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Cangjie6/泛粵語音系
前言:以下內容主要取自粵語音系條目,並經局部修正。本人正在嘗試修正原條目的錯訛,但尚未完成。若閣下有這方面的資料,以及具備認眞的學術態度(能拒絕「民科」訛說),非常歡迎協作。
聲母
粵語的聲母通常有20個左右。本表盡量列出各方言片裏含有的聲母,因此數量較多。然而表中所列的發音有些並不構成對立音位,比如邕潯片南寧白話用ts、tsʰ、s,廣府片梧州白話用tɕ、tɕʰ、ɕ,但兩套噝音在該方言的自身音系中並無分別,只算是同一個音位的變體。
表中上方是國際音標,下方的羅馬字爲擴展粵拼[1]。現代標準粵語(即廣府片廣州話)包含者,以粗體顯示。
雙唇音 | 唇齒/唇軟顎 | 齒音 | 齒齦音 | 齦後音 | 齦顎音 | 硬顎音 | 軟顎音 | 聲門音 | ||||||||||||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清唇音化 | 濁音 | 清音 | |||
鼻音 | [m] m |
[n] n |
[ȵ] nj |
[ɲ] gn |
[ŋ] ng |
|||||||||||||||
鼻塞音 | [ᵐb] mb |
[ⁿd] nd |
[ᵑg] ngg |
|||||||||||||||||
塞音 | 不送氣 | [p] b |
[b] bb` |
[t] d |
[d] dd` |
[k] g |
[kʷ] gw |
[kᵛ] gv |
[g] gg` |
[ʔ] q/不標 | ||||||||||
送氣 | [pʰ] p |
[tʰ] t |
[kʰ] k |
[kʷʰ] kw |
[kᵛʰ] kv |
|||||||||||||||
內爆音 | [ɓ] bb |
[ɗ] dd |
||||||||||||||||||
有噝塞擦音 | 不送氣 | [ts] z |
[tʃ] zh |
[tɕ] zj |
||||||||||||||||
送氣 | [tsʰ] c |
[tʃʰ] ch |
[tɕʰ] cj |
|||||||||||||||||
有噝擦音 | [s] s |
[ʃ] sh |
[ɕ] sj |
|||||||||||||||||
無噝塞擦音 | 不送氣 | [tθ] zt |
||||||||||||||||||
送氣 | [tθʰ] ct |
|||||||||||||||||||
無噝擦音 | [f] f |
[v] v |
[θ] th |
[h] h | ||||||||||||||||
近音 | [w] w |
[j] j |
||||||||||||||||||
邊塞擦音 | 不送氣 | [tɬ] zl |
||||||||||||||||||
送氣 | [tɬʰ] cl |
|||||||||||||||||||
邊擦音 | [ɬ] sl |
|||||||||||||||||||
邊近音 | [l] l |
部份廣州粵語沒有的聲母,見於:
- 聲門塞音[ʔ]與零聲母(常以用符號「Ø」表示,泛粵拼則不標)互爲音位變體,一般情況下都不用標示[ʔ],直接視爲零聲母。
- 南寧白話、四邑話、桂南平話、勾漏片等四邑、粵西和廣西粵語,皆有邊擦音[ɬ],主要來自中古漢語的心母,有時亦包括邪母或審母。偶爾也有學者視[ɬ]爲[ɬl],但即使如此,這也只是同一音位的變體。此外還有稍爲罕見的邊塞擦音[tɬ]、[tɬʰ],齒擦音[θ]和齒塞擦音[tθ]、[tθʰ]。
- 勾漏片和化州話等吳化片,有濁塞內爆音[ɓ]和[ɗ](或濁塞音[b]、[d])但沒有[ɠ](沒有[g])。[ɓ]來源於中古漢語的幫母,[ɗ]來源於中古漢語的端母(甚至包括精母),至於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並母、定母,今天卻讀清音。這兩個音存在於玉林、北流、容縣、岑溪、藤縣、蒼梧等縣(北流、蒼梧縣城除外),而且在蒙山南部也有。
