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指在六四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發起針對青少年的宣傳與教育運動及政策[1][2],影響中國對外政策[3]。此政策詞彙由六四事件後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宣告並執行,如其1990年對北京青年發表對紀念五四運動的演說,宣告「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人民民主即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也是統一的」。[4]江於1989年對工人發表演說時,也強調工人的責任在於教育社會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打造國家等來激發民族驕傲與自信。[5]中國1990年代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承續中國共產黨進行文化清理的宣傳及教育組織對「不當文化」的清理[6]。此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為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意識型態的宣傳和教育名稱和內容上,從以黨主導的共產主義到以國家主導的務實國族主義政策。[7]到2012年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愛國主義教育事實上亦標誌着中國民族主義從肯定型愛國主義到強硬型愛國主義。[8][9]
發軔於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起草、中共中央委員會頒佈的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0]。次年,民政部即確定了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宣部、共青團中央等多部委聯合發佈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圖書。[2][1][7]
背景
六四事件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發起並推動將「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體的教育宣傳活動制度化。[11]目標是用國族主義替換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來建立在六四事件前後中國共產黨被挑戰的執政正當性,[12][13]承續中國共產黨由宣傳及教育組織對「不當文化」所進行文化清理的相關作法[6]。
此政策詞彙由六四事件後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宣告並執行,江澤民於1989年對工人發表演說時,也強調工人的責任在於教育社會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打造國家等來激發民族驕傲與自信。[14][15][16]1990年5月3日,江澤民在紀念五四運動時以《愛國主義和我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演說時,指出社會主義及愛國主義「本質上是同一的」[17],這些政策宣示說明了六四事件後國族主義替換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12]。是中共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六四事件之後主張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原標榜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18]。
東歐劇變與六四事件
冷戰結束後,共產主義衰落,民族主義在前共產主義世界的許多地方興起。[12]中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不再來自外部軍事力量,而是隨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式微而日益嚴重的內部合法性危機。為應對危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將民族主義作為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1]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以此為背景應運而生,以愛國之名行民族主義之實,旨在確保民眾忠誠,消弭不滿。[12]中共政權一方面試圖維持其統治,另一方面則不斷警告民眾世界上存在着敵對的國際勢力,意圖以帝國主義手段侮辱中國人的自尊心。[12]
1990年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
1990年春,國家教育委員會動員全國學校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19]5月前後,大學舉辦團委、教授、學生聯合研討會,包括北京大學等。[20]1991年4月25日,國家教委《關於在中小學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意見》動員學校「圍繞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庚子賠款90周年,九一八事變60周年等重要紀念日,進一步深入開展以熱愛中國共產黨為重點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新舊社會對比教育,使他們不忘任人宰割甚至當亡國奴的屈辱和苦難生活」。[19]
內容及實施狀況
指導思想
依照1994年《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愛國主義教育以青少年為重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基本路線為為指導,主要內容涵蓋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國防安全和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等方面,綱要還特別提出要提倡有助於培養對於國旗、國歌、國徽崇敬感的必要禮儀[10]。而在2019年頒佈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在前者基礎上,加入了大量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論述,將新時代、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習近平提出的思想融入到綱要中。[21]
各地實施
中國大陸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範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教育。」1983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書記處研究室頒發《關於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大力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運動。1986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頒佈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1987年7月,中共中央代總書記、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就在聯合國人口日演講中也強調了「對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2]。
六四運動之後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在思想教育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當年新任總書記江澤民對工人發表演說,強調工人的責任在於教育社會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打造國家等來激發民族驕傲與自信[5][6];次年對北京青年演說「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人民民主即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也是統一的」[4]。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就開始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強調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統一。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佈,強調社會主義公民的道德。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弘揚民族精神」。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2006年,胡錦濤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要教育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開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開始被寫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23]
