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

河南省平頂山市轄下的縣

郟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平頂山市下轄的一個。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1萬人,縣人民政府駐龍山街道行政路。

郟縣
飛機上俯瞰郟縣縣城
郟縣文廟大成殿

郟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33°58′22″N 113°13′11″E / 33.9729°N 113.21986°E / 33.9729; 113.2198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河南省平頂山市
政府駐地龍山街道
下級行政區
15
政府
 • 縣委書記王景育
 • 縣長李紅民
人口2020年[1]
 • 常住506,377人
 • 城鎮197,410人
語言
 • 母語方言中原官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電話區號375
車輛號牌豫D
行政區劃代碼410425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國內生產毛額(2022)¥232.61億
人均¥46,146
毗鄰汝州市禹州市襄城縣衛東區寶豐縣
網站郟縣人民政府

歷史

歷史沿革

郟縣縣境在春秋時期曾屬鄭國,在此置郟邑,後為楚國據有。戰國時期韓國地。秦朝時初置郟縣,屬潁川郡西漢承秦制,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時郟縣建制撤銷。三國時該地屬曹魏,復置郟縣,仍屬豫州潁川郡。西晉改屬襄城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東晉後秦等政權所占據。南北朝時初屬北魏,先後改縣名為郟城(屬南陽郡)、龍山(屬襄城郡)。後屬東魏,置順陽郡,為郡治所在地,至北周時期,一度曾改置輔城郡。初郡廢,改龍山縣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縣名為輔城,大業初年復為輔城縣,屬襄城郡。唐朝以郟縣建制屬汝州北宋初仍屬汝州,崇寧四年(1105年)改屬潁昌府,歸京西北路轄治。金朝復改為郟城縣,屬汝州,歸南京路管轄。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廢除郟城縣,併入梁縣,後恢復該縣建制,稱郟縣,歸南陽府汝州管轄。明朝仍稱郟縣,屬汝州直隸州。清承明制,政區建制不變,屬南汝光道[2]

中華民國時期,1914年將郟縣劃歸河洛道管轄,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郟縣先後屬許昌專區、許昌地區管轄。1986年1月,郟縣劃歸平頂山市管轄至今[2]

歷史事件

1955年,毛澤東為郟縣大李莊鄉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可為的」,開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該鄉後來更名為廣闊天地鄉

自然地理

郟縣地處外方山前傾斜平原區,北汝河谷地東端。全縣地勢起伏呈馬鞍狀,西北及東南部地勢較高,中部地勢較低。其中西北部為箕山低中山丘陵區,海拔150-791米,全縣地勢最高處即位於最高點此區域郟縣、汝州、禹州三地交界處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東南部為外方山余脈,主要由低山組成,海拔110-420米。中部為北汝河沖積平原,海拔86-160米。全縣山地面積占18.3%,丘陵面積占35.1%,平原面積占46.6%。北汝河是境內最大河流,過境長48公里,在境內有12條支流,流域面積98平方公里[3]

行政區劃

郟縣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8個、4個、1個民族鄉[4]

龍山街道、​東城街道、​冢頭鎮、​安良鎮、​堂街鎮、​薛店鎮、​長橋鎮、​茨芭鎮、​黃道鎮、​李口鎮、​王集鄉、​姚莊回族鄉、​白廟鄉、​廣闊天地鄉渣園鄉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郟縣常住人口506377人。[5]

交通

  鄭欒高速從郟縣東部過境,為郟縣主要的聯外高速公路。此外,郟縣主要的公路幹線還有  344國道。2019年通車的 鄭渝高速鐵路經過郟縣,在縣城東南設郟縣站

經濟

2022年,郟縣生產總值為人民幣232.6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6,146元,在河南省各縣級行政區(不含市轄區)中分別排第78位和第63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分別為26.52億元、101.97億元和104.12億元[6]

