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腧穴又稱穴位(acupuncture points),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布體表的臟腑經絡循環路線中,對氣血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腧穴在《黃帝內經》中又稱節、會、氣穴、骨空,《針灸甲乙經》稱孔穴,《太平聖惠方》稱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System of main meridians with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經穴是指十二正經任督二脈的腧穴。前者共計309穴,後者共計52穴,兩者合計361穴。

經脈的國際代碼見於世界衛生組織1993年出版的《標準針灸命名法》[1]。 例如,ST36是胃經的第36號穴位——足三里。

十二正經名稱 國際代碼 穴位數 穴位名稱及序號
手太陰肺經 LU 11 1.中府 2.雲門 3.天府 4.俠白 5.尺澤 6.孔最 7.列缺 8.經渠 9.太淵 10.魚際 11.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 LI 20 1.商陽 2.二間 3.三間 4.合谷 5.陽谿 6.偏歷 7.溫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禾髎 20.迎香
足陽明胃經 ST 45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倉 5.大迎 6.頰車 7.下關 8.頭維 9.人迎 10.水突 11.氣舍 12.缺盆 13.氣戶 14.庫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滿 21.梁門 22.關門 23.太乙 24.滑肉門 25.天樞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歸來 30.氣衝 31.髀關 32.伏兔 33.陰市 34.梁丘 35.犢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虛 38.條口 39.下巨虛 40.豐隆 41.解谿 42.衝陽 43.陷谷 44.內庭 45.厲兌
足太陰脾經 SP 21 1.隱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孫 5.商丘 6.三陰交 7.漏谷 8.地機 9.陰陵泉 10.血海 11.箕門 12.衝門 13.府舍 14.腹結 15.大橫 16.腹哀 17.食竇 18.天谿 19.胸鄉 20.周榮 21.大包
手少陰心經 HT 9 1.極泉 2.青靈 3.少海 4.靈道 5.通里 6.陰郄 7.神門 8.少府 9.少衝
手太陽小腸經 SI 19 1.少澤 2.前谷 3.後谿 4.腕骨 5.陽谷 6.養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風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顴髎 19.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 BL 67 1.睛明 2.攢竹 3.眉衝 4.曲差 5.五處 6.承光 7.通天 8.絡卻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風門 13.肺俞 14.厥陰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膽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腎俞 24.氣海俞 25.大腸俞 26.關元俞 27.小腸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環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會陽 36.承扶 37.殷門 38.浮郄 39.委陽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戶 43.膏肓 44.神堂 45.譩譆 46.膈關 47.魂門 48.陽綱 49.意舍 50.胃倉 51.肓門 52.志室 53.胞肓 54.秩邊 55.合陽 56.承筋 57.承山 58.飛揚 59.跗陽 60.崑崙 61.僕參 62.申脈 63.金門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陰
足少陰腎經 KI 27 1.湧泉 2.然谷 3.太谿 4.大鍾 5.水泉 6.照海 7.復溜 8.交信 9.築賓 10.陰谷 11.橫骨 12.大赫 13.氣穴 14.四滿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關 19.陰都 20.腹通谷 21.幽門 22.步廊 23.神封 24.靈墟 25.神藏 26.彧中 27.俞府
手厥陰心包經 PC 9 1.天池 2.天泉 3.曲澤 4.郄門 5.間使 6.內關 7.大陵 8.勞宮 9.中衝
手少陽三焦經 TE 23 1.關衝 2.液門 3.中渚 4.陽池 5.外關 6.支溝 7.會宗 8.三陽絡 9.四瀆 10.天井 11.清冷淵 12.消濼 13.臑會 14.肩髎 15.天髎 16.天牖 17.翳風 18.瘈脈 19.顱息 20.角孫 21.耳門 22.耳和髎 23.絲竹空
足少陽膽經 GB 44 1.童子髎 2.聽會 3.上關(客主人) 4.頷厭 5.懸顱 6.懸釐 7.曲鬢 8.率谷 9.天衝 10.浮白 11.頭竅陰 12.完骨 13.本神 14.陽白 15.頭臨泣 16.目窗 17.正營 18.承靈 19.腦空 20.風池 21.肩井 22.淵腋 23.輒筋 24.日月 25.京門 26.帶脈 27.五樞 28.維道 29.居髎 30.環跳 31.風市 32.中瀆 33.膝陽關 34.陽陵泉 35.陽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陽輔 39.懸鐘 40.丘墟 41.足臨泣 42.地五會 43.俠谿 44.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 LR 14 1.大敦 2.行間 3.太衝 4.中封 5.蠡溝 6.中都 7.膝關 8.曲泉 9.陰包 10.足五里 11.陰廉 12.急脈 13.章門 14.期門

(註:上表中的十二正經與子午流注的順序相同,但起始點有別。)

