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譯名規範

由Yuzhouxingzou在話題關於人名部分內部連結修改問題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 年前

本文命名

既然是中文維基百科不是「漢文維基百科」,應該使用「中文」而不是「漢文」代表文字吧。--zy26 was here. 07:35 2005年9月4日 (UTC)

「漢譯」改成「中文翻譯」怎麼樣?--zy26 was here. 07:35 2005年9月4日 (UTC)

嗯,「中文」在我看來是個泛政治的名詞,顧名思義是「中國的文字」。古代的中國是指中原地區,所謂的中文跟漢語的確是等同的。但近現代的中國,無論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多民族國家;即便說近現代中國是民族國家(即「中華民族的國家」之理論),則「中華民族的文字」就有多種,包括漢蒙藏壯等文,因為各族都是大家族的平等且不可或缺的一員。所以我覺得中文可以作為Chinese的慣用俗稱,但在翻譯領域,漢語、漢文、漢譯應當是準確的用語。比如說,「將藏文譯成中文」這種說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及很多中國人心中,其實是不正確的,儘管「translate Tibetan into Chinese (or Mandarin)」是沒有什麼問題。這是因為英文單詞不是根據拼寫確定涵義,而是每詞都有具體且人為的定義,但中文的詞是根據字面來解釋的;簡單講,英文以單詞為單位,中文以字為單位。你看我上文也同時使用「中文」(慣用稱)與「漢譯」(專業特指),不過根據這個解釋,應該不算自身錯亂吧。--roc (talk) 08:59 2005年9月4日 (UTC)
看起來中文維基百科改成漢文維基百科應更精準……--zy26 was here. 09:07 2005年9月4日 (UTC)
不過Mandarin和Putonghua還是有區別的,嚴格的說Chinese Character和Hanzi含義也是不同的……--zy26 was here. 09:09 2005年9月4日 (UTC)
我不反對這個漢語文百科的更名提議,儘管我也不主動提倡。更精確說,可考慮現代漢語白話文百科或華文百科的名字,因為還有另外的閩南語白話字百科也屬於漢語(儘管目前不是漢文),而只用漢文兩字則可能聯想日語漢文或韓語漢文。至於「中」、「漢」的辨析,上面已經講了,在譯名領域是感覺有必要,而在平常一般領域,我的確也是將中漢混用,且語文不分,但我不覺得有大不妥。
而對Mandarin, Putonghua, Chinese Character, Hanzi的涵意,英文單詞(的缺陷或好處是)不能看字識義,而是取決於英文使用群主體的理解;因為Putonghua與Hanzi不是普通英文的一部分,我手頭沒有辭典解釋他們的意思。這是韋氏字典對Mandarin解釋中的一項:2 capitalized a : a form of spoken Chinese used by the court and the official classes of the Empire b : the group of closely related Chinese dialects that are spoken in about four fifths of the country and have a standard variety centering about Beijing,而在實際的用法中,我用Mandarin來表達普通話或國語這種中國近現代通用漢語的意思(當然人家也聽的懂是這個意思),我平常不用Putonghua這個外文詞(人家一般也聽不懂),我猜在學術界是專指現代中國大陸的這種通用漢語(就是我平常講的這種漢語啦)。哎,我在這裡詳細討論英文單詞的涵意,實在是跑題了。--roc (talk) 10:50 2005年9月4日 (UTC)

連字號

具體用在何處?和連接號有什麼區別?--zy26 was here. 07:36 2005年9月4日 (UTC)

對於這種短橫線的符號,英文裡面有en:Hyphenen:Dash兩種。前者是連接兩個單詞或單詞部份時用,如Sino-American Relations或Chi-(斷行)
na,我在文中稱為「連字號」。後者包括三種,分別表示連接(如電話號碼634‒5789中的數字連線figure dash)、區段(1800–1900 UTC、pp. 1–5或New York–Beijing中的連線)、語意斷續(如...in China—including Tibet—people...中的破折號),這種我稱為「連接號」。可能中文沒有這種區別,這樣的話,外文複名中的Hyphen大概也可以用連接號替代,儘管我仍傾向我們中文維基使用連接單詞所用的「-」。--roc (talk) 08:59 2005年9月4日 (UTC)
中文中沒有Hyphen(連字符),在翻譯法語人名的雙名或者複姓的時候的時候作相應處理,一般轉為連接號(-,—)。Dash(破折號)同時對應着中文中的破折號(——)和連接號(—,——,-,~)。中文維基目前所用「-」也是連接號的一種。--zy26 was here. 09:24 2005年9月4日 (UTC)
喔,是這樣。那就挑個短一些、接近(或等同)於「-」(就是英文鍵盤中的所謂減號了,在QWERTY式上位於0與=之間)的吧。--roc (talk) 10:50 2005年9月4日 (UTC)

中文維基百科統一譯名

是否是繁簡轉換中「用語轉換」部分的替代?會不會造成中文維基百科用語自成一派,同各地譯名標準衝突?--zy26 was here. 07:41 2005年9月4日 (UTC)

