第十八混成旅。1918年3月底吳光新在宜昌招募新兵,又成立了暫編第一、二、三、四共計4個旅,趙雲龍、劉文明、陶雲鶴、費國祥分任旅長。故吳光新實際擁有兵力達4個混成旅、4個暫編旅;另擁有所轄駐沙市、岳州隨時可供調動的第八、二十兩個師及於1917年11月新成立的王懋賞第十八師等共計3個師的機動兵力。與之作戰的靖國軍、護法軍、「荊襄自主軍」:[5]
- 鄂靖國軍第一軍(原鄂軍第一師師長、荊宜鎮守使石星川)
- 鄂靖國軍第二軍:原鄂軍第三師師長、已經解職歸鄉的王安瀾,於棗陽鹿頭大阜山起事。
- 靖國軍或「荊襄自主軍」(原北洋陸軍或鄂軍第九師師長、鄖襄鎮守使黎天才)
- 鄂西靖國軍:駐利川。總司令蔡濟民,秘書長董必武
- 湘援鄂靖國軍:湘西防務督辦兼援鄂總司令李書城
- 滇援鄂靖國軍:滇軍第八軍軍長葉荃
- 黔援鄂靖國軍
- 川援鄂靖國軍
- 豫援鄂靖國軍:豫軍總司令王天縱
- 陝援鄂靖國軍
1918年1月北洋政府參謀部、陸軍部下達局部討伐令,命令北洋軍進攻宣布獨立的湖北荊州和襄陽。1918年1月10日,吳光新「奉大總統諭」發出進剿荊州自主軍命令,1月14日進攻,1月22日攻下荊州,3月27日攻下鄂西北數縣。
1920年2月,皖系決定任命吳光新為河南督軍、王印川為河南省長。吳光新即率部由宜昌進駐信陽,與河南南陽鎮守使吳慶桐聯合準備以武力驅逐河南督軍趙倜。遭趙倜在信陽的重兵攔截:河南第1混成旅旅長成慎為第1路司令,歸德鎮守使兼毅軍統領寶德全為第2路司令,宏威軍司令其弟趙傑為第3路司令。2月14日趙倜以宏威軍總司令名義致電南方護法軍政府主席總裁岑春煊。直系各省督軍如直督曹錕、蘇督李純、鄂督王占元、贛督陳光遠等及高級將領吳佩孚等、奉系首領張作霖及南方護法軍政府通電反對。1920年2月26日皖系操縱國務院通過吳光新為河南督軍、王印川為河南省長的決定,徐世昌大總統只同意發表王印川為河南省長的任命。直皖矛盾激化,3月20日,吳光新電斥吳佩孚。4月5日吳的駐信陽的趙福匯暫編第三旅譁變。駐衡陽的直系吳佩孚奉曹錕之命,準備把一師三旅部隊開回直隸,段祺瑞密令湖南督軍張敬堯對撤防的吳佩孚給予迎頭攔擊,同時令吳光新將分駐宜昌、荊沙、岳州、信陽等地的部隊全部集中到岳州,將吳佩孚部消滅於洞庭湖。1920年5月20日,吳佩孚在沒有北京政府批准的情況下率所部自衡陽撤防北上,張敬堯和吳光新不敢攔截,南方護法軍尾隨入湘,6月12日張敬堯放棄長沙,退到岳州。6月13日,北京政府對張敬堯革職留任處分,同時任命吳光新為湖南檢閱使。吳光新也從岳州退到武漢。6月29日北京政府宣布張敬堯撤職查辦,任命吳光新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並任命王占元為兩湖巡閱使,吳、王均復電拒任。吳以無力應付湖南局面,在復電中稱:「言和則無須檢閱,言戰則有督軍,和戰兩無裨益,請收回成命」。[6]6月30日又任命吳新田為第七師師長負責收容張敬堯殘部。這時吳還有兩個師和四個旅。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吳光新率部北上攻打直系軍閥吳佩孚的後路,7月16日下午被湖北督軍王占元設宴誘捕,當日下午6時鄂軍一個團聲稱「奉有督軍命令」,開往漢口後城、橋口一帶圍擊吳的衛隊(衛兵三百,借駐十八師司令部),因變起倉猝以致「衛隊惶駭,不知所措,悉力抵禦,相持約有四十分鐘,卒以眾寡不敵,繳械受拘」。吳所部6個旅被繳械解散。其中趙雲龍、陶雲鶴兩旅在信陽被直系李奎元師勒令繳械而發生兵變;劉躍龍一旅在廣水,其餘各旅分駐於宜昌、沙市、巴東一帶。7月16日王占元發表通電:「占元迫不得已,惟有暫行監視,勿令回漢,以免再為奸人利用。區區此舉……決無他意。所轄軍隊亦應推與,毫無疑忌。」7月17日王占元通電:「核自堂年少有才,果能恪守範圍,未始非後起之秀。占元不忍其為奸徒煽誘,致有越軌行動,以貽害大局。因於昨日來署,延使暫住,不令回漢。此為時會所迫,不得不然。至與自堂私交,固自始終如一,決無他意。」王占元列舉吳光新八大罪狀:
