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
天津 |
政府 - 領導人(市長)- 反腐 |
天津歷史 |
11世紀 老城廂 租界 近代工業 |
天津地理 |
天津區劃 填海 人口 河流 |
天津規劃 |
濱海新區 自貿區 自創區 |
開發區 生態城 臨港 南港 |
天津經濟(數據) |
工業 商業 金融 品牌 旅遊 |
天津交通 |
機場 港口 鐵路 軌交 |
天津建築 |
街區 歷史建築 摩天大樓 橋梁(列表) |
天津文化 |
教育 高校 方言 宗教 年俗 飲食 |
天津主題 |
天津文化是運河文化和海洋文化兼容的產物。早期傳統文化,漕運文化形成了天津城市商業文明的初始形態,但最終將天津城市文化積澱定格的是始於1860年的開埠,近代工商文明,教育科技文化的引入使天津的精英文化迅速壯大,市民文化雖然也在發展,但是顯然已變成亞文化。不同於周邊地區,天津老移民以皖蘇浙三省移民及其後代為多,故天津文化在傳統江淮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包括華北文化在內的各種地域文化,使得天津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舉辦過很多文化活動,並翻修建造了一些文化設施,包括了天津音樂廳、天津博物館、天津圖書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等。天津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現已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天津市目前正在建設天津文化中心包括天津美術館、天津圖書館、天津大劇院等建築,建成後將成為天津城市文化新地標。
藝術
曲藝
天津被稱為「曲藝之鄉」,而天津曲藝的發祥地為西城根兒、侯家後一帶,但隨着市區的南移,自20世紀初,各種伎藝人便紛紛到南市謀生。除在廣場上露天表演外,早年在侯家後興起的落子館也相繼在南市出現。
京劇
京劇是在清朝道光年間傳入天津的,同治年間,天津京劇開始興盛。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戲劇藝術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戲曲「南北交匯的大碼頭」之稱。在梨園界曾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是「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所以當時凡是京劇界的名家,幾乎沒有沒到過天津一展風采的。像劉趕三,孫菊仙,章遏雲,厲慧良,張春華,正說明天津在京劇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1956年,天津京劇團正式成立,除市京劇團外,還有建華、建新、榮新、塘沽等京劇團體。著名演員有楊榮環,趙松樵等。文革時期,除市京劇團外,其他京劇團體一律解散。天津京劇團演出的劇目只有「八個樣板戲」。直至80年代,天津京劇才再獲新生。始建於1936年的天津中國大戲院是中國戲劇舞台史上一個重要的演出場所,「四大鬚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各著名行當流派創始人都曾在這裡登台演出過。廣東會館(現改為天津戲劇博物館)是天津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會館建築,裡面保存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古典式戲樓。梅蘭芳、楊小樓、孫菊仙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獻藝。這裡還保存着許多京劇名家的道具和戲裝、文物等。[1] 著名的天津京劇演員有:楊寶森、李榮威、厲慧良、丁至雲、張世麟、林玉梅等。
相聲
天津相聲興始於清末民初。大約清末民初於天津城圈左近——西城根和北城根,開始有了專供藝人演出的兩塊「明地」。[2] 天津的撂地演出集中於民國初年,但此後多年也並未泯滅,直至解放以前仍是不少相聲演員謀生的手段。大約在二十年代前後,天津出現了由席棚發展而成的書場、茶社,並逐漸接納了相聲演員演出。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讚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的不抵抗政策[3],也曾因為諷刺當時天津的警察「賤」遇到麻煩[4]。1949年後,天津相聲藝人逐漸轉型,將相聲的內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不良段子。使相聲快速普及,成為全國性、全民性的曲藝形式。現今在天津的許多小劇場與茶館都可以聽到相當精采的傳統相聲。而同樣曾在茶館傳統方式演出的天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2005年之後的突然走紅,雖然不同於真正的茶館相聲,但還是給觀眾帶了一些對傳統的認同。著名的天津相聲演員有:馬三立、侯寶林、馮鞏、郭德綱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起源於50年代,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纊、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著名的天津快板演員有:李潤傑、張志寬等。