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

中山東省下轄的地級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和區域中心城市

青島市,簡稱,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參5],山東省最大城市,中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參6]山東半島城市群青島都市圈中心城市,青島經濟發達,在北方城市中,經濟總量僅次於2個直轄市(2020年數據)[參7]。市人民政府駐市南區香港中路11號

青島市
地級市
青島市風光,從左上至右下為:
青島天際線、五四廣場「五月的風」雕塑、聖彌愛爾大教堂
棧橋青島電視塔嶗山太平宮道觀、青島站
青島市在山東省的地理位置
青島市在山東省的地理位置
坐標:36°5′N 120°20′E / 36.083°N 120.333°E / 36.083; 120.333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省
設立1891年6月14日[參1]
語源青島:前海島嶼
膠澳:膠州灣舊稱
政府駐地市南區
下級行政區7個市轄區
3個縣級市
政府
 • 市委書記曾贊榮
 • 人大常委會主任王魯明
 • 市長趙豪志
 • 政協主席孟慶斌
面積
 • 陸地11,293 平方公里(4,360 平方英里)
 • 水域12,240 平方公里(4,730 平方英里)
 • 市區5,226 平方公里(2,018 平方英里)
 • 建成區(2020)758.2 平方公里(292.7 平方英里)
尺寸
 • 長度171 公里(106 英里)
 • 寬度134 公里(83 英里)
最高海拔1,132.7 公尺(3,716.2 英尺)
最低海拔0 公尺(0 英尺)
人口(2022)
 • 常住1,034.21萬人
 • 市區(2020[參3]601萬人
語言
 • 官方語言普通話
 • 方言膠遼官話青島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66000
電話區號532
ISO 3166碼CN-3702
車輛號牌魯B、魯U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周氏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柯本
年均溫13.9 ℃
年降水431.9毫米
年日照2 306小時
行政區劃代碼3702
舊稱膠澳(代稱)
城市定位區域中心城市
國內生產毛額(2022)¥14,920.75億
人均¥140358
22,243美元(匯率)
HDI(2016)0.801 極高 [參4]
網站青島政務網
市象徵
耐冬月季
雪松
青島市
楷書漢字「青島」(上簡下繁)
漢語名稱
正體字 青島
簡化字 青岛
漢語拼音 Qīngdǎo 發音
郵政式拼音 Tsingtao
字面意思青蔥的島嶼
德語名稱
德語Tsingtau

青島位於中國海岸線的北部、膠東半島南側,西接廣闊腹地,近代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視。繼而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建設港口鐵路,青島遂因「一港一路」而興,進而成為德日在華商貿的中樞[參8]。近代青島,在德租時期完成從偏遠漁村到商貿城市的演變;日據時期又興起以紡織為首的製造業,轉型為工商業城市,城市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伴隨城市發展興起的交通建築通信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在中國乃至亞洲占據重要地位[參9]。青島以港口城市構建發展模式,西化從建置初一直持續半個世紀,因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青島與洋文化交融,同時在作為文化依託的高校人才因在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政策調整外遷流失及其他各種人為因素的作用後,青島一度淪為「文化沙漠」;進入21世紀後,青島作為海洋城市,航運與經濟共同推動下,適合引進高校人才,注重發展文化產業,致力於營造出「文化綠洲」的環境;相反地,對外的歷史也造成使青島都市文化擁有大量的外來人口和較高的開放度,居民具備對國外的思想、社會制度和現代化有着較高的認同感等等積極因子[參10][參11]

青島重要性持續提高,現為中國沿海中心城市,國際性度假旅遊城市、對外港口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東北亞國際航運物流中心、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濱海度假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宜居城市;國家海洋經濟示範區(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沿黃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城市[參12]以及中國海洋科研及其產業開發中心城市,重要的現代化製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青島擁有國際性海港和區域性樞紐空港,是21個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參13]和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參14]之一,同時也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2017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青島入選「世界電影之都」創意城市 [參15]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山東海事局等單位的總部均設於青島。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殘奧會和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分賽場設於青島,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2015年世界休閒體育大會於青島舉辦,2018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年度峰會於青島召開。

市名

出處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小青島
 
青島啤酒以「Tsingtao」作為品牌

青島市的專名「青島」本指城區前海一海灣內的一座小島,因島上綠樹成蔭,終年鬱鬱蔥蔥而得名「青島」。[參16][註1]「青島」之名原指即墨以東海域的三平島,前海海灣內之小島於清初各地方文獻中被稱為「小青島」,這座小島於乾隆年間又改稱青島[參17]。青島所在的海灣因島得名青島灣,由此入海的一條小河也被稱為青島河。青島河口於萬曆年間建港,稱青島口;河兩岸的兩個村落分別得名上青島村和下青島村[參18];河源頭的一座山於1923年也被定名為青島山[參19]

變遷

 
印有「Tsingtau」的明信片

1897年德國租借膠州灣[註2]地區之前,今青島市市轄區範圍的建制為即墨縣仁化鄉和里仁鄉。1898年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簽訂後,今膠州灣的舊稱「膠澳」成為此片區域的代名詞。德國將該一級行政區建制的租借地命名為「膠州德租界(Kiautschou, Deutsches Pachtgebiet,即膠州灣租借地)」,要塞防線內界規劃建設四個區域,即青島 (Tsingtau)、大鮑島 (Tapautau)、台西鎮 (Taihsitschen) 和台東鎮 (Taitungtschen),首府(Gouvernements,近代譯為「總督府」)官邸置於青島。日本取代德國第一次占領統治租借地後,原地沿用前名,並另建部分城區。1922年,中華民國收回租借地,設立中央直轄的膠澳商埠。1929年,國民政府接收膠澳商埠,成立青島特別市,至此「青島」一詞正式成為這座城市的專名並沿用至今[參20]

西文名稱

清末時期至民國初年,青島的西文名曾用過德語的「Tsingtau」、郵政式拼音的「Tsingtao」和威妥瑪式拼音的「Chingtao」等。「Tsingtao」作為青島的通用西文名使用最多,見證了近代青島的歷史變遷。聯合國於1977年正式改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大陸地名;1987年,中國國家三部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式」等舊拼法和外文,使漢語拼音「Qingdao」(或帶調號)成為「青島」市名唯一的合法拼法。而「Tsingtao」僅用作青島啤酒的品牌,或在歷史、藝術等領域及非正式場合使用[參21]

歷史

古代

今青島市所在地區在舊石器時代為溫帶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參22]。在新石器時代東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從事農耕生產活動,進而發展出狩獵、畜牧及海洋捕撈,創造豐富多彩的大汶口、龍山[註3]和岳石文化[註4]夏朝時,此地居民多為萊夷商朝時,系萊國領地;西周時期,分屬萊、夷、莒、介等封國。春秋初期,系介、夷、萊等屬地。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青島市多歸於齊國。齊國為防備外國侵犯,在其南部邊境修築千里長城,遺址今日尚存[參23]戰國時期,即墨成為齊國五都之一[參24]琅琊[註5]是重要海港城邑,並以製陶聞名[參25];前476年,齊吳兩國在琅琊海域發生中國史上首次海戰[參26]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東渡朝鮮半島日本[參27]。曾為膠東王劉徹在接掌皇帝職務後,多次巡幸琅琊、不其,今城陽區),亦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參28]。前70年,河南郡以東49郡國發生大地震,死6,000餘人[參29]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漢行宮宗廟港口全部毀壞;自此,琅琊衰敗,郡治外遷[參30]

公元623年,膠西縣併入高密縣,置板橋鎮,該鎮商船往來頻繁,有着與東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廣泛貿易,成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對高麗用兵的軍需轉運站,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政權更替頻繁,板橋鎮及其周邊地區趨於蕭條;宋朝時,經濟又繁榮起來,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後因宋遼對峙,登州、萊州港封閉,板橋鎮成為北方唯一海上對外聯繫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臨海軍設置於此;板橋鎮在對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惡,板橋鎮的貿易受到威脅,經濟趨弱;1142年,宋金協定設置海上貿易唯一的膠西榷場以互市互易,其下設置板橋鎮、張倉鎮等分榷場[參31]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膠萊運河,歷時2年修通了這條世界最早的地峽運河[參32]。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置膠州平度州。1372年,為防禦倭寇,在今靈山灣畔設立靈山衛,轄膠州所、夏河寨所、靈山衛本所;1374年,衛所官兵擊退倭寇並追至琉球,有力打擊了外來侵擾[參33]。明建文四年(1402年),鰲山衛在今即墨東部沿海設立,轄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膠萊運河,並開鑿馬濠運河,縮短了航程700餘里,促進了航運和商貿發展[參34]。1734至1735年,靈山衛和鰲山衛被裁撤,但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為清軍駐泊之地。[參35]

近代

1859年,塔埠頭和金家口設立厘稅局,在青島口和女姑口設立分局,兼管膠州灣一帶的港口貿易及徵稅事務。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起來。[參36]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欲占膠州灣,清政府急令口岸戒嚴調兵200人駐防青島口,事後隨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州設防,修建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即今日前海棧橋的前身;當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諭,批准膠州設防,後被確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次年,登州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參37]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總兵率部趕赴遼東參戰,膠澳防務停滯[參38]。次年末,總兵回防膠澳,繼續修建防務工程,並修通至膠州的大路,青島口發展成為港口重鎮和海防要地。[參39]

1896年,俄國太平洋艦隊藉口越冬,駐泊膠州灣,試圖建立海軍基地,終未果;同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被拒[參40]。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出兵在青島灣登陸,並將其占領[參41]。1898年3月6日,中德兩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及其周邊地區99年,建自由港、築山東鐵路,此舉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開創了先例[參42]。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參43]。政府高價收購併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城市規劃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參44]

青島海濱全景(1909年)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貴族、舊臣高官遷居青島,在此策劃並實施癸丑復辟丁巳復辟,但均遭失敗[參45]。1914年夏,日英聯軍對德國宣戰,德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於是,聯軍乘勢發起青島戰役,於11月7日攻占膠州灣租借地,其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進行軍事統治[參46],其勢力範圍承襲原租借條約規定的德租境域,11月26日設置隸屬於天皇的守備軍司令部[參47]。數萬日本人移民青島,並進行包括九大紗廠在內的投資,青島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參48]。1919年1月,巴黎和會承認日本在膠州灣地區的權益,引發五四運動,學生要求「還我青島」[參49]

 
日據時期青島風光概覽圖

1922年2月4日的華盛頓會議上中日兩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語山東懸案解決に関する条約[參50];同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收回膠澳租借地,設立中央政府直轄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下轄膠澳商埠局),隨後頒布《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擬成立青島特別市,使青島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設市的城市,但由於軍閥混戰和高層意見不一導致自治令延遲公布[參51]。1925年7月,山東軍閥張宗昌擅自將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撤銷,改由山東公署管轄膠澳商埠局[參51]

192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青島接收專員公署接管膠澳商埠;7月2日,青島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轄,成為抗戰以前中華民國的五個院轄市之一[參51]。1930年,青島特別市依據國民政府5月新修訂頒布的《市組織法》改稱青島市,建制不變。

中華民國時期的青島市
青島市的境域變遷(1898-2012)示意動畫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縣路事件為由第二次侵占青島市,成立青島市治安維持會,轄於日本軍政府扶持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隨後於1939年1月設立青島特別市公署[參52]。1939年6月,為實施「大青島市都市計劃」,將山東省即墨縣、膠縣改設為青島市即墨區和膠州區,1940年統計的青島市陸域面積達到6,052.39平方千米[參53]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恢復之前的境域[參53]。1946年,全市劃分為台東台西市南市北4個區和四滄李村、嶗東、嶗西、夏莊、浮山、陰島、薛家島等8個鄉區[參53]。1947年4月,中央海軍訓練團改設青島海軍軍官學校[參54],青島成為中華民國海軍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陸海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因山東省省會濟南市1948年9月被解放軍占領,山東省政府1949年3月經由上海遷播寄置於青島[參55];6月,受國共內戰形勢影響,中華民國政府第11綏靖區部隊奉命撤離青島[參56]

當代

 
美國NASA衛星MODIS儀器拍攝的青島地區影像對比圖,圖中可見棕色區域(城市建成區)在不斷擴大,其中西海岸黃島薛家島海岸線變化尤為顯著
 
2011年國際空間站所拍攝青島市區夜景
 
2018年歐洲空間局哨兵2號衛星拍攝的青島市區及沿岸島嶼全域影像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青島市區[參57],青島市成為山東省省轄市,郊區、屬縣悉數被劃出,境域大幅縮小至200餘平方千米[參58]。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青島開展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派出志願赴朝醫療隊、慰問團開赴前線服務,市民集資捐獻飛機大炮,捐獻物資款項處於全國前列[參59]。1950年代中後期,中央決定重建教育體系,期間青島沒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劃歸山東省管理後被撤併或外遷,給青島的教育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參60]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島市有大量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或前往邊疆,截至1981年,人數約12萬[參61]

1978年12月23日,即墨縣膠縣膠南縣復歸青島市管轄[參62]

1983年8月30日,平度縣萊西縣劃歸青島市[參63]

1984年改革開放伊始,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開始恢復發展[參64]

1985年,為解決青島市自1970年代起發生的嚴重供水危機[參65]引黃濟青工程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工程翌年開工,1989年的通水使青島市結束居民限時限量供水、工農業停產或半停產的歷史[參66]

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批准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參67]

1990年12月,原市郊6縣全部撤縣設市(區),青島成為全國第一個兩級市城市群。[參68]

1992年,市政府決定開發建設市區東部[參69],市級行政中心隨即於1994年東遷[參70]

1994年2月,青島市被列為副省級城市[參71]

2001年3月,青島市政府決定經濟重心向西海岸(黃島)轉移[參72]

2007年11月,青島市正式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構想,將青島與膠州灣打造成「環灣都市」,以利於推動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參73]

2008年8月和9月,青島作為北京的夥伴城市,舉辦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帆船比賽[參74]

2009年4月23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閱兵在黃海青島浮山灣海域舉行[參75]。同年9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會員大會原則決定青島舉辦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11月,青島簽訂《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權確認書》,世園會的承辦工作正式啟動[參76]。11月30日,青島地鐵奠基,青島籌劃了22年的地鐵計劃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參77]

2010年7月1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與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簽署《關於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雙方確定支持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合作建立中德生態園[參78]

2011年6月30日,青島膠州灣大橋青島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結束膠州灣兩岸「青黃不接」的歷史[參79]

2012年3月17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在青島奠基[參80],闊別54年後終將於2016年再度在青島辦學[參81]

2012年12月1日,青島市作出重大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市北區、四方區,設立新市北區,以原市北區、四方區行政區域為新市北區行政區域;撤銷黃島區、膠南市,設立新黃島區,以原黃島區、膠南市行政區域為新黃島區行政區域[參82]

2013年11月22日,青島發生輸油管線爆燃事故,中國國務院調查組認定為嚴重責任事故,已控制中石化系統7人,全案名為「山東省青島市『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這發生在青島黃島區的一起中國石化公司輸油管道泄露、起火及爆燃的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事故三天後,國務院授權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七個國家與省級部分成立事故調查組,至翌年1月10日公布調查報告與懲處與問責詳情[參83]

2014年6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在黃島區設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參84]。截至同年10月底,已有包括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基地、惠普大數據中心等在內的共408個項目(總投資達到3,908.3億元)落戶西海岸新區[參85]

2018年6月9日-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市奧帆基地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共有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夥伴國參加。這是上合組織擴員後的首次峰會[參86],亦是上海合作組織首次在青島舉辦峰會。

2019年4月23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在青島舉行[參87]

政法

行政區劃

青島市現轄7個市轄區和3個縣級市,下轄108個街道(含合署辦公的街道)和36個,細分為1175個居委會(社區)和896個村委會[參88]根據《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青島市中心城區面積為1408平方千米,包含膠州灣東岸及北岸的所有市轄區以及膠州灣西岸的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參89]

名稱 代碼 行政中心
駐地
下轄
街道/鎮數
面積[註6]
(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註7]
(萬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圖
市南區 370202 香港中路街道 11 / 00 32.21 48.66 15108
市北區 370203 敦化路街道 22 / 00 65.85 109.69 16657
黃島區 370211 長江路街道 14 / 08 2128.31 190.36 894
嶗山區 370212 金家嶺街道 5 / 00 395.79 50.24 1269
李滄區 370213 李村街道 11 / 00 99.10 73.73 7440
城陽區 370214 城陽街道 8 / 00 583.68 110.69 1901
即墨區 370215 通濟街道 11 / 04 1920.90 133.61 696
區小計 82 / 12 5225.84 717.25 1373
膠州市 370281 三里河街道 8 / 04 1323.65 98.78 746
平度市 370283 鳳台街道 5 / 12 3175.65 119.13 375
萊西市 370285 水集街道 3 / 08 1568.22 72.01 459
市小計 16 / 24 6067.52 289.93 478
總計 98 / 36 11293.36 1007.17 892

黨政機構

青島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青島市委員會
 
青島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青島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青島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曾贊榮 王魯明[參90] 趙豪志[參91] 孟慶斌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湖南省邵東市 山東省海陽市 山東省東明縣 山東省濟南市
出生日期 1969年8月(55歲) 1961年11月(63歲) 1965年5月(59歲) 1968年2月(56歲)
就任日期 2023年12月 2021年1月 2021年1月 2024年1月

中國共產黨是青島市唯一的執政黨,設有其地方組織——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青島市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向其負責並報告工作,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方針、指示和市黨代會的決議,領導青島市的工作,現任市委書記曾贊榮青島市人民政府是青島市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和市級國家行政機關,現任市長趙豪志。2021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政府透明度報告》顯示,青島市人民政府透明度為百分制84.82分,居較大的市第3位[參92]。青島市的政治體制與中國大陸各副省級政府基本相同,作為山東省的一個省轄市,青島市市委、市政府等機構受山東省委、省政府等機構的領導。

青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市人大的常設機關,現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為王魯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島市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青島的地方組織,是愛國統一戰線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地方重要機構,現市政協主席為孟慶斌中國共產黨青島市紀律檢查委員會青島市監察委員會合署辦公,是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責的機關,現任市紀委書記兼市監察委員會主任為馬立新

青島市主要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有,民革青島市委、民盟青島市委、民建青島市委、民進青島市委、農工黨青島市委、致公黨青島市委、九三學社青島市委、青島市工商聯、青島市總工會共青團青島市委、青島市婦聯

法制機構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是青島市的國家審判機關,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在青島市行使審判權,其審判業務歸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監督指導,對青島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工作,現任院長為張正智

青島市人民檢察院是青島市保證憲法法律統一實施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在青島市行使檢察權,其檢察工作歸山東省人民檢察院領導,對青島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工作,現任檢察長為段連才

青島海事法院是國家海事專門審判機關,為首批設立的全國六個海事法院之一,管轄山東沿海海岸及其延伸海域、海島山東半島沿海所有港口,專門受理一審海事海商和海事行政案件,與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同級,其上訴審法院為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現任院長為吳錦標

另外,青島市人民政府下設的市司法局、公安局、監察局和法制辦公室為市政府主管司法行政、維護公共安全、紀檢監察和法制事務的工作部門。

地方立法

1986年12月,國家決定在青島等當時的8個計劃單列市中進行法制建設試點工作,至此青島市開始享有地方立法權。青島市人大常委會發布《關於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的規定》,對青島市地方性立法的制定範圍、起草,議案的提出和審議,地方性法規的通過和公布等做出具體的規定。青島市的地方立法由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經報送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市人大常委會在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同時,還需清理過去發布的地方性法規,及時修改或廢除一些與上位法相違背和已經不再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法規。

地理

 
白堊紀恐龍青島龍

位置範圍

青島市位於太平洋黃海西岸,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地域範圍為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之間,東經120°經線穿過膠州灣西岸轄區,全部處於國際時區東八區內。全市陸域面積約為11 282 km²,海域面積約為12,240 km²[參93]。與青島市陸上相鄰的皆為山東省轄市:東北部毗鄰煙臺市、西部緊靠濰坊市、西南部連接日照市;海上南隔海州灣江蘇省連雲港市相對。