習近平自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開始在各種場合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主張,積極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立法工作,還在2019年頒佈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取代了原有的舊綱要。[24]在2023年10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25]
其他地區
在澳門,課程原本即有公民教育內容,在2004-2007年期間「愛國主義教育」出現並為優先受補助的項目。[26]在香港,2012年因為要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內容中加入由中國政府提供的「愛國主義教育」大綱和內容,引發一系列的抗議和民間反彈。[27][28]
在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於2012年引發爭論與街頭示威抗議,也引發對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及實施方式的討論。[29][30],爭議點在於愛國主義教育是否只是單純的像各國推行的國民教育還是政治宣傳洗腦。[31][32]
2016年《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中國大、中、小學的德育、語文、歷史、地理、體育和藝術等各學科課程標準、教材和考試中,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有新媒體宣傳並輸出海外[33],也「加大對香港、澳門和台灣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34][35]。
教材範文
愛國主義課文幾乎都遵循一個套路,「不懷好意的外國人用各種方式表示自己對中國人的歧視,而政治身份不同的中國人,如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科學家、將軍、教授、中學生、留學生等,都以自己的機警聰明與自尊捍衛了自己與中國的尊嚴」。[36]例如2003年人教版《思想政治》範文,數學家華羅庚1979年被某美國女學者問他是否後悔回中國,「面對這位女學者不友好的提問,華羅庚堅定而又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後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並不是為了舒服,活着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37]範文所指的「後悔」,是指華羅庚1950年放棄美國教授職位回中國辦科研。華羅庚其後在反右鬥爭、拔白旗插紅旗、文化大革命歷經多次抄家和批鬥。[38][39][40]
範文選入的愛國故事或革命英雄故事「真假無從查考,但通過教科書的講述廣為流傳」。[36]部份科學類故事後來被科協主管報章指出違反物理常識。[41]例如2001年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文《悲壯的兩小時》是摘自《讀者》雜誌投稿,[42]講述1967年蘇聯太空人科馬洛夫在聯盟1號無法打開降落傘減速而知道即將身亡,當着全國觀眾的向國家領導人匯報70分鐘,並接受蘇聯英雄稱號。此範文被人民網選之為「2004十大科技騙局」。[41]新京報指出範文弄巧反黜,「當孩子們發現這部聖經中的一章曾堂而皇之地打着英雄主義的旗號欺世盜名,他們將如何看待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提供給他們教育的國家?」[43]
主要形式
依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9年頒佈的現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五種[21]: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政策下,有許多中央、省、市級的歷史文物地點及博物館,分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第一批到今已共有八批。如中央政府於北京第一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天安門廣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故宮博物院、圓明園遺址公園、八達嶺長城、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如於西藏的第一批有山南烈士陵園、江孜抗英遺址。[44]此外,國務院國資委分別在2021年、2024年命名發佈兩批175家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包括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屬下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發實驗基地(九〇九基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屬下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基地、航天固體動力展覽館等。[45][46]
除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名稱外,還有「愛國主義示範基地」,而這些地點常被用來組織紅色旅遊[47]。紅色旅遊景區因此可以視為相關教育基地與示範基地及相關基地的集合。
由於近年來中國旅遊日漸發達,不少中國民眾要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應該免費開放。[48]2008年3月,中央政府的相關部門表示將免費開放全國1400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49]。在網絡宣傳方面,除了有「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網」外,各地亦建有類似的愛國主義宣傳網站,如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重大紀念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各地黨委和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群眾團體需要利用法定節日、各民族傳統節日等紀念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元旦、春節和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為重點節日對象。[50]
儀式禮儀
中共曾在多個文件中突出以國旗、國歌、國徽的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手段[51],此亦為中國大陸各地對政府愛國主義教育政策執行的一個重要手段[52][53],並得到地方政府以地方文件的形式再次確認[54]。
傳統與現代節日
自然人文景觀和重大工程
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多媒體
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面向民眾的宣傳媒體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平台[50]。
對此,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委員會、文化部、新聞出版署和中國共青團中央曾聯合於1995年5月,下發《關於向全國中小學推薦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圖書的通知》。針對以下書籍及音像製品進行推廣。但亦強調「堅持自願原則,防止硬性攤派和硬性搭配銷售其他讀物」。[55]
在電影方面,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亦有製作《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列表,並要求全國各地做好校園及社區的教育工作。[56]
評價
大多數國家主要以不同方式來實施公民教育,而以愛國教育為主體的國家有俄羅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7]。在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的理論及政策中,有一派人主張愛國情操教育(尤其是在歷史教學及青少年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而突出愛國教育(patriotic education),然而自由主義者則會質疑愛國心和民主及正義的價值是否相容,否則會有意識型態灌輸的問題[58]。因此,公民教育中激發愛國心及公民意識的跨國差異,為國際公民權的差異比較關注重點[59][60]。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等,將共產符號一般化成為中國愛國精神,是其六四事件後國族主義替換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宣傳手法的細膩及成功[12]。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者張平表示,愛國主義教育是江澤民繼毛澤東及鄧小平相關思想的創新論述[61]。關於這兩大主軸的思想發源,有研究者主張為毛澤東[62]及鄧小平[63]的愛國主義思想延伸。但有研究者持不同觀點,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前雖有在宣傳及教育之中使用愛國主義,但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單獨把愛國主義做為宣傳主題為中共歷史上第一次,如1994年正式政策文件《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一出,有中共領導人率先打破中共一直以來的禁忌,向黃帝陵進行儀式活動[12][13],說明由江澤民主導推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和之前愛國主義思想內涵的不同處。[13]