奇經八脈名稱 國際代碼 穴位數 穴位名稱及序號
督脈 GV 28 1.長強 2.腰俞 3.腰陽關 4.命門 5.懸樞 6.脊中 7.中樞 8.筋縮 9.至陽 10.靈臺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瘂門 16.風府 17.腦戶 18.強間 19.後頂 20.百會 21.前頂 22.顖會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髎 26.水溝(人中) 27.兌端 28.齦交
任脈 CV 24 1.會陰 2.曲骨 3.中極 4.關元 5.石門 6.氣海 7.陰交 8.神闕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闕 15.鳩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宮 20.華蓋 21.璇璣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漿
衝脈 TV 11 借道腎經: KI11.橫骨 KI12.大赫 KI13.氣穴 KI14.四滿 KI15.中注 KI16.肓俞 KI17.商曲 KI18.石關 KI19.陰都 KI20.腹通谷 KI21.幽門
帶脈 BV 5 借道膽經: GB26.帶脈 GB27.五樞 GB28.維道 GB25.京門 GB29.居髎
陰維脈 YinLV 7 借道腎經、脾經、肝經,終於任脈: KI9.築賓 SP13.府舍 SP15.大橫 SP16.腹哀 LR14.期門 CV22.天突 CV23.廉泉
陽維脈 YangLV 12 借道膀胱經、小腸經、三焦經,復回膽經,終於督脈: BL63.金門 SI10.臑俞 TE15.天髎 GB21.肩井 GB13.本神 GB14.陽白 GB15.頭臨泣 GB17.正營 GB19.腦空 GB20.風池 GV16.風府 GV15.啞門
陰蹻脈 YinHV 4 借道腎經、膀胱經: KI2.然谷 KI6.照海 KI8.交信 BL1.睛明
陽蹻脈 YangHV 11 借道膀胱經、膽經、大腸經、小腸經、胃經,復回膀胱經: BL62.申脈 BL61.僕參 BL59.附陽 GB29.居髎 LI15.肩髃 LI16.巨骨 SI10.臑俞 ST4.地倉 ST3.巨髎 ST1.承泣 BL1.睛明

臨床常用穴

臨床常用穴為中醫師臨床常用之穴道,其配穴多有理論指導,也有一部分是經驗效穴。

  1. 特定穴
  2. 五輸穴:為井、滎、輸、經、合五類腧穴的簡稱,多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
    1. 井穴少商 商陽 厲兌 隱白 少衝 少澤 至陰 湧泉 中衝 關衝 足竅陰 大敦
    2. 滎穴魚際 二間 內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然古 勞宮 液門 俠谿 行間
    3. 輸穴太淵 三間 陷谷 太白 神門 後谿 束骨 太谿 大陵 中渚 足臨泣 太衝
    4. 經穴經渠 陽谿 解谿 商丘 靈道 陽谷 崑崙 復溜 間使 支溝 陽輔 中封
    5. 合穴尺澤 曲池 足三里 陰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陰谷 曲澤 天井 陽陵泉 曲泉
  3. 原穴:臟腑原氣輸注經過留止的部位。太淵 合谷 衝陽 太白 神門 腕骨 京骨 太谿 大陵 陽池穴 丘墟 太衝
  4. 絡穴絡脈由經脈別出的腧穴,也是表裡兩經聯絡之處。列缺 偏歷 豐隆 公孫 通里 支正 飛揚 大鍾 內關 外關 光明 蠡溝 鳩尾 長強 大包
  5. 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厥陰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膽俞 膀胱俞 三焦俞 胃俞
  6. 募穴:為五臟六腑之氣匯集在胸腹部的腧穴。中府 巨闕 章門 期門 中脘 天樞 關元 日月 京門 中極 石門 膻中
  7. 郄穴:為經脈之氣深聚的腧穴。孔最 溫溜 梁丘 地機 陰郄 養老 金門 水泉 郄門 會宗 外丘 中都 附陽 交信 陽交 築賓
  8. 下合穴:為六腑經脈合於下肢三陽經的六個腧穴。上巨虛 足三里 下巨虛 委中 委陽 陽陵泉
  9. 八會穴:為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之氣聚會的八個穴道。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
  10. 八脈交會穴:又稱八脈八法穴。根據腧穴的主治特點,在四肢部有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公孫 內關 足臨泣 外關 後谿 申脈 列缺 照海
  11. 交會穴:為兩經或兩經以上經脈交叉、會合部位的腧穴。三陰交
  12. 三才穴:天─百會,人─璇璣,地─湧泉
  13. 三部穴:上─大包。中─天樞,地─地機
  14. 四總穴足三里 委中 列缺 合谷
  15. 四關穴:左右合谷 左右太衝
  16. 四彎穴:左右曲澤 左右委中
  17. 五柱穴巨闕 中脘 下脘 左右梁門
  18. 十總穴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求 腰背委中求 內關心胸胃 脅肋尋支溝 婦科三陰交 安胎公孫求 外傷陽陵泉 阿是不可缺
  19. 回陽九針穴郄門 勞宮 三陰交 湧泉 太谿 中脘 環跳 足三里 合谷
  20.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足三里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衝崑崙環跳陽陵泉通里列缺
  21. 孫真人十三鬼穴:一針鬼宮,次針鬼信,三針鬼壘,四針鬼心,五針鬼路,六針鬼枕,七針鬼牀,八針鬼市,九針鬼窟,十針鬼堂,十一鬼藏,十二鬼臣,十三鬼封

其他理論

  1. 董氏奇穴
  2. 經外奇穴
  3. 頭針穴位
  4. 耳針穴位

外部連結

  1. ^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HO. 1993.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2nd ed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Februar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