地質構造

青島市地處「中朝准地台(華北地台)[註8]」-「膠遼隆起區(魯東地盾)[註9]」-「膠北台拱、膠萊坳陷和膠南隆起[註10]」的鄰接部,位於沂沭和響水口-千里岩深斷裂帶之間。本單元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噴出岩層發育充分,出露廣泛。地質演化最劇烈的時期為中生代燕山晚期,斷裂、岩漿活動劇烈;新生代時期的構造活動與晚中生代相似,但活動的強度相對減弱。火成岩主要是元古宙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嶗山式花崗岩,市中心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本單元區以斷裂構造為主,古近紀以來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參94][參95]

地形與地貌

青島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隆起、中部低平,呈凹字形。山地約占總面積的15.5 %(主城區共有37個自然山地,占地約39 km²),丘陵占25.1 %,平原占37.7 %,窪地占21.7 %。分出明顯的3個地形區:南部剝蝕中低山丘陵區[註11]、北部剝蝕低山丘陵區和中部膠萊平原區。這3個地形區基本與3個地質三級構造單元相對應。[參96]

氣候

青島市
氣候圖表
 
 
11
 
 
3
−3
 
 
12
 
 
5
−2
 
 
21
 
 
9
2
 
 
35
 
 
15
8
 
 
55
 
 
20
13
 
 
84
 
 
24
18
 
 
142
 
 
27
22
 
 
151
 
 
28
23
 
 
63
 
 
25
19
 
 
48
 
 
20
13
 
 
28
 
 
12
6
 
 
12
 
 
6
−1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英制單位換算
 
 
0.4
 
 
37
26
 
 
0.5
 
 
40
29
 
 
0.8
 
 
48
36
 
 
1.4
 
 
59
46
 
 
2.2
 
 
69
56
 
 
3.3
 
 
75
64
 
 
5.6
 
 
81
72
 
 
5.9
 
 
83
73
 
 
2.5
 
 
78
66
 
 
1.9
 
 
68
56
 
 
1.1
 
 
54
43
 
 
0.5
 
 
42
31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青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受季風影響,處於副熱帶濕潤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的過渡狀態,但前者更顯著。冬季乾冷多風,夏季濕熱但罕見酷暑。由於是臨海半島,春季比中國同緯度內陸地區晚一個月。年日較差英語Diur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只有6.3 °C,秋季比中國同緯度內陸更溫和。[參97]

青島市處於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市區氣候的基本特點是「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而四季特徵是「春遲、夏涼、秋爽、冬長」。氣溫年較差小,極端溫度和緩。夏半年,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帶來大量暖濕空氣,造成青島雨熱同季,氣候濕熱而多雨,呈現為海洋性氣候特點;冬半年,季風自歐亞大陸吹來,青島在冷高壓氣團控制之下,氣候乾燥、溫度偏低,顯示出大陸性氣候特點。海洋對青島氣候的調節主要源於城區距海較近和沿海山地走向與季風方向垂直。從氣候特點來看,青島光熱水配比協調同期,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年平均無霜期為203天。境內大氣候差異小,小氣候差異大(取決於是否靠海和是何種地形)。乾旱(以春旱為主)為青島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其他則為偶爾發生的冰雹大風暴雨雷電[參98][參99]

據1898年以來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 °C,全市極端最高氣溫41.0 °C(2002年7月15日,膠南),極端最低氣溫-21.1 °C(1981年1月27日,萊西)。市區極端最高氣溫38.9 °C(2002年7月15日),市區極端最低氣溫-16.9 °C(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 °C;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 °C。日最高氣溫高於30 °C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 °C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 mm,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占全年降水量的17 %、57 %、21 %、5 %。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 mm(1911年),最少僅308.2 mm(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年平均風速為5.2m/s,以東南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氣壓為100.86kPa。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由於黃海水團和風向的影響,青島多平流霧,年均霧日50餘天,最少30餘天,最多90餘天;月平均濕度72%。[參100]

青島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2.9
(55.2)
19.6
(67.3)
21.5
(70.7)
25.2
(77.4)
34.2
(93.6)
34.4
(93.9)
37.4
(99.3)
34.3
(93.7)
33.2
(91.8)
28.4
(83.1)
22.1
(71.8)
16.2
(61.2)
37.4
(99.3)
平均高溫 °C(°F) 3.1
(37.6)
5.3
(41.5)
9.4
(48.9)
15.3
(59.5)
20.7
(69.3)
24.0
(75.2)
27.3
(81.1)
28.4
(83.1)
25.5
(77.9)
20.1
(68.2)
12.6
(54.7)
5.8
(42.4)
16.5
(61.6)
日均氣溫 °C(°F) −0.2
(31.6)
1.6
(34.9)
5.6
(42.1)
11.3
(52.3)
16.7
(62.1)
20.5
(68.9)
24.4
(75.9)
25.4
(77.7)
22.0
(71.6)
16.5
(61.7)
9.2
(48.6)
2.5
(36.5)
13.0
(55.3)
平均低溫 °C(°F) −2.9
(26.8)
−1.2
(29.8)
2.8
(37.0)
8.3
(46.9)
13.7
(56.7)
18.2
(64.8)
22.4
(72.3)
23.1
(73.6)
19.3
(66.7)
13.5
(56.3)
6.2
(43.2)
−0.2
(31.6)
10.3
(50.5)
歷史最低溫 °C(°F) −14.3
(6.3)
−12.1
(10.2)
−6.2
(20.8)
−1.6
(29.1)
6.1
(43.0)
12.0
(53.6)
13.6
(56.5)
16.3
(61.3)
10.1
(50.2)
1.9
(35.4)
−7.2
(19.0)
−11.3
(11.7)
−14.3
(6.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1.2
(0.44)
13.5
(0.53)
22.4
(0.88)
28.5
(1.12)
61.9
(2.44)
74.3
(2.93)
148.6
(5.85)
150.2
(5.91)
72.4
(2.85)
39.7
(1.56)
29.3
(1.15)
12.1
(0.48)
664.1
(26.14)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3.1 3.7 4.7 6.7 7.5 9.4 12.4 10.2 6.5 6.1 4.7 3.4 78.4
平均相對濕度(%) 63 64 66 68 72 82 87 82 71 65 64 63 71
月均日照時數 186.0 180.8 220.1 222.0 244.9 219.0 182.9 223.2 219.0 220.1 189.0 182.9 2,489.9
可照百分比 60 59 60 56 56 50 41 53 59 63 61 61 57
平均紫外線指數 2 3 5 7 9 9 10 9 7 5 3 1 6
數據來源1:中國氣象局[參101]
數據來源2:中國天氣網(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參102]香港天文台(1961–1990年間的日照數據)[參103]和 Weather Atlas 網站(紫外線指數)[參104]

水文

 
海泊河

青島市地表水完全受大氣降水控制,少部分滲入地下,大部分匯集入河出現在地面。由於地形制約,河流多為獨流入海的山溪性小河。全市共有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流域面積在100 km²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三大水系。[參105]市區總流域面積約194 km²,分為團島流域[註12]、麥島流域[註12]、海泊河流域[註13]、李村河流域[註14]和樓山[註15]河流域[註16]等五大流域,由24條主要河道組成,河道總長度約100 km(其中主城區83 km)[參106]。位於萊西的產芝水庫(萊西湖)為青島最大的水庫,庫容約4億 ;而市區最主要的水源地則為引黃濟青棘洪灘水庫(庫容約1.5億 m³),另外嶗山水庫(月子口水庫,庫容約0.56億 m³)也是青島重要的淡水水源[參107]

土壤與植被

 
青島百合的花朵

青島市共有土壤8 255 km²,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其中耕地4 988 km²,林地1 353 km²,荒山荒地722 km²。土壤的主導成土方向為淋溶型的棕壤地帶類型,主要有8大主要土類,其中最主要的有5類,即棕壤59.8 %、砂姜黑土21.42 %、潮土17.55 %、褐土0.77 %和鹽土0.44 %[註17],亞類16個,土屬29個,土種51個。[參108]

青島市隸屬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地區,處於暖溫帶濕潤落葉闊葉林生物氣候區域、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暖溫帶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膠東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櫟林區。植被可被劃分為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灌叢、灌草叢、草甸、沼澤、沙生植被、鹽生植被、水生植被等11個類型33個群系組75個群系。青島的原生植被已不存在,所見的自然植被均為次生,森林資源包括天然和人工次生林,幼、中齡林較多。全市森林總蓄積量約為420萬 m³,森林覆蓋率約27 %;植被面積約7 846 km²,植被總覆蓋率約73.6 %。植物種類資源達152科654屬1237種(變種)。發現有青島百合青島老鸛草青島衛茅青島薹草青島藨草青島耐冬等5種以青島冠名的特有珍稀植物。[參109]

野生動物

 
仙胎魚(香魚
 
青島十大最美濕地水鳥之一的扁嘴海雀

青島市在脊椎動物地理分布區劃上隸屬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由於氣候適宜,植被生長良好,適宜動物棲息繁衍,但以小型動物為主,大型獸類較少,主要為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2種,另有白沙河仙胎魚等特有珍稀動物。[參110]其中鳥類資源豐富,境內截至2016年4月已記錄有鳥類主要包括游禽涉禽陸禽猛禽攀禽鳴禽等6大類19目58科114屬391種,占全國1 458種鳥類的26.8 %,其中膠州灣濕地的鳥類為160種,國家一級保護珍禽11種[參111]

非生物資源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花崗岩石料來自青島浮山

青島市迄今發現的各類礦產66種,多為非金屬礦,多分布於沿海。已被開發利用的優勢礦產資源有石墨螢石沸石滑石透輝石珍珠岩、飾材花崗岩、飾材大理石重晶石蛇紋岩等30多種。其中石墨開採較多,主要分布於平度、萊西和黃島;花崗岩質地優良,主要分布於嶗山、平度、即墨和黃島。金屬礦以為主,平度分布較多,其次是[參112]

青島市熱能資源豐富,大於或等於0 °C積溫多年平均為4 539.1 °C,平均日數206.4 d,滿足多數農作物的生長需求,部分地區(如嶗山)適宜茶、竹等亞熱帶植物栽培。光能風能資源較豐富,利用潛力大:全年太陽輻射總量大於500 kJ/cm²,年平均日照時數2 550.7 h,日照率58 %;有效風能年平均時間6 485 h,有效風能密度240.3 W/[參113]

國家下達市級控制範圍界線內,青島全市土地總面積11 281.996 3 km²。其中:耕地5 350.315 8 km²、基本農田4 804.042 2 km²、耕地後備資源81.293 3 km²,園地395.816 9 km²、林地1 245.097 4 km²、草地(荒草地)233.748 8 km²,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 835.892 5 km²、交通運輸用地537.809 5 km²、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 179.556 1 km²,其他土地503.759 3 km²。全市人均耕地約700 m²,低於全國人均耕地約1 010 m²的水平,土地資源較為緊缺。[參114]

青島市淡水資源匱乏,是中國北方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每年平均開採地下水量超過6.5億 m³,半數用於農業灌溉,開採過度。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約為21.5億 m³,地下水資源約為10億 m³,扣除重複量共計水資源總量約為22億 m³(其中可利用量約為13.69億 m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47 m³,為全國平均值的11 %,低於世界公認的人均500 m³的絕對缺水標準。[參115][參116]

海洋

 
青島水族館

海洋地質與地貌

 
小青島上看青島

青島市管轄海域為黃海的一部分,南黃海大陸架的千里岩隆起和北部凹陷,海洋地質複雜。自太古代以來,長期處於穩定上升、剝蝕夷平過程中,缺失震旦亞界、古生界及中生界三疊系地層。青島海洋地質主要包括第四紀地質與地層、黃海的基底與蓋層、近海底質沉積的化學特徵、近海底質類型及分布、近岸岩石等。[參117]

青島市沿海陸地地貌的主體是由嶗山、珠山中低山丘陵和即墨剝蝕平原三個單元構成。海底地形總體上是向東南傾斜。海岸地貌主要受海蝕海積的作用。海底地貌的主要表現形態有海蝕地貌、海積地貌、水下地貌和三角洲地貌4大類型。海蝕地貌有膠州灣、琅琊灣、紅島、黃島、團島、匯泉角等沿岸及水下形成的海蝕平台、海蝕崖、海蝕洞及水下侵蝕槽等。海積地貌主要分布於各港灣頂部、膠州灣北部、黃島前灣、海西灣的近岸淺水區。水下地貌在各港灣口門附件及近海均有分布。三角洲地貌在沿岸各河口膠州灣可見分布。[參118][參119]

青島市海岸北起即墨萊陽丁字灣蓮陰河口,南止黃島日照的白馬河與吉利河口[參120]。大陸海岸線長730.64 km,占全國的4 %。青島市海灣眾多,較大的49個海灣總面積1 369.13 km²[參121]。青島市現有海島69個[註18][參122][參123],多以島群形式出現。海島總面積約為23 km²,岸線總長為140 km。

Template:青島市海灣、海灘和海岬

海洋氣象

青島市海域處於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區,天氣和氣候受海陸互相影響而具有大陸性和海洋性之間的過渡型特徵:市中心區域沿海氣溫日較差為7.6 °C,近海潮連島僅4.6 °C;而內陸萊西的日較差達到11.3 °C。海洋熱力調節致使青島的氣候推遲約1個月的時間,且秋溫高於春溫,夏季無極端溫度,全年日均溫大於35 °C的天數僅為0.2 d。由於海面粗糙度低,使得近海千里岩島地面年均風速達到7.4 m/s,遠大於內陸。海霧、颱風寒潮、大風等成為青島的海洋性災害天氣。[參124]

海洋水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

水溫與鹽度

青島市海域受太陽輻射、海流的平流效應和潮效應、氣象因子、渦動混和等因素的影響,海水溫度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且層化現象明顯。青島外海水溫的周日變化、年變化相對渤海和北黃海較小。最高水溫最高出現在八月底,前後共4個月均適合下水游泳。[參125]

因受夏季降水、入海河流等影響,海水鹽度變化明顯,春秋季鹽度高,冬夏季相對較低,一年中大多處於垂直均勻狀態。鹽度分布冬季均勻,其他三季則是沿岸及淺水高於膠州灣中部,灣內高於灣外。整個海域表層鹽度平均為31.8 ‰左右。[參126]

潮汐與水準原點

青島市沿海為正規半日潮,每個太陰日(24 h 50 min)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差為1.9 ~ 3.5 m,大潮差發生於日後2 ~ 3 d。一般8月比1月潮位高0.5 m。[參127]由於青島所在的黃海海域水下地殼相對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落戶在青島。青島大港驗潮站1952至1979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1985年黃海高程系」,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60 m,被定為國家標準的高程基準。此前的1950至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 m。[參128]

海洋生物

 
烹熟盛盤的大蝦
 
特色小海鮮:蛤蜊

青島市近海處於沿海岸南下的低鹽、高營養的沿岸流和黃海外海交匯的鋒面附近,浮游生物比較豐富,且膠州灣內高於其他海域,沿岸水域高於中心,灣北部的數量遠高於灣南部。有浮游植物174種,硅藻門44屬127種,甲藻門9屬46種,金藻門1種。浮游動物約148種,絕大多數為暖溫帶沿岸種,河口半鹹水中次之。底棲生物有300餘種;生物量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最多。有青島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細雕刻肋海膽(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日本倍棘蛇尾(Amphiura japonicus)、棘刺錨參日本胡桃蛤、勒特蛤(Raeta plicatella )-菲律賓蛤仔等6個群落。[參129]

近海岩礁底棲生物約49種。潮間帶生物有藻類112種,動物325種,其中軟體動物門168種,甲殼亞門90種,多毛綱54種,極少數棘皮動物腔腸動物星蟲動物魚類。青島沿海魚類有170餘種,優勢種有斑鰶梭魚青鱗魚牙鮃等23種。有經濟價值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資源主要是甲殼類的中國對蝦鷹爪蝦周氏新對蝦日語シバエビ三疣梭子蟹口蝦蛄頭足綱曼氏無針烏賊金烏賊槍烏賊等。[參130][參131]

環境

環境質量與環境保護

青島建置後的前60多年間,城市規模有限,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與居民生活的廢棄物數量少,自然生態破壞量不大,環境污染不明顯。從1958年起,隨着化工鋼鐵造船等工業迅速發展,尤其是在「大躍進」期間,樹木被大量砍伐用以煉鋼,甚至在居民密集的街區都出現空氣污濁、廢渣遍地、污水橫流的現象,使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文革期間,有利於環保的法規受到批判,致使一度在居民區建起銅鋁、電鍍、塑料廠等污染型街道工業,因管理失控,使得城區二氧化硫濃度超標,酸雨頻發,河流污染,膠州灣沿岸及海域污染嚴重。隨着交通運輸的發展,城市交通噪聲較大,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屢有發生。[參132]

1973年青島市制訂了《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並確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1974年成立了青島市環境保護辦公室,1976年成立了青島市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79年市環保辦改為青島市環境保護局。1980年組建了青島市環境監護監測站,開始定期監測大氣、水質、噪聲等,後期又增加了對近海水質、潮間帶、淡水水生物、底質、放射性等例行監測。[參132]

1990年代,隨着環境保護被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一批約束性工作計劃、控制性指標和法律法規的出台,使得污染狀況開始緩解,水環境和聲環境恢復良好,但市區工業排放污染仍然存在[參133]。2000年,市區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首次達到當時的國家二級標準,生活水源地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市區噪聲也達到標準,被評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參134]。由於歷史原因,一些高污染的大型工業企業曾集中於北部內陸和膠州灣沿岸,一度使得空氣和水的質量較差。隨着「環灣保護」構想的推進,工業企業的工藝提升和搬遷改造,老工業區的環境得到改善[參135][參136]

針對不斷增加的機動車產生的尾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青島市加大機動車尾氣檢測力度,綜合整治全市的加油站油罐車、油庫[參137];提高公共交通純電動車輛的使用比例[參138],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參139] ;黃標車「黃改綠」[參140],註銷報廢尾氣檢測不達標的黃標車[參141];推行老市區單向交通網絡[參142]和居住社區交通「微循環」調流[參143]等。此外,青島市對城市環境監控力度加大,設置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監察隊等多個環保機構[參144],並於2012年10月起在全國率先開始公布對細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的監測結果[參145]。相對地,包括城區河道水質在內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需要作進一步的綜合治理[參146]

園林綠化

 
膠澳總督官邸
 
嶗山太清宮

青島市園林綠化經歷了古代寺廟園林、明清私家園林、西式別墅花園、近代城市園林和現代城市園林的發展過程。[參147]

唐宋以後,嶗山的廟宇殿堂建築與園林的配置不斷完善,形成獨特的園林風格,至明清兩代已成為擁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道教叢林基地,在藝術上形成較完整的北方寺廟園林體系,至今仍存大批古樹名木[參148] 。明代中期開始,本地京官家族效仿南方風格建起私家園林,至清朝中期形成一定規模。[參147]

青島的近現代城市綠化在德租時期與城市建設同步展開,一批西式別墅花園開始興建[參149],並在城區新建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繼而建設街頭綠地,主要樹種有雪松懸鈴木國槐五角楓玉蘭耐冬紅葉楊等,另外白蠟美國紅楓桂花銀杏欒樹石楠榔榆西府海棠金葉槭垂櫻南天竹等植物也在很多工程中規模採用[參150]。1903年建成的膠澳總督官邸的庭院,完全以西式園林風格配置,成為青島首座西式別墅花園[參151];次年在會前村原址建起植物試驗場(今中山公園),在市區闢建公園,各山頭植樹造林[參152]

 
魯迅公園

青島市在日據時期新建的一批公園遊園在回歸民國後重新命名,繼而新建棧橋公園和濱海公園(今魯迅公園)等[參153],並綠化台西鎮[參150]。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一批公園和城市綠地遊園,七八十年代建成兒童公園(今貯水山公園)、市動物園、市植物園和若干座山頭公園[參154]。1999年,青島市成為第五批國家園林城市之一[參155]。進入21世紀,在市區東部相繼建成匯泉廣場五四廣場等大型公共綠地和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石老人觀光園等城市公園。

截至2015年末,青島市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14.6平方米;全市擁有公園、動物園108個。[參156]

環境衛生

青島市的環境衛生管理始於德租時期的19世紀末。1898年,膠澳總督府頒布整治市容和環境衛生的規章,埋設地下污水管道,監製並租賃衛生潔具供居民使用,生活廢棄物由台西鎮經水路轉運至農村供堆肥使用,同時招商承辦環境衛生事務,集中處理垃圾[參157]

