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府

形制规格
(重定向自庆王府

明朝王府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两宫、宗庙、山川社稷坛等建筑;而郡王府则为四合院式建筑。

桂林明靖江王府端礼门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云南以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贵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设王府。浙江虽有亲王分封,但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北平布政使司后升为京师,燕王府拆除后翻建为今日的故宫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安阳赵王府高阁寺、南昌宁王府“屏翰”仪门碑、青州衡王府石坊兰州肃王府大门遗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墙等遗迹。

王府官制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更定王府官制,長官司左右長史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九品),審理所審理正一人(正六品)、審理副一人(正七品),典膳所典膳一人(正八品)、典膳副一人(從八品);奉祠所奉祠正一人(正八品)、奉祠副一人(從八品)、典樂一人(正九品),典寶所典寶正一人 (正八品)、典寶副一人(從八品);紀善所紀善二人 (正八品),良醫所良醫正一人(正八品)、良醫副一人 (從八品);典儀所典儀正一人(正九品)、典儀副一人 (從九品),引禮舍人三人(未入流),工正所工正一人(正八品)、工正副一人(從八品);伴讀四人、教授無定員(俱從九品),庫大使、副使各一人(未入流)。其護衛指揮使司官並屬官,隨軍多寡設置,不拘員數,品秩、俸祿並同在京衛分。儀衛司儀衛正(正五品)、儀衛副(從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

规制

亲王府规制

明朝亲王府邸的规格布局与皇宫相似,中心为四面设有城门和城墙的府城,称为王城。其正门(南门)为端礼门,东门为体仁门,西门为遵义门,北门为广智门[1]。端礼门内有承运门,承运门内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前三殿。存心殿之后为宫门前寝宫穿堂后寝宫后宫门。出后宫门为王城北门广智门

除了中路宫殿外,王城内还设有东西三所、世子所、书堂、退殿,以及典膳所、典宝所、承奉司、六局、浆糨房、内使歇房等建筑。王城内还设有宗庙、山川坛、社稷坛。王城外通常围以萧墙,南向正门称棂星门,其他三门名称与王城城门名称相同[2]

除了王府外,明初禁止亲王在封国所在之地另外兴建离宫园林[3]

明朝王府的规格下天子一等,低于南京北京皇宫。按周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4]之制,明朝南北两京皇宫设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五门,而王府只设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三门。明朝皇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面阔分别为九间、五间、九间,用黄色琉璃瓦、金龙藻井;而王府承运殿、存心殿各为七间(弘治年间所定规制),青色琉璃瓦、窠拱攒顶藻井,等级低于皇宫。

明朝时期,大明会典规定了亲王府邸的规模,王府门、殿及各处建筑尺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5]

 
桂林明靖江王府承运殿台基及殿陛
  • 洪武四年定:王城高二丈九尺(9.019米),下阔六丈(18.66米),女墙高五尺五寸(1.71米)。城河宽十五丈(46.65米),深三丈(9.33米)。正门台高四尺九寸五分(1.54米),廊房地高二尺五寸(0.775米)。正殿基高六尺九寸(2.146米),月台高五尺九寸(1.835米)。王宫门高三尺二寸五分(1.01米),后宫地高三尺二寸五分(1.01米)。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廊房饰以青黑,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则画蟠螭、彩云(后改为龙)。立社稷、山川坛于王城内之西南,宗庙于王城内之东南[6]
  • 洪武七年定:亲王所居,前殿名承运,中曰圜殿,后曰存心。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其南曰棂星,余三门同王城门名。
  • 洪武九年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如东宫之制。王府唯正殿得饰红、大绿,余居室止饰[7]。王国宫城外左立宗庙,右立社稷。社稷之西立风云雷雨山川神坛,坛西立庙。宗庙许立五庙,以始封之王为始祖,靖江王以南昌王为始祖。社稷坛建望殿、拜殿,社主用钟山之石,亲王之国时载以行[8]
  • 洪武十一年定:亲王宫城,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466.6米),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612.75米)。
  • 洪武十二年定燕王府制度:社稷山川二坛在王城南之右。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门楼廊庑二百七十二间,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圆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之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之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其南曰灵星,余三门同王城门名。周垣之内堂库等室一百三十八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9]
  • 洪武十三年定王国山川社稷坛制度:社稷分坛,相距三丈五尺,各方三丈五尺,高三尺五寸,四出陛,壝墙广二十丈,置棂星门四。外垣北门置屋,南面神门,无屋。社主石长三尺五寸,阔一尺五寸。
  • 弘治八年谕:「今次差去湖广江西山东修盖王府官,相度各府城池。若是城狭人密,不必拘北方王府周围丈尺。」[10]定王府规制[11]
    • 前门五间,门房十间,廊房一十八间
    • 端礼门五间,厢房六间,门房六间
    • 承运门五间
    • 前殿七间,穿堂五间,后殿七间,周围廊房八十二间
    • 家庙一所,正房五间,厢房六间,门三间
    • 书堂一所,正房五间,厢房六间,门三间,左右盝顶房六间
    • 宫门三间,厢房十一间
    • 前寝宫五间,穿堂七间,后寝宫五间,周围廊房六十间
    • 宫门三间,盝顶房一间
    • 东西各三所:每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六间;多人房六连,共四十二间
    • 退殿:门三间,正房五间,后房五间,厢房十二间,茶房二间,净房一间
    • 世子府一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十六间
    • 浆糨房六间,净房六间,库十间
    • 山川坛一所,正房三间,厢房六间
    • 社稷坛一所,正房三间,厢房六间
    • 宰牲亭一座,宰牲房五间
    • 仪仗库,正房三间,厢房六间
    • 典膳所,正房五间,穿室二间,后房五间,厢房二十四间。库房三连一十五间
    • 承奉司,正房三间,厢房六间,承奉歇房二所,每所正房三间,厨房三间,厢房六间
    • 六局,共房一百二间:每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六间,厨房三间
    • 内使歇房二处,每处正房三间,厨房六间,歇房二十四间
    • 禄米仓三连,共二十九间[12]
    • 收粮厅正房三间,厢房六间
    • 马房三十二间,盝顶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六间,养马房一十八间
    • 东西北三门,每门三间,门房六间
    • 大小门楼四十六座;墙门七十八处;井一十六口
    • 寝宫等处周围砖径墙,通长一千八十九丈
    • 里外蜈蚣木筑土墙,共长一千三百一十五丈

由上述规制可见,明朝亲王府面积约为20到30万平方米,内有宫殿屋宇约八百间左右[13]。作为对比,紫禁城面积为72万平方米,内有宫殿屋宇约八千三百多间[14]

大明会典虽规定了王府制度,但因用地面积等原因可有权变或减杀。比如根据明朝正德《大同府志》附图,大同代王府有裕门(相当于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东路依次为广赡仓、长春(寿)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后殿;西路为戟门、社稷坛和风云雷雨山川坛、大成之殿、穿廊、谨德殿、后殿等。代王府平面图中并无明显的王城、萧墙之分,端礼门并非城台殿座式建筑,而是宫门式建筑,后宫区域也无前寝宫、后寝宫之分,而是只有长春宫(左右另有二宫,或为宫门)。

郡王府规制

天顺四年规定郡王府规格为:每位盖府屋共四十六间。前门楼三间五架。中门楼一间五架。前厅房五间七架,厢房十间五架。后厅房五间七架,厢房十间五架。厨房三间五架,库房三间五架,米仓三间五架,马房三间五架[15]靖江王府为特例,王城、承运殿等比照亲王府邸规制营建[16]。当年山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代州蒲州霍州忻州绛州为代王府各郡王营建王府,工部具府第式样以进,明英宗定王府基址“地东西二十丈,南北三十丈,俾勿过制”[17]

成化十四年三月,重定郡王府规格,前门、中门各三间五架;前殿、后殿各七间七架;前后东西厢房各五间五架;典膳所、书堂各三间五架[18]

从2011年发掘济南宁阳、宁海两郡王府邸遗址的情况来看,宁阳王府占地约1.1万平方米,有100多间房屋,主院多达五进,东跨院为三进,西跨院为两进,还有回廊、厢房等建筑,超过了会典规定的规模。[19]2017年开封发现周藩永宁王府遗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大门、影壁、仪门、前厅房、后厅房、花园等建筑,南北进深122米,东西面阔约42米。[20]

《大明会典》规定,郡王、镇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奉国中尉郡主乡君府第,于出府之日奏请勘报,无房屋者由有司给价,自行起盖。

郡王等府第给价则例[21]

  • 山西:晋、代、瀋府郡王一千两;镇国将军六百两;辅国将军、郡主五百两;奉国将军、镇国辅国中尉、县主、郡君、县君四百两;奉国中尉、乡君三百两;庶人一百两。
  • 湖广:辽、岷、楚、荆、吉、襄府郡王一千两;镇国将军七百两;辅国将军六百六十两;奉国将军六百二十两;镇国、辅国、奉国中尉、郡主五百两;县主四百六十两;郡君四百两;县君三百六十两;乡君三百四十两。
  • 陕西:秦、韩、庆、肃府郡王在城一千五百两,寧夏、平凉九百两;郡主、五百三十两;镇国将军一百七十五两;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俱自行起盖。
  • 河南:唐、郑、赵、伊、周、徽、崇府郡王官拨地基、料价一千一十两。
  • 山东:德、鲁府郡王一千两;镇国将军六百两;辅国将军五百两;奉国将军四百五十两;中尉四百两;郡主五百两;县主三百五十两;郡君二百五十两;县君二百两;乡君一百五十两。
  • 江西:淮、寧府有地基郡王一千二百两;镇国将军六百两;辅国将军五百五十两;奉国将军四百五十两;奉国中尉四百两。
  • 四川:蜀府内江等五府子女,由蜀府出办工料、摘拨护卫军成造;蜀府镇国将军二百四十两;辅国将军二百两;奉国将军一百二十两;镇国中尉一百两;辅国中尉八十两;奉国中尉六十两;郡主二百两;县主二百两(后议减五十两);郡君一百六十两(后议减二十两);县君一百二十两(后议减二十两);乡君八十两(后议减十两)。
  • 广西:靖江王府奉国将军一百六十两;奉国中尉八十两;庶人四十两。