這個主要是面向未來的,期望通過中文維基的工作,對於未來的新出名詞,我們各地華語用戶可以在集思廣益、廣納賢見後選定並使用同樣的譯名。而由於中文維基持續增長的影響力,其他傳媒及民眾或許也會直接採用,而不是再各自費腦筋想出不一樣的名字。這樣繁簡可以只處理繁簡字的轉換,儘可能地釋放掉為轉換差異用語而費的心力。對於已經有的譯名,維基是無可奈何地接受並通過軟件提供用戶他想要的表達方式。--roc (talk) 08:59 2005年9月4日 (UTC)
想法不錯,不過感覺與維基百科的方針不符,自己創造的東西好像在維基百科並不受歡迎。--zy26 was here. 10:15 2005年9月4日 (UTC)
我不確定自己創造的意思。這個新出名詞譯名的訂定過程,如同已經說的是「集思廣益、廣納賢見後選定」,利用專門的維基對話頁(比如talk:譯名表/電玩)由維基人討論訂定。所謂新出,是指中文世界還沒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譯名,可以回想克隆羊多利或朊毒體或太空梭剛出來時的情景,或者現在grunge music沒有合適譯名大家都直接用英文的情況。我感恩我今天可以用涅槃、細胞、染色體……而不是निर्वाण、cells、chromosomes跟同胞溝通,所以我不希望後代子孫用grunge音樂或其他什麼外文來交流。中文的知識,不是一切都已經存在並準備好了讓維基來寫;中文的知識,都是一個個的人創作出來的,而且不管人歡迎不歡迎,知識就是知識,存在就是存在,槍砲就是槍砲;擴展地講,我們總是不斷遇到難題,而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創造出來的,而完善、能用的方案都是從最初級、可笑、卑鄙的東西經過人們共同的智慧、努力、決心發展來的。--roc (talk) 10:50 2005年9月4日 (UTC)
希望真會是這樣。--zy26 was here. 11:13 2005年9月4日 (UTC)
解釋:我前面說的是既有事實以及我所認知的道理,不是我的願望。--roc (talk) 11:34 2005年9月4日 (UTC)
看起來en:Wikipedia:What Wikipedia is not#Wikipedia is not a publisher of original thought裡面的coining new words不適合這裡……--zy26 was here. 12:01 2005年9月4日 (UTC)
先前沒有注意到最後的留言。「譯名」(translation of terms)與「造字」(coining new words,注意英文中word的功能與漢語中字的功能是類同的)應該是兩碼事。zy26兄引述的維基政策,其用意是針對難以或尚未證實的初始研究,比如物理學的高深新理論,如果尚未同行評審及接受就寫在維基上,其他維基人基本上沒有能力來獨立檢驗,詳見en:Wikipedia:No original research。這項政策是與「中立」及「可驗證」的政策緊密相聯的。而譯名針對的是已經建立的概念、理論,如何用另一種語言(此處即漢語)來最精確完善的表達。比如gene這個概念與事物(核酸序列上的遺傳學的基本功能單位),我們現在用「基因」這個音譯兼意譯的詞來表達;gasoline這種東西(易揮發易燃的烴類燃料),我們現在用「汽油」這個意譯詞表達;或者McDonald's這個牌子(快餐連鎖店),我們現在用「麥當勞」這個音譯詞表達。當初新造「基因」、「汽油」、「麥當勞」等詞的人,並不是在發表不可證實的初始研究,因為這些詞的原文概念都已經很明確,任何對原文專業概念有正確了解、並對漢語有一定掌握的人,都可以獨立地驗證這些譯名是否確切。--roc (talk) 22:48 2005年9月10日 (UTC)
怎麼感覺英文中word的功能與漢語中詞的功能更加相似?上面的例子都是Word到詞的……--zy26 was here. 05:50 2005年9月15日 (UTC)

人名、地名、術語

應該分開,處理的原則其實不同。--zy26 was here. 05:52 2005年9月15日 (UTC)

人名與地名的現有規則絕大多數文字重複,可以合併;而且外國人名與地名通常(至少在歐美澳)也沒有太顯著的性質不同。教名指什麼?宗教用名還是人名的一部分?如果指後者,何謂統一(不同語言及發音間統一)?--roc (talk) 05:24 2005年9月16日 (UTC)
人名與地名在很多地方不同,比如地名要考慮字數(一般沒有一個字的譯名)、通名,還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以多個人名命名的地名,某些應該意譯的地名,跨越語言區的地名,而且,地名不分男女,也沒有姓氏,總的來說就是不太一樣了……--zy26 was here. 06:48 2005年9月17日 (UTC)

德國機場譯名

目前德文維基中關於德國的機場的名稱存在以下幾種格式:

  1. 機場名+城市名/城市名,例如de:Flughafen Köln/Bonn科隆/波恩機場),其中斜線兩側為並列關係的城市名。
  2. 機場名+城市名–地區名,例如de:Flughafen Berlin-Schönefeld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其中連接號左側為城市名,右側為從屬關係的市鎮或市轄區名。
  3. 機場名+城市名–城市名,例如de:Flughafen Erfurt-Weimar埃爾福特-魏瑪機場),這是個特例,連接號兩側均為城市名。

而根據中文的使用習慣,機場所處的城市或市轄區無論是並列關係或從屬關係,都不使用任何符號作區分,例如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咸陽為並列關係)和台北松山機場松山台北為從屬關係)。現希望徵求諸位的意見,在翻譯此類德國機場時,應參照中文的使用習慣命名或是應嚴格遵從德文名稱對照翻譯呢?-- 慕尼黑啤酒  暢飲  2013年8月23日 (五) 06:11 (UTC)回覆

其他用法不說,斜槓用法和維基語法重複,不應在條目名稱使用。—Snorri留言2013年8月23日 (五) 06:24 (UTC)回覆
什麼語法?——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8月23日 (五) 06:44 (UTC)回覆
上面說的是斜槓通常是用來標示次級頁面的意思吧?(例如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是互助客棧的次級頁面)。--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8月23日 (五) 06:49 (UTC)回覆
沒錯。我記得命名常規裡面有說到不要用斜槓。唔,我記錯了,受限制的特殊符號不包括斜槓。但為了避免和次級頁面混淆,還是覺得條目名里不應該用斜槓。—Snorri留言2013年8月23日 (五) 07:05 (UTC)回覆
這個不會混淆吧。——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8月24日 (六) 10:54 (UTC)回覆
達拉斯-沃思堡國際機場,可參考一下--218.191.85.115留言2013年8月26日 (一) 08:23 (UTC)回覆

不同條目中相同印歐語系國家人物或地名的譯名

最近我創建Abner Doubleday此一重定向頁,意外發現中文維基百科各條目對該人物譯名不一。比如Abner Doubleday的中文版本就用阿布納·道布爾迪蓋茨堡之役蓋茨堡之役開戰首日蓋茨堡之役次日戰事則都用亞伯納·搭博戴皮克特衝鋒艾布尼爾·達博岱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則用亞比拿·達波岱,可說相當紊亂。我打算統一用阿布納·道布爾迪,因其Google筆數最多。不過中文維基條目中其餘人地名的譯名應該也有不同條目譯名不一的情形,所以我想在此詢問譯名是否需要統一,也就是不同條目內文中所提的同一人地名除引用文外原則上皆用Google筆數最多的譯名,歡迎其他維基人提出意見。--RekishiEJ留言2014年3月17日 (一) 08:16 (UTC)回覆

(+)支持——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4年3月17日 (一) 08:55 (UTC)回覆
(-)反對Google搜尋引擎結果並非可靠來源,並非各版本一樣,並非穩定,用不可靠來源來解決命名違反反針。--❦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3月18日 (二) 18:34 (UTC)回覆
另,此處非方針版,建議移開。--❦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3月18日 (二) 18:35 (UTC)回覆

同音地名問題

外語有很多同音但拼法不同的地名,例如 Laughton、Lawton 跟 Loughton 都可以譯作「勞頓」。如果要建立消歧義頁,應該怎樣處理? -- 派翠可夫 (留言按此) 2014年10月9日 (四) 04:08 (UTC)回覆