青島特別市成立後,市政府公布實施7項有關環境衛生的規章。1935年,衛生事務討論會成立,研討衛生事宜,改善衛生設施;至共和國成立,民國歷屆政府對城市衛生的管理均由警察或衛生部門負責,由官辦或商辦企業具體實施。[參157]

共和國初年,環衛管理由市公安局清潔隊負責。1952年,全市開展大規模清理城市環境衛生活動,被評為「全國衛生模範城市」[參158]。1953至1958年,開展「除四害、講衛生」群眾運動,成為「五潔四無」城市,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稱號。[參157]

1990年,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公布青島市為「衛生城市」[參157]以來,市內實現了局部垃圾收集清運密閉化。1992年後,全市新建垃圾轉運站36座。1995年,被評為「國家潔淨城市」;1997年,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參159]。1999年,城市生活垃圾大型綜合處理市級重點工程開工建設。2002年,小澗西垃圾處置場被國家建設部評定為一級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006年,膠州、即墨、萊西的垃圾處置場均獲得該項評定[參160]。2010年以來,青島市啟動垃圾清運處置工程:更新市區垃圾運輸車輛,全過程密閉化調控管理;改造垃圾收集轉運系統,使其具備分類收集功能;建設環衛綜合處置基礎設施,即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小澗西填埋場二期、大型垃圾中轉站等項目[參161]

氣象

青島市的氣象事業起於1898年3月設立的「青島氣象天測所」,與香港上海並稱為中國最早開創並發展氣象事業的三大城市。1905年觀象台建立,1911年定名為「皇家青島觀象台」,日據時期改稱「青島測候所」[參162]。主要開展氣象電報、地磁觀測和天氣預報等活動。

1924年,測候所改名為「膠澳商埠觀象台」[參163],同年中國氣象學會在青島成立[參164],創建中國的時間服務系統[參165]。1929年觀象台隨城市一起被定名為「青島特別市觀象台」;1930年,改稱「青島市觀象台」。1932年觀象台開始高空風探測業務。1938年觀象台再度被日本軍政當局更名為測候所,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後恢復原名。1946年3月恢復氣象觀測業務,7月開始用氣球攜帶探空儀進行高空氣象探測。1948年,觀象台系統整理出版60萬字的《青島市觀象台五十周年紀念特刊》,並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氣象機構建立業務聯繫。[參163]

共和國成立後,觀象台被海軍接管,僅供內部使用。1952年,青島市天文氣象學會成立。1956年國家撤銷氣象保密規定,天氣預報開始通過廣播發布。1957年,天文和氣象業務分置。「青島海洋水文氣象台」於1960年成立,1963年開始發布海浪、海流、水溫和漁情信息。1965年,「青島海洋預報台」成立,逐步接管海洋水文業務。1966年,青島海洋水文氣象台改稱「青島市氣象台」並正式對外發布氣象預報。[參166]

1980年,氣象台開始發布中期天氣預報,1983年增加相對濕度預報。1999年開始,氣象台增加了天氣評述,公布降水概率預報;擴大氣象服務範圍,發出空氣污染氣象條件、人體舒適度預報以及城市生活指數、紫外線指數、啤酒指數、晨練指數、穿衣指數、垂釣指數、森林火險等級等特色服務項目。2002年,專業氣象服務網站手機短信氣象服務平台開通。[參167]

地震

青島市周邊有三條較大的地震帶,即郯廬地震帶、南黃海地震帶和燕威地震帶。歷史上這幾條地震帶都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對青島市區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在青島歷史上沒有因地震引發海嘯的記載。青島市建築抗震設防基本烈度除平度、膠州、黃島三區市為7度外,其他區市建築是按6度標準建設[參168];各區市醫院、學校、生命線工程(供電、供水、燃氣等)等大型公共建築抗震級別自動提升1度,普遍能夠抵抗5級左右的地震[參169]

青島全市建立了數字遙測地震台網、數字地震前兆台網,建有10個強震觀測台和2個移動觀測台;設有100個宏觀地震監測點[參170]。有市級避難疏散場所2處、綜合避難場所6處、臨時避難所179個,全市每個街道社區都已設立有臨時應急避難場所。一般地,即將或已經發生5級以上的地震便會立即啟動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和避難場所,市民可在避難所得到物質、醫療、供水、供電、住宿等緊急救助;全市臨時指揮中心設於市級避難疏散場所,負責全市抗震救災指揮工作。市政府與部分大型商場和超市簽訂應急物資供應協議,作為本市應急物資儲備庫,遇突發事件急需物資調配時可先徵用後結算,將保證各種生活類應急物資的及時更新。[參169]

城建

 
航拍青島中心(1930年代)
 
青島八大關街景
 
老青島的標誌——棧橋
 
青島東部新城區標誌——雕塑「五月的風」

青島在宋元以後逐漸成為商船寄泊之所。1467年,青島村建起天后宮,其後隨着口岸的開放和郵務總局的設立,前海周邊發展成為市街。1891年建置後,青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小城鎮。德租時期青島開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建設,成為中國較早引入西方城市規劃理念並發展和實踐的城市。早期以軍事設施和應急房屋為主,即新建兵營炮台碼頭醫院海關、住宅,改建防波堤棧橋,築立燈塔,開闢水源,設置上下水道,規劃建設軍港[參171]

1900年,城市規劃制定,確定城市性質和發展布局。隨後興建鐵路港口,將水陸交通連成一體;結合地形地勢修建城區道路;華洋分治建設居住、商貿、工業、休閒和辦公區;興建公共建築,綠化城區,建設公園。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取消華洋分治的政策,並計劃將台西鎮和台東鎮納入市區,但終因戰敗而未能實施。第一次日據時期,青島的城建基本延續德國的規劃,局部調整,新辟水源地,新建發電所,興辦學校、醫院和商店,在大鮑島北側建設新町,西側建設金融區,在四方、滄口鐵路一帶設置工業區,擴建車站、碼頭和別墅區(今八大關一帶)。[參172]

1929年青島特別市建立後,城建繼續充實老市區,闢建新市區,在中山路、河南路、館陶路一帶設立銀行街,建設劇院、飯店,在前海一帶建設音樂廳、會堂、體育場及宗教場館,擴建別墅區。1932年,後海開始增建港口碼頭,在台西建立平民住宅區。1938年第二次日據時期,建設方向以服務軍事的公共建築和住宅為主。1945年因國共內戰爆發,城建受到嚴重破壞。共和國成立後,青島市的建設重點轉為民宅和公共建築;同期國家和山東省有關單位在青島市郊濱海興建了一批療養院[參173],僅供極少數高幹使用。

 
五四廣場周邊的高樓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根據新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開始通過一系列大型工程改善城區面貌。1980年代,市南區在台西的南部填海興建高級居住區,即今天的八大峽。1990年代,青島市開始東部大開發,市中心東移;流亭機場移交地方;經濟中心西移至膠州灣西岸,城區結構由南北狹長的帶狀轉變為一體兩翼的品字結構。進入21世紀,青島市正式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參174],隨着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區藍色硅谷核心區規劃的出台,青島開始環繞膠州灣興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際城市。

 
市域城鎮等級結構規劃
 
第二次日據時期青島特別市區域全圖
 
紅島新城規劃圖

城市規劃

1900年,膠澳總督府工務部編制青島史上第一個城市規劃——《青島城市規劃》,規劃青島市區面積12 km²,人口10萬。1910年,又編制《青島擴張計劃》,規劃面積約50 km²,人口15萬,將內界的台西鎮、台東鎮和外界的四方、滄口等納入規劃,確立青島南北狹長的帶狀城市格局,但因1914年戰敗而未能全面實施。1935年,青島特別市政府出台《青島市施行都市計畫方案》,規劃面積137.7 km²,人口100萬,市中心和客運站北移,確立青島作為「中國五大經濟區[註19]中黃海區的出海口」的地位,規劃建設經新疆直通歐洲的鐵路,性質為工商業、居住和旅遊城市,但未能全面實施。1939年,第二次日據時期制定《青島特別市地方計劃》和《青島特別市母市計劃》,將即墨和膠縣劃入,成立「大青島市」,規劃面積8579 km²,人口180萬,性質為政治中心、港口、工業旅遊城市[參175],但亦未能實施。

1950年,市政府城市建設局編制《青島市都市計劃綱要(初稿)》,城市性質確定為輕工業出口海軍基地、風景旅遊和療養區。1957年,制定《青島市城市初步規劃》,確定青島是一個國防、工業、對外貿易和療養的多功能城市。1960年,《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確定城市性質為「國防、工業、港口和療養的綜合性城市」,市區人口100萬,城市用地98 km²;由於文革期間並沒有執行規劃,使得1975年青島城市總用地的63 km²中,生活居住用地20 km²,工業倉儲等用地40 km²,二者占到了90%以上[參176],青島風景旅遊功能喪失殆盡。

1978年,總體規劃重新編制,1984年國務院批准實施《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80~2000年)》,1989年進行補充、調整和完善,城市布局調整為一心(主城區與黃島)、一環(膠州灣沿岸城鎮)、一群(市郊五市衛星城)。1999年,建設部確定青島為全國城市規劃管理改革試點城市,國務院正式批覆《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年)》,確定了青島市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的城市性質,城市規劃區面積1946.22 km²。2009年,市規劃局編制的《青島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定稿,城市性質為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港口城市、濱海旅遊度假城市;城市職能為中國東部沿海的區域經濟中心、現代化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國家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化製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港,國際濱海旅遊度假勝地。市域城鎮體系由中心城區(6個市轄區)、次中心城市(4個縣級市)、重點(24個)、一般鎮(49個)等五部分組成。[參177]

市政設施與公用事業

城市路橋

 
道路交通規劃圖
 
膠州灣隧道內

青島建置時,僅有4條騾馬大車道,另有6條僅能夠通行獨輪推車的道路,其餘均為羊腸小道。德租時期,開始闢建道路,至1914年,共闢建道路75條,全長逾80 km。第一次日據時期,大規模築路,至1922年,市區道路增至230條。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主要建設完善市區外圍的道路,截至共和國成立前,市區道路共有440條,總長243 km,總面積2.056 km²。共和國成立後,雖然每年都拓寬和闢建道路,但由於投資有限,道路的質量並無明顯提高,新建的效率也較低;改革開放後,開始興建一批較為寬闊的主幹道。截至1980年,全市道路總長僅為408 km,總面積3.77 km²,30年間的建設量未達到建國前的2倍。到2011年末,市內七區道路長度3705 km;道路路網密度2.63 km/km²;人均道路面積23.84 [參178]

目前,主城西部的老城區仍多為傳統風格的道路,保持着德租時期始建時的形態,道路設置主要有放射式和棋盤式兩種,分別分布於原歐人區和華人區,兼顧地勢的起伏和中國的傳統。大部分道路均寬10 m左右[參179],路網較密。既鮮見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小巷,也缺少現代都市中寬闊的幹道。為緩解交通壓力,開闢較多的單行道。此外,老城區的道路多以「千米易路名」的原則將較長的道路分段命名,以便於定位和查找,因而很少有超過一千米,卻仍叫一個名字的道路。

德租和日據時期道路分別以德語日語命名,回歸後全部予以更名,現多以中國主要城市或山東省主要市縣的名稱命名,並大致根據其實際分布情況設置於青島的城區中。東部的新城區和通往北部城區的道路多為新建的寬闊道路,與老城區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出現許多長約數千米但仍叫一個名字的道路。2011年,連接青島市主城區與西海岸,全長7.8千米的雙向六車道青島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參180]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機動車保有量為176.846萬輛,其中汽車116.585萬輛(載客汽車968519輛,其中私家車895124輛)。青島市區主幹道交通基本處於飽和狀態,中心城區道路平均車速僅21.7 km/h[參181]

青島的市政橋梁建設始自1893年修建的前海棧橋。至1949年共建城市橋梁83座,多為木橋和小型鋼混橋。1970年,在原泰雲橋處建成全市第一座人行鋼混雙曲拱橋,稱躍進橋。1975年,在李村河上建成大型鋼混雙曲拱橋——勝利橋,青島進入建設大橋的階段。1984年,海泊河畔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後漲預應力連續箱型彎橋——杭州路立交橋。1986年起,青島市進入建橋大發展時期,先後建成了包括延寧立交橋(現名海信立交橋)和膠州路口人行天橋在內的多座立交橋和人行天橋[參182]

城市排水

青島的城市排水系統始建於德租時期的19世紀末,其間共鋪設雨水管道29.97 km,污水管道41.07 km,建有排水泄洪處4座。至共和國成立前,全市共有雨水管道64 km,污水管道106 km,雨污合流管道64 km。1990年代起,青島開始建設污水處理廠。截至2011年末,全市排水管道長度為5 187 km。[參178]

城市供水

青島在劃為德國租借地之前,生活生產用淡水靠鑿或從河流取水。德國租借後,於1899年在海泊河下游建立首個水源地,通過管道送往水道山(現觀象山)蓄水池供市區用水,日供水量400 ,揭開青島供水的序幕。隨着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又在李村河水源地建立水廠,遙架15 km管道將水引至今貯水山,在東北坡上修起兩個容積2000 m³的蓄水池,向全市供水量恰足全市一日之用,成了城市一道風景。1940年代,日本人建起四方山蓄水池,號稱亞洲第一大水池,現仍是青島最大的蓄水池。引黃濟青工程1989年正式通水。1994年,青島市的生活用水普及率達到100%。1999年,仙家寨淨水廠工程開建。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自來水供水管道長度為5121 km,全年供水總量34109萬 m³。[參178]

由於青島市淡水資源匱乏,除淡水直接供給之外還需開發城市第二水源,如加大中水海水的利用力度。海水在城市供水緊張時期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海水的單位最多時曾達30餘家,海水直接利用量240多萬 m³/d,海水利用總量逾8億 m³/a。青島是中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的發源地,年利用海水折合淡水理論上可超過4萬 m³,占城市淡水供應總量的1/4,目前已在部分海島建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用於解決海島吃水問題。現除已建成的多處海水淡化裝置外,全市在建和擬建的海水淡化裝置日產量超過10萬 m³,具備海水淡化產業化的基礎。另外,青島市通過建設中水利用工程和出台中水利用地方性法規,使中水的利用量超過1萬 m³/d[參183]

城市供氣與供熱

青島市的城市燃氣建設起步於1972年,國家石油工業部將青島液化石油氣供應列入國家統一計劃,同年青島建起首座液化石油氣站。1984年,青島市開始建設煤制氣廠;2002年,青島市首度用上天然氣。2003年,城市氣化普及率達到100 %。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使用各類燃氣的總戶數達到98.21萬戶,全年供應液化氣總量8萬 t;供應煤制氣總量9137萬 m³;供應天然氣總量48308萬 m³,供應能力達到6.18億 m³/a;市區管道燃氣氣化率達到78 %。[參156]

青島市的城市集中供熱始自1982年。1991年,青島市熱電公司成立,同時籌建第一熱電廠,並先後建設青島電廠熱網改造和一系列商用、住宅小區的供熱站。2000年,「全市推行城市供、用熱合同」,一些大型工廠和燃氣公司利用富餘熱源實現對外供熱河熱電聯產。截至2011年末,全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8235萬 m²,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0 %。[參156]

城市用電

青島市的城市用電始於1898年,初在今天津路河南路路口附近建立石油氣發電站,供重要機關及設施用電。1903年,德國庫麥爾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廣州路建成青島電燈廠,是為青島最早的發電廠,後改為官營。至1907年,是時市區的供電網絡初步形成。第一次日據時期,電燈整理委員會接管青島電燈廠,改稱青島發電所。1936年建成四方發電所。1975年,濰坊到青島的220千伏坊青高壓輸電線路投入使用,青島電網華北電網首次相連,結束青島市獨立電網的歷史。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發電設備總容量達到3869.3 MW,全社會全年用電量313.44億 kW·h,全年發電量184.43億 kW·h。2012年7月起,青島市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規定,開始執行山東省物價局公布的《關於居民生活用電試行階梯電價的通知》[參184]

城市住宅與房地產業

 
曉港名城六期
 
青島市區的樓群

青島的城市住宅建設管理與現代房地產業始於19世紀末建置。1898年,膠澳總督府頒布《置買田地章程》,禁止民間房地產的私自交易,以對租借地內的土地實施計劃性收購,再將其競標出售用於城建,同時制定租價標準。1900年,《德屬境域劃分內外兩界章程》頒布,住宅區被劃分為歐人區和華人區,以不同標準分別建設,建、租房需經督察批准。日據時期大舉建設日式住宅及工商業用房,在房地產開發管理、交易上也有相應規定,公有房產增至100餘處。1922年青島回歸後,膠澳商埠通過接管、沒收、價購獲得公房368處,面積達51萬 m²。至1929年青島特別市正式設立前,新建房700餘處(其中由中國人新建的約占70 %),建築面積約15萬 m²,主要集中在台西鎮及觀海山一帶。其間,為加強管理,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先後頒布一系列規章。第二次日據時期,於1939年頒布《都市計劃收用土地及禁止買賣辦法》,市區房地產全部停止權利轉移,工廠、企業自有房產多被日本軍政府使用。其後歷經多年建設,至1949年,全市共有城市住宅355萬 m²。共和國初年,房地產業發展緩慢,主要是建設一些棚戶區改造的解困房。改革開放至今青島的房地產業發展變得火熱,房價位於國內二線城市前列。

城市建築

 
青島膠澳總督府舊址(1906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青島八大關別墅
 
德國醫藥商店舊址
 
青島東部現代建築
 
海濱旅館舊址
 
青島啤酒廠建築

公共建築

青島建置後,1892年在前海建起中國傳統樣式的總兵衙門,標誌着青島公共建築的發端[註20]。1897年德國租借後,開始建設具有歐式風格的公共建築,如俾斯麥兵營、膠澳總督府膠州帝國法院膠海關辦公樓、山東鐵道公司、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膠澳巡捕房、膠澳郵政局、基督教堂、野戰醫院等,這些建築多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德國建築公司施工建造。第一次日據時期,建設一些醫院學校等,如青島病院[註21]和普濟醫院[註22]

1922年青島回歸後,開始在中山路、館陶路一帶建設銀行影劇院商店飯店等。1930年代建設許多宗教建築。這一時期的建築多是由歸國留學生或僑居的外國設計師設計,風格多樣、中西合璧。第二次日據至共和國初年,僅有少量軍事建築建成。1950至1970年代,建設一些醫院療養院會堂禮堂。改革開放後,經營性建築開始發展,許多的大型酒店大樓、郵電大廈和體育館建成。1990年代至今,公共建築以東部的新市府大樓為標誌,開始新一輪公共建築建設,其中以雕塑園、廣電中心、太平洋中心、世貿中心、會展中心、市博物館、市中級法院辦公樓、大劇院、體育場、東部醫院等最為重要。

工業建築

1897年德國租借後,開始投資建廠,出現諸如屠宰場、繅絲廠、造船廠、啤酒廠、機車廠等一大批近代工業建築。第一次日據時期,在四方、滄口一帶建起若干紡紗廠,華商也建設華新紗廠。1930至1940年代,由於戰亂等原因,工業發展緩慢,工業建築增加不多,甚至大部分遭到破壞。1950至1970年代,出現油碼頭、橡膠六廠(今雙星)、鹼廠、北海船廠、污水處理廠等大中企業建築。改革開放後,出現青島電冰箱廠(今海爾)、青島電視機廠(今海信)等知名工業企業。1990年代至今,在開發區、高新區、保稅港區、軟件園、若干個工業園以及新開闢的紅島經濟區、藍色硅谷核心區等經濟發展重點園區內建起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建築。

居住建築

青島建置前,青島的民居多是自然村落中的中國傳統三合院四合院。德租時期,依據其城市規劃,分區域建設民居。在今江蘇路、沂水路、德縣路一帶建設德式庭院建築,在今棲霞路、萊陽路一帶建設別墅,在台西鎮、台東鎮和大小鮑島等華人居住區沿街建設周邊式住宅。第一次日據時期,在大鮑島北側、館陶路建設日式風格住宅區,沿街一層為商鋪,二樓為住宅;同時在台西鎮北側、大鮑島南側建設中國式的天井里院,在四方、滄口工業區建設簡易勞工宿舍