明代各地亲王府分布情况

明代亲王分封情况详见明朝藩王列表。各府情况按照封藩先后顺序排列。

陕西布政使司

 
西安秦王府端礼门遗存,1907年Édouard Chavannes拍摄
  • 西安府长安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秦王朱樉于此[22],命长兴侯耿炳文及陕西都指挥使濮英主持营建秦王府。秦王府依元朝陕西行中书省台治,在原宋元时期城墙(韩建新城)外东北处兴建秦王府。王府设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门。王城城墙土夯,外包城砖,南北长二百一十丈,东西阔一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五丈,深三丈。王城外围萧墙周长九里余[23]。随后耿炳文主持扩建西安府城,将王府包入城中。洪武十一年(1378年)秦王就藩。之后数代秦王对王府多有增建,王府有匾,上书“天下第一藩封”[24]。宣德年间,秦怀王朱志均上奏称承运殿岁久弊坏,乞留陕西各卫征进官军五千人修造,从之。整修之后的秦府“宫殿轩敞,川园亭池极一时之丽观”[25],特别是秦简王朱诚泳龙首渠通济渠水入王城护城河,河中种植莲花,建造亭台阁榭[26]景泰三年(1452年)八月,秦王府失火,九月秦康王朱志𡐤奏称“本府承运殿及门俱被火灾,乞令陕西都布二司修造”,诏曰“军民差役繁重,贫难缺食,命本府自修之”。嘉靖二年(1523年)九月秦府宫殿失火。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西安,秦王朱存極降,秦王府被李自成改为大顺王府。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拆毁王城内主要殿宇建筑,改为满城八旗校场。雍正元年(1723年)西安都城隍庙失火,川陕总督年羹尧拆除王城内残存建筑,用木料石料修建都城隍庙。至清末初,秦王府王城被讹称为“皇城”。1927年1月,在于右任建议下,冯玉祥将“皇城”改名为“红城”,并将陕西省政府从北院门移至此。石敬亭主持陕政时,改名为“新城”,并改四门名称,西门为“前进门”,东门为“奋斗门”,南门为“努力门”,北门为“自新门”[27]。陕西省政府和西安绥靖公署先后驻扎于此。新城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地,1983年拆毁北门,现存有数段夯土城墙残迹。
  • 汉中府南郑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明太祖封汉王朱楧于此[22],以年幼未建王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朱楧为肃王,封国迁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甘州左卫。天启七年瑞王朱常浩封于此,建瑞王府。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汉中,瑞王逃亡,在重庆被杀。王府废。现存莲花池。
  • 平凉府平凉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明太祖改封汉王朱楧肃王,封国于甘州左卫,命暂驻平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肃王就藩甘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封安王朱楹于此,建安王府[22]。永乐十五年(1417年)安王薨,无子,国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改封韩王朱松于此,以故安王府为王府[22]。宣德初年朱松请徙江南,不许。又请挪用护卫屯田地租修缮王府、建邸第,许之。遂由主事毛俊主持翻修扩建韩王宫邸,并营建襄陵王乐平王府,及岷州广福寺。宫墙周围五里,高一丈五尺。有棂星门、端礼门、广智门、体仁门、承运门、承运殿、存心殿、东府宫、崇文书院、秉忠堂(便堂)、慎德堂(斋堂)、惠迪堂、玉渊堂、宾馆堂、琴堂、揽秀楼、看花楼、金香亭、体艮亭、寿柏亭、永春园、聚景园等建筑。[28]在府城之北二里还有韩昭王修建的园林“暖泉城”,内有迎宾楼、承晖阁、喜雨阁、观澜阁、汇流堂、金鱼堂、夏赏亭、柳湖山、水乐亭等建筑。[29]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韩王府承运殿火灾。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陷平凉,韩王朱韶䐾被执,王府废。
  • 临洮府兰县: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甘州左卫逼近边塞,乞内附,明惠宗改封肃王至此,建肃王府[22]。王府周垣三百余丈,墙高二丈余,外垣周长约三里。有棂星门、仪门、端礼门、东过门、西过门、承运门、承运殿、存心殿、王(寝)宫、东宫、西宫、肃庙(王府宗庙)、书堂等建筑。王府东北隅为宫苑“凝熙园”,凝熙园北面为肃王府北墙,原为兰州旧城北城墙的一段,墙上建有拂云楼。[30]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兰州,肃王朱识鋐及宗人被害。清初改为甘肃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改为陕甘总督府。民国后为甘肃省都督、将军、督军署、甘肃省政府所在地。195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兰州市委设于此,后陆续拆毁王府城墙、拂云楼、望河楼等残存建筑。
  • 庆阳府安化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封庆王朱㮵于此,建庆王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改封于宁夏卫。
  • 宁夏卫宁夏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明太祖改封庆王朱㮵于此。但因粮饷不足,命令暂驻韦州。洪武三十年(1397年)复在宁夏镇城南薰门内建庆王府,座落于四鼓楼南,萧墙高一丈二尺,周围二里,形状为正方形,王府之外建有逸乐园、迎宾馆等多处园林。此外在宁夏镇城西部还建有寿阳王巩昌王弘农王等郡王府邸[31]。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庆府失火,焚寝殿及帑藏,六月庆府再度失火。崇祯十六年宁夏陷落,庆王被执,王府被毁。
  • 宁夏卫韦州千户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明太祖改封庆王朱㮵于宁夏卫[22],但因宁夏粮饷不足,命令庆王暂驻于韦州就食。永乐年间允许庆王每年春天至韦州避暑,秋季返回宁夏。宣德三年(1428年)庆王奏请以韦州为驻地,不许。但此后历代庆王仍以韦州为葬地。
  • 岷州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封岷王朱楩于此,建岷王府[22]。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封云南。
  • 凤翔府凤翔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仁宗封郑王朱瞻埈于此,因嫌“陇人多”,宣德四年(1429年)改封河南怀庆府[32][22]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 甘州左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明太祖改封汉王朱楧为肃王,封国自陕西汉中府迁于此,建肃王府。因甘州地近边塞,而陕西各卫所兵员未征集满员,故命肃王先暂驻于陕西平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肃王就藩。建文元年肃王请求内附,遂改封于兰州。

山西布政使司

 
大同代王府九龙壁
  • 太原府阳曲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晋王朱棡于此,建晋王府[22]。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晋王府由永平侯谢成督建,最初选址在太原城南四十里晋祠附近的唐朝太原城故址,但因王府上梁时多次被风吹落,因此最终改在宋代太原城外东侧建王府,然后将宋代城墙向外扩展,将王府包于其中。晋王府位于太原鼓楼东北部,府城南北长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东西阔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设有端礼(南华门)、体仁(东华门)、遵义(西华门)三座正门,而由于多大风而未建北门。府城外有萧墙,城内设有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典宝所、奉祠司、纪善所、良医所、典医所、工正所、群牧千户所、仪卫司等机构,王府周围有庆成王宁化王临泉王方山王广昌王宁河王等郡王府[33]。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二月宁河王府失火,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一月宁河王府再度失火。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十二日,晋王府毁于火。现存东丹墀、西丹墀、东夹巷、西夹巷、天地坛街、皇庙巷(现存皇庙,即明朝晋王宗庙)、典膳所街、南华门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东萧墙、西萧墙、南萧墙、北萧墙等地名。
  • 大同府大同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明太祖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自江西南昌改封于此,建代王府[22]。原址为西京国子监。王府位于大同府十字街东北,南北长一百丈,东西阔七十五丈,中轴线从南至北建有裕门、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东轴线从南到北有广赡仓、长春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东后殿。西轴线从南到北有戟门、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大成之殿、谨德殿、西后殿等建筑[34]。 正统四年(1439年)三月代王府寝殿火灾。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大同,执代王朱傳㸄,王府毁于火,仅九龙壁幸存。2011年起,大同市政府开始在原中轴线(九龙壁所在地)偏东处重建代王府。
  • 潞安府长治县:原为晋藩庆成王府邸。永乐六年(1408年)明太宗迁瀋王朱模于此[22]因年岁干旱,民力凋敝,而庆成王朱济炫已迁回太原,故将其府邸改为沈王府[35]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破潞安,瀋王朱迥洪被执,王府废。
  • 平阳府临汾县: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拟封桂王于此,旋改封湖广衡州府,天启七年就藩[36]

北平布政使司

  • 北平府宛平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燕王朱棣于此,将元朝旧宫改建为燕王府。洪武六年(1373年)令“王府公厅造作可暂停罢”,而燕王府“社稷、山川坛望殿未覆瓦,王城门未甃,恐为风雨所坏”,命工匠完成剩余工程[37]。洪武十一年(1378年)燕王就藩。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一月燕王府工程竣工,主管者华云龙绘图进呈明太祖预览。其制为承运殿十一间,圆殿、存心殿各九间,周围廊庑一百三十八间。殿之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周围廊庑九十九间。王府四门依制命名,共有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38]。关于燕王府的具体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以元朝隆福宫为王府,这种说法始于明清,如严嵩钤山堂集》称西苑仁寿宫“乃成祖潜邸”;《涌幢小品》“文皇初封于燕,以元故宫为府,即今之西苑也。靖难后,就其地亦建奉天诸殿。十五年改建大内于东,去旧宫一里许”[39];《春明梦余录》“燕府因元旧宫,即今之西苑”[40];《光绪顺天府志》“明成祖初封于燕,其邸即元故宫……太宗登极后,即故宫重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永乐十五年始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里许,悉如金陵之制”[41]。民国及现代多沿用此观点。另一派说法认为燕王府位于元朝故宫内[42],但多是将“元故宫”理解为元朝大内。因燕王府系元朝旧内,建筑多有逾制,故明太祖在洪武十一年十二月特地诏谕“除燕王宫殿为元旧,诸王府营造不得引以为式”。燕王发动靖难战役,之后登基成为明成祖。从永乐四年(1406年)起,开始营建北京宫城。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即位后首次巡狩北京,将燕王府改为行在,并予以升格。原燕王府正中为奉天殿(原承运殿),左右二殿,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南为午门(原端礼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棂星门),为五间木牌楼建筑。奉天殿之北为华盖殿(原圜殿)、谨身殿(后殿,原存心殿)、凉殿、暖殿、仁寿宫、景福宫、仁和宫、万春宫、永寿宫、长春宫等,共建屋宇一千六百七十楹[43]。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宫殿营建完毕后,西内改为西宫。嘉靖二十一年改为万寿宫。明朝末年荒废,清朝改为民居。
  • 大名府元城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明太祖封卫王朱植于此,因王年幼,未建王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朱植为辽王,封国广宁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卫河决口,故大名府城淹圮。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 大宁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封宁王朱权于此,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建宁王府。大宁卫借用辽中京之东垣、南垣,北面二分之一,西面缩进三分之一。宁王府居于大宁卫城北垣偏西位置,为王城之制,有南、东、西三门,王城北垣与大宁卫北垣共用城墙,不设北门。永乐元年(1403年)宁王改封于江西南昌府,大宁弃守,原宁王府荒废。

万全都指挥使司

  • 宣府左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封谷王朱橞于此,建谷王府,为王城之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永乐元年(1403年)改封谷王于湖广长沙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 广宁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明太祖改封卫王朱植辽王,封于此,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因未建王府,故于大凌河北树栅为营。明太祖命武定侯郭英修筑辽王府,其时因高丽为争夺铁岭卫而屯兵鸭绿江畔,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四月命暂罢王府修建工役[44]。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方命杨文督继续营缮,并增高王城雉堞,以严防卫[45]。明成祖起兵靖难后,辽王渡海内附,被明惠宗改封于荆州
  • 沈阳中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封沈王朱模于此,因王年幼,居于京师,未营建王府。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改封沈王于山西潞州(嘉靖六年升为潞安府)。弘治十三年(1500年)八月沈王府火。清初王府被废。
  • 三万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封韩王朱松于此,因王年幼,居于京师,未营建王府。永乐五年(1407年)韩宪王朱松在南京去世,葬于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封其子韩恭王于陕西平凉府。