漢化譯名和直譯譯名的處理

有一些外國人物以漢化譯名行世,例如利馬竇湯若望蕭伯納等,在華語圈子耳熟能詳,譯名的地位應該是無庸置疑的。Wikipedia:譯名規範指出譯名應該「尊重當事人同意或者習慣使用的中文譯名」,Wikipedia:格式手冊/傳記則以「費雯麗」作為漢化譯名的例子,示範在條目引言開首,應直接寫作:「費雯麗(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英國電影演員……」,當中只須交代漢化譯名而無須提及直譯名稱。就我所知,格式手冊提供的範例一直被普遍採用,其中原因在於維基百科的人物條目不是譯名表,再者傳主如果是以漢化譯名行世,除非直譯譯名也十分常用,否則在條目開首直接引用直譯譯名不單予人喧賓奪主的感覺,而且還有犯原創研究之虞。

最近我留意到有一位編輯有系統地單方面為漢化譯名條目加入直譯譯名(例子一例子二例子三例子四例子五例子六),而且把常用的漢化譯名放到較後的位置,有關編輯提出了「漢名」的概念,指一些漢化譯名看不出有模仿原文名稱痕跡,與一般的漢化譯名有別,認為與原文名稱沒有關係。可是,我並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在維基百科,漢化譯名模仿原名程度不論或高或低,一般都是統一理解為漢化譯名,事實上也很難定界區分何謂完全按照或沒有完全按照原名所譯的漢化譯名,除非有實際文獻佐證,也很難斷定某一「漢名」是否真的完全與原文名稱沒有關聯。

以上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在於傳主擁有十分常用的漢化譯名而原文譯名極不常用的時候,還有沒有必要刻意在條目已經列出傳主的原文名稱的情況下,再交代傳主的原文譯名。第二,如果有必要交代,應該如何處理?--Clithering200+ DYK 2015年12月9日 (三) 17:17 (UTC)回覆

這個的主要問題是原創研究。誰說Matteo Ricci的中文名是馬泰奧·里奇而不是馬台羅·李騏?他給不出來源,就是原創研究,應當刪除。--12.106.86.230留言2015年12月9日 (三) 19:25 (UTC)回覆
人名這麼重要,怎麼可以自己瞎編一個?--Gqqnb留言2015年12月9日 (三) 19:41 (UTC)回覆
直譯譯名固然可參考一些譯名字典,但是我質疑對於漢化譯名很常用,而直譯譯名幾乎不用的事物下,還有沒有有必要自行譯一個譯名。例如"Swire Group"大家都知道是太古集團,莫非要另作一個奇怪的"施懷雅集團",才算是一個與原文名稱"對應"的譯名?--Clithering200+ DYK 2015年12月10日 (四) 01:32 (UTC)回覆

Hi,這邊是我的想法:有些名字是用譯的,有些名字是用取的。劉德華,又叫Andy Lau,但是我們不能說德華翻譯成Andy,而是他取了另一個英文名字叫Andy。蔣介石又叫石岡一郎,但石岡一郎不是他的譯名,而是他取的另一個日本名字,你不能說蔣介石翻成日文就變石岡。司馬賀陸克文施蘭芳或施百兵,這些中文名字,都是他們取的另一個名字,而不是原來名字譯過來的。一個人有多個名字是很常見的現象,我不打算挑戰最常用為主的規則,只是覺得需要多做一些標示,說明名字的來源。--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12月10日 (四) 01:56 (UTC)回覆

拿 Andy Lau 和 石岡一郎來比較完全是不當類比,Andy是正式英文名,不僅「本人持續認可」且「英語圈廣泛使用此名稱呼他」;石岡一郎是逃亡日本時取的「化名」、他可沒公開說那就是中文原名某某某這個人的日本名,而日語圈又有多少人使用此名稱呼他?您後面那幾個外人中文名都是「本人取的中文名,且中文圈的確廣泛使用此名稱呼該人」(不過司馬賀的純音譯名可能更多人用),依當前維基百科的譯名規則,優先使用這種「譯名」完全沒問題,誰說只有「第三方音譯」才叫「譯」?當某人公開承認在A語言用甲名,在B語言用乙名,且A、B圈均各自廣泛使用甲、乙稱呼他,那甲、乙就是本人且其他人都認可的「譯」啊。其他極少數的譯名依WP:POV照理就不該出現,自創就更別提了,至少要到一定數量或有特殊意義值得記錄的。--LHD留言2015年12月10日 (四) 03:19 (UTC)回覆
Alfredo ougaowen在這裡的論述「有些名字是用譯的,有些名字是用取的」我倒是挺支持的,但是他在例子中的修改卻跟論述不同。如例二中的「諾爾·喬瑟夫·泰倫斯·蒙哥馬利·尼德漢」,沒有證據表明諾爾·喬瑟夫·泰倫斯·蒙哥馬利·尼德漢和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指向的是同一人,並且Joseph應該在任何語言中都沒有「諾爾·喬瑟夫·泰倫斯·蒙哥馬利·尼德漢」名稱。想加這個有個辦法,就是用讀音教學的辦法,英語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音似「中文諾爾·喬瑟夫·泰倫斯·蒙哥馬利·尼德漢。導言第一句必須是李約瑟。--Gqqnb留言2015年12月10日 (四) 04:45 (UTC)回覆
    • 再者,石岡一郎如果是一個可查證的名稱、陸克文如有通用的直譯名稱,在條目列出原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不符合這些條件,而且令讀者誤以為"Swire Group"是"施氏集團",這就很有問題。是否有必要加入直譯和如何在條目較後部分加入直譯,可再斟酌。--Clithering200+ DYK 2015年12月10日 (四) 05:27 (UTC)回覆

建議修改《維基百科:譯名規範

具體如下:

現行條文

如果已有長期、廣泛使用的譯名,就不新製譯名。
...
尊重當事人同意或者習慣使用的中文譯名。例如:其他華人社會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譯名、教宗指定的譯名等。

提議條文

如果已有使用超過25年、而且超過兩個國家/地區使用的譯名,就避免新製譯名。
如果可以通過稍微修改現有譯名來體現原文發音的話,就避免新製譯名。
...
尊重當事人同意或者當事人習慣使用的中文譯名。例如:其他華人社會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譯名、教宗指定的譯名等。