- 封開話有濁塞音[b]、[d]、[g]。[b]來源於中古漢語的幫母、並母,[d]來源於中古漢語的端母、定母,[g]來源於中古漢語的見母、群母。
- 四邑話有一種鼻化濁音,即帶濁塞音的鼻音聲母[ᵐb]、[ⁿd]、[ᵑg],來自中古漢語明母、泥母、疑母,與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並母、定母、群母無關,更不見得是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的遺存。
- 陽江話、廉州話有唇齒音[v],但有學者認爲只是唇音[w]。有學者認爲陽江話的[w]嘴唇收攏得不夠圓,因此對此音的標示有不同意見。無論如何,它們只是同一個音位的變體。有些學者連唇音化的[kʷ]、[kʷʰ]也會標記作[kᵛ]、[kᵛʰ],視爲唇齒音化。
- 二百年前的粵語分爲「精莊組」、「知章組」兩組噝音。今天仍有一些粵語變體的老派音有兩組不混同的噝音,但具體是哪兩種,則須視乎該變體的實際發音。例如老派南寧白話「精組」讀[ts]、[tsʰ]、[s],「知照(註:照母包括章母和莊母)組」讀[tʃ]、[tʃʰ]、[ʃ],這是齒齦音與齦後音的對立。然而,老派梧州話「精粗」讀[ts]或[tʃ]、[tsʰ]或[tʃʰ]、[s]或[ʃ],「知照組」讀[tɕ]、[tɕʰ]、[ɕ],這時候齒齦音與齦後音是同一音位的變體,並跟齦顎音對立。
- 絕大部分粵語變體的新派讀音只用一組噝音,統攬了中古漢語的精母、知母、照母。齒齦噝音、齦後噝音、齦顎噝音成爲音位變體。但多數讀作哪套噝音,則須視乎該變體的實際發音。例如新派南寧白話多數全都讀[tʃ]、[tʃʰ]、[ʃ],新派梧州話多數全都讀[tɕ]、[tɕʰ]、[ɕ]。
- 梧州話、桂南平話等有[ȵ],主要來自中古漢語的日母、疑母,有時亦包括以母。
- 齦顎鼻音[ȵ]在有些地方會被視作硬顎鼻音[ɲ]。兩者互爲音位變體。
韻母
介音
現代標準粵語中,舊式說法爲有介音[i]和[u]。然而這些介音,比其他漢語語言的介音較短和較輕。而且介音[i]不能跟任何聲母相拼;介音[u]除了零聲母外,只能跟聲母[k]和[kʰ]相拼。現在學界都不視之爲介音,而視爲聲母。介音[i]即爲聲母[j]。介音[u]獨立存在時爲聲母[w],與[k]和[kʰ]結合時分別爲[kʷ]和[kʷʰ]。這樣不但有效減少許多不能與聲母相拼的韻母,減少不存在的音節出現,還可以把聲母[w]、[kʷ]和[kʷʰ]在陽江話、廉州話的唇齒化變體自然地標記作[v]、[kᵛ]和[kᵛʰ]。
標準粵語以外,有些地方的粵語可能有介音[i](或[ɪ])、介音[u]存在,其發音比標準粵語的較長和較重,跟其他漢語語言的介音表現相似。例如四邑話的「登」是[aŋ]韻、「井」是[iaŋ]韻,兩個韻母是對立的,而且後者雖有介音[i]但仍可跟不同聲母相拼。這種介音適宜視爲韻母的韻頭,不應視爲聲母。擴展粵拼中,介音[i](或[ɪ])標記作「i」、介音[u]標記作「u」。
主要元音
現代標準粵語一共有11個元音。有學者認為,粵語元音存在(單純的)長短對立,但是亦都有學者認為,粵語「長元音」和「短元音」之間存在音質的差別,而不單止是長短的區別[2]。此外,對於其中兩個元音,有人認為是/e/和/o/,亦都有人認為是/ɪ/和/ʊ/[3]。
下表描述了元音及其Unicode / UCS碼點。表格中成對的元音分別地表示不圓唇和圓唇的變化。另外,帶Unicode名稱的字符以粗體標出。帶有額外應用程序注釋的字符以粗斜體標出。直接借用其他文字(拉丁字母、希臘字母或西里爾字母)的以斜體標出。
Unicode元音碼點 | |||||
---|---|---|---|---|---|
本表格表示語音學上的元音圖 圓點兩邊的元音格式為不圓唇 · 圓唇 | |||||
閉 | i · y 0069 0079 |
ɨ · ʉ 0268 0289 |
ɯ · u 026F 0075 | ||