山东布政使司

  • 青州府益都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齐王朱榑于此,建齐王府[22],王府南北长二百零七丈,东西阔一百八十二丈,原址为青州益都县治。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永乐四年(1406年)废齐王,幼子朱贤爀安置庐州(后置于南京)。永乐十三年(1415年)封汉王朱高煦于此,后改封于乐安州。景泰二年(1451年)六月废齐王府失火,承运殿、存心殿及宫门两庑被焚毁[46]。景泰五年山东都布按三司会奏:“齐庶人旧府殿宇,或火或朽,弊已甚,徒劳守者,请毁其梁栋以修城楼,售其器物以赈贫民,免其看守军夫以事田亩”,从之[47]。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衡王朱祐楎于此,重建衡王府[22]。顺治元年(1644年)末代衡王朱由棷降清,顺治三年(1646年)与弘光帝潞王、荆王、秦王、晋王等十一王在北京同时遇害,王府抄没、拆毁,一部分木石被用于修建法庆寺,其余则运往济南,修建山东巡抚都察院府署[48]。现存王府石坊。
  • 兖州府滋阳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鲁王朱檀于此,武定侯郭英主持建造鲁王府,洪武十八年(1382年)就藩。鲁王为洪武三年首批册封的十王之一,王府为宫城之制,砖包夯土城墙,四面辟端礼、体仁、广智、遵义四座城门,中为宫殿。端礼门之外,左为社稷坛,右为风云、雷雨、山川坛。为容纳王府,将兖州城南墙南移二里三十丈,原南护城河“丰兖渠”横贯城中,河上横跨石桥三座,成金水河之制。万历年间鲁王于中桥南端建牌楼一座,雕梁画栋,钩金沥粉,四角飞檐,上书“培英坊”,文化大革命时拆毁。王府门前有御街,从兖州府城南门延薰门经过中桥和培英坊,直达王府萧墙棂星门,门前西侧为王府长史司等衙门,东侧为纪念杜甫的少陵台。御街前,左鼓楼,右钟楼,亦各有桥。《万历兖州府志》记载“王城在府治正中,洪武十八年建,宫阙城垣备极宏敞,垺如禁苑,盖国初上十王封国”。《聊斋志异》中《巩仙》故事以兖州鲁王府为背景,称鲁府“后苑花木楼台,极人间佳胜”。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陷兖州,杀鲁王朱以派。兖州四座城门中,南门、北门、东门同日被烧毁,城内民房焚毁殆尽,鲁王府中积二百余年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但鲁府建筑尚未受太大破坏。清初诗人方文在顺治十七年游兖州,其《涂山集·鲁游草》中有诗题为《兖州》:“一郡人家兵火残,鲁王宫殿独平安。遗民莫上城头望,芳草萋萋不忍看。”至顺治、康熙年间,鲁王府建筑逐渐拆毁殆尽。鲁王府残存夯土城墙遗迹在20世纪下半叶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平毁。
  • 济南府乐安州: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改封汉王朱高煦于此,建汉王府[22]。改原乐安州治为王府,乐安州衙迁往废三皇庙办公。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失败,被废,王府毁弃,重新作为州衙使用。
  • 兖州府沂州: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降太子朱见深沂王,出居京师沂王邸,封己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四年朱见济殇,诸臣请复朱见深为太子。刑部给事中徐正见明代宗于便殿,称“宜置沂王于所封沂州。出上皇与俱,以绝人望”。景泰帝怒,徐正谪戍铁岭卫,朱见深留京未行[49]。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封泾王朱祐橓于此,建王府,弘治十五年(1502年)就藩[22]。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无子,国除。
  • 济南府历城县: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改封德王朱见潾于此,建德王府[22]。成化三年(1467年)就藩。王府位于济南府治西侧,面积约占全城三分之一,北邻大明湖。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占领济南,执德王朱由枢,王府毁于火。清康熙五年(1666年)缩建为山东巡抚都察院府署[48]。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
  • 济南府德州:天顺元年明英宗初封德王朱见潾于此,未及建造王府即改封济南。
  • 东昌府: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议封惠王朱常润于此,旋改封湖广荆州府,天启七年(1627年)就藩[36]

浙江布政使司

  • 杭州府钱塘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日明太祖封吴王朱橚于此[22]。工部尚书张允请建诸王府,明太祖曰“吴府且勿建”。洪武七年(1374年)置杭护卫。明太祖以浙江财赋地不可封王,罢护卫。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朱橚为周王,封国开封府。建文元年封吴王朱允熥于此,未之国,明成祖即位,降封广泽王,安置漳州,旋召回京师,废为庶人。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宁王朱权奏请苏州、杭州为封国,不许[50]
  • 衢州府西安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封越王朱瞻墉于此[22],未就藩,居于北京。正统四年薨,国除。

河南布政使司

  • 开封府祥符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明太祖改封吴王朱橚周王,封国自杭州迁于此,以宋金故宫旧址建周王府[22]。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建文元年(1399年)废,永乐元年(1403年)复藩。上奏称开封“苦患”,明成祖命令在洛阳为周王营建新宫。将徙封时,周王又奏称河堤渐固,乞仍修旧宫,以省烦费,明成祖从之。周王府因宋金故宫旧基,南北长二百一十六丈三尺(约690米),东西阔一百七十八丈七尺(约570米),城墙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墙外为城壕一道,宽五丈(15.865米),城濠与城墙之间为内使居所[51]。王城南为端礼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北为广智门。外府城萧墙高两丈许,长九里十三步,中为蜈蚣木,外筑夯土,墙顶覆瓦以免雨水冲淋,墙基高五尺,上安栏杆,栏杆外街宽五丈,之外方许居民盖房居住。萧墙开四门,明末清初俗称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相传明初因周王有异谋,遂夺其护卫,并下旨拆王府正殿承运殿、遵义门门楼,禁开东门,并在王城四角钉石,正门前夯筑土台,以魇镇其风水[52]。端礼门城楼内供明太祖画像及佛道经籍,城门三开,红垩涂墙,立砖铺地。门内为东西二掖门,直北有板房四间八所。东西有小月门、小红门。正殿前门曰承运门,五间三开,台高八尺,周围设石栏杆,此门为王国官员拜诏之地,两旁有便门两座,为官员日常出入。承运门内原有承运殿九间,再后为穿殿五间、存心殿七间。因承运殿被毁,故以存心殿为正殿使用,殿内安宝座,座上两边各有长枕一,名“威权”,后有圆绣靠背三,称“倚势”[51]。存心殿两厢配殿各五间,东厢为墨刻作,西厢为印书、裱褙值房,并存放亲王仪仗法驾。存心殿左右耳殿各一间,东耳殿为典膳所、典服所,西耳殿为王子王孙读书之所[51]。存心殿后有麒麟门,通后宫。麒麟门北有大宫门五间三开,金钉朱户,青石栏杆,台高八尺。宫门内有寝殿七间,月台甬道皆白石栏杆。四周廊庑称“棋盘宫”,为管事宫女居住之所。寝殿后面为养老宫(后寝),其后殿供神像。再后为白虎殿五间,为亲王薨逝停灵之所[51]。寝宫后面有煤山,高五丈,松柏成林,山下有洼池,沿岸为水亭游乐之所,水洼之东为便殿庆安宫。麒麟门外有东西二街,东街往南称东夹道,通家庙及典膳所外厨。往东为世子府,世子府之南为春宫(斋戒之所),东为吕公堂,南为七星台,为拜北斗之所。再南有内草场、鹿圈、体仁门,体仁门外为东过门,通东华门。麒麟门外西夹道通西掖门,有世孙府,再西为安乐堂,为老宫人医病之所,堂西有菜园门,每月二十日放人看望宫内亲戚,在此等候。再南为世孙小花园,有池塘花草。花园向西为遵义门,门外为西过门,有路通西华门,路两旁为龙袍作、冰窖、盐池、菜园,白衣庵[51]。王城外,体仁门东北为寿春园,又名百花园,为周王朱恭枵在位世子时,利用艮岳遗基所建,园门二重,门内有正殿、两厢,殿后为大假山,用太湖石、锦川石、洒金石、澄泥砖砌成,内有子母九洞,高三层,一层称九如洞,二层称玄嚣洞,三层称凌虚阁。假山之东有水阁、凉亭、莲池,池内有采莲龙舟。寿春园内还有龙窝、水帘洞(供观音菩萨)、紫竹仙境、三清殿、杏花村、黄河九曲、菊花园、曲水流觞等景[51]。此外后宰门内还有土山称“停辇庄”,为周王及世子观农习稼之所。王府外城正门俗称“午门”,五间三开,檐宇斗拱俱用铜丝网罩盖,称“丰衣”,下有白石一方,称“足石”[51]。门外有石牌坊两座,均书“玉音”二字,一为赐周端王母妃袁氏,称“节孝两全”,一赐周端王,称“忠孝贤明”。坊下有杉木一根,东西横放,称“当冲木”。午门内有值房百间,为东西承奉司,旧为北宋及金朝科道衙门。值房左右各有过门,东过门通王国宗庙,再东为王府马厩。西过门通山川社稷坛,以及东西二库,为囚禁罪宗之地[51]。正德十一年(1516年/1517年)十二月周王府火灾。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伊王朱典楧被废后亦曾安置于开封。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开封,决河,王府被淹没于水下,周王朱恭枵迁往彰德安置。清初水退之后,将周王府拆毁,大木梁檩解上,小木料及琉璃砖瓦等入官变卖[51]。至康熙初年,周王府仅存紫禁城(王城)城墙一道,石狮、钟鼓二阁。后因相传周王府内埋有大量存银,开封居民历年于王府故址取砖、取土、掘宝,逐渐形成潘湖杨湖。现存王府后煤山(龙亭),及周王府门前宋代宫殿石狮(雍正年间北移至龙亭前安放)。1981年对潘湖、杨湖清淤时,曾挖掘出周王府台基、走道、暖火道、水井、花坛、石壁等遗迹。
  • 南阳府南阳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明太祖封唐王朱桱于此[22]。永乐二年(1404年)在通淯街(今和平街)北的原南阳卫府署上按王府规制建唐王府。王府南依南阳府治、县治,东临长春街,后不断向外扩建,几占南阳府城三分之一。永乐六年(1408年)唐定王就藩。后唐宪王唐庄王唐端王等又在城中修建十六座郡王府,使得南阳城中“邸第相望,将军、中尉、宗室半居民”[53],南阳市区不得不向城外东关、南关发展。成化二十一年唐王朱芝址奏称王府中旧无宗庙,欲自建造。命河南三司覆实,从之。正德元年(1506年),唐王朱弥鍗以王府蔬圃建造书院,以教其府中军校子弟,明武宗赐名养正书院。嘉靖十八年(1539年)唐王朱宇温构建书堂,嘉靖帝赐名曰居善堂。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南阳净乐宫道士家中起火,延烧三百余家,唐王宫内延烧房屋二百六十余间。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陷南阳,杀唐王朱聿鏼。现存王府山
  • 河南府洛阳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明太祖封伊王于此[22]。永乐元年(1403年)因开封有河患,拟迁周王于此,周王奏曰开封河堤坚固,无需重劳民力。后建伊王府,永乐六年(1408年)伊王就藩。嘉靖年间伊王朱典楧上奏称“萧墙敝,请垣”,许之,于是侵占官民房屋街道,又夺郡治及学宫之地,以广宫所。设门楼三层、新筑重城,规制仿宫阙。又修建迎仙台、百花台、四季亭、石库拥翠坊、玉虬喷雪坊、乘风御气楼、小团殿、鸳鸯殿、腾光殿、洞天小景、清和宫、怀春宫、颐养宫、世嗣宫等,“崇台连城,拟帝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伊王因王府逾制及暴虐被废[54][55][56][57]。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明神宗封朱常洵福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福王于洛阳[22],大规模扩建王府,其面积几占洛阳县城之半,并将伊府奉祀万安王朱珂佳迁至永宁县,万安王府一并圈入福府[58]。福王府营建费用二十八万两,是其他王府工费的两倍。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朱常洵,火烧福王宫邸,三日不绝[59]
  • 彰德府安阳县: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明成祖封赵王朱高燧于此[22],将府署改为赵王府。洪熙元年(1425年)就藩。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赵王府家庙失火。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黄河决口,崇祯帝命周王朱恭枵寄居彰德。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彰德,执赵王,王府废。
  • 汝宁府汝阳县: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明英宗封秀王朱见澍于此,建秀王府[22]。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王府地狭,左右奏请将左近文庙迁走,扩建王府,朱见澍未准[60]。成化八年(1472年)朱见澍薨,无子,国除。成化十年(1474年)明宪宗封崇王朱见泽于此[22]。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陷汝宁,执崇王朱由樻,封襄阳伯,旋杀之,王府废。
  • 怀庆府河内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仁宗封卫王朱瞻埏于此,未就藩[22]。正统三年(1438年)卫王薨,无子,国除。正统八年(1443年)明英宗改封郑王朱瞻埈于此,建郑王府[22]。王府废時不詳。
  • 开封府钧州阳翟县: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封徽王朱见沛于此,建徽王府[22]。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嘉靖年间徽王朱载埨营建王府后苑,架飞渠数百丈,自北城女墙上通往府中,命伶人用器械激颍河之水入渠,输入后苑沼池内。其渠柱所植之处,士民第舍均拆屋竖柱,凡拒绝者均强行拆屋,或夺没其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朱载埨被废为庶人,自尽,国除,王府废。
  • 卫辉府汲县:弘治四年(1491年)拟改封兴王朱祐杬于此,兴王以卫辉逼近黄河,请再改封,遂封于湖广安陆州[61]。弘治四年八月明孝宗封汝王朱祐梈于此,建汝王府[22]。嘉靖二十年(1541年)薨,无子,国除。万历十二年(1584年)五月,明神宗命诸臣议论潞王朱翊镠封地,大学士申时行推荐湖广衡州、河南卫辉二地,称衡州“衡州府地当南岳,山川凝秀,物产肥饶,民俗淳美”,为最佳选择;卫辉“地当要冲,民物蕃盛,风俗淳朴,亦宜建府”。明神宗命于衡州建王府,但潞王请求受封于离京师较近的地方[62]。当时除赵王封地彰德府外,次近者即卫辉府,因此封潞王于此[22],大幅扩建原汝王府。南北约二里,东西约一里,有宫殿一百四十余座。为容纳潞王府,又向南扩建卫辉府城。新城长八里七十步,卫辉府城周长由洪武年间的六里一百三十步扩建至十五里三十步,门各二重,有月城、敌台,四周设角楼、警铺共三十所[63]。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潞王府门楼失火。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部下刘芳亮率军进抵怀庆府,潞王朱常淓在总兵卜从善保护下,携宫眷、宝器渡河而南,先居淮安,后避走杭州。明亡后,潞王府在顺治年间逐渐拆毁,主要建筑材料运往北京,其他房屋遗产俱照时价予以变卖。潞王府现仅存望京楼