郟縣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高產鞏固縣,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為主,常年糧食總產量在30萬噸以上。郟縣是烤煙的重要產區之一,煙葉常年種植面積7萬畝以上。郟縣紅牛是全國八大良種黃牛之一,常年存欄量6萬頭左右[3]。郟縣是全國最大的鑄鐵鍋生產基地和聚散地,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五金製品協會授予「中國鑄鐵鍋之都」稱號。郟縣鑄鐵鍋年產量7000萬口,占全國的2/3以上。2021年,「郟縣鐵鍋鑄造技藝」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7]

文化

郟縣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郟縣紅牛之鄉、中國鑄鐵鍋之鄉、中國美食之鄉、中國詩歌之鄉等稱號。

文物古蹟

 
郟縣山陝會館

郟縣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處,其中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

  • 三蘇祠和墓:位於茨芭鎮,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墓冢和紀念祠。
  • 郟縣文廟:位於郟縣老城南街中段東側,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在原址上復擴建為官方文廟,後歷經擴建,現存建築22棟71間,被稱為全國保存最好的縣級文廟。
  • 臨灃寨:位於堂街鎮轄區,創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紅石築寨,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寨牆平面呈橢圓形,周長1100米,高6.6米,上有哨樓五座,垛子800個。寨西北、西南、東南分別設「臨灃」、「來曛」、「溥濱」三門。寨外有13米寬的護寨河繞寨一周。臨灃寨內現有明清建築100餘棟、400多間,屬典型的中原民居風格[8]
  • 郟縣山陝會館: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山西陝西二省客商捐資興建,為山陝客商往來的驛站和洽談生意、迎賓宴客、聯絡交流的商會場所。現存照壁、戲樓、鐘樓、鼓樓、東西廊房、正殿、後殿等古建築,保存完好。

其他景點

  • 中頂蓮花山是道教名山,天下三頂之一。

特色飲食

郟縣本地飲食號稱有「六絕」:豆腐菜、燉三寶、茶水餄餎、燒雞、紅牛肉[9]。豆腐菜源於郟縣薛店鎮,全稱為豆腐粉條菜。豆腐菜的湯是由山羊羊骨、大骨等為原料熬製,原料包括切成絲的炸豆腐和紅薯粉粉條,輔以茴香、八角、辣椒、胡椒、枸杞、肉桂等三十餘種佐料[10]。郟縣餄餎原以蕎麥麵,高粱面為主要原料,現今大部分以小麥麵為主。佐料有黨參、首烏、當歸、枸杞等16種中草藥,並以辣椒油為調料,配以熟羊肉、蔥花等熬製的羊肉湯,形成郟縣特色的滋補餄餎[11]

歷史名人

歷史上出生於郟縣的著名人物有西漢武將韓千秋韓延年父子,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中的銚期臧宮唐朝官員孫處約和武將馬燧元朝官員迺賢月魯不花明朝學者李希顏和官員王尚絅清朝學者仝軌等。現當代較著名的郟縣人還包括創造「速成識字法」的祁建華、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馮嶺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張國棟等人[12]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2.0 2.1 河南省志 区域建置志.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11. ISBN 9787555406563. 
  3. ^ 3.0 3.1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委會. 河南省志 市地县概况.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08. ISBN 9787555405665. 
  4. ^ 2023年郏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5. ^ 中國: 河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08]. 
  6. ^ 河南省統計局. 河南统计年鉴2023.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7. ^ 程明輝; 王玉興. 河南郏县:一口铁锅撑起七成国人厨房. 人民網. 2023-06-15 [2024-09-03]. 
  8. ^ 鄭東軍; 呂軍輝. 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探微. 中原文物: 80–84. doi:10.3969/j.issn.1003-1731.2006.05.013. 
  9. ^ 看“晒秋”品“六绝” 平顶山市郏县开启精彩活动“大串烧”. 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2020-09-17 [2024-09-03]. 
  10. ^ 郏县豆腐菜. 央廣網. 2015-01-12 [2024-09-03]. 
  11. ^ 饸烙面制作技艺(郏县). 平頂山市人民政府. [2024-09-03]. 
  12. ^ 著名人物. 郟縣人民政府. [2024-09-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