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交響曲 (馬勒)
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是古斯塔夫·馬勒完成於1888年至1894年間之交響曲作品。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在一項由《BBC音樂雜誌》組織指揮家作出的評選中,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中排第五位[1]。
背景
此曲以原題為葬禮(Totenfeier)的進行曲作開端,而該部分亦是馬勒本人在1888年間完成,源自史詩式交響詩(由亞當·密茨凱維奇所作)之樂章。1893年,馬勒在葬禮後,加上其他三個樂章[2],成為這首交響曲的前四個樂章。原本他欲加添更多的內容,然而卻毫無靈感。直至1894年,名指揮漢斯·馮·彪羅與世長辭,馬勒去參加他的葬禮。在葬禮期間,他聽到教堂響起的克洛普施托克的讚美詩《復活》(Die Auferstehung),為他創作復活交響曲增添靈感,並為後來之章節附設從克羅普斯托克改編之合唱部分。
馬勒為他告訴一部分友人的樂章設計了敘述的模式。在這模式當中,首段樂章代表一個葬禮而且提出疑問,如「有無死亡後的生活?」;第二樂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樂的時代回想;第三樂章代表完全損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以一首歌為本之第四樂章,表現一個信心的再生—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三樂章及首個疑問的回返之後,表出「實現上帝的愛」與「承認永恆生活」的結束。
首演
- 首三段樂章之世界首演:1895年3月4日,於柏林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
- 全曲之世界首演:1895年12月13日於柏林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 美國首演:1908年12月8日於紐約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 英國首演:1931年4月16日於倫敦由布魯諾·瓦爾特作指揮。
出版
此曲於1897年由費德瑞希·豪夫梅斯達(Friedrich Hofmeister)出版。其後版權轉移到約瑟夫·懷恩伯格(Joseph Weinberger),接著由環球出版接手版權,而環球出版亦於1910年發行第二版。另外兩個環球出版之出版更包括1952年推出之第三版及1970年所推出的注釋版。而作為馬勒協會接管的馬勒交響樂全集注釋版的一部分,卡普蘭基金會(Kaplan Foundation)及環球出版合資經營之機構於2007年發行了另一個第二交響曲的注釋版。
杜弗爾出版社(Dover Publications Inc.)及博浩出版社亦曾推出過該交響曲之早期錄音版本。此外,卡普蘭基金會更推出過該交響曲之傳真編輯與附加資料。
分析
全曲演奏時間約80至90分鐘。
配器
該交響曲採用四管制,且舞臺後還有多位樂手演奏樂器,所需樂隊規模非常龐大。
|
|
|
|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4 *4 =5 *4—10 8 4 1—2tmp+4—2hp (preferably doubled), org—str"[3]。
樂章梗概
此曲最終定作之五個樂章如下:
-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以C小調寫成,為奏鳴曲式,風格與葬禮進行曲類似。
-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一首奧地利的民俗舞蹈蘭德勒舞曲。以降A大調寫成。當中包含兩個主要段落。
-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屬於一首諧謔曲。旋律取自他於1893年創作的聯篇歌曲《少年魔法號角》中的其中一首-《聖安東尼向魚兒佈道》。馬勒將這首歌曲作大幅度的擴展,並加插一些新的樂段。全曲以C小調為基礎。定音鼓先以兩下成四度的音樂動機開始,這四度動機由最強起漸漸收細,再變成低音聲部的節奏動機後,小提琴隨即加入,演奏《聖安東尼向魚兒佈道》的第一旋律。
- 第四樂章
以曙光初現為題之第四樂章,同樣出自《少年魔法號角》中的同名歌曲。由女中音獨唱。本曲有很濃厚的詠嘆調味道,暗淡帶濛矓的氣氛,藉以帶入最後的合唱終樂章。
URLICHT ALTSOLO
|
曙光初現 女中音獨唱
|
- 第五樂章
此最終樂章乃本曲當中最長樂章,歷時半小時。分成兩大部分,第二部份是合唱團唱出『復活』讚美詩為主體,此部份是馬勒作品最優美絕唱之一。在急促的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上行音列帶領下,樂隊先帶回第三樂章的結尾部份,再利用重複及變奏的方法導入新主題。
nach KLOPSTOCKS HYMNE "DIE AUFERSTEHUNG" Chor und Sopran
Alto solo
Sopran solo
Chor und Alt
Sopran und Alto solo
Chor
|
根據克羅普斯托克所撰寫之『復活』讚美詩改編而成 女高音及合唱部分
女中音獨唱
女高音獨唱
女中音及合唱部分
女高音及女中音獨唱
合唱
|
軼事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前非常喜歡該交響曲。
- 由於在最終樂章出現合唱部分,不少人隨即將這交響曲與貝多芬之第九交響曲作比較。此種比較也被最後一段樂章的開首支持,跟貝多芬的交響曲一樣,包含來自最早樂章當中涉及音樂之參考資料。
- 奧托·克倫佩勒曾一反過去使用減慢拍子的作風,作破天荒的79分鐘錄音。倫納德·伯恩斯坦之第二交響曲錄音頗為特別,曾分別作85及93分鐘之錄音。
- 業餘指揮家吉爾伯特·卡普蘭亦曾對該曲作大規模研究,不管該計劃是否極具爭議,他也曾藉此一舉成名。
- 盧西亞諾·貝里奧於1968至69年間所作之《交響詩》,第三樂段中的骨幹部份便是取自交響曲的第三樂章。
- 在低音譜號下方之降B音曾於男低音合唱部分出現過四次。
參考文獻
- ^ Brown, Mark. Beethoven's Eroica voted greatest symphony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6-08-04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英國英語).
- ^ 永恆的音樂家(6)——馬勒,威納爾著,李哲洋譯,大陸書局出版,臺北市,1981。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240. ISBN 0-8108-3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