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清末民初以來流傳於天津(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係。它用天津地方語的字音演唱,內容通俗易懂,腔調高亢爽朗,具有濃郁的天津鄉土氣息。著名的天津時調演員有:王毓寶等。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古老戲曲劇種之一。在民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建國後,天津河北梆子劇團成批恢復和建立,天津復興劇社、移風劇社、益民劇社、民主劇社相繼成立。之後,天津成立了國營河北梆子劇團。
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屬板腔體鼓曲,起源於北京以東的河北寶坻(今屬天津市)、香河地區,於20世紀20年代確立於天津。著名的天津京東大鼓演員有:劉文斌等。
文學
天津文學這一概念,更多是在文學史的「國家敘事」基礎上成立的,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地域文學」存在的。「天津文學」在某一歷史階段曾間斷性地呈現出「地域特色」,如「津味小說」的出現,但置放到一個更為長遠的歷史視域來看,「天津文學」的地域性和傳承性都不那麼明顯。[5] 天津著名作家有:宮白羽、梁斌、孫犁、穆旦、曹禺、鄧友梅、浩然、馮驥才、航鷹、蔣子龍、王藍、林希等。
電影
電影一詞起源於天津。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刊登了英商快利洋行的一則廣告《活動電光影戲出售》,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這是文獻記載「電影」二字組合第一次出現。從此以後,藉由《大公報》在京津冀的影響,「電影」一詞開始普及。
歷史
據岩崎昶撰寫的《日本電影史》介紹,日本在1897年才看到能夠在觀眾面前放映的電影,而天津的電影放映比日本早一年,與上海同步。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天津有電影院40多家,電影發行公司40多家,一年中放映國內外電影最多時達到287部,其中國產片52部。1896年,法國百代公司來到天津,在天津法租界的天豐舞台(今新華路與濱江道交口處)放映「外洋燈影」(即電影),這是天津最早的電影放映。首映電影放映員是天津人王子實和周子云。1906年3月8日,天津青年會在天仙茶園放映電戲(電影),不但明確了收費標準,還設立了代售票處。1907年1月8日,天津人最早獨自經營位於法租界葛公使路(今濱江道)與巴黎路(今吉林路)交口的「權仙電戲院」誕生,這是中國最早的電影院。天津是在中國最早上映蘇聯電影的城市。1924年3月23日,中共天津地委在天津平安電影公司舉行了電影招待會,放映蘇聯紀錄片《列寧出殯記》。隨着電影院的蓬勃興起,國外許多電影公司紛紛來到天津占領電影市場。1929年,在全年放映的82部影片中,有派拉蒙24部、福克斯10部、華納5部、百代3部等。1929年12月31日「平安電影院」(天津音樂廳)就開始上映了世界最早的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的彩色有聲影片《歌舞昇平》。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天津,對電影放映嚴加控制,天津的電影院一半以上被查禁關閉,電影業處於頹勢。1938年天津成立了日本影片公司,即新民映畫協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沒收了英籍人開辦的影院如平安、光明、大光明等,英、美影片在天津被查禁,德國、意大利影片開始進入天津。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電影公司捲土重來。1947年美國影片公司在天津共設辦事處8家,即米高梅、雷電華、環球國際、哥倫比亞、福克斯、華納、聯美、派拉蒙。蘇聯影片公司亞洲只有天津辦事處一家。中國影片公司在天津設有新龍公司,專門代理上海、香港各民營廠出品的影片,國民黨中宣部設有天津影片服務部。本市有影片公司兩家,即光華影劇公司、渤海影片公司。1947年天津共放映287部影片,其中美國在天津8個影片發行公司經營的影片占了204部。[6] 解放後,1958年成立天津電影製片廠,其作品《香魂女》於1992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電影攝製
天津是拍攝電影較早的城市,近代天津留下了許多影片史料。1900年,天津義和團為反抗八國聯軍入侵,焚燒了望海樓教堂。這些情景被詹姆士·威廉遜拍攝進《中國教會被焚記》。1902年,美國比沃格拉夫公司派出的攝影師繆托斯柯甫,將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地三岔口和附近的建築與廟宇,以及當時天津繁華的商業中心北大關一帶的風貌一一攝入鏡頭,製成風景短片《天津街景》。[6]