次閉 | ɪ · ʏ 026A 028F |
ɪ̈ · ʊ̈ 026A 0308 · 028A 0308 |
· ʊ 028A |
||
半閉 | e · ø 0065 00F8 |
ɘ · ɵ 0258 0275 |
ɤ · o 0264 006F | ||
中 | ə 0259 |
||||
半開 | ɛ · œ 025B 0153 |
ɜ · ɞ 025C 025E |
ʌ · ɔ 028C 0254 | ||
次開 | æ · 00E6 |
ɐ 0250 |
|||
開 | a · ɶ 0061 0276 |
ɑ · ɒ 0251 0252 | |||
元音長度標記 | ː 02D0 |
元音化鼻音
韻尾
現代標準粵語的文讀保留了九個韻尾,其中包括/-p̚/、/-t̚/、/-k̚/三個入聲韻尾。
元音 | i | ɪ/e | e | ɛ | y | œ | ɵ | ɐ | a | ɔ | o | o/ʊ | u |
---|---|---|---|---|---|---|---|---|---|---|---|---|---|
單元音 | i | ɛ | y | œ | a | ɔ | u | ||||||
i~y[5] | ei | ɵy | ɐi | ai | ɔy | uy | |||||||
u | iu | ɛu | ɐu | au | ou | ||||||||
m | im | ɛm | ɐm | am | |||||||||
n | in | yn | ɵn | ɐn | an | ɔn | un | ||||||
ŋ | ɪŋ/eŋ | ɛŋ | œŋ | ɐŋ | aŋ | ɔŋ | oŋ/ʊŋ | ||||||
p | ip | ɛp | ɐp | ap | |||||||||
t | it | ɛt | yt | œt | ɵt | ɐt | at | ɔt | ut | ||||
k | ɪk/ek | ɛk | œk | ɐk | ak | ɔk | ok/ʊk |
/i/和/y/韻尾為互補音位,不構成對立。其僅根據韻核是否圓唇而出現變體,沒有區分語義(區別不同字)的作用。
聲調
從語義的角度來講,現代標準粵語有六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和陽去。由於粵語保留了入聲,有些學者就將入聲分列為單獨的聲調,分別是陰入、中入、陽入。另外,在廣州話裡還有陽平調的入聲字,不過通常只會出現在變讀裡,而這些變讀在南寧白話裡幾乎不會出現。
聲調名稱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上陰入 (短陰入) (陰入) |
下陰入 (長陰入) (中入) |
陽入 | ||||
---|---|---|---|---|---|---|---|---|---|---|---|---|---|
調值 | 55 | 51 | 15 | 14 | 33 | 11 | 13 | 22 | 55 | 15 | 14 | 33 | 22 |
漢字舉例 | 溫 閹 三 |
搵 掩 九 |
韞 厭 四 |
雲 嫌 零 |
尹 染 五 |
運 驗 二 |
屈 𨋢 七 |
喉核的核 葉sir的葉 黃鹿的鹿 |
挖 醃 八 |
果核的核 頁 六 | |||
代表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1 (7) | 2 | 3 (8) | 6 (9) | |||
粵拼 | wan¹ jim¹ saam¹ |
wan² jim² gau² |
wan³ jim³ sei³/si³ |
wan⁴ jip⁴ ling⁴ |
wan⁵ jim⁵ ng⁵ |
wan⁶ jim⁶ ji⁶ |
wat¹ lip¹ cat¹ |
wat² jip² luk² |
waat³ jip³ baat³ |
wat⁶ jip⁶ luk⁶ |
同時,在好多種粵語方言裡:
- 陽平調的調值是31而不是11;
- 調值55和調值51不是和一個聲調。
歷史變化
與其他語言一樣,粵語也在不斷地經歷聲音變化。
精照合流—齒齦音和齦顎音的合併
過去影響廣東話的一個轉變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生的齒齦音和齦齶音(有時稱為齒齦後音)的損失。 這種區別在1950年代之前出版的許多廣東話字典和發音指南中有記錄,但在任何現代粵語字典中不再被區分。
記錄這種區別的出版物包括:
- R. Morrison, D. D.,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Chinese, 1828(《廣東省土話字彙》)
- 虞學圃、溫岐石, 《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 1838.
- Williams, S., 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 1856.(《英華分韻撮要》衛三畏)
- Cowles, R.,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1914.
- Hoh Fuk Tsz and Walter Belt, A Pocket Guide to Cantonese, 1929.(《增訂粵語撮要》何福嗣、皮泰德)
- Meyer, B. and Wempe, T.,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ition, 1947.
- Chao, Y. Cantonese Primer, 1947.(《粵語入門》,趙元任)
噝音的脫齶化引起許多曾經不同的詞聽起來一樣。 作為比較,這種區分仍然在現代標準普通話中,大多數在廣東話的齦顎音對應於在普通話的捲舌音 。 例如:
擦音類別 | 漢字 | 現今粵語 | 1950年代前粵語 |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
---|---|---|---|---|
不送氣塞擦音 | 將 | /tsœːŋ/ (齒齦) | /tsœːŋ/ (齒齦) | /tɕiɑŋ/ (齦顎) |
張 | /tɕœːŋ/ (齦顎) | /tʂɑŋ/ (捲舌) | ||
送氣塞擦音 | 槍 | /tsʰœːŋ/ (齒齦) | /tsʰœːŋ/ (齒齦) | /tɕʰiɑŋ/ (齦顎) |
昌 | /tɕʰœːŋ/ (齦顎) | /tʂʰɑŋ/ (捲舌) | ||
擦音 | 相 | /sœːŋ/ (齒齦) | /sœːŋ/ (齒齦) | /ɕiɑŋ/ (齦顎) |
傷 | /ɕœːŋ/ (齦顎) | /ʂɑŋ/ (捲舌) |
儘管上述參考文獻觀察到了區別,但大多數人還注意到,當時已經出現了脫齶化現象。 Williams(1856)寫道:
The initials ch and ts are constantly confounded, and some persons are absolutely unable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more frequently calling the words under ts as ch, than contrariwise.
Cowles (1914) 寫道:
"s" initial may be heard for "sh" initial and vice versa.
這種顎音化差異的痕蹟有時反映在香港政府粵語拼音。例如,許多名字將拼寫為sh 即使sh(/ɕ/) 不再用作字詞的發音。例子:姓氏石 (/sɛːk˨/)通常被羅馬化為Shek,以及地名的名稱沙田 /saː˥ tʰiːn˩/)今作Sha Tin.