湖广布政使司

  • 武昌府江夏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楚王朱桢于此,建楚王府[22],原址为灵竹寺旧基[64]。洪武十四年(1481年)就藩。楚王府位于武昌蛇山中峰高冠山南麓,“前临大朝街(今复兴路),左为阅马场,右为长街宫(今解放路),广二里,袤倍之,瓦石为城”。其制为:王宫(砖城)开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门,端礼门内为承运门,承运门内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存心殿后为宝善堂,宝善堂后为宫门,宫门内为寝宫。此外王宫内还有正心书院、墨香亭等建筑,承奉、典宝、典服、典膳等内官值房,又有南亩亭,为楚王观农之所。砖城外为城池(护城河),再外为萧墙,萧墙南门称彰孝坊[65]。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武昌大火,延烧楚王宫,谱系敕符尽焚。天顺四年(1460年)楚王府频发火灾,宫殿、宗庙尽毁。天顺六年(1462年)六月楚王府火灾。成化十八年(1482年)八月楚王府三发火灾。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丙午,雷震楚王府承运殿。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陷武昌,将楚王朱华奎及楚宗室沉江,并建大西国,以武昌为“天授府”,以楚王府为王宫。张献忠退出武昌时,将楚王府纵火烧毁,至清朝同治年间编纂《江夏县志》时,只剩正阳门、端礼门、东华门(体仁门)、西华门(遵义门)、后宰门(广智门),及梳妆台、金鱼池等几处遗迹[64]
  • 长沙府长沙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封潭王朱梓于此,建潭王府[22],原址为玄妙观旧基。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潭王妃亲族卷入胡惟庸案,潭王及王妃自焚死。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湖广布政使司奏,潭王府宫门栋宇损坏,明太祖命工部遣官阅视,撤之,唯宗庙社稷及斋房有损漏者修葺之[66]。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迁谷王朱橞于此[22],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封襄王朱瞻墡于此[22],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后奏言“长沙卑湿”[32],正统元年(1436年)迁至襄阳。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封吉王朱见浚于此,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弘治十年(1497年)七月雷震吉王府端礼门兽吻。明末张献忠攻陷长沙,王府毁于火。洪承畴后拆毁王府城墙,用于修复长沙城墙。
  • 荆州府江陵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明太祖封湘王朱柏于此[22],在城西原五代荆南节度使高氏故宫遗址处建湘王府,称“湘城”[67]。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建文元年(1399年)湘王自焚死。建文二年(1400年)改封辽王朱植于此[22]。传六代,至辽王朱憲㸅,好营宫室,置亭院二十余区,以美人钟鼓充之,其名有西楼、西宫、曲密华房、太乙竹宫,有月榭、红房、花坳、药圃、雪溪、冰室、莺坞、虎圈,又有塔桥、龙口、西畴、草湖、珠洞、宫人斜,“诸处绵延包络,参差蔽亏,琪花瑶树,异兽文禽,靡不毕致。辽王日与诸名士赋诗觞酒其中”[67]。隆庆二年(1568年)朱憲㸅废为庶人,国除。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封皇子朱常润惠王,泰昌元年(1620年)拟封于于山东东昌府,天启元年(1621年)改封于此[22],遣营缮郎王惟光督造王府[36],礼部上言称“惠王分封荆州,乃皇祖成命,依议于见在旧城营建,以免各宗移徙,工费浩烦”,故沿用辽藩废府。由于福王就藩时明神宗厚加赏赐,宫内历代积蓄为之一空,故瑞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才就藩。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攻荆州,惠王逃往长沙投奔吉王,惠王府遂被李自成军拆毁。
  • 宝庆府武冈州武冈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迁岷王朱楩于此[22],寄居州治,久之始建王府。正德三年(1508年)岷靖王朱彦汰奏“本府狭陋,欲乞雍王所遗空闲府第徙居之”,请求改封于四川保宁府寿王府居住,不许[68]。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入湖广,武冈人袁有志率众起义,杀岷王朱企𨰘。清顺治四年(1671年,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迁武冈,以岷王府为行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王府遂废。
 
嘉靖二十年《兴都志》中的兴王府旧布局,及嘉靖扩建之后的新府
  • 安陆直隶州长寿县承天府钟祥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封郢王朱栋于此,建郢王府[22]。永乐十二年(1414年)郢王薨,无子,国除。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封梁王朱瞻垍于此[22],正统六年(1441年)薨,无子,国除。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封兴王朱祐杬德安府,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命在德安建兴王府[69],十月改封安陆[70][61]。兴献王分封之初,以“梁邸居州城之西隅,地形偏下且有通逵冲其前,复请迁于城之正中”,后又“以邸垣广不如式”,奏请“拓城长一里,垣广五十丈而改筑之”,最后扩建王府红墙周回五百五十丈二尺(三里二十步)[71]。兴王之子后即位为明世宗,升安陆州为兴都承天府,附廓县为钟祥县。嘉靖十八年(1539年)对兴王府加以改建,将棂星门改为重明门,端礼门改为丽正门,广智门改为弘载门,体仁门改为东顺门,遵义门改为西顺门;承运门、承运殿改为龙飞门、龙飞殿,之后为穿殿,存心殿改为启运殿。前宫门、前寝宫改为卿云门、卿云宫,东为日昇门,西为月恒门,后寝宫改为凤翔宫,东为关雎门,西为麟趾门。周垣之内有六所,六所之外为连房。书堂改为纯一门、纯一殿。卿云门之西,原世子读书的中正斋仍因旧名。嘉靖十九年补建世子所,前门为泰禋门,前殿为泰禋殿、永配殿,左右为保和门、太和门,后寝为启祚门、受命御极之殿、春霄殿、福宁门。王府家庙改为隆庆殿(隆庆元年改名庆源殿)、永配殿。世子所向西通隆庆殿之门称光熙门。此外还有春晖门、秋朗门、广源殿、玄祐宫门、储祉门、玄祐门、玄祐宝殿、真宣殿、衍法殿、隆祥殿、三洞阁等建筑[72][73]。兴王府现存凤翔宫、三孔石桥、汉白玉云龙御阶、荷花池等建筑。
  • 襄阳府襄阳县: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将襄王朱瞻墡自长沙迁至此,建襄王府[22]。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杀襄王朱翊铭。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再占襄阳,改名为“襄京”,在此建立政权。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离开襄阳时焚毁王府,仅存门前用绿泥矾岩雕刻的云龙海水绿影壁一道。现复建王府大门、正殿。
  • 德安府安陆县: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封兴王朱祐杬于此,建兴王府[22][69]。弘治四年(1491年)改封兴王于安陆州,弘治八年(1495年)封岐王朱祐棆于此[22]。弘治八年岐王就藩,弘治十四年(1501年)薨,无子,国除。正德元年(1506年)寿王朱祐榰迁于此[22],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薨,无子,国除。嘉靖十八年明世宗封朱载圳景王,寿王薨后,以德安为景王封地,嘉靖四十年(1561年)之国,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薨,无子,国除。明亡后王府废。
  • 黄州府蕲州蕲春县:正统八年(1443年)明英宗改封荆王朱瞻堈于此[22],以蕲州卫为王府。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蕲州,末代荆王朱慈·在此之前一个月薨逝,张献忠围王宫,掠财物女乐而去。明亡后王府废。
  • 衡州府衡阳县: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改封雍王朱祐枟于此,建雍王府[22]。因气候潮湿,王宫木材朽败不可居,乞改封山东东平州。廷臣议改居四川叙州原申王府,因道远而未成行。正德二年(1507年)地震,王宫坍塌,朱祐枟死。无子,国除。万历十二年(1584年)五月,议论潞王朱翊镠封地时,曾命建王府于此,后改封于离京师较近的河南卫辉府[62]。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明神宗封皇子朱常瀛桂王,泰昌元年(1620年)拟封于山西平阳府,天启元年(1621年)改封于此[22],遣营缮郎吴之甲督造桂王府,天启七年就藩[36]。惠王、桂王二王并封于湖广(惠王封地在荆州),工部揣度二王之藩就封必按齿序,于是经费每以荆州惠王府为优先,而衡州桂王府经费多被挪用。天启七年(1627年)夏天,惠王、桂王一并就封,巡按温皋谋乞求让桂王暂缓之国,未获允。此时改由工部营缮司主事高道素督造正殿以外,内宫监太监黄用督造寝殿以内。两人潦草塞责,王府地基没有夯实,墙脚根基浅薄,夯土之内用竹条、松枝与河沙充数,梁柱所用木材竟有低价买来的朽木。桂王府仓促竣工,前后造价五十万两[74]。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初三,衡州连雨数日,雷震王宫寝殿,坍塌,压死宫女六人。以后每遇风雨,桂王即率诸宫眷露立庭中,深恐覆压之惧。事闻,崇祯帝命司礼监拿问黄用,高道素革职交法司究问。高道素原拟赎徒,御史董羽宸屡次上疏,最终定为死刑。阁臣韩爌为其求情,崇祯说:“朕若出藩邸,这就是榜样。高道素监造王府,而使数百宫人死于非命,即寸斩之,未足蔽辜,又何请焉?”[75]当年九月,高道素斩于东市[76],并重建桂王府。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衡州,桂王与惠王、吉王逃往永州。张献忠亲自率军追击三王,并命拆王府,运木料至长沙营建宫殿,王府遂废[77]
  • 常德府武陵县: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孝宗封荣王朱祐枢于此,建荣王府[22]。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荣王府失火,焚毁承运门、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及东西廊房[78]。明末张献忠入湖广,荣王朱慈炤奉母妃避走辰州,王府废。

江西布政使司

  • 南昌府南昌县:洪武十一年正月明太祖封豫王朱桂于此[22],未建豫王府。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改封豫王为代王,封国迁往山西大同。永乐元年明成祖迁宁王朱权至此[22][79],以原江西布政使司为宁王府,沿用原建筑,规制无所更改”,殿宇不覆琉璃瓦,亦无彩绘[80]。景泰七年九月宁王府火灾,延烧八百余家。天顺二年正月工部奏称修造宁府宗庙、承运殿及诸屋宇共三百八十四间,明英宗诏曰“江西军民艰难,有令有司陆赎用工,无促迫害事”[81]。弘治年间,宁王朱宸濠上奏,乞将王府各殿瓦换为琉璃瓦,明孝宗准其于引钱内支银二万两,但都御史林俊巡视南昌,上疏称宁王府原无琉璃瓦之制,请止之[82]。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失败被擒,王守仁也统兵攻陷南昌,破城后进入宁王府,其府内宦官、宫女大多自焚自缢而死[83][84]。此后宁王被废,王府也被撤废。清朝时期原址改为藩司衙门。
  • 建昌府南城县:永乐元年明成祖降封衡王朱允熞怀恩王,建国于建昌,不久废之。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仁宗封荆王朱瞻堈于此,建荆王府[22],宣德四年就藩。因建昌“僻处山隅,时有瘴疠”,再加上宫中有巨蛇,蜿蜒于王座之上,因此乞改封。正统八年明英宗改封荆王于抚州,随后改封长沙,又以长沙卑湿,改命封于蕲州[85]。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封益王朱祐槟于此[22]。明亡,益王朱由木缅甸,国除,王府废。
  • 饶州府鄱阳县:正统元年明英宗改封淮王朱瞻墺于此[22]。明亡后国除,王府废。