1922年青島回歸後,根據社會各階層經濟條件和地位的不同,居住建築主要分成了別墅、庭院、公寓、里院、棚戶等幾類。1930年代,在今八大關一帶建起濱海別墅建築群,因其風格多樣別具特色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同時為提高下層市民居住條件,在台西鎮建設10餘個平民居住區,因居住質量相較於棚戶有了很大的提升而獲得「台西十大公館」的雅號。

第二次日據時期,在今合江路一帶建起公寓,在小鮑島一帶和萊陽路周邊建起小住宅。共和國初年,由於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住宅建設發展幾近停滯。改革開放後,青島開始大規模的市區棚戶改造,至1980年代中期,市區僅剩不到1 %的棚戶。1990年代至今,隨着東部大開發和北上西進的城市化進程,市區面積在逐步擴大,新建的高層、封閉式、物業服務居住區遍地開花;為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一些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相繼在城市新建區或舊城改造區建立起來。

交通

青島市處於環渤海經濟圈內,華東華北兩大地區結合地帶,並與東北跨海相連,與日韓隔海相望,具有發展陸海空綜合交通運輸的地緣優勢和經濟基礎。青島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之一,布局建設與高速公路鐵路客運專線和民航機場相銜接的交通樞紐;建設以港口為樞紐的貨物集疏運配套體系,重點提高煤炭礦石、油氣、集裝箱專業港口的後方鐵路、高速公路和管道集疏運能力;以促進內陸多式聯運為目標,建設集裝箱中轉樞紐,並在技術標準上與國際標準相統一,在管理和信息上一體化。

青島作為全國綜合運輸大通道黑河三亞的南北沿海運輸大通道的中點,成為串聯起中國海岸線南北主要城市的關鍵點;作為南亞國際運輸通道主軸的一部分,溝通東部沿海與內陸,被譽為第二條亞歐大陸橋的青島至拉薩運輸大通道以青島港為樞紐溝通國際海上運輸網絡。[參185][參186]青島是全國第二批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致力於優化公共交通規劃,優先發展軌道交通,大力推廣環保節能車輛;優化道路運輸組織管理,建設智能交通工程;完善交通公眾信息服務,積極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公路

 
青島市高速公路網

截至2015年末,青島市域範圍內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6 301 km(其中國道省道通車里程3 177 km,國家高速公路省高速通車里程818.4 km),公路密度1.445 km/km²;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2位,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通車里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建成,形成較為完善的公路交通體系。青島市區現共設有9個公路汽車站,有通往周邊及國內各主要地區(27個省級行政單位)的長途汽車線路658條。

鐵路與車站

 
青島市鐵路網
 
青島站鐘樓
 
青島北站候車大廳

青島的鐵路建設始於1899年。連接濟南的膠濟線於1904年建成通車,是全市首條也是中國最早的鐵路之一。截至2015年末,青島市域範圍內幹線鐵路8條、營運里程390.9 km,專用線鐵路47條、里程50餘km,鐵路道口40處。[參178]

青島鐵路樞紐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樞紐內涉及多條客運專線城際線高速線,涵蓋膠東半島,向內輻射山東乃至、連通西北地區。始建於1900年1月的青島站是膠濟線和膠濟客運專線青銀通道的一部分)的起點站和目前最主要的特等客運車站,距離海濱不足200 m,主要開通直達國內主要城市的動車組列車。位於李滄區青島北站則承擔大部分普通旅客列車、青榮間站站停的動車組列車、青鹽城際列車的始發與終到客運業務。位於西海岸新區青島西站紅島經濟區紅島站為樞紐另外兩大客運車站。樞紐內最大的編組站藍村西站則位於膠州市李哥莊鎮。城陽區擁有城陽站。此外青島膠東國際機場中內置青島機場站,和青島地鐵一同分擔機場客流。

海運與港口

 
老港區(大港)碼頭夜景
 
董家口港區規劃圖

青島市開闢港口進行海運的歷史悠久,東周至宋元時期,都有海港和航海活動的記載。1892年,青島第一座人工碼頭興建,即今天的棧橋。1898年,德國在租借地內開建青島大港,建成後即被譽為東亞第一良港[參187],9月作為自由港向全世界開放,青島遂逐步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1998年,青島港成為國內第3個吞吐量達到億噸的大港。2002年,青島港完成西移,前灣港躋身國際集裝箱大港行列,後期配建保稅港區。截至2013年,萬噸級以上泊位74個,海上航線153條(其中國際集裝箱航線124條),貨物吞吐量超過4.58億 t(其中外貿吞吐量3.14億 t),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552萬TEU[參188]青島港的全年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7位,外貿吞吐量居國內第3位,集裝箱吞吐量居國內第4位。客運站有通達韓國仁川的客輪。

隨着經濟的發展,國內外的海運貿易量猛增,原有青島港的三個港區已經不能適應運輸需求,為此,青島港規劃建設濱海新城、海西灣、董家口和鰲山灣四大港區。老港區(大港)的功能將調整為客運,建設郵輪母港,貨運功能調整到董家口等港區,規劃形成以膠州灣港口綜合運輸樞紐為核心,鰲山灣和董家口港區為兩翼,地方小型港站、綜合旅遊港點為補充的多層次港口發展體系。「十二五」期間,青島將結合沿海大型鋼鐵基地布局和鐵路新通道,配套建設港口大型鐵礦石接卸碼頭;建設大型深水專業化集裝箱和能源運輸碼頭。

航空與機場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航拍圖

青島的航空運輸起步於1930年代,是中國興辦民用航空最早的城市之一。1933年,上海經青島至北平的空中航線開通,落停滄口機場。1992年,流亭機場獲准闢為國際機場;1999年正式交與青島市管理使用。2010年11月,流亭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2016年12月,旅客吞吐量超2000萬人次。基本形成「溝通南北、輻射西部、連接日韓、面向世界」的開放型航線布局[參189]。由於日益增加的客貨運量,流亭機場超飽和滿負荷運轉。2014年10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覆建設膠東機場。2021年8月,膠東機場投入運營,同時流亭機場關閉。膠東機場可為包括青島航空(總部)、山東航空(青島分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山東分公司)3家基地航空公司在內的47家航空公司代理地面保障服務業務。

管道運輸

青島的管道運輸始於20世紀初。1908年,大港4號碼頭鋪設輸油管道通向油庫,首次接納由英國油輪運來的3 742 t 煤油。2011年末,中石油陝京管道冀寧聯絡線和西氣東輸平泰線開始向青島泰能燃氣的天然氣管網輸氣,青島市用上中石油的天然氣,實現三氣源[註23]供氣。2012年青島開始建設以管輸天然氣為主的「多氣源」供應、全市「一主三支」和環膠州灣輸配、主城區「雙路」保障的大供氣管理體系。建立完善以膠州門站—城陽門站為主線,以黃島、平度、即墨、萊西為支線的高壓、次高壓管網,並與市區次高壓管網連接,形成全市統一調控的輸配網絡。進一步優化市區天然氣中壓管網布局,改造燃氣灰口鑄鐵管道160 km,保障安全穩定供氣。「十二五」期間,市區管道燃氣氣化率將達到90 %,市區居民全部用上天然氣。完成中石化山東LNG工程(一期),實施1 400 km管網建設改造,基本實現管道天然氣全覆蓋。

城市公共交通

 
1940年的公交路線圖
 
市區公交無軌電車
 
青島地鐵11號線行駛的列車

青島的城市公共交通始於德租時期,初期的交通工具是歐式客運馬車和日式人力車。1907年,德商開辦費理查德商號,經營由市區至嶗山柳樹台的汽車客運業務,是為青島最早的營利性公共汽車線路。1930年代末,膠澳電汽公司曾擬官商同辦有軌電車,成立電車籌備處;市區規劃高速(軌道列車)交通線,但均未實現。1960年,無軌電車開始投入市區幹線營運。1994年,青島市地下鐵道公司正式組建,並開工建設地鐵站點和一段試驗段。2004年,青島-薛家島輪渡航線正式通航。2009年,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建設。2011年,4條經由膠州灣隧道跨海連接主城區和黃島區的隧道公交路線開通;同年,嶗山區連接原即墨市的首條有人售票城際公交路線開通。2012年1月,4條經由膠州灣隧道跨海連接原膠南市的隧道公交路線開通,標誌着青島主城區與周邊片區的跨區域公交正式進入發展階段;10月,可用於乘車繳費的IC卡琴島通卡」實現全市範圍內通用。2015年12月,地鐵首段線路開通運營。2016年3月,有軌電車示範線在城陽區開通運營。

公共汽(電)車及地鐵現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市域範圍內共有近8 000輛公交車,480餘條線路,基本遍布於城市每個角落;無人售票車占據大多數,單一票價普通車投幣1元人民幣,空調車2元人民幣,使用琴島通卡享8折優惠。青島地鐵於2015年12月16日首條線路開通運營,現有8條運營線路,覆蓋主城區和周邊片區,線網總長度約348公里(截至2024年5月),起步票價2元人民幣,使用琴島通卡享7-9折優惠。

出租汽車作為公交車的靈活補充,全市客運企業37家,出租車約1.1萬輛。車身主體塗裝,下部統一為鑽石銀色,上部按歸屬公司不同加以區分,益青為回憶紅、華青為天空藍、中青為薄荷青、交運為時尚綠、海博為深藍、迪生為閃銀黃,其他車輛數在1 000以內的公司均為富貴綠;徽標以「青島」拼音的第一個字母「Q」變形體為主,配以青島的形象標誌「五月的風」。普通巡遊型出租車起步費10元人民幣,千米運價2.10元人民幣[參190][參191]

郵政

青島的近代郵政業始於19世紀末。1897年,德國租借後即成立戰地郵站;1899年德國郵政部在膠海關成立德意志帝國郵局發行郵票,開辦信函書籍、貨樣、包裹、匯兌、代收貨價等業務。1911年,郵局從海關分出;1914年,青島一等郵局成立。日本占領統治後,接管德國的郵政設施,建立戰地郵便局,自定郵資,發行郵票。1922年,中國政府設立膠澳郵務總局。2007年,郵政行業實行政企分離,山東省郵政管理局青島辦事處成立,該承擔原屬於青島市郵政局的全部行政管理職能,負責青島、威海日照三市行政區內的郵政監管工作,郵政局將不再具有任何行政管理職能,而成為中國郵政集團旗下的分公司,以單純的企業形式進行郵政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的經營。2012年,根據國務院大部制改革方案,成立青島市郵政管理局,正式納入交通運輸部門管理。

經濟

 
西海岸經濟新區空間布局示意圖

青島的古代經濟主要以農業,尤其是漁業為主。清末由於外國資本的輸入起步較早,民初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近現代工商、金融業興盛繁榮,至共和國成立前已經成為中國國第五大經濟體。但是在共和國初20餘年間,由於政治地位由中央直轄市降為山東省的省轄市,青島市未獲一項國家重點投資項目。加之中央政策向東南沿海傾斜,青島逐漸從中國經濟的第一集團中脫離。其次,由於受山東省管轄,長期以來人才、資源向省會濟南集中,產生制約發展的「空吸現象」。1970年代,青島經濟增速曾一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80年代,青島市被先後列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得以恢復發展。

1990年代,青島市政治中心東移,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爭取更大的財政留成,擴大全市的經濟規模。進入21世紀,青島市經濟中心西移,並樹立將青島建設成為環灣型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發展戰略。2011年1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出台,青島開始大力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2012年,青島開始西海岸經濟新區的建設,隨後紅島經濟區藍色硅谷核心區規劃也相繼出台。如今,青島在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中國的區域性金融貿易中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家電電子、汽車造船、石油化工和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形成家電電子、石油化工、汽車、造船、港口、鋼鐵六大產業集群,構建起以港口、旅遊、海洋三大特色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體系。

2019年青島地區生產總值地區構成
區劃名稱 地區生產總值(億人民幣) 占比(%)
青島市 11741.31 100.00
市南區 1217.47 10.37
市北區 912.75 7.77
李滄區 518.03 4.41
嶗山區 818.14 6.97
西海岸新區 3554.44 30.27
城陽區 1121.83 9.55
即墨區 1201.05 10.23
膠州市 1147.59 9.77
平度市 684.67 5.83
萊西市 526.35 4.48

財政

青島建置初期的財政管理體系採取中央集權的方式,清政府實行統收統支,地方沒有支出管理權。德租時期,膠澳總督府設財政廳,對行政、軍事機關和官營企事業單位實施財政管理,隨後編制了青島歷史上首個財政預算和決算,為德國一級地方財政預算單位。1897至1914年間,為支持青島地方建設而投入的帝國財政補貼達到1.74億金馬克[註24][註25][參9]第一次日據時期,先期實行地方財政與軍方收入統算,後期分離。

1922年青島回歸後,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接歸屬中央政府,仍為一級地方財政單位。第二次日據時期,財政由日本軍政府管理。抗戰後實行中央和青島兩級預算,1948年起改為中央差額補助。共和國成立後,青島劃歸山東,財政恢復到統收統支的中央集權的方式。1978年,國家開始進行財政體制改革,逐步打破統收統支的格局。1992年,開始實行分稅體制,市財政收入範圍有所擴大。2002年,青島市利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首次爭取到中央財政國債貼息資金,用以支持重點企業發展。截至2011年,全年財政總收入實現2407.76億元人民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6.00億元人民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58.68億元人民幣。[參156]

金融

 
橫濱正金銀行青島分行舊址

青島在19世紀末城市建置前,今膠州、即墨一帶已經出現高利貸典當等生息資本金融活動。德租時期,西方金融機構在青島設立多家分支機構,同時出現一些兼辦保險業務的洋行和以貨幣兌換為主業的錢鋪。第一次日據時期,許多日資銀行開始建立。1920年,青島首家股票交易所——青島取引所成立。1929年,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聯合青島市商會,廢除膠平銀,民族金融開始發展。隨後,中央銀行在青島設立機構,控制金融市場,使青島逐步成為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共和國成立後,北海銀行膠東分行接管原「四行二局一庫」,組建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同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青島市分公司成立。至1990年代,青島成為國家准許設立外資金融機構的城市,北方最大的短期資金融通中心之一;若干家國內保險公司在青島設立分公司;證券期貨市場實行統一監管、垂直管理。2003年,青島通過引進信託投資公司,填補信託的空白。

農業

青島地處北溫帶,熱量充足,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生物繁殖。山地、丘陵、海洋、平原、窪地兼具,地理土壤條件好,中低山區有地形雨,平原地區有灌溉條件,農業資源豐富,糧油、林果、畜牧、水產等各產業生產條件較好。同時,青島市引進生物品種資源歷史悠久,為農業生產全面深入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基礎條件,具有發展暖溫帶大農業的優勢。全市有各種動物資源近400種,植物資源千餘種。主要農田分布於周邊的四個縣級市

青島的農業生產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島的先民就用較為先進的工具從事農業生產。在膠州三里河遺址中曾發現已炭化的糧食和魚片、魚骨等,表明先民所從事的農業活動已從陸地走向海洋。青島的近代農業機構設置於清末的德租時期,膠澳總督府設要務署勘官地、買民地,1909年又在李村設德華大學農科實習地。其後各個時期的政府均設農林機構,從事農業生產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指導,並從外地和外國引進良種繁育推廣。然而在此階段,如今已經歸屬青島管轄的廣大郊區縣市仍由山東省管轄,造成其雖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但缺乏開發建設和有效的管理,除了原始的種植、家畜飼養和海洋捕撈外,少有其他形式的經營活動,使得青島的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水平低下,農民生活貧困。1950至1952年開始的土地改革使得農業開始發展,但隨後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又使得此前的成績化為泡影,繼而發生大饑荒。改革開放後,農業最終得以恢復發展。

工業

 
海爾集團總部
 
青島啤酒
 
海信研發中心
 
中車四方生產的CR400AF-Z型電力動車組

青島的工業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樓山後就有鑄幣工場。公元前7世紀在今即墨一帶開始釀造黃酒,即後來聞名全國的即墨老酒漢代曾在膠東國設鐵官,主持冶煉。明代開始建礦採金。至清代糕點食品、縫紉刺繡、工具製造等店鋪作坊眾多,手工業初具規模。建置不久後,因被闢為德國租借地,隨即供電供水等急需的市政建設和食品、紡織軍工機車車輛等工業建設。日據時期又先後建起棉紡廠、捲菸廠、食品廠等;由於大力發展紡織業,使得青島的輕紡工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曾有的九大棉紡工廠資本總額占全國紡織行業的約四分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傳統工業優勢得到進一步發展,青島遂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華東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形成以傳統的紡織服裝、輕工食品、化學橡膠及新興的電子儀表、家用電器等行業為支柱的綜合性加工工業體系,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推進技術進步,擴大技術改造和引進,實現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位居國內工業城市前列。經過更新換代,傳統的輕紡工業產品創出眾多的名牌,如開創中國的碳酸飲料先河的嶗山可樂,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質量過硬的雙星運動鞋,款式優雅的紅領西服以及追求創新的即發服裝。

機械工業體系完善,機車車輛、紡織機械、汽輪機、載重汽車及配件、鑄造機械、鍛壓機械、密封件等在國內同行業中居於重要地位,青特汽車遠銷國內外。青島還是全國14個化工生產基地之一,擁有純鹼燒鹼染料鋇鹽油漆化肥農藥醫藥石化等品種齊全的大型綜合精細化工工業,其中青島鹼廠為全國三大鹼廠之一。橡膠工業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產值、利稅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其中黃海子午線輪胎、雙星彩色輪胎等遠銷海內外。以電子儀表、家用電器、高速列車為主導的新興工業經過短時期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後迅速崛起,生產出一批稱雄國內外的名牌優質產品。其中以海爾海信、澳柯瑪的白色家電南車四方和諧號動車組列車最具競爭力。

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企業,被譽為「品牌之都」。2010年,青島市被國家工商總局確定為首批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現共擁有行政認定中國馳名商標52件。青島市馳(著)名商標企業經濟總量占青島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近50 %。2012年,海爾集團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青島紅領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即發集團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特集團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入選全國百家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參192],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2012年8月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輕工業百強企業名單,青島市的海爾、青島啤酒、澳柯瑪、即發4家企業上榜,海爾名列百強榜首。

電信

青島的近代電子通信發端較早。1893年,清政府在膠澳總兵衙門後山的楊家村[註26]電報房供駐軍使用。德租時期設立電報、電話機構。1922年,中國政府設立膠澳中華電報局。1929年,南京國民又設立青島無線電總台。1938年,第二次日據時期將電報局和電話局合併為電報電話總局。至1949年,電報、電話電路17路,市內電話自動機容量達到9 050門。共和國成立後,將郵政與電信合併成立郵電局,電信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後,通信開始有所發展,至1985年市話總容量達到2.26萬門,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2部。

1986年,無線尋呼業務開通;1987年又開通120路長途自動撥號業務,市話交換機全部實現自動化。1992年,移動通信業務開通;1993年12月12日,固定電話號碼升為7位;1997年,本地公網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突破100萬門。1998年,電信再度從郵電系統中獨立出來,成立電信局。2005年,青島市電話交換機達到300萬門;同年5月21日,本地網電話(固定電話和小靈通)號碼升至8位。2009年,第三代移動通信 (3G) 業務開通,可提供手機上網、可視電話、手機電視等七項功能服務。截至2011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超過250萬戶,移動電話超過到1 000萬戶。[參156]2012年8月,青島市被列入第二批第四代移動通信 (4G) 標準試點城市,全市大部分轄區已實現TD-LTE網絡的連續無縫覆蓋。2019年,第五代移動通信 (5G) 業務開通。

信息產業

青島的信息產業起步較早,軟件業發展較快。青島軟件園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國家級軟件產業園、國家火炬計劃軟件基地。2003年,青島被列為全國首批信息化示範城市,並建立青島是企業信息化施法工程保障體系和應用體系。2012年4月,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我市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出台,提出信息產業的新圖景。據此,青島市將打造信息產業在「東園-西谷-北區」集聚發展的格局,形成以黃島青島信息穀、嶗山青島高科園、城陽青島高新區為三點支撐,並向其他區市輻射的「品」字形信息產業規劃布局。

十二五」期間,青島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新一代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三大產業。最終,通過不斷優化信息產業發展環境,着力構建以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為主體的信息產業體系,促進信息產業向高端發展,把青島打造成國家三網融合示範城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示範基地、物聯網應用與產業發展基地、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的數據中心,信息產業整體水平保持同類城市領先水平。