提出以上修訂,是為了阻止胡亂把英語發音套在其他語言上亂翻譯的劣質譯名繼續流入維基百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維基百科條目的質量。【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俠歡迎加入反對病毒音譯名的行列! 2018年4月19日 (四) 01:08 (UTC)回覆

「述而不作」是維基百科的命名原則,不提倡「通過稍微修改現有譯名來體現原文發音」。—Chiefwei - 2018年4月19日 (四) 02:55 (UTC)回覆
超過兩個國家/地區」是「三個以上國家/地區」的意思嗎?-游蛇脫殼/克勞 2018年4月20日 (五) 07:19 (UTC)回覆
@克勞棣是「三個或以上,最少三個」的意思。【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俠歡迎加入反對病毒音譯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0日 (五) 18:31 (UTC)回覆
  • 首先,這根本就是個草案,您改了也沒有約束力。其次,請給出您提出25年/2+國家地區標準的理據。最後,維基百科不是宣傳您個人觀點的地方,只是您個人對於譯名的好惡並不能改變某一地區譯名使用現實。--Kuailong 2018年4月20日 (五) 15:36 (UTC)回覆
    @Kuailong請不要再把這簡單地描述成「個人好惡」。某些地區傾向於(統計學上的正相關)使用病毒譯名是現實,這些病毒譯名動不動都會和原文發音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更加是現實。文中收錄可以,但是要作為標題的話,就已經不是我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維基百科在「多人使用」和「接近原文」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時作出選擇的問題。WP:維基百科首先是百科全書英語Wikipedia:Wikipedia is an encyclopedia,而編纂百科全書必然要以知識正確為根本。【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俠歡迎加入反對病毒音譯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0日 (五) 18:31 (UTC)回覆
    您在反覆用「病毒譯名」這個明顯帶有個人好惡的詞彙的時候就已經定了調。我已經強調過,在多個地區譯名並存的情況下,標題先到先得。您對於香港地區使用、有來源的譯名進行所謂修正,就是在搞原創譯名。--Kuailong 2018年4月20日 (五) 18:44 (UTC)回覆
  • 同意樓上觀點。與其開這個動議,不如提議收緊原創譯名來得更實際。--Yangfl留言2018年4月20日 (五) 18:16 (UTC)回覆
@Yangfl如果閣下「收緊原創譯名」的動議把「以原文發音為主」擺在核心位置的話,我完全支持。【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俠歡迎加入反對病毒音譯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0日 (五) 18:31 (UTC)回覆
要我個人見解,則是多譯多錯,少譯少錯,不譯不錯,畢竟本人非外語專業,若沒有已有譯名則不如不譯。定要翻譯的話,「原文發音」本人完全支持。--Yangfl留言2018年4月20日 (五) 18:40 (UTC)回覆
(-)反對,也就是說如果某譯名少於三個地區使用,維基百科就可以自創譯名了?這完全是在給原創譯名開方便之門,不符合維基百科核心命名常規。—Chiefwei - 2018年4月21日 (六) 01:13 (UTC)回覆
(:)回應@Chiefwei 閣下的言論犯了換質不換位邏輯謬誤:「超過兩個地區使用就不新製譯名」並不等於「不超過兩個地區使用就一定要新製譯名」。
我提議的修改並不是無限制地鼓勵原創譯名,只是在現有音譯名沒一個靠譜的時候開一個方便之,遠沒到「門」這個程度。如果閣下要問我怎麼判斷某個(現代)音譯名靠譜不靠譜的話,我的回答是:「很簡單,找個本族語使用者,讓TA聽聽這個譯名,如果TA不明白閣下在說誰,又或者聽得出閣下在說誰,但卻有一種朗誦《笑妻族語不正》的衝動的話,那麼這個譯名很有可能就是個不靠譜的譯名。」找不到本族語使用者的話,在Forvo的論壇上發問也可以。【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俠歡迎加入反對病毒音譯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1日 (六) 04:51 (UTC)回覆
@Cedric tsan cantonais請不要假設所有人都不會犯所謂「換質不換位邏輯謬誤」。ŚÆŊ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21日 (六) 05:56 (UTC)回覆

有關非官方華語譯名的使用問題,《命名常規》方針當中的條文,《非原創研究方針》當中的條文和《譯名規範》當中的條文

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存檔/2018年5月#貴為FA的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討論當中,非官方華語譯名的使用問題,《命名常規》方針當中的條文,《非原創研究方針》當中的條文和《譯名規範》成為主要的爭論點,而Jarodalien一直以非官方華語譯名,《命名常規》方針當中的條文,《非原創研究》方針當中的條文作為編輯依據,致使某用戶一直堅持颱/颶風季相關條目應按Jarodalien的做法行事,但本人和另一位用戶對此並不認同,因此經標題修正後,繼續再就此議題討論。--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8日 (六) 10:37 (UTC)回覆

通過菲律賓的熱帶氣旋在子標題上添加菲律賓特殊命名的中譯,有助於讀者瞭解,況且台灣媒體報導時也會引用該等譯名(如[1]),其他中文地區媒體亦然(如[2]),如此作法並無不妥。--Kolyma留言2018年4月28日 (六) 12:56 (UTC)回覆

User:Sanmosa「Hato」比「Isang」更廣泛使用,但「Hato」和「Isang」是兩個不同的名稱,在翻譯的個稱中互不相干。「如果已有長期、廣泛使用的譯名,就不新製譯名」「『天鴿』是『Isang』的長期、廣泛使用的譯名?」情況有如畢加索(Picasso),畢加索全名「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通稱「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教名「巴勃羅·迪戈·何塞·弗朗西斯科·迪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迪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迪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魯伊斯·畢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Martyr Patricio Clito Ruíz y Picasso),那麼是否除了「畢加索」外其他的名稱都要使用英文,不標註中文?--M.Chan 2018年5月1日 (二) 04:38 (UTC)回覆