四川布政使司

 
20世纪初的成都皇城贡院,即明代蜀王府旧址
  • 成都府成都县:洪武十一年正月明太祖封蜀王朱椿于此[22],派景川侯曹震赴成都,将汉、唐、前蜀后蜀留存下来的成都子城改建为蜀王府。洪武二十三年朱椿就藩。王府南北长二百零七丈,东西阔一百六十九丈。城墙包砖,高二丈五尺。王城设端礼等四门,内有承运门、承运殿、圜殿、存心殿、王宫门、寝宫等建筑。承运门前有左顺门、右顺门,门内分别称东府、西府。东府前为斋寝,西府为世子府,南有凉殿。端礼门前有水,凿月池,称金水河,设一桥,桥南有石狮、石表础各一对。宗庙在端礼门内左,山川社稷坛、旗纛庙在端礼门内右。王城东南隅为驾库。长史司在府东,承奉司在遵义门内,名曰“忠谨堂”。其余典宝、典服、典膳各司,典仪、工正、良医各所,均在萧墙之内。蜀藩广备仓在遵义门外,蜀府左护卫在府东南,宗学在成都府治之东[86]。历代蜀王积蓄甚厚,蜀藩以富著称[87]蜀惠王《惠园睿制集》提到的蜀王府建筑有堂九十四处,房二十九处,精舍九处,庵七处,楼阁十四座,斋四十八处,丹房二处,轩一百四十三座,亭五十二座[88]。王宫之东另建园囿,内有古梨树数十棵,均二三百年古木,每年三月成都士女游玩其间[89]。万历四十一年五月蜀王府火灾,宫门、宫殿尽焚为烬。万历四十三年四月蜀王府承运殿殿庭廊庑再度失火。崇祯十七年八月九日,张献忠攻陷成都,蜀王朱至澍投宫中八角井死。张献忠遂在十月十六日在蜀王府称帝,定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以蜀王府为大西皇帝宫殿,正殿改名承天殿,府门外屋为朝房[90]。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明将杨展入川,张献忠败于江口,逃回成都,又逃往川北,出逃前下令将蜀王宫殿及成都全城民舍尽数焚毁。蜀王府正殿下有两根盘龙石柱,号称“擎天柱”,取纱罗包裹数十层,以油浸之,三日后举火,石柱焚烧一昼夜而枯折[91]。清初四川人口锐减,赤地千里,至顺治十六年,成都蜀王府仍“野兽聚集,二三年捕获未尽”[92]。康熙四年改蜀王城旧址为成都贡院,设明伦堂、致公堂、号舍、考棚等建筑,王城东北角设川宝局,为四川省铸钱之所。民国时期蜀王府遗址改为政府和学校用地,尚存端礼门、承运门台基、承运殿台基、王城护城河等遗迹。1951年后逐渐拆毁王城城墙及明远楼、致公堂等建筑,1969年时,为修建“敬祝毛泽东主席万寿无疆展览馆”,将端礼门炸毁。1995年成都市建筑机械化公司施工时,将蜀王府残存城墙约100米及城门遗迹铲平,蜀王府遗迹至此全部被毁。
  • 保宁府阆中县: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封雍王朱祐枟于此,建雍王府[22]。弘治十二年改封衡州。弘治四年明孝宗封寿王朱祐榰于此[22],弘治十一年就藩。正德元年因岐王绝封,寿王改移往湖广德安居住,王府空置。正德三年三月岷王奏“本府狭陋”,请自湖广武冈州移封于此,不许[68]。王府后圮废。
  • 叙州府宜宾县:弘治四年八月明孝宗封申王朱祐楷于此,建申王府[22]。但申王在京师居住,未就藩,弘治十六年薨,无子,国除。后曾议将雍王改封于此,继而因道远而未成行,王府遂废。

云南布政使司

  • 云南府昆明县: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明太祖封岷王朱楩于陕西岷州,但未建宫室。洪武二十六年,因云南新收复,宜以亲王镇抚,遂改封朱楩于云南府[22],建造宫殿。洪武二十七年十月明太祖命罢岷府宫殿工,命以棕亭暂居[93]。建文元年西平侯沐晟上奏其恶行,岷王被废为庶人,迁漳州居住。永乐二年明成祖封汉王朱高煦于此,汉王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就藩[94]。后明成祖复封岷王于此,建岷王府。因岷王与西平侯沐晟交恶,永乐二十二年明仁宗将岷王迁往湖广武冈州,封滕王朱瞻垲于此[22],但滕王未之国即薨逝,宣德元年除国。之后云南未营建亲王府第。南明永历帝入滇后,曾以滇京云兴府五华山上的秦王孙可望府邸为皇宫。

广西布政使司

 
靖江王府端礼门(北侧)
  • 桂林府临桂县:洪武三年七月明太祖封靖江王朱守谦于此[22]。洪武二十六年正月,明太祖命修建靖江王府,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督工,将独秀峰下的元朝元顺帝潜邸报恩寺(大圆寺)扩建为王宫。宫城南北长一百七十二丈三尺(实测549.6米),东西阔一百零三丈二尺(实测329.1米),城墙中为夯土,外包条石及城砖,高一丈四尺(4.44米)。开四门,规制视亲王府,但是取消前三殿中的圜殿、存心殿,后三宫中的穿堂(中殿)和后宫,只有一座正殿和一座寝宫[95]。王府寝宫后有独秀峰、月牙池,为游玩之所。靖江王朱佐敬在正统三年十二月于承运殿前作鳌山,令军丁四十余人作杂剧,盛集军民入内同观,而纵妃沈氏于廊下帘内窥视。正统四年二月又于宫门前作秋千架,令文武官之妻入内嬉戏。正统五年八月庚寅,明英宗书谕靖江王,切责之[96]。嘉靖年间,靖江王朱邦苧在靖江王府西路兴建懋德堂,有崇正门、惠迪门、履正门、通津桥、临碧轩、漱玉轩、漾云楼、居敬楼、锺秀轩、清虚所、玉液门、旋碧亭、醒心亭、静思室、养浩斋、自如书屋、来风亭、凝翠亭、绿荫亭等建筑[97]。嘉靖、万历年间,靖江王朱邦苧、朱任昌朱履焘又在独秀峰周围兴建宝善堂、尊乐堂、日新堂、拥翠门、平矗门、拱辰门、朝天门、清樾亭、喜阳亭、拱秀亭、望江亭、凌虚台、中和馆、延生室、可心轩、修玄所、观音堂、冰壶井、山月亭、绿竹轩等建筑,在独秀峰之巅建玄武阁,山腰建灵官庙、山神祠。南明隆武元年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被隆武帝攻杀。顺治七年,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孔有德王府,后李定国攻桂林,孔有德自焚,王府改为贡院,清末为咨议局。民国时期王城改为都督府,后又成为广西省参议会,并设有师范学校、模范小学、广西图书馆、中山公园等文化设施。1947年在承运门、承运殿台基上建广西省政府门楼、省主席办公大楼,并建大礼堂和各机关办公楼。1949年后,广西省政府由桂林迁往南宁,王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步兵学校,1954年广西师范学院迁入王城。靖江王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府现存王城、端礼等四门、承运门台基、承运殿台基及石陛、独秀峰石刻等遗迹。

广东布政使司

  • 韶州府曲江县:永乐二十二年明仁宗封淮王朱瞻墺于此[22]。因气候多瘴疬,正统元年改封于江西饶州。

福建布政使司

  • 漳州府:建文元年明惠宗安置废岷王朱楩于此。永乐元年明成祖降封吴王朱允熥为广泽王,封于漳州,未几废为庶人,禁锢京师。

京师十王府

明太祖在洪武三年封秦、晋、燕、周、楚、齐、赵、潭、鲁、靖江十王,在南京建十王府,十王就封后,十王府供尚未之国、以及来京入朝的亲王居住[98]。明成祖营建北京时,仿照南京之制,在皇城东安门外东南修建十王府,为屋八百余间。十王府范围大致在今王府井大街以东、帅府园胡同以北、校尉胡同以东、金鱼胡同以南一带[99]。明代皇帝之子未成婚前居住于宫中,成婚后方出宫,住于京师王邸中,等待就藩之国。各王邸的具体位置不详,有可能利用十王府的空宅[100][101]

其他

  • 凤阳高墙:《大明会典》规定“凡过犯有重轻。轻者治其党与。重者本身发高墙、或閒宅。子孙降為庶人、或俱禁住。”凤阳高墙位于明中都禁垣东侧,用于禁锢宗室罪犯。分为东高墙(9宅)、中高墙(13宅)、西高墙(19宅)、四高墙(7宅)、五高墙(10宅)五处。“崇垣深渠,门楼敌台,不减郡县城郭规制,且在宫阙左掖,五墙不时修葺”[102]。高墙门禁甚严,并专设“高墙军”警卫看管。曾囚禁于凤阳高墙的亲王有建文帝幼子朱文圭(建庶人)、吴王朱允熥(吴庶人)、晋王朱济熿、辽王朱贵烚、辽王朱宪㸅、郑王朱厚烷、唐王朱聿键等人;郡王亦有靖江王朱守谦、周府平乐王朱安泛、鲁府归善王朱当冱、宁府临川王朱盘熚、宁府锺陵王朱觐锥、岷府广通王朱徽煠、岷府南安王朱彦泥、汉世子朱瞻圻、郑府盟津王朱见濍、襄府宁乡王朱祐楒等人。至于因谋反被废的齐王朱榑(齐庶人)、谷王朱橞(谷庶人)、汉王朱高煦(汉庶人)及其子孙,均囚于京师。齐庶人及谷庶人后裔安置于庐州、南京等地。
  • 各省高墙:从现存史料来看,开封周王府等王府建有高墙,用于囚禁本支罪宗。周藩高墙位于王府西南,山川社稷坛旁,马厩之西[103]。嘉靖四十三年伊王朱典楧被废后曾囚于开封高墙。
  • 省城闲宅:自嘉靖年间始设,为软禁有过宗室之所。嘉靖四十四年规定:“宗室有罪降革,迁发省城内闲宅居住,子孙不得渎奏倖脱。弘治五年荆王朱见潚被废为庶人,并其子朱祐柄送武昌。嘉靖三年庆王朱台浤因在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时曾向其行君臣礼,遂废为庶人,后因朱台浤与其子朱鼒櫍失和,迁朱台浤至西安安置,交秦王钤束。嘉靖三十五年徽王朱载埨被废自杀,其子安阳王朱翊锜、万善王朱翊钫、及未封幼子朱翊金朱翊鏼等人尚年幼,均革爵安置开封,交周王钤束,后放归禹州。隆庆三年荆王世子朱常泠废为庶人,安置武昌,交楚王钤束[104]。大同代王府、平凉韩王府、桂林靖江王府等也有闲宅,囚禁犯有越关上奏、劫掠民财、事亲不孝等罪行的有罪宗室[105]

明代郡王府分布

明初郡王也有各自的封地,并在封地营建王府。如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废晋王朱济熺,十年后封其子朱美圭为平阳王,在平阳府建王府。英宗即位后封朱美圭为晋王,方迁回太原。又如晋府庆成王朱济炫,永乐元年迁潞州,永乐十年迁汾州居住[106],以汾州州治为王府,州治则迁往税课局理事[107]。但这一制度在永乐时期之后逐渐废弃,此后各府郡王改为依本支亲王附城居住。比如太原城内建有庆成、宁化、临泉、方山、广昌等郡王府[33]济南为德王封地,城内建有宁阳、宁海等八座郡王府;南阳为唐王封地,唐宪王、唐庄王在城内建郡王府九座,城中“邸第相望,将军、中尉、宗室半居民”[108];宁夏镇城西部建有寿阳王、巩昌王、弘农王等郡王府邸[109]等等。