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國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是天津人李叔同。他於1906年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天津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導演張彭春。[7] 而其兄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南開大學創建人、校長張伯苓早在1901年就提倡話劇(當時稱「新劇」,也稱「文明戲」)。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作演出話劇。他曾親自編劇、導演。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周恩來1913年進天津南開學校讀書,很快成為新劇活動積極分子。1914年南開正式成立新劇團,他被選為布景部(大約相當於現今舞台美術組)副部長。那時還不許婦女演戲,周恩來被認為是最好的「男旦」。南開早期的戲都是師生集體討論編寫,周恩來也參加過,並於1916年9月在南開《校風》雜誌上作為社論發表《吾校新劇觀》。[8]曹禺後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提倡戲劇,目的是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在他的提倡影響和扶持下,四十多年來,在天津、昆明和重慶各個時期的南開話劇理論、史話、紀事、演出劇目(近200個),創作及改譯的劇目(近100個)劇評等。此外,天津還出現過很多著名話劇人,如:焦菊隱、謝添、林兆華和于是之等。
音樂
20世紀30年代,幾位世界級的古典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家雅沙·海飛茲、弗里茨·克萊斯勒、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等先後來到天津演出。[9]李叔同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其作詞的《送別歌》在民國初年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經久不衰,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名篇[10]。195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先後在天津創建。這兩所院校培養出許多現代音樂家和演唱家。1988年,天津音樂家蘇聰憑藉為影片末代皇帝的原聲音樂作曲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作曲獎。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中國人。此外,有「第二國歌」之稱的《歌唱祖國》的作曲者王莘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曲《我和你》演唱者之一的劉歡都是天津人,《歌唱祖國》的首演地便是天津的耀華學校禮堂。而流行音樂巨星張學友的祖籍也是天津。[11]
建築
天津歷史上擁有眾多的中式古建築,主要集中在天津老城和宮北大街及宮南大街一帶。由於近現代戰爭和人為的破壞,現今留存下來的中國古典建築數量不多並多以宗教場所為主,如祭祀孔子的天津文廟;道教的天津天后宮、玉皇閣、天妃宮遺址和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佛教的大悲禪院、薊縣的獨樂寺和千像寺造像等;伊斯蘭教的清真大寺和天津清真南大寺。另外,天津鼓樓、石家大院、李純祠堂和天津廣東會館等均是天津中式建築的主要代表。
由於近代租界的發展,給天津留下了大量的西洋建築。天津的西洋建築,以多種多樣為特色,各個租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遍布當年的天津租界。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曾不止一次稱讚過「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樓」[12][13]。其中位於解放北路的一組歐洲風格的銀行、商家和飯店所構成的建築群是天津外國建築的典型代表,例如:採用愛奧尼柱式柱廊、嚴謹古典主義風格的天津滙豐銀行大樓、英國古典風格的天津利順德飯店、古典復興主義風格的原中央銀行天津分行大樓、兼具科林斯柱式和塔斯干柱式廊柱的原中法工商銀行大樓等。而市內還有很多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風格迥異的別墅。其中,五大道更是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14][15][16]。五大道的有代表性的建築有曼塞爾式紅瓦坡頂的原天津工商學院主樓和慶王府等。而天津意式風情區前身是天津意租界,目前是亞洲唯一一處意大利式的大型建築群。[17] 區內的著名意大利風格建築有原回力球館、意大利兵營、梁啓超舊居等。另外,原處於法租界的和平路沿線也分布着眾多法國風格的建築,如天津勸業場大樓、惠中飯店大樓、浙江興業銀行大樓等。而一些優秀的西方宗教建築也成為天津城市中的建築精品,如法國羅曼式風格的西開教堂、猶太教風格的天津猶太教堂、哥特式風格的望海樓教堂和安里甘教堂等。
傳媒
報刊