藍色經濟

青島市作為全國重要的沿海城市、久負盛譽的海洋科研城市。201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發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青島被定位為膠東半島高端海洋產業集聚區核心區域的龍頭。依照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環灣型大城市框架的規劃,青島將建設成為中國的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國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東北亞國家航運樞紐、北海旅遊度假勝地和海上體育運動基地。[參193]規劃科學地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的生產活動,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發展相關服務性產業。規劃建設由「一區一帶一園」組成的藍色硅谷,發揮青島涉海機構集中、海洋研發人才密集的優勢,推動海洋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相互滲透,基礎性海洋研究、應用性海洋研究與藍色經濟研究相互銜接,國內外學術交流、商務往來與經貿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發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加快培育海洋優勢產業。

國內貿易

 
台東夜市

青島是華東華北地區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和集散地之一,自古以來商業就比較發達。明清時期商業活動興旺一時。清嘉慶年間,青島口貿易繁榮逐漸形成市場,使青島村有「青島商莊」的別號。咸豐年間在今棧橋以北、中山路東南建成許多貨場和商鋪,與山東村(今曲阜路東側)連成一片,稱作行街。建置後至德國租借前,青島口已有油、魚、肉、瓷器藥材茶葉、布匹、成衣、雜貨、食品典當、酒館等店鋪62家。德租時期,青島成為商埠港口鐵路的建成使得出入境商品激增,市場迅速繁榮。多國商人在青島開辦洋行公司,民族商業也在青島開設分號,得到發展。

1900年,德商興建大鮑島市場;1902年,中華商務公局成立;1917年,日商興建公立青島市場,開闢日人商業區。到1930年代,市內共有華人商號7千餘家,從業人員超過3萬,另有外商約500家。1940年代,由於戰亂等原因,商鋪倒閉停業,商業開始衰落。共和國成立後,商業所有制和商品結構發生轉變,國營商業獲得主導地位。在經歷大躍進三年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的致命打擊導致的商業大蕭條和貿易萎縮之後,改革開放後的商業體制改革使得商貿最終得以恢復發展。1988年,第一家外向型合資商業企業成立。

1990年代,全市各類商店集市蓬勃發展,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年銷售額過億的大型商廈,各種超市、商店、直銷店、連鎖店便利店星羅棋布。進入21世紀,居民消費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消費熱點凸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遊經濟的帶動使得消費能力提升,城鄉消費品市場呈現持續活躍態勢。目前,全市共有市級商業中心五個,分別是:中山路、香港中路、台東、李村、香江路商業中心。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英國樂購、德國麥德龍、日本永旺東泰、馬來西亞百盛等國際大規模連鎖零售集團和國內的北京華聯大連萬達深圳萬象城、青島國貨、利群、維客、利客來、等均在青島開設有百貨公司商業廣場超級市場。韓國、香港和日本是青島的三大外資來源地,三者總投資約240億美元。

對外貿易

青島是中國主要貿易口岸之一,對外經濟貿易歷史悠久。早在北宋時期,板橋鎮就成為中國北方唯一對外開放的口岸,主要貿易國家為高麗和日本,主要貿易物品有絲綢、藥材、瓷器、及食品等。闢為德國租借後,建港、設洋行,開展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主要進口鋼鐵機械五金建材、化學染料橡膠木材,主要出口食品和手工製品。日據時期的對外貿易主要是與日本開展。共和國初年,青島市對外貿易管理局負責全市對外貿易工作,此後青島海關、山東檢驗檢疫局等單位陸續在青島設立。1959年,青島市開始獨立對外出口商品的收購業務;1960年代出口商品收購的主要是紡織品、化工醫藥和食品。文革期間,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破壞。

1978年,青島市對外貿易局和六個進出口支公司成立,此前青島除了僅有的部分對外貿易外,外資、外經幾乎是空白。青島於1984年成為沿海開放城市;1987年外經貿享有自營權;1988年開始外貿體制改革。1990年代,青島市對外開放明顯加快:1992年3月成立高科技工業園,11月成立保稅區。進入21世紀,青島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加大開放力度,擴大外貿出口,提高外貿出口,提高利用外資水平:2003年成立出口加工區,2004年成立保稅物流園區,2006年成立西海岸出口加工區,2008年成立前灣保稅港區,2010年開始建設中德生態園,2012年開始爭取建設中日韓自貿區示範區。美國、日本和韓國是青島三大貿易夥伴。

海關

 
1918年的膠海關及其稅關長照片
 
青島海關所在地,2018年前為青島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所在地

青島早在東周時期就有設關的記載,齊長城建立後,沿邊境設立關卡16處,徵收的商稅等類似海關關稅。1088年設立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清代設立厘金局。1899年,德國在租借地成立膠海關,1906年成立臨時檢疫所,以預防鼠疫為主。1914年開始對入港船隻進行檢疫,主要針對各種人類易患的嚴重傳染病。1922年青島港檢疫機關開始對國內外來港商船進行檢疫,對進出口的陳舊貨物消毒處理,並簽署檢除鼠消毒證書。1929年成立青島商檢局,負責對進出青島口岸的商品進行檢驗。1938年開展動植物檢疫,滅鼠滅蟲等。共和國成立後,在青島成立的山東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對山東省的進出口商品進行檢驗。膠海關1950年更名為青島海關,同年進出青島的船舶一律實施檢疫。1982年成立了青島衛生檢疫局,下轄5個二級局。1998年成立了打擊走私領導小組。1999年成立了青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下轄22個分支局、11個辦事處。2018年,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

現青島海關作為國家設在北方沿海地區口岸的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之一,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管轄範圍為青島市及山東省7個設區的市。基本任務是出入境監管、徵稅、打擊走私統計,對外承擔稅收征管、通關監管、保稅監管、進出口統計、海關稽查、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打擊走私以及轄區國境衛生檢疫、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和進出口商品檢驗、鑑定、認證和監督管理。

文化

 
三江會館戲樓中的演出
 
劉廷琛為尊孔文社藏書樓題寫的匾額

青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的變遷,成為華夏文明主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島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80餘處,古墓葬200餘座,出土文物2 000餘件,反映了東夷先民的原始文化。青島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以南阡、北阡、東演堤、丁戈莊等遺址為代表,晚期以三里河遺址為代表;龍山文化遺址則遍布全市各地。另外平度的東嶽石遺址則被考古界命名為岳石文化。周代,青島地區大部分屬於齊國,其餘屬於魯國,均為經濟文化發達的文明之邦。秦漢兩代的皇帝到琅琊的巡遊、求仙也為青島文化和民間傳說增添一抹重彩。位於萊西的西漢晚期墓葬出土的大木偶人(木偶戲用)和漆器六博具表明在這一時期青島的文化娛樂生活已經發展得頗為豐富。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在嶗山開設康成書院,可稱是青島最早的學府。

唐宋時期,青島地區多有文學藝術大家的詩文流傳:李白留下「我昔東海上,勞山[註27]餐紫霞」(《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詩句;蘇軾則寫下吟詠板橋鎮高麗亭館的詞句。明清兩代,語言文史發展較好:即墨人王邦直著有音韻學的《律呂正聲》60卷,顧炎武到訪嶗山作歌並考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嶗山的記載,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中有關於嶗山的名篇《嶗山道士》、《香玉》和長詩《嶗山觀海市作歌》,另有徐績的《嶗山觀海市》和尹琳基的《白雲洞觀海市》等關於嶗山的名篇。法若真胡嶧陽李明謙、黃玉衡、高鳳翰等均有多卷詩文集刊印。1467年修建天后宮,1644年增建一座戲樓,使之成為民眾文化娛樂場所,主要演出戲種有軸姑、梆柳等。四方海雲庵和小鮑島則舉辦起以敬神名義的娛樂集市糖球會和蘿蔔會。

1898年,《德屬膠州官報》在青島創刊,成為青島歷史上第一家報紙。1905年,中國劇院(Chinesisches Theater)建成。同年,亨利親王飯店音樂廳建成,是青島第一座專用音樂廳。1907年,三江會館建成,附有一座中式戲樓。1911年,青島首個文化社團——尊孔文社成立,1914年建起了藏書樓。德國租借和兩次日本統治,是青島的近代文化充滿了西洋和東洋色彩。1922年青島回歸後,文化事業得到較大發展,興建了大批影劇院。1924年,公立通俗圖書館建立,青島第一本中文攝影圖片集——《接收青島紀念寫真集》出版。1929年,青島劇社成立。1930年,首個群眾文化機構——青島民眾教育館建立。進而,隨着國立青島大學的建立,一大批文化學者和作家來到青島,推動了青島的新文化運動,完成或出版了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戲劇作品。1931年,創建了宣傳海洋文化的青島水族館。1932年,海鷗劇社成立。1933年,青島最早的廣播無線電台——民眾會教育館廣播電台開播。

1937年,因戰爭爆發,青島的文化事業受到嚴重影響,現代文化活動衰退,此情況一直延續到1945年。國立山東大學的復校為青島的文化恢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後爆發的內戰和共和國成立後青島行政地位下降、城市定位改變、高校外遷、政治運動等均使得青島的文化事業發展受限,歷程充滿挫折。改革開放後,青島的文化事業開始恢復,陸續建立一批話劇院、京劇團、呂劇團、歌舞劇院、曲藝團、茂腔劇團、柳腔劇團、管弦樂團等專業藝術團體。除了市級文化場館外,各區、街道、單位也建起群眾文化機構。青島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所屬的各個專業協會、學院相繼成立。新一代的文學家、藝術家大量湧現。新聞出版業也得到發展,2012年1月,市直五大國有文化傳媒集團——青島廣電影視傳媒、青島報業傳媒、青島出版傳媒、青島演藝、青島網絡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文學、戲劇和曲藝

 
青島新舞台
 
青島大劇院

青島的文學曲藝創作活動較為發達,民間活動歷史悠久。古代曾出現黃培丁耀亢張謙宜等詩文家。李白王安石蘇軾顧炎武蒲松齡等遊歷嶗山時,也留下一些詩文。清朝初期出現戲劇活動,至19世紀末,本肘鼓弋陽腔等民間戲曲已演變成柳腔茂腔戲劇,並成為獨立的地方戲曲種類。建置前即有即墨大鼓、膠州八角鼓、藏馬[註28]大鼓等的評詞、漁鼓、琴書。辛亥革命後,京劇受到人們的關注,票友演出增多,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楊小樓等曾在青島新舞台(後稱永安大戲院)聯袂演出。

青島現代意義上的白話文學和話劇演出起始於20世紀初,1920年代末陸續出現了新文學研究會、劇社、文藝社等團體,創辦若干文學期刊或報紙副刊國立青島大學的成立,匯集了大批文學作家,他們從現實主義角度的視角審視社會生活,創作一大批反映平民命運、都市生活、戰爭苦難的文學作品,形成青島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創作高峰。這一時期也常見曲藝藝人在市區道旁、廣場撂地演出,或在茶社賣藝,相聲藝人馬三立劉寶瑞西河大鼓藝人劉泰清山東快書藝人高元鈞楊立德山東琴書藝人李金山高金鳳雜技藝人小天一王傻子等先後曾到青島表演。

王統照的《山雨》、老舍的《駱駝祥子》、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等長篇小說,以及巴金陳翔鶴沈從文、老舍等在青島創作的短篇小說,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1930年代,青島詩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聞一多的《奇蹟》、王亞平的《燈塔守者》、蒲風的《青島》、臧克家的《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在青島創作或出版的散文集有王統照的《北國之春》、梁實秋的《偏見集》、吳伯簫的《羽書》、蕭軍的《十月十五日》等。在青島生活或工作的著名作家還有楊振聲汪靜之,文學翻譯家有張友松卞之琳章鐵民等。這一時期,青島還出現一批青年作家,如於黑丁、王林、李白鳳、徐中玉、蔡天心等。第二次日據時期至共和國成立前, 王度廬因創作20多部武俠小說而被稱為中國四大武俠小說作家之一。1953年,青島市文聯文工團最初排演的《小二黑結婚》因獨具特點而被正式定名為一個新劇種——呂劇。1959年,月刊《海鷗》(今《青島文學》)創刊,這是共和國成立後青島唯一的文學期刊。

1970年代後期,青島現代文學史上出現第二個創作高峰,現實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流,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民間文學、翻譯文學等文學種類都有較大發展,相繼出版劉學江的《隔壁春風》、徐本夫的《降龍灣》、梁修的《夜潮》以及李伯屏肖兵等人的長篇小說。紀宇的長篇朗誦詩《風流歌》極富節奏感,辛顯令的電影劇本《喜盈門》拍攝後獲多項全國大獎。尤鳳偉以中短篇小說《清水衙門》、《白蓮蓮》、《山地》等成為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而周立武則創作《巨獸》這類現代主義色彩的作品。1980年代至今,青島的文學曲藝創作表演隊伍逐步壯大,在作者人數、涉及領域、作品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均處於全國前列。2010年末,歷經8年設計和5年施工的,青島市百年歷史上功能最全、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公共文化演藝設施——青島大劇院正式啟用,如同屹立於東部的一座銀白色的大鋼琴,標誌着青島文化建設取得又一個重大成果。

音樂

 
亨利親王飯店音樂廳

青島民間音樂歷史悠久,近代西洋音樂發展較早,市民音樂素養較高,使得青島有了「音樂之島」的美稱。明末清初,嶗山道教音樂有了相當的發展。1897年德國設立租借地後,西洋音樂開始傳入。1902年,德國海軍士兵俱樂部建成,附有一座禮堂,可做音樂廳使用。1905年,亨利親王飯店建立音樂廳,音樂界人士和德國海軍管弦樂團經常在此舉辦音樂會,並邀請歐洲音樂家前來演出。而長期流傳的膠州大秧歌、海員號子、茂腔柳腔劇等的戲曲音樂也開始在民間流行。

1920年代,民樂演奏在民間傳統節慶活動中已非常普遍。音樂教育也開始發展,市立中學、文德女中、聖功女中等學校均開設音樂課;學校的音樂教師為主成立青島音樂會,在學校組織音樂會,邀請外地音樂家交流。教會音樂也隨着基督教堂的建立開始流行,其中尤以浙江路天主教堂江蘇路基督教堂的大管風琴音樂最為出名[註29]。1935年,青島音樂會會長王玫在青島製成中國早期的小提琴。改革開放後,音樂活動逐漸繁榮,開始每年舉辦夏季音樂會,群眾音樂活動,音樂比賽競賽等。1986年,開始舉辦綜合性藝術節。2002年,舉辦首屆青島市新年音樂會。2005年,青島舉辦首屆音樂節,首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在青島舉辦。2005年4月,青島交響樂團重新組建。2007年,舉辦首屆青島搖滾音樂節;2012年,舉辦首屆青島國際帆船音樂節,文化部的主辦第一屆李德倫全國指揮比賽在青島舉辦。2017年,歐盟青年音樂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

舞蹈

青島民間舞蹈歷史久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舞龍燈、舞獅子、玩雜耍等種類。民間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有流行於滄口的水族舞燈,嶗山的歌舞秧歌,黃島、膠州的巫舞,即墨、膠州的羽龠舞,即墨的小調秧歌、田蟹舞燈,膠州的小秧歌戲,以及道具舞中的即墨的跑驢、武松打虎、旱船,膠州的大頭娃娃舞、龍燈舞、二鬼摔,黃島的姜老背婆婆等。雜耍類舞蹈主要源自漢代的百戲,如抬車官、撬官、鋦大鍋、打花棍等。民間舞蹈中,秧歌最為普及和流行。

1960年,青島市歌舞團成立,成為青島市上演歌劇芭蕾舞劇、民族舞劇和舞蹈節目的專業藝術團體。文革時期,流行忠字舞,但喪失舞蹈的藝術性。1970年代後,專業和業餘的舞蹈隊伍相繼成立。1989年,青島市舞蹈家協會成立。2000年,青島市承辦首次在中國舉辦的高級別、大規模的國際舞蹈大賽——國標舞世界盃國際大賽。2002年,青島市舞蹈家協會主辦首屆青島市街舞大賽。2009年,首屆青島國際舞蹈藝術節舉辦。

美術、書法和攝影

 
1898年油畫《膠州的早晨》,取景於匯泉灣畔
 
這張攝於1908-1909年的膠澳總督官邸及花園的照片是青島第一批彩色照片之一

青島的美術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時期。三里河遺址出土的陶製狗型器和豬型器在中國美術史上被譽為新石器時期鳥獸型雕塑的傑出代表作品。西皇姑庵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銅提梁卣、銅方彝、父甲爵、父癸爵等青銅器,黃島出土的秦始皇28年琅琊石刻,即墨移風店出土的漢代玉舞人,城陽出土的伏鹿畫像石,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鄭文公碑》,法海寺附近出土的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百餘件石雕造型殘件等,都展現青島地區商周時期青銅藝術和古代雕刻藝術的發達。另外,青島還流傳年畫剪紙刺繡等民間美術。

19世紀末,西洋美術攝影開始傳入;雕塑常見於建築、庭院、墓地中,攝影最初為新聞報道服務。德租時期的照相館主要有高橋寫真館太芳照相館等。風景明信片也從德租時期開始流行,青島印書局羅斯洋行德基洋行為德租時期青島風景明信片的主要發行商。1908-1909年,法國金融家阿爾貝特·卡恩(Albert Kahn)進行環球旅行時,其僱傭的攝影師斯戴芬·帕塞(Stephane Passet)在青島使用盧米埃爾干板技術拍攝了一組彩色照片,是青島已知最早的彩色照片。辛亥革命後,一批清政府遺老遺少移居青島,其中不乏精於書畫之士,如康有為吳郁生劉廷琛等,其美術活動對青島的書畫藝術界影響深遠,是青島在20世紀初即成為中國傳統美術與西方美術並行發展的地區之一。1924年,班鵬志出版了出版青島首部中文新聞照片集《接收青島紀念寫真(Souvenir Photographs of the Restoration of Tsingtau, 1923)》。1930年代初,青島的報紙開始登載攝影和電影廣告照片,同時出現藝術攝影。

1960年代初,青島的美術活動進入新的活躍期,國內多位畫家來青島舉辦展覽、講座和學術研討會,潘天壽李苦禪王雪濤崔子范等數十位著名畫家與赫保真、馬龍青、馮憑、杜宗甫、黃公渚等青島畫家與會。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青島的書法篆刻創作展覽蓬勃開展,書法篆刻社團相繼成立,許多書畫家及其作品在國際國內獲獎。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許多商業性畫廊、畫店、裝飾工程公司紛紛成立,標誌着美術正向着多元化發展。1995年,建成文化名人雕塑園;1997年,建成東海路雕塑一條街。

1998年,舉辦青島風采攝影大獎賽。1999年,青島舉辦國際美術邀請展,有20多個國家的50多名畫家參加;同時舉辦中國版畫展,收藏全國版畫263幅。2000年,舉辦青島國際版畫雙年展,有46個國家的360多位作者報送約800幅作品,堪稱一場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首次承辦的國際性版畫展覽;同年,青島市還舉辦首屆女畫家作品展,並出版作品集;同期,青島雕塑藝術館開館。2001年在青島舉辦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04年,青島的水彩畫家王紹波的作品《漁歌》首次在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獲金獎,打破青島市無全國金獎的紀錄。

新聞出版

 
德屬膠州官報 第37期(1899年8月11日)
 
原青島報業集團辦公樓

青島的書籍出版始於明朝,時有官刻的1579年《即墨縣誌》以及之後的《膠州志》、《平度志》等;家刻的《嶗山志》;坊刻則有膠州的成文堂、文富堂和即墨的修德堂等。德租時期,青島興起近代出版印刷業,時有青島印書局Adolf Haupt Bücherei)、福昌書局Deutsch-Chinesische Bücherei und Verlaganstalt)等7家出版機構。青島的報紙業始於19世紀末。1898年11月21日,青島歷史上的第一家報紙《德屬膠州官報(Deutsch-Asiatische Warte. Amtlicher Anzeiger des Kiautschou-Gebietes.[註30])》創刊發行,文稿以德文為主,在刊登布告、通知、告白等需要華人知曉時會用德漢兩種文字對照刊出。1900年7月1日,周刊《青島官報(Amtsblatt für das Deutsche-Gebiet[註31])》創刊發行,取代之前的《德屬膠州官報》,內文為中德文混排。