明英宗复辟后,郡王依城居住这一规定更为严格。但封国于大同的代王因子孙众多,故仍陆续将分封郡王外迁。从代简王至代懿王,代府共封二十三位郡王,而外迁者有十位,如山阴王、襄垣王居蒲州,灵丘王居绛州,宣宁王、隰川王居泽州,定安王、博野王居忻州,乐昌王居朔州等。郡王外封,也遵循“诸王就藩后,非请命不得岁时定省”之制度,例如襄垣王朱逊燂分封至蒲州,甚为思念大同,于是做《思亲篇》,词甚悲切[45]。蜀府宗室则多居住于灌县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统计,截至至隆庆、万历时期,各地郡王异封情况如下[110]

明成祖永乐元年降封徐王朱允熙为瓯宁王,建瓯宁王邸于南京懿文太子陵园旁,永乐四年毁于火。永乐元年四月,命修汝南王府于云南大理府太和县[111]南明隆武帝郑成功延平郡王,在台湾台南建有延平郡王府。

注释

  1. ^ 在明朝时期,王城所在地的地方府志记载王府各门名称多依据《大明会典》。入清之后,明代王府废毁,其名称也逐渐淆乱。清朝官修地方志记载的前明王府四门名称,多依民间俗称,将端礼门称为“正阳门”、“南华门”或“端履门”,体仁门称为“东华门”,遵义门称为“西华门”,广智门称为“北华门”或“后宰门”。有些城市如西安成都,还将王城讹称为皇城
  2.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九,天顺三年正月辛亥:辛亥晋王钟铉奏本府承运殿并两廓等处房屋岁远杇敝,及体仁外门火毁未建,乞敕山西有司蓄料督工,俟时修造。事下工部,言本府房屋数多,该用工料以百万计,即今山西人多艰窘,请移文都布二司,俟年丰民裕之日为王启建。从之。
  3. ^ 《大明会典》卷一八一·营造一·亲王府制:“按祖训云、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臺榭游翫去处”。
  4. ^ 天子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诸侯三门:库门、雉门、路门。
  5. ^ 《大明会典》卷181《营造一·亲王府制》。明朝一营造尺等于0.3173米
  6. ^ 《大明会典》卷一八一·营造一·亲王府制
  7. ^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九年春正月。诏礼部: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如东宫之制。又命中书省臣,惟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余居室止饰丹碧。中书省臣言亲王居室饰大青绿亦无过度,上曰惟俭养德,惟侈荡心。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岂可使靡丽荡其心。”
  8.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
  9. ^ 《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寅:燕府营造讫,工绘图以进。其制,社稷山川二坛在王城南之右。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门楼廊庑二百七十二间,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圆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之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之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其南曰灵星,余三门同王城门名。周垣之内堂库等室一百三十八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
  10. ^ 《明孝宗实录》,弘治八年八月丁丑
  11. ^ 此王府门、墙、杂用房屋等规制过于详尽,应是以弘治八年之前不久所建造的某王府邸数据为准,所定的王府规制。查弘治四年封宪宗第十二子泾王于山东沂州、封宪宗第十一子汝王于河南卫辉府,两地均属首封亲王,当建王府。此外同一时期册封的亲王还包括弘治四年封宪宗第四子兴王于湖广安陆州(原拟封卫辉府),弘治八年封宪宗第五子岐王于湖广德安府(成化二十三年曾议封兴王于此)。安陆旧有郢王、梁王府邸,但兴王分封于此之后,曾因梁王府位于州城西偏,奏请在安陆城中心重建王府并得到批准,因此也有可能是新建的兴王府的数据
  12. ^ 王府禄米仓库各有名目,《大明会典》卷二十二·仓庾二所记王府仓名如下:秦府广盈仓;晋府广盈仓;周府广储仓;楚府广阜仓;鲁府广资仓;蜀府广备仓;代府广膳仓;肃府广贮仓;庆府广济仓;岷府广益仓;韩府广受仓;瀋府广实仓;唐府广足仓;靖江王府广积仓;赵府广有仓;郑府广源仓;襄府广羡仓;荆府广容仓;淮府广通仓;德府广受仓;崇府丰积仓;吉府广实仓;益府永盈仓;衡府丰盈仓;荣府广益仓。另有寧府广聚仓、辽府广隆仓、伊府广盛仓、徽府永赡仓、秀府常积仓、岐府常丰仓、雍府广积仓、涇府保盈仓、寿府太盈仓、汝府广有仓、申府永积仓等,均因除国而革废。
  13. ^ 《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制四:“亲王府制(洪武)十二年,诸王府告成。其制,中曰承运殿……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堂库等室在其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
  14. ^ 《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制四:“(永乐)十八年建北京,凡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中朝曰奉天殿,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
  15. ^ 《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一
  16.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零五:洪武九年八月辛未,靖江王相府奏靖江王府承运六门金钉朱户之制。命礼部员外郎张筹等考古制以闻。筹等奏:“按《韩诗外传》‘诸侯有德者,锡朱户而金钉’,无所考。今亲王府承运门既用金钉,靖江王府宜降杀,如公主府掩钱之制。”上曰:“诸王之于靖江,虽亲疏有等,然亦王府也,宜同亲王之制。”
  17. ^ 明实录《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三百十四:天顺四年四月壬戌。先是,上命山西布按二司于代蒲霍忻绛诸州造代府各郡王府第,至是工部具府第式样以进。上定其基址地东西二十丈,南北三十丈,俾勿过制。
  18. ^ 《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成化十四年三月己卯:“定陕西四府郡王以下府第工价则例。工部言:陕西镇守巡抚等官议奏,四府先年皆以有护卫,凡郡王以下出合营造府第,未尝役军民。后因支庶日繁,奏请有司营造,迁延勒逼,民甚苦之。今后宜令有司备料价夫匠,与王府自造。凡郡王府第,合造前门中门各三间五架,前殿后殿各七间七架,前后东西厢房各五间五架,典膳所书堂各三间五架。其在陕西以内者,料价银五百两,在宁夏平凉兰县者,价银三百五十两。俱与夫千名匠五十名,限一年有半成之。郡主前门三间五架,前后房各五间七架,左右厢房各三间五架,价银二百两,夫三百名,匠三十名,一年成之。今详各官所议甚当,但夫匠亦宜给与价银,每夫一名与银一两,匠亦如之,庶免劳扰军民。凡府第既成,必五十年后乃许奏请修理。从之。”
  19. ^ 濟南發掘兩明代郡王府 均屬明朝"幹部超標住房". 中国新闻网.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20. ^ 开封发现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21. ^ 《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一·营造一·内府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明史》地理志
  23. ^ 明嘉靖《陕西通志》。据卢晓明《明秦王府建置考暨现状调查》记载,王城东、西墙长731米,南、北墙长427米;198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门考古队《秦王府北门勘查记》记载,王城城墙长671米,宽408米
  24. ^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二
  25. ^ 清康熙《咸宁县志》卷二
  26. ^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二:“……之中为陕西会城,即古长安。中有秦府,匾曰“天下第一藩封”。每谒秦王,殿中公宴毕,必私宴于书堂,得纵观台池鱼鸟之盛。书堂后引渠投饵食之,争食有声。池后迭土垒石为山,约亭台十余座。中设几席,陈图史及珍奇玩好,烂然夺目。石砌遍插奇花异木。方春,海棠舒红,花吐白,嫩蕊芳菲,老青翠。最者千条柏一本,千枝团栾丛郁,尤为可爱。后园植牡丹数亩,红紫粉白,国色相间,天香袭人。中畜孔雀数十,飞走呼鸣其间,投以食,咸自牡丹中飞起竞逐,尤为佳丽。”
  27. ^ 《陕西新城记》碑,陕西省政府政治顾问宋伯鲁
  28.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五十五卷:韓廢藩。在定北門之右,本平涼衛。明永樂六年,改建安王府。洪熙元年,改建為韓王府。周圍五里,牆高一丈五尺。門六:曰櫺星門,即蕭牆前門。曰端禮門,即王城前門,左右有角門。曰承運門,殿前門,左右有角門。曰廣智門,王城後門。曰體仁門,在東。曰「過廂門」,即世子宮之大門。宮殿三:曰承運殿,正殿南向,高五丈;曰存信殿,在承運殿後,為寢宮;曰東府宮,即世子宮,在承運殿東南。堂六:曰秉忠堂,燕見便堂,在承運門東;曰慎德堂,燕居齋堂,在承運門西;曰惠迪堂,在宮後;曰玉淵堂,在宮西北金香亭後;曰賓館堂,在櫺星門內,內侍處所,西向。曰琴堂,在過廂門之右,西向。樓二:曰覽秀樓,在宮後三十步。曰看花樓,在宮北五十步。亭三:曰金香亭,在玉淵堂之前;曰體艮亭,在惠迪堂前;曰壽柏亭,在崇文院內。園二:曰永春園,在宮東;曰聚景園,在崇文院內。
  29.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五十五卷
  30.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六十八卷:廢肅藩,在州城中正北。明洪武三十二年徙建肅王府於此。城高一丈,周圍三里,曰欞星門,即蕭牆之南門。曰儀門,一在欞星門之前,即府之南門;一在蕭牆外,左即府之東門;一在蕭牆外,右即府之西門。曰端禮門,在欞星門後。上有樓,左右有廊,曰過門。一在端禮門內之東,一在端禮門內之西。曰承運門,在端禮門後;曰承運殿,在承運門後;曰存心殿,在承運殿後;曰王宮,在存心殿後;曰東宮,在過門內東北;曰西宮,在過門內西北;曰肅廟,在承運門右;曰書堂、書亭,俱在承運門東。內有淳化閣帖石刻。
  31. ^ 嘉靖《宁夏新志》卷一
  32. ^ 32.0 32.1 《名山藏》分藩记
  33. ^ 33.0 33.1 明成化《山西通志》卷四·宗藩
  34. ^ 正德《大同府志》附图
  35.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八十三:山西布政司言:今年春夏少雨,年谷不登,民力凋敝,宜省徭役。庆成王府第在潞州,王已还太原,其宫室封护如故。请改为沈王府,庶免劳民。从之。
  36. ^ 36.0 36.1 36.2 36.3 《明通纪》:“泰昌元年八月,定瑞、惠、桂三王封国,初议汉中、东昌、平阳,已而惠桂二府改荆州、衡州”;“天启元年正月赐三王府庄田。二月遣营缮郎王惟光、吴之甲督造惠桂二王府”。