想不到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菲律賓華語譯名」竟然可以吵得如此激烈。過往討論中我的立場是反對使用「菲律賓華語譯名」,今次也不例外。坦白說,既然條目都以國際命名為主,即使菲律賓章節也是,「菲律賓華語譯名」在整篇條目最多只出現一兩次,而PAGASA雖有當地名稱,但也承認國際命名,只是以當地名稱為先、國際命名放後,那為何還要加「菲律賓華語譯名」在條目頂部?已經有一列國際編號、JTWC編號和PAGASA當地名,再加「菲律賓華語譯名」只是刷字數,且是非官方、非正式、沒公信力、沒多少人理會、甚至可能沒來源證實的譯名,對中文維基讀者而言完全沒需要,那就不加也罷。再強調多一次,PAGASA是不會為當局使用的當地風暴名稱提供標準華語譯名。已有國際命名時,隨便引用當地傳媒、甚至自創一個在條目都不怎樣使用的「菲律賓華語譯名」,簡直多餘。過去某些影響菲律賓的風暴條目有資料來源(甚麼《菲律賓世界日報》?)且在「影響」的菲律賓章節真有使用的話我都算了,例如2013年颱風海燕,我不會攔阻;某些其他氣象愛好者有辦法寫得豐富的無國際命名熱帶低氣壓條目,我最多不理會,反正自己沒留意。但於近期條目無中生有地再加,我真的覺得很無謂——這個所謂的「菲律賓華語譯名」有又怎樣、沒有又怎樣?除非你要以該譯名為條目標題,否則要來根本沒用!——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8年5月6日 (日) 12:33 (UTC)回覆

關於俄語地名中形容詞的翻譯

Template: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行政區劃以及Template:韃靼斯坦共和國行政區劃Template:斯摩倫斯克州行政區劃等多個模板中,俄羅斯的區級行政區劃都是按照原文(母城名、人名等的第二格+район)直接音譯的,所以絕大部分都以「斯基」結尾。但是根據在地名翻譯方面較為權威的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出版說明二之(三)之2的規定「名詞第二格應一律恢復為主格後再譯名」,這些行政區名在翻譯的時候應該先將第二格恢復為第一格再進行翻譯,不翻回去的話就會出現類似「莫斯科夫斯卡亞州」「列寧格拉茨卡亞州」「布拉日斯基城堡」之類的錯誤。我個人的意見是直接把這些以「斯基」結尾的行政區條目改名,比如「阿布澤利洛夫斯基區」→「阿布澤利洛沃區」、「布爾江斯基區」→「布爾江區」、「海布爾林斯基區」→「海布爾里諾區」等。--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15:30 (UTC)回覆

  • (訂正)之前的表述並不是很準確。規定中提到「專名部分為形容詞、名詞第二格或帶冠詞成分的名詞所有格,專名一律恢復為主格後再譯名」,其實俄語中行政區名用名詞第二格的情況很少,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用的地名對應的形容詞形式,就是比如「莫斯科州」是採用的「莫斯科」這個名詞對應的陰性形容詞的第一格形式,直接音譯為「莫斯科夫斯卡亞州」,但是翻譯的時候就要把「莫斯科夫斯卡亞」還原成名詞的第一格形式「莫斯科」。--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20:01 (UTC)回覆

這個「恢復為主格」是否提供一個指引類的東西,不是隨便就可以知道怎麼整的。--苞米() 2018年11月13日 (二) 18:34 (UTC)回覆

  • 好像沒辦法隨便知道怎麼變回去。因為雖然大部分都是地名後面加「-ский」變來的,但是還是不能一眼看出來對應的名詞是採用的什麼形式,比如「烏里揚諾夫斯基」對應的地名可能是「烏里揚諾夫斯克」、「烏里揚諾夫」或者「烏里揚諾沃」,而且還會有添加、刪除、改變字母等特殊的變形(比如伏爾加斯基按照讀音應該寫成「伏爾施斯基」,但是為了維持詞源都翻譯成「伏爾加」),所以可能要保證準確的話只能在網上逐個查找,另外也有《俄漢地名形容詞譯名手冊》之類的工具書可供查找。--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20:03 (UTC)回覆
不過行政區大部分都是得名於區內的主要城市的名字,所以應該在俄文版上比較容易找到對應的城市名。--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20:07 (UTC)回覆

將本人於zhwiki的群組中的觀點再次發表一遍:「布拉格城堡」的確不應該翻成「布拉日斯基城堡」;但「莫斯科州」、「列寧格勒州」之類的州份不是「ский」結尾,而是「ская」結尾。「阿布澤利夫斯基區」之類的行政區域因為區內城市而得名,但是否存在像「Romania」那樣的為了表示「Roman's(羅馬人的)」的譯法還不得而知。究竟是「Romania」那樣稱為專有名詞,然後直接音譯?還是「名詞第二格」或「名詞形容詞化」的轉換後再譯?這個需要瞭解原意再釐清。—— 𓋹 謹此敬上 2018年11月14日 (三) 09:55 (UTC)回覆

  • (:)回應:州的名字以「ская」結尾是因為「州」是陰性名詞,所以前面的形容詞也要是陰性形式。另外,「Romania」這種情況在俄國也有,比如「伏爾加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這些詞放在「州」「區」「車站」「城堡」等名詞前面的時候又要再次形容詞化,比如「高爾基」就是一個形容詞變成的名詞,但是「高爾基站」就不能因為再次形容詞化翻譯成「高爾科夫斯卡亞站」,同樣也不能把「高爾基」變成名詞形式再翻譯成「高爾科耶站」。
其實直接音譯形容詞形式最大的問題是會造成本來對應同一個中文名稱的事物出現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樣是「基輔站」,「基輔站 (莫斯科鐵路局)」直接音譯的話是「基耶輔斯基站」,而「基輔站 (莫斯科地鐵環狀線)」則是「基耶輔斯卡亞站」,因為鐵路車站跟地鐵車站在俄語中一個是陽性名詞,一個是陰性名詞。同樣的,因為「州」是陰性名詞就都翻譯成「斯卡亞州」,「區」是陽性名詞就都翻譯成「斯基區」也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另外還會造成在中文裡區域名與城市名稱不同。--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4日 (三) 10:47 (UTC)回覆
  • 暫時查完了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境內行政區名的來源,應該大部分是來自首府名,少部分來自其它村莊名、河名或人名等。真正新造詞的可能只有一個。
區名 名稱來源(未註明為首府)
Абзелиловский Абзелилово(區內一村,非首府)
Альшеевский Альшеево(區內舊村,已於1938年併入首府Раевский)
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Архангельское
Аскинский Аскино
Аургазинский Аургазы(河名)
Баймакский Баймак
Бакалинский Бакалы
Балтачевский 首府名為Старобалтачево,即「舊Балтачево」,舊稱Балтач
Белебеевский Белебей
Белокатайский 首府名為Новобелокатай,即「新Белокатай」
Белорецкий Белорецк
Бижбулякский Бижбуляк
Бирский Бирск
Благоварский Благовар(區內一村,非首府)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
Буздякский Буздяк
Бураевский Бураево
Бурзянский Бурзян(巴什基爾人部族名)
Гафурийский Мажит Гафури(在此地出生的作家)
Давлекановский Давлеканово
Дуванский Дуван(區內一村,非首府)
Дюртюлинский Дюртюли
Ермекеевский Ермекеево
Зианчуринский Зиянчурино(該村於1934年因行政區劃改編劃入奧倫堡州
Зилаирский Зилаир
Иглинский Иглино
Илишевский Илишево(區內一村,非首府)
Ишимбайский Ишимбай
Калтасинский Калтасы
Караидельский Караидель
Кармаскалинский Кармаскалы
Кигинский Киги(河名)
Краснокамский 新造詞:Красно-(紅色的)+Кама(河名)
Кугарчинский Кугарчи(區內一村,非首府)
Кушнаренковский 紀念Иван Кушнаренко(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農業委員會委員)。首府名為Кушнаренково,也是紀念該人物
Куюргазинский Куюргазы(區內一村,非首府),或河名Большая Куюргаза,即「大Куюргаза」
Мелеузовский Мелеуз
Мечетлинский Дуван-Мечетлино(區內一村,非首府)
Мишкинский Мишкино
Миякинский Киргиз-Мияки
Нуримановский Багаутдин Ялалетдинович Нуриманов(在此地出生的俄國內戰期間革命運動領導人)
Салаватский Салават Юлаев(巴什基爾人的民族英雄薩拉瓦特·尤拉耶夫
Стерлибашевский Стерлибашево
Стерлитамакский Стерлитамак
Татышлинский 首府名為Верхние Татышлы,即「上Татышлы」
Туймазинский Туймазы
Уфимский Уфа
Учалинский Учалы
Фёдоровский Фёдоровка
Хайбуллинский Хайбуллино(首府Акъяр的舊稱)
Чекмагушевский Чекмагуш
Чишминский Чишмы
Шаранский Шаран
Янаульский Янаул