1901年,青島首家全中文周刊《膠州報(Kiautschou Pau)》由中國民主人士朱淇創刊[註32]。1905年,《青島新報Tsingtauer Neueste Nachrichten)》出版。 [參194] 1916年,《膠州灣之鹽業》專刊出版,是青島歷史上首家正式期刊雜誌。1923年,面向青島及國內外通航城市發行的《膠澳日報》創刊。1924年12月,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創刊《膠澳公報》。1932年,由中國人擔任社長的中文《青島日報》創刊。至1949年5月,全市共創辦過中文報紙80餘家,外文報紙20餘家;各類期刊雜誌268家、313種;出版社20餘家,印刷局30餘家,圖書發行局40餘家。

1949年解放軍占領青島取得政權後,只有《大民報》維持出版較短時間,其他所有報刊和所有出版社、圖書發行機構均被停辦或休業;正中書局及其印刷廠、中國文化服務社等被接管控制,成立新華書店青島分店。1959年,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創辦文學月刊《海鷗》(今《青島文學》)。1987年,青島出版社正式成立。1988年,《公共關係導報》創刊。1989年,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今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成立。1992年,《青島晚報》創刊。1996年,《公共關係導報》改辦《青島生活導報》(今《青島早報》)。1998年,《青島日報》率先實現彩色印刷,並與早報晚報共同組建網上讀報平台——青島新聞網。1999年,《半島都市報》在青島創刊。

廣播電視

 
青島電視塔

青島的無線廣播始於1930年代。1933年6月,青島市政府創辦青島首家無線廣播電台,全天播音9小時;7月,青島宏波電器公司建立一座私營廣播電台。1938年3月21日,青島放送局成立,用漢語日語分時廣播。1940年,青島放送局更名為青島廣播電台。1946年3月,青島廣播電台開闢第二廣播。1949年2月,青島廣播電台開闢第三廣播。1949年6月2日,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青島廣播電台,更名為青島人民廣播電台,辦兩套節目。1971年,青島電視轉播台建成;1976年,轉播台改為青島電視台。1979年,青島電視台正式播出;1980年,實現播出節目全彩色。

1987年,平度電視台、膠州電視台、嶗山電視台和萊西衛星地面接收站建立。1995年,青島廣播電視發射塔建成。2000年,青島市郊區實現村村通電視。2001年,青島廣播頻率實現數字化製作播出,電視台成功試播首部獨立製作高清數字電視片[註33],有線網絡中心試驗開通標清和互動數字電視。2002年,建立國內首個廣播電視EIP管理網,電視新聞採編播實現數字化。2004年,青島市建設有線數字電視的經驗被國家廣電總局稱為「青島模式」,並向全國推廣。2007年,地面無線高清電視正式開播。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廣播電台1座、12套節目,電視台1座、15套節目,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68.2萬戶,數字電視用戶達到243.88萬戶。[參156]

電影

青島的電影發行放映始於20世紀初。由於早期電影播放不受場地限制,青島究竟從何時開始出現電影放映幾乎無法考證,而建於1902的水師飯店和建於1905年的亨利親王飯店音樂廳擁有放映電影的條件。2016年,青島媒體報道水師飯店為「中國首家電影院」[參195]。1923年,青島南海沿平安電影公司成立,經營青島第一影劇院。在中國影片產生之前,青島放映德國、日本、美國和英國等國的影片,片商均為外國人。中國影片產生後,一些國內外的製片廠家在青島都有自己的片商代理人。1931年,山東大戲院建成,一直使用至今(現稱中國電影院)。1950年,青島首個農村電影放映隊成立。1959年1月,青島發行站更名為青島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結束過去只負責影片發行的局面,轉而分管全市整個電影發行放映工作。1998年,首屆青島市農民電影節舉辦;2001年,首屆青島市學生電影節舉辦;2003年,首屆青島市露天電影節舉辦;2004年,首屆青島市大學生電影節舉辦。2007年,中國電影金鳳凰獎將青島設為永久舉辦地[參196]。2013年,萬達集團投資500億元人民幣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青島東方影都,涵蓋旅遊、商業等多種功能的大型影視產業園區,於2016年開始啟用[參197]。2018年,首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電影節在青島開幕。[參198]

文化設施

 
青島海底世界

青島的文化設施建設始於德租時期。1902年建成的水師飯店配有一座禮堂。1905年,中國劇院建成,是一家由中國人經營的戲院,後稱「華樂戲院」。同年,青島最早的音樂廳——亨利親王飯店音樂廳建成。1909年建立的德華大學設立有教學實驗器材陳列館,為現代博物館的雛形;其後,膠海關設立海關博物館。1914年,德國漢學家尉禮賢創建尊孔文社藏書樓。1916年,青島建立商品陳列館。1924年,青島市公立通俗圖書館建立。1930年建立的青島市教育局民眾教育館(後稱青島市立民眾教育館)是青島最早的文教機構。1932年,青島水族館建成開館。1936年,青島市公立通俗圖書館更名為青島市圖書館;同年,青島市禮堂建成;山東產業館建成。

1965年,青島市博物館正式成立。1989年,中國海軍博物館建成。1998年,青島市文化博覽中心建成。1999年,青島市檔案館設施達到國際一級館的標準。進入21世紀,許多主題博物館相繼建立。2000年,青島市啟動數字檔案館工程;市南區和嶗山區、黃島區和城陽區新建各區的文化場館綜合體。2004年,青島市圖書館設施達到國際一級館的標準;市檔案館赴德國徵集複製大批青島早期珍貴檔案。2010年,青島大劇院建成。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類文化機構470處。其中,影劇院40處,文化館(站)183處,博物館9處,公共圖書館13處。[參156]

文物保護

 
青島郵電博物館
 
退役後存放在青島的中國海軍博物館的053K型導彈護衛艦「鷹潭」號
 
德國膠澳總督樓舊址博物館

文物普查

青島市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開始於1952年,1955年停頓,1957年3月又重新開始。這一時期主要考察嶗山地區,共發現古文化遺址31處,古墓葬11處,古建築40餘處,晉代刻石2處,唐天寶刻石2處,金、元、明刻石40處。1973年5月24日至6月24日,青島市組成文物普查小組進行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對青島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青島市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組織普查膠南、膠縣、嶗山、黃島的文物。這次普查,新發現古文化遺址41處。

1987年,青島市進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新發現大汶口文化遺址2處,龍山文化遺址7處,岳石文化遺址1處,漢代文化遺址(墓群)15處,宋代墓群2處,明代建築4處;同時徵集到漢畫像石、鐵器、石像、墓志銘、瓷器等文物近百件,燕國刀幣和歷史名人字畫一批。2000年,組織水下考古隊,對南部海域琅琊港遺址、宋金海戰遺址、鴨島明代沉船遺址、明清海防設施遺蹟等歷時20天的調查。2007年7月,青島市啟動第五次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不可移動文物點860餘處,其中新發現570餘處。2012年1月19日,國家文物局批准青島市開展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試點工作。

  • 徐福東渡傳說:起源於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方士徐福求仙人不得而東渡日本的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俗稱「拉呱」,是嶗山人民千百年來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內容大致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等幾方面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在山東人闖關東到東北的背景下,虛構人物禿尾巴老李能夠自由自在的來往於東北和山東之間
  • 道教音樂——中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
    • 嶗山道教音樂: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
    • 膠東全真道教音樂:以「嶗山韻」為特點,吸收不少膠東民歌、秧歌、曲藝和戲曲的曲調
  • 膠東大鼓:起源於「盲人調」,又稱「梁派大鼓」,是一種具有濃厚的膠東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的鼓曲藝術形式
  •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的一種秧歌戲,其舞蹈、音樂曲牌和情節劇在中國秧歌群體中獨樹一幟
  • 茂腔:一種源於民間哼唱小調的地方戲曲,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
  • 孫臏拳:傳為戰國軍事家孫臏所創的一個地方拳派,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
  • 螳螂拳:中國著名傳統武術流派,象形拳的一種,因取螳螂捕蟬之動靜、神態而得名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柳腔:舊稱「溜腔」,為即墨的地方劇種,特點是形式簡單、表演樸實、鄉音濃郁、生動有趣
  • 萊西木偶戲:俗稱「撮頭戲」,木偶造型多數沿用戲曲中的生、旦、淨、末、丑等戲劇臉譜,表現不同的人物形象
  • 山東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樂器八角鼓而得名,初盛行於滿清貴族中,後漸漸形成一種說唱藝術形式
  • 膠州剪紙:流行於膠州的剪紙藝術,以紋樣構思新穎、組合巧妙、刻工精細著稱
  • 傅士古短拳:始創於城陽的一種少林地功派硬氣功拳法,使用短兵器或徒手,以防禦為主
  • 嶗山道教武術:中國道教武術的一個重要門派,源於武當山,為張三丰祖師所創

民俗與節會

德租時期,德語是官方語言,教育和宣傳力度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德語幾近消亡,對當地語言的影響微乎其微。當地方言被稱為青島話,使得當地人的口音與周邊的山東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

風俗習慣

青島地區的先民是東夷人,早在新石器時期,折射東夷風俗特點的文化活動就在已存在,如以陶製飲食器具所展示的飲食民俗和審美民俗,以鳥圖騰崇拜為主要特點的原始崇拜信仰民俗,以墓葬形式和成年禮儀所展示的喪禮民俗、生禮民俗等。先秦時逐漸形成以齊文化為主體的風俗,秦漢以後受到儒家文化影響而產生變化。其後的幾千年間,青島的風俗變化不大,只是融入一些不同民族和地區的特色,發生一些局部的變化。20世紀上葉,大量外來民眾來到青島謀生並定居,遂將其家鄉的風俗帶來,經過不斷的融合,逐漸形成青島今天以齊國海洋文化傳統風俗為主體,融合進內陸各地風俗世象的市區民俗。

近代由於德日的統治使得市區的民俗附帶上些許「舶來品」,傳統風俗和西洋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和諧共存。具體體現在民居方面,青島產生傳統四合院、日式建築與西洋建築相結合的里院,現代則多以樓房公寓代之;婚嫁方面,新人既身着婚紗禮服、彩車迎親,又有傳統的吹打舞獅;喪葬方面,既有鮮花祭奠,又少不了傳統的焚香燒紙海葬遺體捐獻也開始逐漸被接受;節慶方面,除了必不可少的傳統臘八小年春節端午中秋等,外來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也被大多數人接受。總的來說,青島的民俗有獨到的特色,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建政初期的「移風易俗」、「破四舊」等來自上層建築的政治性干預,使得現代人(尤其是市區生活的人)不再像過去那樣理解和重視傳統民俗文化並參與其中,更多地只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待。

特色餐飲

 
劈柴院,中山路入口
 
中華老字號:青島春和樓
 
出口捷克的青島啤酒

青島代表菜源於齊國飲食文化,以青島本地原料為主導,以魯菜的烹調技法為基礎,綜合國內外各菜系特點,是具有青島地方特色的菜品。主要以海參鮑魚乾貝、對蝦、螃蟹等海珍品原料,形成清淡、咸鮮,保持原汁原味和營養成分的特點。烹調方法多採用薄、、溜、扒、等。講究咸而不齁、辣而不嗆、甜而不膩、濃而不厚、淡而不薄。著名菜餚有蔥燒海參、原殼鮑魚、油爆海螺、雪麗大蟹、芝麻鮮貝串、辣炒蛤蜊、黃魚燉豆腐、炸蠣黃、香酥雞、紅燒牙片魚等。同時又吸收借鑑傳統川菜粵菜淮揚菜的製作工藝,採用本地原料,加以創新改良,推出適合本地人口味的菜品,如酸辣魚丸、麻婆豆腐、回鍋肉、牛皮乳豬、蚝油牛肉、流亭豬蹄、大蝦燒白菜、嶗山菇燉雞等。另外,紅燒鮁魚則是青島人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傳統菜餚。

青島地處北方沿海,盛產海產品;即便是在貧窮時期,吃貼餅子或煎餅時也要就着鹹魚蝦皮蝦醬。青島特色小吃便多是利用青島地產海鮮,採用青島傳統烹調技藝烹製出的具有青島地方風味、群眾喜聞樂見、物美價廉的小吃。主要特點是「質嫩味鮮,滑潤爽口」。其中十大"青島特色小吃"指的是:春和樓三鮮蒸餃、海菜涼粉、烤肉串(魷魚)、醬豬蹄、鮁魚水餃、三鮮鍋貼、白菜肉包、海鮮滷麵、雞湯餛飩、排骨米飯。此外麵食類的還有,餡餅、甜沫、油條、糖餅、綠豆糕、芝麻球等。在位於市南區西部的劈柴院美食文化園和東部的雲霄路小吃街大多能夠品嘗得到。

青島具有本地特色的飲料有:

著名人物

 
康有為故居

青島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清代書畫名家高鳳翰生於膠州,戊戌變法領袖晚年定居青島。國內諸多以海洋科學家為主的著名科學家薈萃青島,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0餘位。青島培養一大批著名音樂巨匠、影視明星和許多在國內國際重大賽事中屢屢獲獎的體育名將。近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化名人前往青島觀光遊覽、定居或在國立青島大學(後改國立山東大學[註34]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學術界名人鄒承魯解思深邱占祥朱兆良鍾大賚高從堦謝立信胡敦欣侯鋒黃紹顯劉維民等。

體育界名人周雅菲張繼科郝海東李霄鵬舒暢卜祥志張娟娟于大寶王永珀姜寧陳夢郭川謝赫等。

現今的青島市已成為眾多華人明星的誕生搖籃。包括呂思清徐少華宋佳朱媛媛陸樹銘蓋麗麗黃渤黃曉明范冰冰夏雨高虎陳好任嘉倫白百何林永健江鎧同唐國強遲帥宋茜倪萍黃子韜王艷王寧王曉晨鄭雲龍劉學義等明星藝人都來自於青島。

社會

人口

2022年末,青島市常住人口1034.2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83%,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99.6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7.32%,比上年末提高0.15個百分點。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青島市常住人口為1007.17萬人,其中男性513.22萬人,女性493.95萬人。[參199]截止2016年底青島有52個少數民族,共計7.67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88 %。此外,青島還有眾多外籍常住人口,其中最多的是來自於隔海相望的韓國,到2008年為止約15萬人左右。(韓國駐青總領事館給出的數據是16萬,常住15萬,另1萬持旅遊簽證)

截至2014年末,青島市居民期望壽命為80.98歲[參200],60歲以上老年戶籍人口為153萬人,占總人口的19.6 %,老齡化程度國內僅次於上海[參201]。全市百歲以上老人保守估計約為700人[參202]。據預測,青島人口老齡化高峰在2035年左右出現,屆時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35 %左右。

科學

青島的先民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了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便產生原始的科學技術活動。公元前26世紀,膠州灣附近的夙沙部落首創海水,即所謂的「夙沙氏煮海為鹽」,成為中國製鹽的鼻祖。春秋時期,青島地區的海航和築港科技在琅琊一帶蓬勃發展,成就齊國重要的海洋文化;後至宋金時期,北移至膠西板橋鎮的口岸標誌着青島地區相關科技的日趨成熟。建置初的19世紀末,青島的近代科技開始萌芽,並具備一定基礎。德租時期,近代西方科學技術隨之傳入。科學技術在城市的各行各業、各方各面中得到廣泛應用和較快發展。第一次日據時期,青島有了採用西方現代紡織技術興辦的輕紡工業,同時民族工業也藉助西方科技逐漸發展起來。

1920年代,隨着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教(尤其高等教育)與科研(尤其海洋科研)有了新發展:私立青島大學於1924年成立,開展現代科技的研究與教學。青島觀象台於1926年赴法國參加國際性的經度測量活動,利用無線電技術準確測得氣象台的經度;於1928年設立海洋科,使青島成為中國海洋科研的發祥地。1929年,青島海洋科學家赴西班牙參加國際海洋學會議。1930年代,一大批一流學者和科學家雲集青島,多數是海歸人士,像生物學家童第周曾呈奎,物理學家王淦昌丁西林,化學家湯騰漢傅鷹,再加上在青島觀象台工作的蔣丙然高平子宋春舫等中國第一代天文學家,可謂人才薈萃,使青島成為當時的科學文化名城。而後,因為戰爭等原因,科技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共和國成立後,一大批應用性強的科技成果在政策的調控下湧現。1956年,青島科學家與蘇聯合作進行漁業聯合調查。至1960年代,全市共有14個市屬研究所,主要分布在農業、醫藥、輕工、機械、化工等領域。文革期間,科技活動幾近停滯,鮮有成果。改革開放後,科技工作出現新局面,科研機構開始面向經濟、面向市場開展有償服務、技術諮詢、技術轉讓和技術開發等活動,拓寬服務領域;科技研發機構增加,隊伍壯大,水平提高,成果豐碩。一系列科技成果標誌着青島的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展。1990年代,青島市提出「科技興市」戰略。

2000年,青島市被列為全國4個科研機構改革試點城市之一,完成應用性科研機構的轉企改制;年內開展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推廣綜合示範、國家海洋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規劃(973計劃之一)。截至2010年末,全市各類人才資源總量122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1.9萬人,高技能人才13.2萬人;擁有兩院院士51人(本地27人,外聘24人),國家「千人計劃」12人;聚集全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 %的涉海兩院院士,40%的高級海洋專業技術人才,獲得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占全國的50 %;擁有28家海洋科教機構,1個國家級(國內唯一)和17個省部級海洋類重點實驗室,1處國家級和6處部委級海洋科學觀測台站,擁有包括「大科學工程-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和7艘千噸級以上遠洋科學考察船在內的23艘海洋調查船[參203]。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8家部級重點實驗室、4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66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參204]

教育

 
青島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教學樓
 
德華大學上課時的教室
 
江蘇路小學題壁:熱心教育

青島的教育歷史悠久。東漢末年,經學鄭玄即在不其山下創辦青島最早的學府——康成書院,從學者上千。隋代各州縣都設有官學,並設學官管理。1270年,即墨縣學設立並一直延續至清朝。民間有私塾和書院。1885年,即墨有了美國教會創辦的新型小學,標誌着青島近現代教育的開始。

建置後,現代教育即取代傳統教育占據主導地位。1897年德國租借後,政府與教會組織、社會團體、文人學界紛紛在各處設立小學中學大學和職校、女校等各級各類教育場所,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宣揚宗教和外來文明。1900年代初,膠州、平度、即墨等地相繼建起官立高等小學堂。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後,又興辦中學堂和師範學堂。1909年,清政府與德國政府聯合創辦青島的首座大學——德華大學五四運動之後,青島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公立、私立、教會學校的數量均大量增加,並興起學前、成人、職業、特殊人群等各種非常規教育學校。1924年,私立青島大學成立,1930年改辦國立青島大學(後改國立山東大學),成為全國聞名的高校。

共和國成立後,各教會學校相繼停辦,有的改制為公辦學校;撤併市區大量私立小學校,開辦非全日制識字班、速成中學和夜大,鼓勵開辦農村民辦小學。1951年,華東大學併入山東大學;1952至1956年,山東大學的十幾個院系分批遷往外地;1958年,山東大學本部遷至濟南,餘部組建山東海洋學院。青島的高等教育(尤其人文學科)遂因外遷造成的資源匱乏隨即陷入低迷,接踵而至的政治運動又使得基礎和職業教育同樣受到嚴重打擊[參205]

改革開放至今,青島的教育開始恢復發展:自1980年,青島二中成為山東省重點中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濤全國勞動模範許振超均為二中校友;始建於1924年的中國海洋大學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為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各級各類學校數量、規模和辦學水平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市區學前教育場所數量略顯不足,小學數量又因合併有所減少,使得部分新建城區開始出現入園入學難的情況。2012年,青島市實現主城區初中學校試卷統籌閱卷分配[參206]

體育

 
揚帆浮山灣
 
青島體育中心
 
青島奧帆中心

青島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東周時期即已形成集健身與娛樂為一體的民間傳統體育,習武、賀春之風由來已久。19世紀末建置前,武術氣功、競跑、登山舉重射箭龍舟游泳划船跳繩、踢毽、放風箏摔跤拔河、弈棋等各種活動非常盛行,又獨具地方特色。建立德國租借地後,西方體育開始傳入,由教會開辦的學校開始展開的體育項目逐漸成為青島體育的主流。1901年,禮賢書院首次將體育列為必修課。1904年,首度舉辦帆船比賽。1908年,青島高爾夫球會成立,是時青島最早的體育團體之一[參207];進而體育開始由學校走向社會。