  37. ^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
  38. ^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七
  39. ^ 《涌幢小品》卷四
  40. ^ 《春明梦余录》卷六
  41. ^ 《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宫禁下
  42. ^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104
  43. ^ 《明太宗实录》,卷一八七
  44. ^ 《大政记》:洪武二十八年四月诏停造辽王宫室。敕武定侯郭英:“辽东军务物情,来者多言其艰苦况。边境营缮不宜尽力以困之。今役作军士,皆强悍勇力善战之人,劳苦过多,心必怀叛,故往往逃伏草野山泽间,乘间劫掠。近者高丽表奏言多不实,朕已命有司究之,闻彼自国中至鸭绿江冲要处所储军粮,每驿有一万、二万石或七八万、十数万石。东宁等国皆使人诱之入境。此其意必有深谋。朕观高丽自古常与中国争战,昔汉唐时辽东地方皆为其所有,直抵永平之境。恃远不臣,时时弄兵,自古无状。今辽东乏粮,军士饥困,倘不即发沙岭仓廪赈之,必启高丽招诱逋逃之心,非至计也。使高丽出二十万人以相警,诸军何以应之。今营缮造作暂宜停止,且令立营屋以居,十年之后再为之。古人有言,人劳乃易乱之源,深可念也。”
  45. ^ 45.0 45.1 《明史》卷一一七·诸王传二
  46. ^ 《明实录》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〇五·废郕戾王附录·景泰二年六月
  47. ^ 《明实录》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〇五·废郕戾王附录·景泰五年七月
  48. ^ 48.0 48.1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二·故藩址:“济南德藩故宫,面南山,负百花洲,宫中泉眼以数十计,皆澄泓见底,石子如摴蒱然。青州衡藩故宫,乱后尚存望春楼及流觞曲池,上有偃盖松,盖数百年古物。予顺治丙申饮于此,甘橘、绣球尚余数十株。后丙午、丁未间,周中丞有德另建抚署,乃即德藩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衡藩废宫鞠为茅草矣。”
  49. ^ [明]黄瑜《双槐岁钞》卷五。后“上(明英宗)复辟……逮正至,正惊破胆,便溺皆青,遂磔于市”。
  50. ^ 罪惟录》卷四:“已,改乞内封。最苏州,即否杭州。上皆不可,与书曰:‘苏圻内地,五弟初封钱塘,皇考以为不可,改开封。建文无道,封其弟允熥为吴王,竟不克享。今建宁荆州重庆东昌皆善地,惟王自择’”。另,《朱氏八支宗谱》所载《宁献王事实》:(永乐元年)八月戊午,王遣人奏请封国,欲得苏、杭,上赐书报曰:“苏州,昔皇考尝以封第五子为吴王,后考古制,天子畿内不以封侯,遂改河南。建文不遵祖训,封其弟允熥为吴王,众论非之。往昔尝许弟自择封国,吾未尝忘,今博咨于众,咸谓建宁、荆州、重庆、东昌皆善地,弟可于四郡内择一郡,遣人报来,庶好经营王府”。
  51.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清]常茂徕注《如梦录》周藩纪第三
  52. ^ [清]常茂徕注《如梦录》周藩纪第三:“殿曰存信殿。存信殿前旧有银安殿,因周藩王气太盛……将银安殿拆毁,并将唱更楼及遵义门楼拆去。东华门禁不许开,四角石上俱用钉定,并令于门前推土作台。此台乃取郑州之土,经火炼熟,寸草不生。形家所言,毁银安殿(承运殿)以去龙心,拆唱更楼所以去龙眼,定四角石以制龙爪,推土作台所以剋水,使龙不能飞腾。东华门不许开,谓之文官闭口;拆遵义门楼,谓之武将去头。”按周王府承运殿可能毁于正德十一年火灾
  53. ^ 光绪《南阳县志》卷一·藩王表
  54. ^ 《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一·营造·亲王府制:“嘉靖二十九年、以伊王府多设门楼三层、新筑重城、侵占官民房屋街道。奏准勘实、於典制有违、俱行拆毁”
  55. ^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伊王……(嘉靖)四十二年有罪废庶人,送发高墙,削除世封,籍没财产,国除。先是,以府第卑隘,请移官署以通风水,不允。厥后累辱有司,酷扰百姓,重建府第,增广墙垣,筑有迎仙台、百花台、四季亭、石库拥翠坊、玉虬喷雪坊、乘风御气楼、小团殿、鸳鸯殿、腾光殿、洞天小景、清和宫、怀春宫、颐养宫、世嗣宫,峻绝辉煌,侔于帝阙。上令改正,不听。河南抚按曁科道劾其僭儗恣肆,稔恶怙终,五违祖训,三抗明旨。世宗下法司勘问明白,遂正厥辠”
  56.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嘉靖四十年三月癸亥:“刑部左侍郎赵大佑、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万文明等覆勘伊王典楧不法事,得实还报。言王听承奉叶全、蔡朝及奸徒吴希周等教诱,以修理府第为名,将方城王府、桐城郡主第宅、洛阳县狱、儒学、文昌祠及法藏寺佛殿尽行逼夺,仍辟占官街五道,抑买民房百余家。又遣军校下洛阳等县,催徵府第价银;括洛阳寄居民一千余人,逼令作工府中;擅立东厂缉事,钩索小民过失;辟府第为砖城一座、重城一座,各有重门,环城红铺十座,自王正宫外建槐椿、清和、鸳鸯、腾光宫殿,百花台、乘风御气阁,凡十一所,皆上僣不道。又遣内使军校大索军民妇女入府,选留不中,令以金赎。系永宁知县谢鲁栲掠,逼跪殿门,传旨责问,俱有实状。如抚按官言,第知府张柱、指挥李梦孙等不能委曲善处,以激怒王,致令争辩不服,亦不能无罪……诏下礼部三法司会议,言伊王奢纵淫虐,大违祖训,法当重处,请严加戒谕,令其速图自新,将违制门楼重城改正,其逼夺官民第舍俱各退还,添设厂铺及私建楒槐等宫殿尽行撤毁,强取妇女应给主并给价者俱各查给。仍令长史司将王改过事迹开呈抚按,具奏诏从之。张柱、李梦孙等俱降调,吴希、周蔡朝等各逮治发遣有差。”
  57. ^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以四十一年降为伊庶人。庶人愎而狠,多纵府中人,持河南吏短长,吏不如指,则旦夕斥去。即去,大遭其折辱。缙绅大夫过河南,有径外郊不入朝者,王使迫挽其车,辱以非礼,即入朝者,王必多为难。王萧墙敝,请垣,许之。则夺郡治及学宫地,以广宫所。为宫重城层台,仿阙下。王攘人妻女至四百余口,夺民庐舍至三千余,诳胁人财至三万余金。昼闭河南府城,大选民间女十二岁以上者七百余,留其姝丽者九十人,不留者令具金赎,厌恶者委投虎圈。事闻,上革王禄三之一,令王坏僭城,归夺女,出群小人付有司。王自如礼部数牒促之。河南守相持牒入,王曰:‘安用牒?是为我障棂,我犹嫌有画。’河南守相乃自召卒堕其僭城。堕未半,持挺者数百人出王宫,逐卒。卒或堕压,多死者。河南人怨王,皆曰伊王反矣。河南佥事林腾蛟具流从都御史尧臣御史鲸以闻,王毒杀之。章下礼部三法司,具言宜如徽王故事,降为庶人,禁锢高墙,削除世封
  58. ^ 《明史》诸王世表三
  59. ^ 《明史》卷一百二十·诸王传五
  60. ^ 《名山藏》·分藩记:“秀怀王见澍,母高淑妃,英宗居南宫时生。以后元年封,成化中之国汝宁。国隘,宦者请迁先师庙广之。王曰迁庙广府,其为避尊乎?使小子之居近学宫,所乐也。”
  61. ^ 61.0 61.1 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弘治四年十月,兴王奏称:臣闻卫辉府地形瘠洼,递年黄河溢,乞照崇吉等王,更改所封地方。乞将湖广安陆州拨赐与臣。况本州旧有梁王等王府基,易改造。孝宗圣旨:安陆州既会议相应地方,准奏迁徙。
  62. ^ 62.0 62.1 《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九,万历十二年五月甲申:大学士申时行等言:潞王藩府地方,臣等传谕礼、工二部尚书陈经邦、杨兆,左都御史赵锦等公同议,拟湖广衡州府为上,河南卫辉府次之。盖衡州府地当南岳,山川凝秀,物产肥饶,民俗淳美,从未曾封建。卫辉府地当要冲,民物蕃盛,风俗淳朴,亦宜建府。计道里则卫辉为近,衡州为远;以地方相较,则卫辉不及衡州为最善。如必求近地,则惟卫辉为宜。有旨:府第于湖广衡州府盖造。已而潞王奏“臣愿就近地,庶几咫尺天颜”,从之
  63. ^ 康熙《汲县志》
  64. ^ 64.0 64.1 清同治《江夏县志》·疆土、古迹
  65. ^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
  66.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〇八
  67. ^ 67.0 67.1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宗藩部,引《辽邸记闻》
  68. ^ 68.0 68.1 《明实录·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三十六
  69. ^ 69.0 69.1 《明实录》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五,弘治四年九月壬寅:命建兴王府于湖广之德安,汝王府于河南之卫辉,益王府于江西之建昌
  70. ^ 《明实录》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六,弘治四年十月丁未:兴王以卫辉瘠洼,河水泛滥,不可立府,请改封于湖广之安陆州。从之
  71. ^ 嘉靖《兴都志·典制一》卷1
  72. ^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
  73. ^ 嘉靖《承天大志》·宫殿纪·龙潜旧邸:“初,献皇帝封国,拟居德安,后请改安陆(今钟祥),弘治四年始建府第,七年献皇帝之国遂定居焉。今上皇帝入继大统,命内臣留守。嘉靖十八年,命有司重加修饰,其制俱视帝都宫阙,凡诸名额皆上所亲定云。龙飞殿即旧承运殿,在郡城正中,后为穿殿,又后为启运殿,殿前为左右廊,又东西各有回廊,正南门曰龙飞,其外左为东顺,右为西顺,又南为丽正门,门之外左为鼓楼,右为钟楼,又南为重明门,是为外朝之制。卿云宫即旧前寝宫,在启运殿之北,前为卿云门,门内东出为日升门,西出为月恒门,后为穿殿。凤翔宫即旧后宫寝宫,在卿云宫之北,后为凤翔门。由凤翔门而北为弘载门,门内东为关睢门,西为麟趾门。周垣之内为六所,六所之外为连房,为盐库等房,是为内宫之制。”
  74. ^ 【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二
  75. ^ 【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二;【明】李逊之《崇祯朝野纪》
  76. ^ 【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七,《嘉兴高氏家传》
  77. ^ 《明史》卷三百零九
  78.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79. ^ 查继佐罪惟录》卷四:已,改乞内封。最苏州,即否杭州。上皆不可,与书曰:“苏圻内地,五弟初封钱塘,皇考以为不可,改开封。建文无道,封其弟允熥为吴王,竟不克享。今建宁、荆州、重庆、东昌皆善地,惟王自择。”权得书,不能无望。出飞旗,命有司治驰道,欲有所之。上大怒。权不自安,屏从兵,从五、六老中官走南昌。回首曰:“谢四兄,弟往南昌觅许旌阳矣。”至则称病,卧城楼不起。上不得已,即藩司为府,改封权南昌,减其护卫、禄米、仪仗之半
  80. ^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宗室:“文皇帝践祚,不欲壮王在外,永乐元年二月改封王于南昌。王亦深自韬晦,所居宫庭无丹彩之饰,覆殿瓴甋不请琉璃,构精庐一区,莳花艺竹鼓琴著书其间。“