--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4日 (三) 19:29 (UTC)回覆

可參考【GB/T 17693.4-2009】外語地名漢字譯寫導則 俄語--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11月28日 (三) 03:45 (UTC)回覆

再談烏克蘭地名譯名問題

注意到用戶@罗放:開始把一些烏克蘭地名移至按照烏克蘭語讀音的譯名。據2022年3月份的討論結果(Talk:烏克蘭),那時社群傾向於保留原有按照俄語讀音的譯名。現在快半年過去了,可能至少在台灣的媒體上使用烏克蘭語讀音的譯名逐漸增多。希望社群再次討論一下該如何處理烏克蘭地名譯名問題。 --萬水千山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06:51 (UTC)回覆

(:)回應:部分譯名是否應暫順從被媒體使用的俄語發音誤譯有待討論。但例如「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之類目前網上烏語發音使用更為廣泛的例子,並無理由使用既不符合名從主人原則,也不符合約定俗成的俄語音譯。--羅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5:43 (UTC)回覆
還不是時候。——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8月17日 (三) 09:56 (UTC)回覆
(:)回應:可以注意到大多數關於此類地名的中文報道都是在戰事波及相應地區後才出現。而此類新聞參考的中文譯名有不小可能就是來自於維基百科。因此除已被一些中文媒體使用的俄語發音誤譯有必要討論外,網上尚無新聞報道的地名(例如「因霍爾河」/「因古爾河」)以及中文報道中俄語發音誤譯少於烏語發音翻譯的例子(例如「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前者搜索結果多於後者),改為烏語發音似無任何爭議點。--羅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5:37 (UTC)回覆
烏克蘭媒體也是沿用中文譯名,比如因古列茨河[3] 烏克蘭國家通訊社),移動後的「因霍列茨河」在Google上沒搜到任何結果。像因古爾河,在其他語言的維基上音譯成Ingul和Inhul的都有。移動到「因霍爾河」,中文啥搜索結果都沒有。--Kethyga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0:57 (UTC)回覆
(:)回應:「因古爾河」除了維基百科以外亦沒有其他什麼中文搜索結果。此類情況有何理據保留俄語發音的誤譯?此外不知您為何移除「因霍列茨河/因古列茨河」內容中的「烏克蘭河流」分類標籤?--羅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5:13 (UTC)回覆
此河已經在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河流分類了,就不用也寫烏克蘭河流分類--葉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7 (UTC)回覆
主要是,烏克蘭媒體也採用了此俄語譯名。。。--葉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9 (UTC)回覆
關於「因霍列茨河」/「因古列茨河」的譯名問題我正致信ukrinform諮詢。但後面這個「因古爾河」/「因霍爾河」譯名問題,則因目前關注度較少未發現除維基百科外的其他地方使用,後一種情況我認為使用烏語音譯應沒有爭議。--羅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1:15 (UTC)回覆
1. 由於按命名常規的常用名原則,霍斯托梅較您的編輯所用的戈斯托梅利常用,且符合名從主人慣例,在這種情況下不適用先到先得原則,故已回退您對這一詞條的編輯。
2. 「因霍爾河」和「因古爾河」兩個音譯均無百科外的搜索結果,參考名從主人慣例回退至因霍爾河的譯名。
3. 「因古列茨河」之譯由於目前已被不少中文媒體使用,故不做修改待今後討論或較權威譯名出現。--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3:29 (UTC)回覆
  • (!)意見譯名從主人,且不論俄國侵略問題,用別國的語言去翻譯烏克蘭地名本身就有不妥之處。且這個問題應當分類討論:
第一類:現有的一些以俄語(尤其是以「古/葛」音取代正確的「霍」的發音)的地名譯名甚至是在今年俄國入侵後才被中國媒體使用(很多是由於其新聞自俄宣轉譯),且在不少情況完全說不上約定俗成。例如安東諾夫機場所在地「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目前在Google俄語音譯搜索結果僅有12,600,000,少於烏克蘭語發音搜索的結果13,400,000,這類甚至使用廣泛程度不如烏語發音的俄語譯名按照通常標準應當轉用烏語音譯。而類似因霍爾河/因古爾之類地名甚至因為絕少被中文互聯網提及,兩者都沒有什麼搜索結果的譯名,更毫無保留俄語譯名的必要,甚至都不涉及誤譯是否被廣泛使用的問題。未見到有任何保留此類俄語音譯的理由。
第二類:而一些媒體報道存在普遍使用俄語發音誤譯的情況,這類情況建議參考中文權威機構翻譯,例如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的地名中文譯文便是覆蓋面較廣的來源。而類似情況參考英語維基百科對基輔Kiev和Kyiv的處理,現在大多數過去以俄語翻譯的烏克蘭地名均已改為以烏克蘭語轉寫來作為主要翻譯,哪怕使用新譯名時網上仍然存在大量Kiev之類俄語轉譯。--羅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4:32 (UTC)回覆
  • (!)意見,如果某烏克蘭語發音的中文譯名比較常見了,那應該轉成烏克蘭音的譯名。 反之 應該保留原俄語發音的--葉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1 (UTC)回覆
  • (!)意見,如果是中文媒體對地名譯名 還較少見時,建議以烏克蘭語音為譯名較為恰當--葉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4 (UTC)回覆
  • (?)疑問:另外問@罗放:那Kyiv的烏克蘭語譯音又是什麽?從「基輔」改成基府是嗎?這樣體現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的意義,而且又對抗衡俄羅斯侵略上展現烏克蘭民族的定位。--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 2022年8月18日 (四) 01:50 (UTC)回覆