天津開埠後,伴隨着經濟貿易和對外交往的發展,作為信息交流和傳播載體的大眾傳播媒介也隨之發達。大批外國傳教士、商人、外交人員為宣傳教義、了解商情、傳達消息紛紛在天津創辦報刊。西方幾近成熟的報刊形態使得近代天津報刊一開始就呈現出較為完備的形態,近代天津新聞傳播以報刊為主要形式,因而租界報刊的繁榮,也促進近代天津新聞事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初,天津發行報紙30餘種,總發行量超過29萬份,本地發行18.7萬份,日均2.5人就有一份報紙,這還不包括多如牛毛的各種小報。
租界利用特殊的政治和輿論環境,使得存在其中的天津本土報刊在自由與管制的兩重境遇中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租界報刊由於受到經營理念、文化觀念和西方傳媒技術的影響而繁榮,也為近代天津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8]。
外文報刊
光緒六年(1880)與光緒七年(1881)的兩個冬季,天津英租界曾出版過一份小報《北方郵報》,內容主要是刊登海關貿易統計之類的報告,並非正式的報紙。光緒十二年(1886),天津第一家正式報紙——英文版的《中國時報》,《中國時報》是清末民初在中國比較有影響的一家報紙。1886年11月6日,由天津海關總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與英商怡和洋行總理笳臣(Alexander Michie)集資,創辦於天津英租界,分中英文兩版。
20世紀初以後,天津法租界的經濟不斷繁榮,各大、小報社又聚集於法租界。法租界的中外文報刊主要有《庸報》、《商報》、《新天津報》、《華北新聞》、漢文《泰晤士報》、《華北明星報》、《評報》、《中華新聞畫報》、《北洋畫報》、《玲瓏畫報》、《風月畫報》等等。
天津日租界的外文報刊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居留民團時期, 報刊主要為日僑服務,經費和讀者少, 經營困難;日寇占領天津後, 藉助其侵略勢力及財力補助, 而且讀者群也相應擴大, 內容信息也大為豐富, 日偽報刊才得以生存和發展。較早的日文報紙有《北清日報》。1918年以後又出現了《京津日日新聞》、《天津經濟新報》、《華北商報》等。七七事變之前,日租界內還出現了大批經濟報刊,為日軍大舉進攻中國製造輿論和聲勢。[18]。
中文報刊
《時報》是清末民初在中國比較有影響的一家報紙。1886年11月6日,中文版的內容分為「諭旨」(皇帝的命令)、「抄報」、「論說」、「京津新聞」、「外省新聞」、「外國新聞」等欄目。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曾擔任過主筆。1891年停刊。
維新派人士嚴復、夏曾佑、王修植等於1897年10月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積極宣傳維新變法理論。民國初年,京津同盟會在法租界創辦宣傳民主革命為宗旨的機關報《民意報》。許多來往京津一帶的革命黨人,都以該報報館作為秘密聯絡點。
《大公報》於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創辦人是英斂之(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倡議者之一,屬清末保皇黨)。英斂之在創刊號上發表《〈大公報〉序》,說明報紙取大公一名為「忘己之為大,無私之為公」,辦報宗旨是「開風氣,牗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英斂之主持《大公報》十年,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變法維新,以敢議論朝政,反對袁世凱著稱,成為華北地區引人注目的大型日報。七七事變後,天津、上海相繼陷落。《大公報》力主抗戰,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別於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抗戰勝利後,《大公報》着手停刊各版的復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繼復刊。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攻占天津,津版改組為為《進步日報》。
從1945年到1948年,天津先後發刊的晚報就有《自由晚報》、《新生晚報》、《大眾晚報》、《人民晚報》、《夜報》、《民國晚報》、《大路晚報》、《真善美晚報》等8家,其中除《民國晚報》是附屬於《民國日報》的國民黨黨報外,其餘都是獨立經營的。這些報紙中以《新生晚報》影響最大,1949年1月15日當天,《新生晚報》和《民國日報》發行了天津解放的號外。隨後,舊有各報一律停刊。1月18日,黨中央給北平、天津兩市市委發了指示,要求不要命令舊有報紙一律停刊。經過市軍管會文教部對舊有報刊的審閱,3月,《新生晚報》復刊。
1949年後,天津所有的中外報社均被接收,報紙或改組或停刊。現在天津報業大體由天津日報和今晚報兩大市屬報業集團壟斷。
|
|
廣播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始建於1949年,擁有九套節目,分別是新聞廣播、濱海廣播、交通廣播、經濟廣播、生活廣播、文藝廣播、音樂廣播、相聲廣播和小說廣播。
電視
天津電視台(TJTV),簡稱「天視」,始建於1958年10月, 1960年3月20日正式開播,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四家電視台之一。地面信號覆蓋天津市和北京、河北、山東等省市部分地區。1998年12月28日原17頻道上衛星播出並更名天津衛視,如今已進入全國30省會城市及直轄市200多個地級市的有線網絡,收視人口達6億。現有14個專業頻道(含付費頻道)。此外,天津電視台間諜題材的影視作品表現優異,如電視劇《潛伏》、電影《風聲》等。