泥來合流—/n/和/l/不分
在現代香港,許多講廣東話的年輕人說話時不區分某些音素對,例如/n/ vs. /l/,合併為/l/。 古泥母(/*n/)和來母(/*l/)字,今都出現/l/讀音,有「你李不分,南藍同音」的情況。在上面所述的近百年前的粵語材料中,/n/和/l/ 的區分十分清晰。直到1994年,Yip and Matthews所出版的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中,才正式出現了以/l/取代/n/的現象。但是,年輕粵語使用者在遇到「年蓮南籃」等字需要區分時,似乎可以憑直覺分開哪些應讀為/n/,哪些應是/l/。[6]
這雖然通常被認為是「懶音」(懶音),然而它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並正在影響其他粵語地區(見香港粵語.)[來源請求]
疑影交替—軟齶鼻音/ŋ/和零聲母的交替
軟齶鼻音來自中古疑母(/*ŋ/),零聲母則本多來自中古影母字。疑母和影母清濁並不相同,疑母是濁聲母,影母是清聲母,所以/ŋ/聲母字今讀陽調,而零聲母字則多為陰調。如「餓」應為/ŋ/聲母,讀陽去調;而「澳」應為零聲母,讀陰去調。50年代以後,兩者多混為/ŋ/聲母,張洪年(1972)指出一批本為零聲母的字(除韻母為高元音/i/和/y/的字),如不讀/ŋ/聽起來反而不合語感。但三十年後,其在2002年指出,/ŋ/聲母在此時逐漸出現失落,變讀為零聲母。[6]這一變化有可能與濁音清化類似,出現了以聲調對立侵蝕清濁對立地位的語音簡化現象。
介音/w/的進一步消失
圓唇輔音/kʷ/和/kʰʷ/來自中古的合口韻,其圓唇部分可視作介音。上述提到的《分韻撮要》最初將/kʷ/和/kʰʷ/獨立為一組聲母是由於粵語中僅僅在/k/和/kʰ/聲母後存留有介音/w/。但在六十年代左右,這兩個聲母中韻母為/ɔŋ/和/ɔk/的字,如「廣光國廓」等的聲母漸漸失去了圓唇色彩(介音/w/),變讀做「講江角確」。而後,逐漸擴展到所有韻核為/ɔ/的字。可見於「戈」讀/kɔ/、坊間書寫「嗰個」為「果個」等等。[6]
/i/和/y/介音的缺位
官話中/i/或/y/前的齒齦音(/ts/、/tsʰ/和/s/,即漢語拼音「zcs」)和軟顎音(/k/、/kʰ/和/x/,即漢語拼音「gkh」)都發生了顎化,合併為齦顎音(/tɕ/、/tɕʰ/和/ɕ/,即漢語拼音「jqx」)同時保留了介音/i/或/y/。
粵語則保留了齒齦音和軟顎音的對立,從而沒有出現介音/i/和/y/。
可見於一些典型的例子:
例
字 |
現代粵語
(廣州音) |
中原音韻
(元代) |
現代官話
(普通話) |
---|---|---|---|
霞 | /ha/ | /*xia/ | /ɕia/ |
寫 | /sɛ/ | /*siɛ/ | /ɕiɛ/ |
求 | /kʰɐu/ | /*kʰiəu/ | /tɕʰiu/ |
交 | /kau/ | /*kiau/ | /tɕiɒu/ |
且 | /tsʰɛ/ | /*tsʰiɛ/ | /tɕʰiɛ/ |
酒 | /tsɐu/ | /*tsiəu/ | /tɕiu/ |
參考
- ^ 嶺南粵音泛粵大典開發組:《泛粵大典》說明頁及「擴展粵拼Jyut++」說明視頻。唯濁塞音[b]、[d]、[g]暫時自定
- ^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 ^ 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話:「(「力」和「拎」的韻核)... is more like the vowel sound in English late but is shorter.」;而第18頁又指出:「熟」的韻核處於/u/和/ɔ/之間。
- ^ 本表參考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加上南寧粵語有但是廣州粵語沒有的韻母,和一些見於白讀不見於文讀的元音。
- ^ Zee, Eric (1999) 《An acou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phthongs in Cantones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1101–1105
- ^ 6.0 6.1 6.2 張洪年. 21 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02, 24 (2): 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