    這就有抬槓之嫌疑了。中文音譯兩者並無差別,但在英文中把強行用俄語轉譯的Kiev改為Kyiv則是世界主流做法。同樣,Gostomel的翻譯被更正為Hostomel也是類似的情況非常明顯的例子。尤其是強行使用「戈斯托梅利」等中文媒體都較烏語音譯少用的俄語音譯,倒是如同把現在的長春依然稱為新京一般。而觀中文維基百科其他條目對此類地名爭議的處理方法,甚至連俄國實際控制的海參崴都依然保持被占領前的名稱,更何況是未被俄國占領的烏克蘭呢?--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13 (UTC)回覆
    只要中文媒體這麼譯,而且多數都這麼譯,那麼不用去管譯名是否準確之類的問題。只要有可靠來源是這麼譯的,維基百科就不應該自創譯名,無論這個譯名多麼準確--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8月18日 (四) 02:21 (UTC)回覆
    如果按您的意見,至少「因古爾河」,「戈斯托梅利」等既未被多數中文媒體使用,又不知其來源的俄語發音翻譯應當沒有爭議地改為烏語音譯。對於這一類,目前暫未看到保留俄語音譯的理由。而其他已被中文互聯網使用的俄語音譯則有待後續討論或是待更加權威的譯名標準出現。
    當然了,這還暫未討論到一些因戰爭熱度在中文媒體多次出現的翻譯有可能是本來就來源於維基百科,而可能存在循環引用的問題。--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29 (UTC)回覆
    此外,還有一類情況是過去被用戶批量創建的定居點小作品中自創的俄語發音譯名。對於這類並無來源並只存在於中文維基百科的俄語音譯,將其改為烏語也無不妥。--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38 (UTC)回覆
    通用譯法怎麼弄我們就怎麼弄,我們中文又不是別的語言的轉寫,雖然中文以音譯為大體原則,但中文譯名本來不一定和人家讀音一一對應。WP:COMMONNAME是原則,名從主人只是慣例。維基百科的音譯標準沿用國標,我也不知道維基百科用戶又什麼權威提出烏克蘭語的命名標準,這種翻譯本身就是自我引用,如果有學界提出新的翻譯標準就歡迎告知我們。--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47 (UTC)回覆
    暫不討論已被中文媒體多使用的那些譯名。按照這種說法例如「戈斯托梅利」等被強行使用俄語音譯,且不如霍斯托梅名稱通用(前者在搜索引擎出現次數較少)的例子並無理由被保留。此外,命名常規並無討論到常用名稱以外的爭議問題,且名從主人,根據本來語言而非英語俄語之類通用語發音進行音譯本身就是中國通常使用的新華社譯名原則之一,只有在原譯已廣泛通用且無更新官方譯名時才會有例外。 --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3:02 (UTC)回覆
    (:)回應:我剛剛沒打上留言,誤以為是補簽名結果不小心冒充樓下IP。繼續說下,烏克蘭語的譯音就看情況。比如台灣媒體以前是用「頓內次克」,後來2022年2月俄烏衝突開始後中央社等台媒都改用「頓內茨克」。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改用烏語譯音。--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 2022年8月18日 (四) 04:25 (UTC)回覆
    這個比較難說,幾個讀音聽起來都類似。當然如果有試聽過該地發音的話會發現無論頓涅茨克還是頓內次克似乎略有差異,頓內茨克更像一些。當然了,在這一譯名被大陸或台灣官方收錄或是稱為更常用的名稱之前修改條目的必要性是不大的。而比較矛盾尖銳的則集中在Γ的發音,對於那些中文發G同烏克蘭語發音的H差得離譜的例子,如果不是已經成為約定俗成最常用譯名,沒有更權威譯法就先作為例外暫時保留的話,還是改掉為好。--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26 (UTC)回覆
  • 羅放說的在理。我的看法是比照「漢城」和「首爾」。倘若烏克蘭政府沒有去信要求中文各大媒體改名,而且用俄語譯名就是支持俄羅斯的立場為由,都要用烏克蘭語譯音,沿用俄語舊稱也未免不可。--115.43.25.70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3:48 (UTC)回覆
    對於有中文媒體已大量使用俄語發音的情況可先這麼處理,待權威譯名出現。
    而對於中文媒體更多使用烏語發音更多的情況,如霍斯托梅,克里維里赫等,依據命名常規的常用名原則,就沒有理由保留使用較少且不符合名從主人慣例的俄語譯名。此外,一些譯名如「克里維里赫」有大陸較權威地名翻譯詞典使用[1],同時其他一些譯名也有台灣教育部網站的譯名規範可供參考。--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14 (UTC)回覆
    如果沒有改名要求就不用改,如果要求了,也有「奧巴馬」「歐巴馬」「洪森」「雲升」的不改名先例,通用譯名就不需要改,而且維基百科又沒有資格出譯音表。第二點,烏克蘭語和俄語都是當地通行語言的地區(譬如烏克蘭東部地區),應該沒有必要一定使用烏克蘭語音譯,有必要討論一下烏克蘭語言政策,2012-2018年地區黨執政時期曾經出台法律賦予俄語區域性語言地位,2019年才要求統一使用烏克蘭語,我不覺得烏東地區早一點的譯名使用俄語存在太大問題。--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25 (UTC)回覆
    如果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常用名稱,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沒有烏克蘭官方或者中文世界權威譯名之前可以暫時保留。
    而對於那些俄語發音的中譯在網上使用本就較烏語譯名少的,如在網上較少見的「戈斯托梅利」等等,那問題反而應該是維基百科上的舊條目使用了非通用譯名,根據命名常規當然該更改,無需等烏克蘭官方要求。
    地區黨14年之後就完蛋了,而烏克蘭官方語言從來就是烏語。關於烏東和克里米亞的問題,使用中文為主要語言的陸台港等地都承認是烏克蘭領土,沒有人去承認「烏東地區」。具體可參考官方各地出版的地圖。沒必要因此違背名從主人的習慣不用烏語用俄語。此外,烏克蘭存在的俄語族裔也不代表就支持俄國,反對烏語官方地位。地區黨在2014年亞努科維奇叛逃之後就立馬將他開除出黨了,而很多俄語母語人士也在當時俄國入侵之後開始學習烏語,來自克里維里赫的澤林斯基總統就是一個例子。 --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35 (UTC)回覆
    按照ENWP的Language policy in Ukraine,2012-2018年期間「2012 Law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State Language Policy」生效期間,烏克蘭東部地區(不管是不是俄羅斯占領區),俄羅斯語都是合法的區域語言。不討論政治認同,這個地區俄語和烏克蘭語都是通用且獲得官方認可(不管誰更通用,也不管當地人是否反對烏克蘭語官方地位),不管用烏克蘭語翻譯,還是俄羅斯語也好,翻譯過來都應該是正確的譯名,沒有你所謂的中文一定要使用烏克蘭語譯名。--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5:31 (UTC)回覆