一、在鄂境擅自委派地方官吏:「自鄂軍克復荊沙,吳以客軍委任縣官,更置局所,遇事誇張,妄自尊大」;
二、擴充軍隊、挪借巨款:「後乃廓充軍隊至六旅之多,駐在鄂境者,往往因餉項不繼,時向地方商會挪借巨款。鄂省亦量力籌墊,中央餉到並不及時關放償還,軍民交怨;
三、坐鎮漢口、橫生枝節:吳「近已新任湖南督軍,仍復盤踞漢上,橫生枝節」;
四、勾煽「亂黨」 土匪,希圖擾亂:「近以京保政爭,吳乃潛居漢口,日與著名亂黨田桐、白逾桓等秘密計劃,初欲利用湖南潰兵,伺隙滋擾,後見各軍俱已編遣就緒,乃變計煽動土匪,希圖擾害地方」;
五、破壞交通:「又復占據鐵路,截扣火車,斷絕交通,擾累行旅」;
六、私調部隊:「私調所部一旅潛赴信陽,經占元苦心勸阻,誓以不再調動。未幾,又調現駐宜、沙兩旅,秘不與聞。占元面詢其何以食言,猶復詭稱並無其事」;
七、圖擾河南,企圖暗殺直豫軍官:「近由襄陽電局檢查處密電,私相聯絡,欲圖分擾豫境。並據密探報告,有派人潛攜炸彈,冀圖暗殺豫、直重要軍官」;
八、扣留鄂省軍械及新兵:吳「對於鄂省所運軍械及招募新兵,一再扣留。在漢宣言,不出旬日,即見武昌有亂,伊乃出而靖難等語」。
7月21日直皖戰爭勝負已分,長江上游總司令部參謀處為吳光新被捕通電申斥:「吳總司令前以湘事失利,上游吃緊,駐節漢皋,規劃防務。旋奉令檢閱湖南,繼又拜命湘督,皆經數辭,未邀俯允,仍不敢輕於受命,貽誤事機。」皖系戰敗後,7月29日大總統徐世昌指王占元指吳光新「實屬意存破壞,法所難容」「先行免去湖南督軍暨長江上游總司令各職。交王占元徹查實情,呈候核辦。所有長江上游總司令一缺,應即裁撤。其所轄軍隊,並由王占元妥為收束,以節軍費。交 陸軍部查照。」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長孫傳芳繼任長江上游總司令。8月30日,北京政府根據王占元的呈復,以吳「縱兵殃民,吞沒軍餉,近復有擅調軍隊,占據鐵路,煽惑軍官,勾結匪類情事」,加重懲處,明令「著即褫奪官秩、勛位、勳章,即就鄂組織軍法會審,訊明呈辦,以肅軍紀」。9月5日,王占元以通謀叛亂、縱兵殃民、吞沒軍餉、擅自調兵、占據鐵路、煽惑軍官、勾結匪類等數罪併罰,判處吳光新十五年有期徒刑,關押在湖北。12月陸軍部呈報徐世昌大總統:「已革軍官吳光新,通謀叛亂,擅調軍隊,依律判處無期徒刑。」徐世昌大總統乃令:「應即依法執行。」[7]
1921年8月16日在湖北少將參議劉文明策劃下吳光新逃獄,到天津日租界建造公館(即「段公館」)。1922年9月以段祺瑞私人代表身份晉見張作霖,謀劃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反直三角聯盟。[8]參與奉系軍閥,1924年(民國13年)9月第2次直奉戰爭中,任奉軍第6方面軍副司令[9]率軍參戰,指揮炮兵攻擊秦皇島。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陸軍總長。12月3日,作為安徽代表在天津車站歡迎孫中山。12月12日被任命為督辦安徽軍務善後事宜。12月18日任奉軍第三軍軍長南下安徽。1925年1月17日起,與張宗昌在江蘇對齊燮元大戰於丹陽、無錫之間。1925年3月24日,吳光新與陸軍部次長賈德耀、張厚琬等隨段祺瑞到孫中山靈柩前宣布祭文。1925年4月被張作霖免去軍長職務,楊宇霆繼任軍長。吳光新再次出任陸軍總長和陸軍訓練總監。1925年9月17日授陸軍上將。1925年12月1日主動辭職。