  81.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七
  82. ^ [明]陈洪谟《治世余闻》上集卷三
  83. ^ [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五
  84. ^ 王阳明集》卷十七: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宁府宫眷。照得宁王造反,称兵向阙,行委伪官万锐等把守省城,音信不通,本院所行告示,负固不纳,以致讨贼安民之义,俱未知悉。及至统兵攻城,该府官眷,一闻铳炮震响,闭门缢死,烧焚宫室。虽宁王背逆,罪在不赦,而朝廷赌乐仁,何所不至。本院已同宗支,并原任布、按二司,及吉安等府知府等官伍文定等亲赴该府验看,未焚库藏,已封号讫;所据各宫眷身尸,相应埋葬。为此合行案仰布、按二司,即便启知建安王选委各郡王府老成内使火者三四员,会同南昌府二县官,措置棺木,以礼安葬,毋得违错,不便。
  85. ^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零一,正统八年二月庚戌
  86. ^ 崇祯《四川总志》
  87. ^ [明]张瀚《松窗梦语》:“蜀中会城……城中为蜀王府,其富厚甲于诸王,以一省税银皆供蜀府,不输天储也。”
  88. ^ 蜀献王朱椿《献园睿制集》记载的王府建筑有松云轩、翠筠轩、怡澹轩、双致堂、宝贤堂等。蜀定王朱友垓《定园睿制集》提到的王府建筑有松筠轩、竹轩、存耕轩、听松轩、水亭、天香楼、平痍堂、仁济堂、奉欢堂、修史亭、御赐经阁、松溪书舍、竹林书屋等。《惠园睿制集》提到的建筑包括:【堂94处】怀忠堂、崇节堂、葵阳堂、草堂、德寿堂、德政堂、醉经堂、草心堂、绣堂、贞烈堂、一心堂、同爱堂、宝贞堂、厚本堂、复初堂、安止堂、葵忠堂、德星堂、孝友堂、悦亲堂、友爱堂、中正堂、思亲堂、雪堂、勤政堂、忠义堂、永思堂、思慕堂、终慕堂、双寿堂、思本堂、忠节堂、具庆堂、镜堂、永思堂、光霁堂、忠孝堂、思亲堂、同爱堂、慈亲堂、清庆堂、安老堂、寿亲堂、乐全堂、椿谖堂、忠本堂、恩养堂、思慕堂、义和堂、慈节堂、瑞竹堂、思善堂、荣养堂、梦萱堂、养志堂、敬友堂、乐庆堂、世勋堂、侍谖堂、奉亲堂、奉萱堂、爱日堂、同心堂、月堂、存忠堂、全节堂、春晖堂、一乐堂、慈训堂、翕和堂、槐忠堂、归老堂、梦椿堂、世德堂、椿桂堂、为善堂、雪月堂、春融堂、敬爱堂、思孝堂、知止堂、时思堂、世羡堂、留耕堂、薝蔔堂、思政堂、冰玉堂、庆老堂、阅古堂、康寿堂、怀德堂、师古堂、孝友堂、中和堂。【房29处】石山房、石田山房、萝月山房、云月山房,松云书屋、云林书屋、秋声书屋、桂林书屋、云林书屋、鹤林书屋、翠筠书屋、竹屋、桂林书舍、槐阴书舍、桤林书舍、竹溪书舍、溪林书舍、槐阴书舍、涌泉书舍、方塘书舍、竹屋、石屏山房、兰室、虚白室、斗室、虚室、天香室、水木居、水竹居、白云寮。【精舍9处】林泉精舍、云溪精舍、翠屏精舍、水云精舍、松林精舍、碧云精舍、鹫峰精舍、菊松精舍、竹茅精舍。【庵7处】默庵、啖蔗庵、竹石庵、拙庵、卧云庵、芷庵、云鹤庵。【楼阁14座】御书楼、云山楼、西雪楼、卧云楼、环翠楼、水月楼、来青楼、胜景楼、山雨楼、江声月色楼、西楼、藏书阁、秋声阁、溪云阁。【斋48处】静虚斋、正心斋、直义慕亲堂斋、知乐斋、圭斋、思学斋、直斋、思诚斋、静学斋、率性斋、时习斋、种学斋、直内斋、复斋、经训斋、自警斋、友古斋、养心斋、养浩斋、正心斋、恒斋、处敬斋、寻乐斋、心乐斋、尚德斋、守一斋、慎德斋、持敬斋、沉潜斋、静一斋、坦坦斋、渊澄斋、淡泊斋、西斋、默斋、存心斋、养性斋、虚斋、一斋、拙斋、退斋、艮斋、息斋竹、克复斋、敬斋、进德斋、求仁斋、坚白斋、谦牧斋。【丹房2处】菊泉丹房、紫芝丹室。【轩143座】听琴轩、此君轩、葵藿轩、心远轩、素位轩、兰桂轩、琴鹤轩、槐云轩、竹石轩、松鹤轩、兰云轩、野航轩、退轩、宇定轩、枕流轩、听雨轩、蒲轩、兰雪轩、临清轩、问月轩、梧月轩、光霁轩、梧凤轩、玉和轩、菊轩、活水轩、味经轩、挹清轩、芝轩、东轩、梅雪轩、松雪轩、耕读轩、鉴清轩、浴沂轩、宾鹤轩、松桧轩、葵阳轩、竹轩、积翠轩、桂轩、雪意轩、得月轩、友梅轩、古梅轩、松筠轩、梧凤轩、怡云轩、挹秀轩、海月轩、双峰轩、琴松轩、葵轩、梧竹轩、芝兰轩、宾月轩、松月轩、乐寿轩、求益轩、存本轩、觐日轩、橘雪轩、扩趣轩、爱菊轩、菊泉轩、玩易轩、凝清轩、朝阳轩、翠微轩、怡情轩、幽远轩、卧雪轩、听松轩、梅月轩、芦月轩、观澜轩、泉橘轩、友竹轩、乐琴轩、秋月轩、翠景轩、存省轩、远景轩、听雪轩、借竹轩、坚清轩、素轩、竹松轩、愚轩、耕乐轩、友鹤轩、清白轩、野轩、友菊轩、双清轩、静轩、云寓轩、遯耕轩、双桂轩、独松轩、映雪轩、秋素轩、涵清轩、静乐轩、澹然轩、耕读轩、散木轩、篷轩、退逸轩、文会轩、琴月轩、友松轩、南轩、兰菊轩、水壹轩、安静轩、友琴轩、求仁斋、松清轩、秋容轩、守泉轩、菜轩、竹菊轩、翠竹轩、琴书轩、云鹤轩、静寄轩、清轩、东白轩、清趣轩、味菜轩、问奇轩、清碧轩、苍雪轩、芦轩、晚翠轩、宜晚轩、白鸥轩、高士轩、葵心轩、桂月轩、松轩、沾水轩、尚节轩。【亭52座】岁寒亭、草亭、云山亭、松风亭、海亭、漱玉亭、云石亭、来鹤亭、园亭、万玉亭、万松亭、蒲石亭、竹鹤亭、碧波亭、野亭、借鹤亭、冰壶亭、友山亭、宦隐亭、竹鹤亭、雪香亭、太虚亭、心远亭、琴清亭、香远亭、月山亭、静幽亭、山雨亭、秋香亭、晚翠亭、清风亭、桂竹亭、竹蒲亭、晚香亭、水心亭、草玄亭、君子亭、来鸥亭、梅雪亭、春芳亭、悠然亭、春风亭、高逸亭、梦鹤亭、醒心亭、清心亭、咏风亭、来风亭、池草亭、松亭、荷亭、池亭。
  89. ^ 吴伟业《鹿樵纪闻》“献忠屠蜀”条
  90. ^ 《蜀碧》卷二
  91. ^ 《蜀碧》卷三,《明史》卷三百零九
  92. ^ [清]王培笋《听雨楼随笔》
  93. ^ 《大政纪》: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己丑,诏停岷王宫殿工。谕工部曰:“边境土木之工,必度时量力,顺民情而后为之。时可为而财力不足,不为也。财有余而民不欲,不为也。必有其时,有其财,而民乐于趋事,然后为之,则事易举。今云南土旷民稀,军饷转输,民力甚劳苦。若复加兴造之役,非惟时力未可,于民亦有所不欲。岷府姑为棕以居,俟十五年后民富力纾,作之未晚尔。工部遣人驰驿,往谕云南守臣,罢其役。”
  94. ^ 《明史》卷一一九·诸王传四
  95. ^ [明]陈琏《桂林郡志》靖江王府图
  96.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七十
  97. ^ [明]潘恩《懋德堂记》
  98. ^ 明宣宗时汉王朱高煦谋反,遂废亲王入朝之制。明英宗复辟后曾召叔父襄王朱瞻墡入京优礼慰问,之后明朝诸帝即不再有召亲王入朝之例
  99. ^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
  100. ^ 明神宗之子福王朱常洵于万历二十九年16岁时封王,万历三十一年18岁时成婚,但《宝日堂杂钞》所附的万历三十九年正月膳单记录“慈庆宫皇太子、福王、储秀宫瑞王、咸福宫惠王、桂王五处,每处一日蒸点心,三日一进各样乾果、点心、火熏,六日一进面糖、蜜鲜果等。……每日共银一两一钱八分七釐九丝七忽五微,每月共银三十四两四钱二分五釐八毫二丝七忽五微。五分共银一百七十二两一钱二分九釐一毫三丝七忽五微。”可见此时已经封王成婚的福王仍居于京师,而封王未成婚的瑞王、惠王仍居于宫中。
  101. ^ 《明通纪》:“天启五年十二月文书房递出揭帖:奉圣旨。朕弟信王婚礼合用府第,着该衙门上紧修盖,务要如法坚固,毋得渗漏,虚费工程。该衙门知道”;“天启七年二月初二日,信王出府成婚,命在京文武百官俱备朝服,初五日赴府行礼”
  102. ^ 《凤阳新书》载明嘉靖三十六年《尹令再疏》
  103. ^ 《如梦录》周藩纪:“西过门往西……东有马厩,直房东西二库,罪宗所禁之地。”
  104. ^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
  105. ^ 《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P208、209
  106.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八,永乐元年三月己亥:赐书谕晋王济熺曰:前庆成王济炫来朝,见其长成,未谙政务,欲令潞州权住,讲读诗书,操习弓马。近得尔奏谓年少不忍遽离,爱弟之笃,朕甚嘉。然庆成王已冠,内有母之训诲,外有官属辅导,使之涉历,寔维其时。今可令都指挥韦善先往潞州修治居室,令庆成王择日奉母同往。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永乐元年五月癸未:赐书庆成王济炫曰:闻尔已至潞州,可于军民廨舍内择其颇高大者居之。如有损坏,略加修葺而已,切不可兴造,重劳军民。复以书谕平高王济烨、平阳王济璜曰:前命尔兄弟暂居平阳,其卫府官不体朕恤人之意,拆毁旧廨舍盖造王府,假此为名以肆朘剥,而民何以堪之。所谓利归小人,怨萃朝廷。朕方与民休息,下令严禁不许妄役一民。今使朕失信于下。已敕卫府罢工。尔兄弟止于军民公廨暂住,毋别有兴作,军民安然,后朕与尔皆得安也。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十三,永乐三年六月癸酉:赐晋王济熺曰:昨令尔弟庆成王济炫暂居潞州,闻尔不忍其去,甚见同气之情。然吾以其年逾冠,宜令居外涉历,庶几有成。不意济炫至彼,恣纵非为,狥私灭公,违礼坏法。如护卫军人卢官士等为强盗,既不以闻,又不罪之。及朝廷遣人捕之,乃造饰伪词曲掩蔽,岂是臣子之道。今以至亲,姑容之,俾改过自新。且令仍回太原。尔爱弟之心素厚,宜朝夕训戒之,使毋蹈前非,勉于善行,庶几可保富贵。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八,永乐十年五月辛卯:命庆成王济炫居蒲州,拨太原右护卫中所官军随侍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永乐十年七月庚子:庆成王济炫奏蒲州居室弊坏,请居汾州,从之。辛酉:改汾州治为庆成王府。
  107. ^ 《明实录·英宗实录》,正统十二年十二月戊辰:山西汾州奏,州治改为庆成王府,暂就税课局理事。然局房止六间,请迁徙左右居民,展其地为州治。又言岁收粮十余万,皆借贮庙宇中,请以儒学射圃傍隙地为仓。俱从之。
  108. ^ 嘉靖《南阳府志》·官署
  109. ^ 明嘉靖《宁夏新志》卷一
  110. ^ 《弇山堂别集》皇明盛事述一
  111. ^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永乐元年夏四月壬子

参考文献

  • 大明会典
  • 名山藏》,明何乔远
  • 明史·诸王传》,清张廷玉等撰
  • 《明史·地理志》,清张廷玉等撰
  • 《明史·五行志》,清张廷玉等撰
  • 南明史》,钱海岳
  • 《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等著
  • 《桂林靖江王府》,林哲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3393923
  • 《关于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若干问题》,吴宏岐、党安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3)
  • 《明代西安城内皇室宗族府宅相关问题研究》,史红帅、吴宏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
  • 《秦王府北门勘察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门考古队,《考古与文物》2002(2)
  • 《明秦王府建制考暨现状调查》,卢晓明、景慧川
  • 《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史红帅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 978750046651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