1920年代起,青島體育加速發展:1924年,青島中華體育會成立,開始開展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隨後青島中華武術社、青島國術館、青島體育協進會、青島萬國體育會、青島國際俱樂部、青島基督教青年會等群眾體育社團紛紛成立。全市中小學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田徑運動會也基本形成制度。1925年,青島市組隊參加第12屆華北運動會。1930年夏,青島市舉辦首屆全市游泳比賽。1933年,青島市主辦第17屆華北運動會;同年,《體育周刊》在青島創刊,市立體育場建成[參208]。其後,一大批各種類型的現代體育場館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

1983年,青島市被評為「全國田徑之鄉」。1987年,中華體育總會青島市分會和青島市體育科學會成立。1990年代末,青島市通過制定一系列地方法規,進一步規範體育市場管理。2001年,青島成為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夥伴城市,負責承辦部分水上運動項目;隨後完成青島奧帆中心的建設,在通過一系列測試賽的考驗後,於2008年夏天成功舉辦比賽,由此被譽為中國的「帆船之都」[參209]

衛生

 
1910年代的督署醫院
 
建於第一次日據時期的普濟醫院舊址,現為青島市市立醫院所使用
 
青島督署醫院III號病房舊址,現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所使用

青島有較完整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官辦醫藥經營管理機構,是1476年在平度州東關設立的惠民藥局,內設醫科員管理藥政。1661年,中醫宋慎修家族在今黃島區鐵山街道開設北月堂,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中藥店之一。1829年,江西人曾大陽在膠州創辦德全堂,初為中藥攤,後在膠州城城隍廟街設堂。1851年,即墨開辦森森堂,經營至清光緒年間,逐漸成為藥業大戶。1896年,青島天后宮一帶有兩家中藥鋪。1899年,德軍為防疫始建臨時野戰醫院,後經擴充改造,於1900年建成膠澳督署醫院,這是青島第一所西醫醫院。此後德、美等西方國家的基督教會在青島相繼開設一些教會醫院,其中有福柏醫院、天主堂醫院等,此後西醫逐漸取代中醫在市區的主導地位。1908年,德國在青島西鎮建立青島檢疫所,日本接管青島後在原址附近新建青島傳染病醫院,解放後改為青島台西醫院(現為青島市第五人民醫院),1909年,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內設醫學科,以膠澳總督府醫院作為教學基地,由此開始醫學高等教育[參210]

1914年,日本接管膠澳總督府醫院,改稱陸軍醫院,1916年改為青島病院,下設8個分院。1924年青島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西藥店——漢美藥房開業。同年青島醫學校建立,作為青島病院的附設學校,為青島第一所中等醫學學校。1931年,普濟醫院改稱青島市市立醫院。1934年,青島市社會局創辦青島市市立癲病院,是青島歷史上第一家專科醫院。1939年,青島醫科大學開辦。1946年,青島醫院和醫科大學移交國立山東大學,成立國立山東大學醫學院、國立山東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國立山東大學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至1949年,青島市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76處,病床1 059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0.24張;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150人,其中中醫621人,西醫32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0.32人[參211]

1956年,山東大學醫學院改置青島醫學院(後併入青島大學,稱青島大學醫學院)。市區內先後新建市第二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第四人民醫院、青紡醫院和青島鋼廠、四方機車廠、橡膠二廠醫院以及市傳染病院、精神病醫院、腫瘤醫院等。同時各區都新建區醫院,工礦企業、學校相繼建立保健站和衛生室。農村醫療機構開始發展建立,各縣都建立規模較大的縣級綜合醫院及縣級防疫站和專業醫療防治機構[參212]

青島的醫療衛生事業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時至今日,青島市在衛生教學醫療、科研等方面已形成完整的體系,處於國內同等級別城市前列。主要醫療機構在顯微外科眼科、肝膽外科、心腦血管及腫瘤疾病的防治方面達到國內甚至國際先進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基本遍布城鄉村居社區。全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標已經位於發展中國家前列,有的已經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顯著成績受到全國矚目。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2 549處,其中,醫院、衛生院278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處,婦幼保健機構13處,門診部(所)、衛生保健所、醫務室1 861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8萬人,其中,醫生1.9萬人。全市擁有醫療床位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3.6萬張。[參156]

宗教

青島歷史上的宗教活動較為活躍,先後有道教佛教基督教[註35]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傳入,日本神道也曾在兩次日據時期占有一席之地。最早傳入的是道教。公元前140年即有道人在嶗山修行。公元3世紀佛教傳入,建於公元264年的嶗山崇佛寺為佛教在青島的發端之地。清末基督教、天主教傳入,有十幾個國家的傳教士在青島傳教。第一次日據時期,日本神道隨日本僑民和官兵一道傳入青島,建立「青島神社」(日語:青島神社セイタウ ジンシヤ[註36]等一些參拜場所,戰後均被毀。1920年代初,伊斯蘭教傳入。宗教活動在青島開展活躍,影響深遠。嶗山被譽為中國道教全真派第二叢林,湛山寺為佛教天台宗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名剎。各教派建立許多傳教活動社團,先後有長老會浸信會信義會同善教會等差會、修會在青島創辦學校、醫院、慈善機構等公益事業[參213]

建政後,實行宗教民主改革,廢除道教、佛教中的部分舊制度,將從事反政府活動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外國傳教士全部驅逐出境,沒收外國教會的財產歸中國教會所有,將宗教活動控制在中共政策的指引下進行。「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宗教活動均被迫停止。1978年後,恢復和落實中共的宗教政策。1980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處恢復辦公,宗教愛國組織和宗教團體相繼恢復和重新建立。後相繼成立青島市基督教協會、青島市道教協會、青島市佛教協會和青島市伊斯蘭教協會。2001年,青島市開始把駐青外國人的宗教活動納入依法管理範圍,為青島境內的外國人確定活動點。2002年,逐級建立宗教工作責任制,有宗教活動的村(居)設立宗教工作聯絡員;在全國首創成立宗教政策法規宣講團;在全國首次開展宗教團體屆中評估工作,建立與宗教團體負責人聯繫制度。2003年實施《青島市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辦法》、《青島市宗教團體及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暫行規定》。2004年,湛山佛學院成立[參214]

旅遊

匯泉灣全景(2004年)
 
匯泉灣-第一海水浴場
 
黃島金沙灘
 
棧橋
 
奧帆中心
 
海上第一名山——嶗山

青島有記載的著名旅遊活動可上溯至古代帝王、諸侯的巡遊。齊景公越王勾踐秦始皇漢武帝以及李白蘇軾顧炎武蒲松齡諸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曾在青島留下巡遊、觀光的足跡。近代德租時期,城市規劃部門亦將青島向着旅遊觀光城市的方向加以建設,對街道和建築的布局及造型都作了細緻的安排和嚴格的規定,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和突顯自然景觀,與城市相協調。隨着港口和鐵路的建成,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許多遊樂和接待設施隨之陸續興建:如青島灣畔的亨利親王飯店,匯泉灣畔的海濱飯店、海水浴場和跑馬場,太平角的漁獵場等。開展各種遊樂活動,如騎馬賽馬射擊射箭狩獵攀岩登山帆船划船滑水游泳潛水垂釣舞會招待會、廣場音樂會等;同時開始編纂旅遊手冊性質的《青島指南》;1906年又開始勘察嶗山,規劃16條進山旅遊線路[參215],沿線栽樁編號。青島隨之成為東亞最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之一。

1922年,青島回歸後,大力發展旅遊業,新建擴建若干市區景點,成立遊艇俱樂部。1929年青島特別市成立後,規劃擴建八大關別墅區;修整市區通往嶗山的遊覽道路;成立中國旅行社青島分社,開始組織旅遊活動。1932年建成亞洲第一座水族館。1935年,為接待倍增的遊客,旅遊招待處成立。至抗戰爆發前,青島共有中國人開辦的旅館客棧29處,外國人開辦的大飯店27處,中西餐館89家;公園19處於,影戲院8處,舞廳4處,檯球廳8家,高爾夫、划船等俱樂部7家[參216]

共和國初年,青島的旅遊業陷入停滯期,以政治性接待為主,僅面向建立關係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人物和友人及青島港外輪海員。1973年後,旅遊開始逐步轉向企業經營,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後,開始整修部分重要景點,新建動物園和小魚山公園等。1979年,與日本下關市結好後,接待首批由600名外國人組成的旅遊團;1983年,豪華遊輪「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載1200餘人造訪青島。成為沿海開放城市後,建設市區10座山頭公園,整修棧橋景區,開建石老人和薛家島風景區。進入21世紀,隨着一大批高端旅遊項目的建成和若干特色專題遊覽項目的組織開發,青島市已構築起「行、游、住、食、購、娛」一條龍的產品體系和科學的管理體系[參215],已由單純短期短程市區觀光向綜合外向型市域休閒度假轉型。

旅遊資源

青島作為國際著名的旅遊城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除了已開放的旅遊景點外,可供發展旅遊的資源門類全、品味高,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青島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天然的自然旅遊資源,數千年的文明積澱留下無數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青島有山有海,可謂國內外鮮見:山地資源除了有着「海上名山第一」之稱的嶗山之外,市區有十餘處大小山頭,郊區有大澤山、大小珠山等著名旅遊勝地;海濱資源除了岬灣相間的市區前海團島至石老人,還有西海岸的金銀沙灘,以及近岸的大小海島[參217]。各山體中的水系,如泉、流、瀑、潭也都有較高的觀賞和療養功能。

作為長江以北植物品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青島擁有許多國家珍稀品種和若干獨有種[參218],其中樹齡在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樹名木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而青島的人文則可分為史前遺蹟、古代遺址、近代舊址以及民俗、宗教文化幾大類。主要有東嶽石三里河北阡遺蹟等,齊長城遺址、各期古城遺址、古建築遺址、運河遺蹟等,近代建築群、軍事設施舊址,嶗山道觀和佛寺建築群、市區各教教堂建築群,燈會、櫻花會、糖球會、蘿蔔山會、大集、廟會、祭海等民族節會活動等。青島旅遊具有山海城渾然一體的總體特色,顯現出多元文化的特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青島的自然景觀多同時具有人文景觀的屬性,而人文景觀又多是歷史的見證和載體。青島的歷史、建築、文化、民俗、宗教等都能夠不同程度地展現在遊客面前。青島又因具備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而成為全國有名的避暑療養勝地。

總結青島主要的旅遊資源,可稱為「一線八區若干點」。一線,即享譽海內外的前海一線海濱旅遊線。八區分別是:現代設施齊全的東部沿海石老人,充分體現山海相連風光的嶗山,具有海島娛樂休閒特色的鳳凰島(薛家島),能夠展現齊越秦漢古文化的琅琊台,突出自然風光、書法石刻和葡萄園林的大澤山,以開展地質科技觀光為主的馬山石林,以高爾夫球場為中心兼有山園、遊樂園的華山,和以濱海遊樂、海上活動和溫泉度假為代表的鰲山。若干點則指的是散布於市區腹地的相對獨立的景點,如許多的特色街區、公共廣場、專題博物館和山頭公園等。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市域範圍內共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66家。其中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為18家,3A級旅遊景區30家,2A級景區15家,1A級景區2家。[參219]

軍事

 
青島要塞的防禦設備要圖
 
青島要塞的炮台
 
美國導彈驅逐艦造訪青島
 
052型驅逐艦青島號(舷號113)造訪珍珠港

自明清以來,青島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逐步顯現。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5月,位於即墨鰲山的城防建立,4年後設「鰲山衛」,下轄右、前、後3個千戶所,其中前所設置在浮山,稱「浮山備御千戶所」,簡稱浮山所。1891年6月14日,光緒帝下詔:「膠州、煙臺添築炮台等語,著照所請」[參220],青島建置即始自在膠州灣設防。

1897年,基於青島得天獨厚的軍事要塞地理位置,德國占領者在膠州灣開港,青島遂成為重要的軍事港口城市。1914年的青島戰役即為聯軍為占領青島要塞而對德發起的一次戰爭,青島也因此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東北亞的唯一戰場。中華民國統治時期,曾將海軍官校設於青島。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整個華北華東地區只有青島市區在青即戰役中最後被解放軍攻下,為此共軍傷亡慘重[參2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島仍為國家軍事要地,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司令部的所在地,市區建有軍港、軍用機場及潛艇基地等設施。2009年4月23日,慶祝中國海軍誕生60周年的多國海上閱兵,在青島附近黃海海域舉行。2012年4月22日至27日,黃海海域舉行代號為「海上聯合-2012」的中兩國海軍首次聯合海上聯合軍事演習。2013年3月,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正式停靠位於黃島區的母港[參222]。2019年4月23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的多國海上閱兵在青島附近海空域舉行[參223]

「青島號」,即舷號為113的現役052型驅逐艦編隊指揮艦,曾擔任多項重大演習、訓練和中國海軍首次環球航行等對外交往任務。2002年5月15日,由青島號及其綜合補給艦太倉號所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從青島軍港出發,開啟海軍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訪問[參224]。2012年2月26日,青島號開赴亞丁灣執行護航指揮任務[參225]。201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青島號作為中國海軍艦隊單艦代表赴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參加東盟防長擴大會議首次11國海上安全實兵演習[參226]

外事

僑務

 
青島市與日本下關市結為友好城市

青島人旅居海外有較長的歷史,他們或迫於生計而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或外出經商,其中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契約華工和歐戰華工,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強擄出國的勞工,還有的是在共和國成立前夕去台灣,後輾轉海外或港澳地區;共和國成立以後出國定居的主要是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的親屬,改革開放後,青島人有的到海外或港澳地區繼承家產、打工,有的出國留學後定居國外。全市共有僑眷2萬多人,在市南區、平度市分布較多。僑眷的海外親屬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多旅外學者回國後,落戶青島,參加建設,如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毛漢禮,生物學家、教授方宗熙,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呈奎等,分別從美國和加拿大回到青島[參227]。還有一些華僑受國際形勢影響回國定居。

1984年,青島進一步對外開放後,僑務部門廣泛開展對外聯誼宣傳工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鼓勵華僑為祖國經濟建設服務;引薦華僑、外籍華人來青島講學和開展科技交流活動。1992年,青島市僑界知識分子聯誼會成立,旨在加強全市歸僑、僑眷、港澳眷屬知識分子之間以及國內外僑團、各界人士之間的聯繫,增進友誼、交流信息、促進合作,為建設青島服務。青島市鞏固發展「凝僑興市」工程,市僑辦被評為全國僑務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青島市僑辦倡議舉辦世界性華人高層論壇「2000年世界華人論壇」,被列入全國僑務巨作計劃。涉僑對外交流與為僑服務工作成果顯著,累計有15位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獲「琴島獎」,有兩位被聘為青島市經濟顧問,有100位被授予「青島市友好使者」稱號[參228]

領事機構

從1906年起,先後有14個國家在青島設立總領事館、領事館(署)、代表機構或事務所。1949年6月2日起,中共領導下的青島市人民政府拒絕各國駐青島領事機構以領事館名義與中方交涉。其後,除已經閉館者外,共和國成立前設立的館所至1952年均相繼被關閉,人員撤離回國。1994年、2009年和2014年,韓國日本泰國分別又在青島設立總領事館[參229]

友好城市與友好合作城市

青島市從1979年開始與外國同類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關係,開展一系列官方和民間的合作交流活動。截至2022年6月已有友好城市28個[參230],友好合作城市57個[參231]

注釋

    註:

  1. ^ 1922年青島特別市設立後,原先稱作「青島」的小島更名為小青島並沿用至今。
  2. ^ 「膠州灣」舊稱「膠澳」,古稱「少海」
  3. ^ 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典型的遺址為膠州三里河遺址
  4. ^ 岳石文化典型的遺址為平度東嶽石遺址
  5. ^ 「琅琊」舊作「琅邪」,今又可簡作「琅玡」,三者均讀作Lángyá,以下統一作「琅琊」
  6. ^ 2018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的數據
  7. ^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零時的數據)
  8. ^ 一級構造單元
  9. ^ 二級構造單元
  10. ^ 三級構造單元
  11. ^ 傳統上說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指的就是這一區域
  12. ^ 12.0 12.1 已基本覆蓋為暗渠
  13. ^ 發源於嶗山區浮山西北麓,向西經市北區流入膠州灣,主河道全長7.8 km,流域面積約27 km²
  14. ^ 發源於李滄區畢家上流水庫,經李滄東部、李村商圈,在閻家山處與張村河匯流,流入膠州灣,主河道全長約16.7 km,流域面積137 km²
  15. ^ 「樓山」又作「婁山」,以下統一作「樓山」
  16. ^ 包括樓山後河、樓山河、劉家宋哥莊河三條河流,總長度約14.8 km,流域面積30 km²
  17. ^ 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類系統分類
  18. ^ 含2010年審議並通過的《黃島區海洋功能區劃》中經法國衛星遙感測定新增的3個島嶼,不含已經完全路連失去島嶼屬性的2個島嶼
  19. ^ 由北向南分別為東北區大連、燕蒙區天津、黃河區青島、長江區上海、珠江區廣州
  20. ^ 天后宮等建置前的早期建築不在此列
  21. ^ 今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西院區
  22. ^ 今青島市市立醫院
  23. ^ 萊西市前期引進中海油天然氣
  24. ^ 市價1兩白銀約合3金馬克,可購得租借內約20 m²土地的所有權
  25. ^ 財政補貼金額列德國在全世界所有租借地和殖民地的第二位,亦為僅有的三個補貼過億的地區之一
  26. ^ 今市北區登州路一帶
  27. ^ 「嶗山」舊作「勞山」
  28. ^ 藏馬即今黃島區的舊稱
  29. ^ 兩架管風琴在文革中均被毀,後分別於2008年和2010年從德國購進新琴置於原址
  30. ^ 德文直譯為《德亞觀察家報-膠州地區官方公報》
  31. ^ 德文直譯為德國膠州地區官報
  32. ^ 1912年,清政府退位後該報停辦
  33. ^ 青島電視台因此成為繼中央電視台和上海電視台之後,第三個能夠製作播出數字高清電視節目的電視台
  34. ^ 校址在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
  35. ^ 在中國,新教通常稱為基督教
  36. ^ 標註的日文片假名引自當局公文「神社創立ニ関スル調書」[來源請求]神社建成於1919年,原址位於若鶴町二丁目,今市北區遼寧路西段貯水山

參考文獻

    參:

  1. ^ 吳希善. 关于确定青岛市建置时间和举行建置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报告. 青島史志網. 1990-07-19 [202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2. ^ 2.0 2.1 关于印发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20-06-18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 求是. 2021-09-16 [202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4. ^ 楊永恆等 (編).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发展40年:迈向可持续未来. 北京: 中譯出版社. : 205 [2019]. ISBN 9787500161387. 
  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 (中文(中國大陸)). 
  6. ^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号)》. 國務院. 2016年1月 [202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8). 
  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1,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8. ^ 青島網絡廣播電視台, 青岛建置120周年,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9. ^ 9.0 9.1 托爾斯滕·華納,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青島城市檔案文獻叢刊 第1版,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05, ISBN 7564127015 
  10. ^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四谈“建设国际化城市”,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1-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3) 
  11. ^ 任銀睦. 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 
  12. ^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主要内容摘选 (PDF), 青島市規劃局, 2016-02-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2-22) 
  1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國發〔2009〕8號 (中文(中國大陸)) 
  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發改交運〔2007〕3045號 (中文(中國大陸)) 
  15. ^ UNESCO, 64 cities join the 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WWW.UNESCO.ORG, 2017-10-31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6. ^ 青岛诸岛名字的由来, 柳已青 (澎湃網), 2019-07-25 
  17. ^ 湮没在史书中的小青岛, 李玉尚 (半島網), 2008-07-16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8. ^ 山东青岛概况, 新浪旅遊, 2008-08-28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9. ^ 青岛山是军事重地 清政府和德军都在这里建炮台, 城市信報, 2016-12-29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0. ^ 20.0 20.1 青岛概况, 青島政務網, [201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21. ^ 目的论视角下青岛旅游文本的英译 (學位論文). 蘇州大學. 2016-11-03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22. ^ 李魏, 青岛首度发掘旧石器时代遗址,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3-10-31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4) 
  23. ^ 趙玉勛, 青岛2400岁齐长城开修 翻越150座山土中含糯米浆,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2012-08-21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4. ^ 宮岩, 即墨大夫被齐威王“封之万家”从此即墨一鸣惊人,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8) 
  25. ^ 王洪磊、付靜, 黄岛点火 古窑旧址烧新瓷琅耶铁红 釉彩艳比景德镇, 青島新聞網-青島晚報, 2013-05-09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6. ^ 田野、林永麗, 发现青岛:中国最早海战——吴齐海战发生在琅琊台,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2-11-13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7. ^ 宮岩、林永麗, 发现青岛:秦始皇没等到不老药 见到姓徐的就杀,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3-01-15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8. ^ 朱艷, 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4-08-09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9. ^ 浪淘沙, 盘点古代青岛境内的13次地震, 青島新聞網, 2015-05-02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30. ^ 阿亮, 胶南发现秦代琅琊郡遗址 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08-12-13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31. ^ 青島商務局, 板桥镇 青岛“丝路”的古和今(通商青岛新丝路), 青島商務之窗網, 2015-02-14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32. ^ 胶莱运河分水界碑出土 寻找康熙年发珠桥,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0-10-06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33. ^ 劉幸、王夏凱, 明朝山东抗倭情况及东南沿海抗倭活动中的“山东因素”, 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34), 2013-04, (134): 100 
  34. ^ 郝園園、趙麗雲、徐睿含, 开发区马濠运河曾是黄金水道 现仅剩500米,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3-05-06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35. ^ 灵山卫、鳌山卫设置, 黃島區史志辦, 2015-12-10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36. ^ 於向陽,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 (27), 中國作家網, 2013-05-06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37. ^ 張蓉、郭新舉, 一道奏折迟了5年 李鸿章1886年反对在青设防,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9) 
  38. ^ 張兆新, 甲午战争与青岛:驻防胶澳的章高元驰援战场, 青報網, 2014-07-25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9) 
  39. ^ 孟祥龍, 大清国的余晖 章高元落寞的胶澳大年夜,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5-01-16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40. ^ 張榮大、張樹楓等, 黑鹰觊觎年幼青岛, 中華網-軍事頻道, 2005-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41. ^ 近代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始末, 青島新聞網-老年生活報, 2013-01-09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42. ^ 閔妤、江偉, 百年前侵略条约现身 还原青岛被殖民历史, 青島新聞網, 2008-03-06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5) 
  43. ^ 青島市史志辦, 德日侵占胶澳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境域, 沿革区划志, 青島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44. ^ 黃默、林永麗, 发现青岛:青岛村是青岛发源地 德占打造欧人区,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2-10-18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45. ^ 民国初期青岛租借地与复辟活动, 山東省情網, 2008-11-18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46. ^ 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无可奈何忍辱负重, 南方都市報, 2009-06-21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47. ^ 宮岩, 日本陆军次长大岛健一曾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 信網-城市信報, 2015-12-08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48. ^ 張兆新, 日本在青开九大纱厂 后成青岛纺织业支柱, 青報網, 2014-06-04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9) 
  49. ^ “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标语,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6-04-18] [永久失效連結]
  50. ^ 1922年5月2日:日本开始从青岛撤军, 青島新聞網, 2011-03-01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51. ^ 51.0 51.1 51.2 宗纘, 青岛设市, 青島新聞網-青島晚報, 2007-12-16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52. ^ 把控青岛的罪恶黑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8-18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53. ^ 53.0 53.1 53.2 百年九调区划,见证城市发展轨迹,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3) 
  54. ^ 劉和謙, 總司令劉和謙上將植榕樹記,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 1997-10-17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55. ^ 山東省檔案局保管處, 全宗介绍——山东省政府, 山東檔案信息網, 2015-08-26 [永久失效連結]
  56. ^ 張兆新, 揭秘1949年国民党青岛撤退:疯狂掠夺物资+抓捕壮丁,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6-03-16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57. ^ 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毛泽东亲笔起草解放青岛的电令,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09-04-28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58. ^ 大眾網, 1949年:境域面积历史最小, 青島新聞網, 2012-12-04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59. ^ 孫英男、姜娜娜, 抗美援朝看青岛,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60. ^ 李群这次到山大说了啥?, 大眾網, 2016-04-23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61. ^ 郭振亮, 12万青岛知青的那些年那些事:大事记, 青島新聞網-青島晚報,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62. ^ 蘆智峰、宋新華, 1978.12:青岛辖区收三县,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09-05-20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63. ^ 1978年以前青岛地域很小,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2011-06-08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64. ^ 青岛开放30年30事:入列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65. ^ 郝園園、周曉荷、伏麗麗, 青岛,一座缺水的城市,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66. ^ 厲麥, 引黄济青工程开工,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4-05-04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6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 [2016-05-05], 國函〔1986〕146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68. ^ 劉雪蓮、李敏娜, 大青岛 新跨越:解读青岛历次区划大调整,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2-12-03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69. ^ 市区东部开发建设启动,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70. ^ 1994年市府东迁大开发,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2011-06-15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71. ^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 关于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共16市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的通知, 中編〔1994〕1號 
  72. ^ 鄭田甜, 青岛市经济重心将加快向西海岸转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2001-04-06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73. ^ 劉文儉,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之思考,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08-05-31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74. ^ 宋學春、馬躍峰, 青岛举行奥运会帆船比赛启动仪式, 人民網奧運頻道, 2008-08-09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75. ^ 人民海军60周年, 新華網軍事頻道,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76. ^ 青岛世园会简介, 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網站,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77. ^ 郭新舉, 青岛地铁建设工程奠基 再等5年可坐地铁,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09-12-01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78. ^ 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 青島中德聯合集團有限公司網站, 2011-12-01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79. ^ 青岛胶州湾桥隧今通车, 青島新聞網, 2011-06-30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80. ^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奠基, 人民網, 2012-03-17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5) 
  81. ^ 許亞薇, 山大青岛校区9月将迎新生 没有围墙的大学备受期待, 山東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青報網, 2016-04-11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82. ^ 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决定 调整青岛部分行政区划, 青島新聞網, 2012-12-01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83. ^ 存档副本. [2014-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84. ^ 國務院, 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 中國政府網, 2014-06-03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1) 
  85. ^ 青西新区成青岛靓丽新名片 率先蓝色跨越, 青島新聞網, 2014-12-08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4) 
  86. ^ 新華社, 远航,扬起“上海精神”的时代风帆——写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 新華網, 2018-06-08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87. ^ 解放军将在青岛举行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 環球網軍事.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88. ^ 青島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 2022青岛统计年鉴 (PDF).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37 [2023-06-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6-26). 
  89. ^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青島市規劃局. 2016-02-02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90. ^ 王鲁明当选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豪志当选市长.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91. ^ 赵豪志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92. ^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20)发布:沪京粤位居前三位. 金羊網. 2021-05-19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93.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岛市全域及中心城区规划控制线划定, 2016-01-11 
  94.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一篇 地质基础 >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构造,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95. ^ 黃汲清.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54. 程裕淇.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4. 
  9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二篇 地貌 序,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97. ^ 走进市南 > 市南概况 > 自然地理. 市南區政務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2). 
  98.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三篇 气候、水文 > 第一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99.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气象志 > 第一篇 气象环境 > 第一章 气象特征 第一节 气候特点、资源,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100. ^ 青岛市气候介绍, 青島市氣象局網站,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01.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102. ^ 青岛 - 气象数据. 中國天氣網.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103. ^ Climatological Normals of Qingdao.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03-05-04. 
  104. ^ d.o.o, Yu Media Group. Qingdao, China - Detailed climate information and monthly weather forecast. Weather Atla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105.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三篇 气候、水文 > 第二章 水文 第一节 陆地水文,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106. ^ 青島市過城河道綜合整治行動指揮分部, 青岛投资3亿为海泊河大整容 规划方案新鲜出炉,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2012-03-07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0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六篇 自然资源 > 第三章 气候和淡水资源 第二节 淡水资源,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108.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四篇 土壤,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109.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五篇 植被,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110.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六篇 自然资源 > 第五章 生物资源 第一节 动物资源,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111. ^ 徐棟、王曉先、楊博文、徐立強, 岛城391种鸟邀你当“守护神”,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2016-04-29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12.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六篇 自然资源 > 第四章 矿产资源,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113.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六篇 自然资源 > 第三章 气候和淡水资源 第一节 气候资源, 青島市情網, 2019-07-17 
  114. ^ 关于青岛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網站,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8) 
  115. ^ 陳海芹, 青岛水资源总量不足 全市平均降水同期少四成,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5-10-27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16. ^ 傅春曉, 市节水办发布致市民信 节水一年可省出个“崂山水库”, 青島新聞網-青島晚報, 2016-04-20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1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 第一章 海洋地质构造 > 第一节 地质构造格局,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18.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 第三章 海洋地貌 > 第一节 海岸地貌,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19.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 第三章 海洋地貌 > 第二节 海底地形、地貌,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20.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自然地理志 > 第二篇 地貌 >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 第一节 海岸,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21.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 第五章 海湾 > 序,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22. ^ 許芳、吳薇, 两个新海岛有望划归青岛 卫星遥感定面积,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2010-01-09 [201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23. ^ 陳浩傑、郭新舉, 大桥岛小桥岛有望纳入青岛海岛名录,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0-01-09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24. ^ 黃同華 趙希秋, 第四章 容纳百川的青岛海洋文化 > 第二节 青岛海洋概况,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0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25.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二篇 物理海洋 > 第一章 海水温度,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2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二篇 物理海洋 > 第二章 海水盐度,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2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二篇 物理海洋 > 第三章 潮汐 > 第三节 潮汐类型,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28. ^ 葛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写入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中國網, 2016-03-28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29. ^ 劉東艷、孫軍、陳洪濤、張利永, 2001年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第33卷第3期) (青島), 2003-05, (第33卷第3期): 366–374 
  130.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四篇 海洋生物 >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31.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海洋志 > 第四篇 海洋生物 > 第四章 海洋脊椎动物 > 第一节 海洋鱼类, 青島市情網,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32. ^ 132.0 132.1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环保志 > 概述, 青島市情網,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33. ^ 馬澤, 第11章 第1篇 第6节 环境保护, 青岛事典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383, 2006-04, ISBN 7-5436-3466-X 
  134. ^ 吳衍秋、林海, 青岛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继续向生态城市迈进,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網站, 200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1) 
  135. ^ 青島市老城區企業搬遷改造建設指揮部辦公室, 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网, [2009-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3) 
  136. ^ 林剛, 青岛老企业搬迁仅剩6户 年底基本可完成预期目标,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5-11-13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37. ^ 郭新舉, 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升级 初检合格率降至85%,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2-02-15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38. ^ 徐美中, 今年青岛将添800辆纯电动公交 再建18个充电桩, 青島新聞網-青島晚報, 2015-01-19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39. ^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5-01-16 [2016-05-15], 青政辦字〔2015〕5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140. ^ 青島市環保局, 青岛市黄标车“黄改绿”工作方案, 2015-01-09 [2016-05-15], 青環發〔2014〕115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141. ^ 鄭言, 首发:青岛黄标车保有量超10万 明年全部淘汰, 青島新聞網, 2014-11-02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42. ^ 劉振興, 微循环单行线为交通“减压”“智能交通”将实现全面应用,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43. ^ 克森, 社区交通“微循环”改善交通环境,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4-12-25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44. ^ 孫俊傑、任科欽、徐圓, 青岛加大环境监察执法 1至8月份处罚1856万元, 半島網, 2014-09-28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45. ^ 薄克國, 青岛市发布PM2.5监测数据 空气达标率在95%以上, 中國政府網轉載大眾日報, 2012-10-05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146. ^ 張越、王泯蘇, 青岛多条河道臭气熏天 治理责任划分不明确, 城市信報-半島網, 2015-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147. ^ 147.0 147.1 馬澤, 第11章 第1篇 第7节 园林绿化, 青岛事典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386–387, 2006-04, ISBN 7-5436-3466-X 
  148. ^ 鍾兆群, “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说之由来, 嶗山區情網, 2011-12-26 [永久失效連結]
  149. ^ 王福雲, 青岛近代别墅建筑研究, 濟南: 泰山出版社, 2010-10-01, ISBN 9-7878-0634-8697 
  150. ^ 150.0 150.1 山峰, 青岛最早的行道树追溯到百年前, 青報網, 2015-01-06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151. ^ 賀中、於風亮、唐嘉琪,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今日青島 (2016年第34期) (青島: 中國台灣網轉載青島畫報編輯部), 2016-04-15, (2016年第34期)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3) 
  152. ^ 張兆新, 德国在青岛植树造林 各地前来求取真经,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4-03-10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0) 
  153. ^ 小小游, 你所不知道的青岛六大“老公园”, 游金地生活資訊, 2016-04-22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154.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园林绿化志 > 概述, 青島市情網,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55. ^ 沈俊霖, 园林城市的“青岛版本”——写在青岛创国家园林城市十周年之际,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09-03-07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0) 
  156. ^ 156.0 156.1 156.2 156.3 156.4 156.5 156.6 156.7 青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 201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3-17 
  157. ^ 157.0 157.1 157.2 157.3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岛市志 > 环卫志 > 概述, 青島市情網,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58. ^ 黃默, 张公制儿子捐千万元文物自己却一直租房子住,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159. ^ 世纪梦萦———“九五”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下), 青島新聞網,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60. ^ 青島市市政公用局, 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推进环境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環衛科技網,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0) 
  161. ^ 青岛启动垃圾清运处置工程 采购130辆环保车, 青島新聞網, 2010-08-27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62. ^ 王福志、管欣、鍾志偉, 百年青岛 气象史话, 氣象知識 (2014年第4期) (《氣象知識》編輯部), 2014-08-11, (2014年第4期)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1) 
  163. ^ 163.0 163.1 山东省情资料库 > 气象库 > 第二卷 气象台站网 > 第一类 新中国建立前的测候所 第二辑 青岛观象台, 山東省情網,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1) 
  164. ^ 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中國氣象學會網站, 2014-10-11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65.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简介, 青島觀象台網站,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66. ^ 馬澤, 第4章 第2篇 第1节 气象概况, 青岛事典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185, 2006-04, ISBN 7-5436-3466-X 
  167. ^ 馬澤, 第4章 第2篇 第3节 气象服务, 青岛事典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188–190, 2006-04, ISBN 7-5436-3466-X 
  168. ^ 郝春梅、王川、郭新舉, 青岛身处三大地震带 90个地震前兆观测点曝光,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0-05-13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69. ^ 169.0 169.1 單俊楠、朱艷麗、郭新舉, 青岛有6处综合避难所 均设在广场和公园,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1-03-17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70. ^ 部门概况, 青島市防震減災信息網, 2015-08-31 [永久失效連結]
  171. ^ 近代青岛市民心态研究(1898-1937), 《山東師範大學》, [2012-07-29] [永久失效連結]
  172. ^ 青岛城市建设, 青島事典, 2011-07-28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173. ^ 城市规划建筑志-概述, 青島市史志辦,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74. ^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 青島政務網, 2008-12-08 [2017-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175. ^ 城市规划建筑志-第一篇 城市规划-第一节 城市性质, 青島市史志辦,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76. ^ 城市规划建筑志-第一篇 城市规划-第三节 城市布局及发展方向, 青島市史志辦, [201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177. ^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征求意见稿)》解读. 青島日報. 2008-09-09. [永久失效連結]
  178. ^ 178.0 178.1 178.2 178.3 青島市統計局, 2012青岛统计年鉴 
  179. ^ 城市规划建筑志-第一篇 城市规划-第三章 专业规划-第一节 市政设施规划.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180. ^ 我国第二条海底隧道在青岛市开工建设. 新華網. 2006-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181. ^ 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2011年7月)
  182. ^ 市政工程志-第一篇 市政工程建设-第二章 桥涵工程 序. 青島史志辦. [201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183. ^ 青岛市志城市卷-第九篇 市政公用事业-第六章 排水-第四节 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 青島史志辦. [201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184. ^ 青岛居民阶梯电价详细解读. 青島日報. 2014-07-22 [2017-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1). 
  18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發改交運〔2007〕3045號 
  18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國發〔2012〕18號 
  187. ^ 建国前青岛市政当局主要施政方针概述. 青島檔案信息網. [201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188. ^ 青岛港两个吞吐量排名双双升至世界第七位.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4-02-17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中文(中國大陸)). 
  189. ^ 青岛机场航线. 青島機場網站. [200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0) (中文(中國大陸)). 
  190. ^ 青岛调整市区巡游出租车运价 6月1日起执行. 青島日報.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191. ^ 青岛市区巡游出租车运价动态调整 车公里租价上调0.1元. 青島日報.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9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科簡函〔2012〕103號《關於深化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工作的通知》附件一
  193.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194. ^ Walravens,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s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p. 91, Tsingtauer Neueste Nachrichten (1905-1914, daily; edited by Fritz Seeker), 2003-01-01 [2016-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Walravens, Hartmut,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German Influence on the Press in China, Walter de Gruyter, 2003-01-01, ISBN 3110962799, ISBN 9783110962796 
  195. ^ 中国首家影院在青岛?, 許城貴 (青島早報), [2016-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1) 
  196. ^ “金凤凰”八月来青 电影表演学会奖定居青岛, 青島日報, 2007-07-19 [201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0) 
  197. ^ 万达东方影都即将开园. Mtime時光網. 2016-09-12. [永久失效連結]
  198. ^ {Cite
  199. ^ 青島市統計局、青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第三号), 2021-06-08 [202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200. ^ 青島市衛計委《2014年青島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報告》
  201. ^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統計資料
  202. ^ 青島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203. ^ 趙立波,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青島新聞網-青島日報, 2012-06-17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204. ^ 青岛市科技进步报告2015 (PDF), 青島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6-06-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2-22) 
  205. ^ 第一篇 教育. 青岛市志文化卷.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206. ^ 崂山中考卷和四区一起阅. 青島早報. 2012-04-10 [2017-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07. ^ 青岛市志外事志.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08. ^ 第七篇 体育-概述. 青岛市志文化卷.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09. ^ 帆船之都. 青島之窗. 2014-05-26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210. ^ 青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层研究(1897~1937) (學位論文). 青島大學. 2009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11. ^ 第六篇 医疗卫生-概述. 青岛市志文化卷.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12. ^ 概述. 青岛市志卫生志.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213. ^ 孫玉潔. 德占时期青岛传教士活动研究 (學位論文). 青島大學. 2014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14. ^ 山东湛山佛学院简介, 山東民族宗教, 2016-06-13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215. ^ 215.0 215.1 青岛市志旅游志-概述. 青島史志辦. [2012-12-28]. [永久失效連結]
  216. ^ 青島工務局. 青岛名胜游览指南. 青島. 1935. 
  217. ^ 青岛的海. 青島旅遊. [2012-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3). 
  218. ^ 青岛概况. 青島新聞網. 2012-05-18 [2017-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219. ^ 青岛市新增两家4A级旅游景区 A级景区达66家. 大眾日報. 2012-01-10. [永久失效連結]
  220. ^ 楊來青. 揭秘清朝在胶澳设防始末 开启青岛城市历史. 青島日報. 2015-06-23 [2015-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2). 
  221. ^ 揭秘青岛解放前最重要一役——青即战役. 青報網. 2014-09-28 [2014-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2). 
  222. ^ 外媒曝光辽宁号航母新母港:青岛后小口子村. 環球網. 2013-02-26 [201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223. ^ 李冬 (編), 定了!庆祝海军成立70周年 海上阅兵23日举行 10余国派舰艇参加,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9-04-20 [201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224. ^ 軍事專題.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 人民網. [201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225. ^ 北海舰队首次护航亚丁湾 青岛舰担任指挥舰. 人民網. 2012-02-17 [201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2). 
  226. ^ 陳國全 張剛. 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首次海上安全实兵演习揭幕. 人民網. 2013-09-30 [201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227. ^ 中共青島市黨史研究室. 蔚蓝的交响:海洋科技名人与青岛.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01991430. 
  228. ^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先进事迹.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229. ^ 外国驻青领事机构信息. 青島外事. 2019-06-06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230. ^ 友好城市一览表, 青島外事, 2022-06-02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231. ^ 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一览表, 青島外事, 2022-06-24 [202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基本資料
地圖及衛星照片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