2008年12月28日零時,天津電視台第10套節目—國際頻道正式開播。經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批准,天津電視台國際頻道將通過「中國長城電視平台」在北美落地。
飲食
天津地方風味菜系起源於民間,從形成到發展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天津菜系形成和發展與漕運和鹽商息息相關,運河船夫的飲食,促進了天津小吃的繁榮,清末光緒年間天津城的飯館已「五百有奇」,而津菜形成的標誌便是1662年為慶祝康熙登基而開設的聚慶成飯莊。乾隆下江南,多次駐足天津,曾賞賜廚師黃馬褂和五品頂戴花翎,並將「燒目魚條」一菜賜名「官燒目魚」。1860年天津被闢為對外開放商埠,外來資本大量輸入,西方飲食隨即進入津門,較為有代表性的就是起士林餐廳。現今天津飲食主要分為漢民菜、清真菜、天津素菜和地方小吃四大門類。[19]
天津菜多以河、海兩鮮為原料,擅長勺扒、軟溜、清炒、清蒸。並且口味多變,咸鮮清淡,精於調味,清濃兼備,注重配色。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天津風味菜餚有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八大碗有粗、細之分。粗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等。細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等。四大扒是成桌酒席的配套飯菜,包括:扒整雞、扒整鴨等。冬令四珍指鐵雀、銀魚、紫蟹、韭黃,均為天津特產。現代天津名菜有:蟹黃魚翅、軟熘魚扇、雞絲銀針等。[19]
特色飲食
|
老字號
天津作為中國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老字號眾多,2009年6月20日,天津市商務委和天津市商業聯合會宣布本市老字號協會成立,新成立的天津市老字號協會擁有會員單位127家,其中百年以上的老字號29家。[20]
較有名的老字號有:謙祥益、同升和、正興德、隆順榕、桂發祥、狗不理、耳朵眼、桂順齋、達仁堂、起士林、天寶樓、風箏魏、老美華、冠生園、瑞蚨祥、泥人張、果仁張、蹦豆張、大福來、楊柳青、亨得利、鴻起順、登瀛樓、月盛齋、盛錫福。
參考文獻
- ^ 京剧: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剧种.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4).
- ^ 天津相声史话.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8).
- ^ 张立林《相声宗师张寿臣》.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 ^ 记张寿臣先生二三事.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 ^ 天津小说三十年的文学史观察.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8).
- ^ 6.0 6.1 近代天津電影業[永久失效連結]
- ^ 天津话剧:话剧历史上不可磨灭.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 ^ 周恩來曾是南開學校話劇團里最好的"男旦"[永久失效連結]
- ^ 靳學東,《天津日報》:《「原汁原味」的西洋樂宴——近代西方小提琴家的天津之旅》,2008-12-19發表
- ^ 四川音樂學院王文英,《文史雜誌》:《弘一法師的音樂歷程》,2007年第5期
- ^ 張學友:我是天津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10-8-6查閱
- ^ 新華網:天津建築之多姿多彩的花海小洋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10-8-6查閱
- ^ 《地產》月刊:《天津小洋樓:凝固的音樂》,2006年6月出版
- ^ 天津「萬國建築博物館」名人居住過的洋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網易,2010-8-5查閱
- ^ 郭長久、孫華起、楊族耀,《五大道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出版
- ^ 肖煜、申玉珍、蔡建國、史延兵,《五大道風貌保護區規劃探討》論文, 《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年發表
- ^ 天津新·意街簡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北方網,2010-8-5查閱
- ^ 18.0 18.1 租界報刊與近代天津新聞業發展[永久失效連結]
- ^ 19.0 19.1 一个外乡人的天津美食研究报告.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天津首批老字号企业113家 其中百年以上占29家.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