1926年4月9日鹿鍾麟發動第二次北京政變,驅逐臨時執政段祺瑞。4月19日吳光新從天津到北京向段祺瑞表示奉系已無力保護段祺瑞,隨後吳入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幕府。1927年3月13日被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任命為淞滬商埠督辦兼直魯聯軍副司令。1927年3月22日北伐軍攻占上海,吳光新由海路逃青島,旋赴濟南。1928年7月10日二次北伐時,南京國民政府通緝吳光新。1929年1月26日聯合張宗昌一起組織膠東龍口舊部劉開泰反蔣舉事,2月19日吳光新親到龍口,被劉珍年打敗,4月21日從龍口逃到日本。1931年,從日本回到天津寓居。1932年,應南京國民政府的邀請,和段祺瑞從天津南下到上海定居。1935年4月5日任軍事參議院中將軍事參議。
1937年抗戰爆發後,去香港。1939年(民國28年)病逝香港,享年59歲。1939年11月25日重慶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軍銜。
家人
父親吳懋偉:宿遷舉人。
參考文獻
引用
- ^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北洋史中心 吳元康:「皖系骨幹吳光新籍貫考」,《安徽史學》,1999年第2期,第67、第75頁。
-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陳長河:「直皖戰爭期間的皖系骨幹吳光新」,《安徽史學》2004年第3期。
- ^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四川軍閥史料》第1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9—320頁。
- ^ 倪忠文:《北洋軍閥統治湖北史》第四章王占元統治湖北 第二節王占元統治時期的「荊襄自主」,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版。ISBN 7-216-00351-9
- ^ 袁瑾; 袁在平; 張青:「見證宜昌護法戰爭的三游洞刻聯」,《湖北文史》,2013年第2期,第115-123頁。
-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第一六六 湖南重見天日,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6年6月版,ISBN:9787505700994
- ^ 陳長河:《直皖戰爭期間的皖系骨幹吳光新》,《安徽史學》2004年第3期,第79-83頁。
- ^ 何柱國:《孫、段、張聯合推倒曹、吳的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51輯,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2頁。
- ^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稱其任第6軍副軍長。
書籍
- 來新夏. 北洋軍閥史 下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7-310-01517-7.
- 徐友春 主編 (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 編 (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國(北京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