    簡而言之,只要俄語是當地的通用語言之一,就有必要保留其俄語譯名。至於哪個是正式譯名,應該按照烏克蘭政府要求規定,維基百科還沒有權威決定哪個譯名更加標準。--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5:44 (UTC)回覆
    在沒有官方譯名的情況下,更通用->名從主人兩者都是是優於先到先得的。因此在烏語音譯網上見得更多的情況下,標題和主要的正式譯名應當更換為烏語發音的譯名。而不論俄語是否曾經在某些地區有法定地位,如果過去基於俄語的譯名既未因通用而被視為約定俗成在有官方譯名之前被接受,也因按現行法律沒有官方語言地位不符合名從主人原則,沒有必要保留。--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12:49 (UTC)回覆
命名常規中地方名從不是這樣使用的吧:「國家、地方等:如果代表該國或該地的政府或其上級政府的官方中文資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稱的(主權有爭議者除外,先到先得為主),以該中文名稱來命名」。所以主要還是看常用原則,在多個中文區共同常用越多的越可能常用,而且考慮到這些地區存在兩個語言的原名,不應該只考慮政治正確而排斥另一個及對應的譯名。——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8月18日 (四) 06:07 (UTC)回覆
不用排斥,可以作為又譯為xxx。但標題只有一個,對於烏語發音在中文網絡已經更常用的情況,無論考慮常用原則還是名從主人都不應保留俄語發音為標題。--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12:52 (UTC)回覆
你似乎理解錯了?對於條目命名位置,一個蘿蔔一個坑,按照WP:命名常規去處理,而導語詞一般情況下是跟隨條目命名,至於導語段是否保留其他命名作為次導語詞,一般情況都保留。也就是一般情況下,根據大部分情況,是取常用的作為條目命名並作為主導語詞,其他此常用或曾經出現過的作為次導語詞後列。至於是來自於俄語語源、烏克蘭語源,還是以前這裡的翻譯循環引證的,一般情況沒必要關心。如果俄語語源的譯名更常用,那就不應該因為政治正確性而排斥。——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8月19日 (五) 02:11 (UTC)回覆
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什麼#維基百科不是宣傳工具--Kethyga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6:19 (UTC)回覆
所以不應以「把(俄據時期)歷史放哪裡了」作為反對更名的理由。如果一個頁面存在的烏克蘭地名的俄語發音音譯已不符合Wikipedia:命名常規,那主動地將其修改為官方譯法-更常用原則/更符合名從主人慣例的譯名是合適的。而「先到先得」慣例在此是不適用的。--羅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12:59 (UTC)回覆
關於在維基百科上正名的問題,比如土耳其的官方縮寫已經改成Türkiye,英語Republic of Türkiye,主流印歐語系中沒有一個改的。捷克的更名在英維也被否決了。--Kethyga留言2022年8月20日 (六) 12:35 (UTC)回覆
@Ericliu1912 你看此人又急迫地給移動回去了, 因霍爾河 (Special:Diff/73284125/73336619)。此外,還在條目內夾帶私貨, 盧甘斯克 (Special:Diff/72440070/73257148),「敘利亞,朝鮮等俄羅斯衛星國」。且不說,有不少書籍中曾用過因古爾河。--Kethyga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09:04 (UTC)回覆
Turkiye這個才是剛出現的情況,並無可比性。如果事事都能舉個例來看,Kiev之譯在英語維基百科等等地方已近乎絕跡又說明了什麼?敘利亞,朝鮮等的地位您可在個別頁面發起討論,與此討論無關故不認為有在此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但請注意,您提到的俄國傀儡盧甘斯克共和國的主要僅有軍事或經濟依賴俄國的從屬國承認是當前的客觀情況。--羅放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10:12 (UTC)回覆
前者已經回退。若情況未有改善,應當提請管理員對相關頁面進行移動保護。——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8月23日 (二) 09:05 (UTC)回覆
如果您認為「因古爾」已成為常用名應當先提理據,而非未經討論進行回退操作。此外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這個條目的個別問題已經在相應頁面發起了討論,建議附上您的依據而非進行編輯戰未經討論就多次進行回退操作。--羅放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10:07 (UTC)回覆
我認為閣下才應提供合理之移動理據。另外,所謂「因霍爾河」顯係原創譯名,相對原名還沒有採用的理由。——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8月23日 (二) 11:52 (UTC)回覆
不好意思,我有致電中央社問關於地名翻譯的問題,中央社客服是說他們有自己的版本,但他們沒有提供自己的譯名表,不過就內容來看跟國教院的版本不同,另外國教院的譯名是一般人可以提出修改建議的。--Twistinez-Taiwaner留言2022年8月30日 (二) 03:27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 [2022-08-17] (中文). 

關於人名部分內部連結修改問題

本頁面的「譯名規則」部分,使用了幾個人名作為舉例,其翻譯後的名字被加上了內部連結,我認為這個內部連結是不必要的,因為我認為這裡給出的僅是幾個譯法的示例,與該頁面的主題並不相關,讀者在此一般也不會想進一步了解被做例子的這幾個人,所以我認為這幾個名字的內部連結應該被取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意見--Yuzhouxingzou留言2023年8月17日 (四) 14:02 (UTC)回覆

返回專案頁面「譯名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