當代研究主流則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前雖有在宣傳及教育之中使用愛國主義,但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單獨把愛國主義教育做為宣傳及教育主題為中共歷史上第一次,如1994年正式政策文件《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一出,有中共領導率先打破共產黨一直以來的禁忌,向黃帝陵進行儀式活動[12][13],說明由江澤民主導推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之前愛國主義思想內涵的不同處。[13]
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進一步加強對青年和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之音分析認為中共通過強化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強化對習近平的個人崇拜和確保習近平長期執政[64]。
中國異議人士余杰評論李政亮《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時提到愛國主義教育的觀察:「在中國的學校里,一方面是學術自由極度匱乏、獨立思考受到壓制,另一方面是當局竭力灌輸主流意識形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作者發現,在中國的教科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影子,包括領導人偉大形象的建構、傑出科學家與音樂家等的愛國情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革命精神,以及中國的疆界想像。小到幼兒園的小女孩、電視裏才藝表演的兒童,大到課堂上的大學生,都要接受愛國教育。即使教科書從單一版本進入一綱多本時代,仍因「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有正確的政治觀點」的原則,而含有大量愛國、革命等意涵的課文。」[65]而異議人士、網絡作家、時事評論家楊恆均認為,儘管國情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各國都有的教育方式,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質上是「打着愛國主義教育的旗幟來洗腦」[66]。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黃寬裕認為,中共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六四事件之後,一方面希望融入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又要抵擋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因而主張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原標榜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67]。《金融時報》上刊載的一篇文章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有選擇的歷史教育,即一方面突出外國侵略者的殘暴,一方面忽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自身的一些錯誤。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在於培養民族主義的、反西方的受害者心態,以增強中共執政的合法性。[68]有異議人士認為,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等,將共產符號一般化成為中國愛國主義,是其宣傳手法的細膩及成功。但同時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實際上是在宣揚民族主義。[12]
參見條目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趙穂生政府領導的國族主義:中國後天安門的愛國主義教育 於《共產及後共產研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 2.1 Christopher R. Hughes. Interpreting Nationalist Texts: a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5-05, 14 (43): 254 [2007-12-14]. ISSN 1469-9400. doi:10.1080/10670560500065645.
'...it is [Jiang Zemin] who launched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on coming to power after the Tiananmen Massacre.'
- ^ Jamil Anderlini. 爱国主义教育影响中国对外政策. 金融時報.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
- ^ 4.0 4.1 江澤民.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Aiguo zhuyi he wo guo zhishifenzi de shiming'[Patriotism and the mission of our country’s intellectuals](speech to the capital’s youth to commemorat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3 May 1990)(一九九○年五月三日)'.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lun shijie guan rensheng guan jiazhi gua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on World View, View of Humanity and View of Values]'. Hong Kong: 'Mingliu chubanshe'. 1998: 360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 ^ 5.0 5.1 Jiang, Zemin. ' Xinwen gongzuozhe de jiben fangzhen wenti [ Basic problems of policy for news workers ] (speech on news work to 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28 November 1989)'.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lun shijie guan rensheng guan jiazhi gua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on World View, View of Humanity and View of Values]'. Hong Kong: 'Mingliu chubansher. 1998: 354–355.
- ^ 6.0 6.1 6.2 Edward L. Davis.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Routledge. 10 September 2012: 415–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1-134-54953-5.
- ^ 7.0 7.1 Suisheng Zhao. A Nation-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0–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0-8047-5001-1.
- ^ Suisheng Zhao. From Affirmative to Assertive Patriots: Nationalism in Xi Jinping’s China. 2022 [20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1).
- ^ 新華社. 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2019 [20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1).
- ^ 10.0 10.1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维普期刊 中文期刊服务平台. qikan.cqvip.com. [2020-05-18].
- ^ Tsuyoshi Hasegawa; Kazuhiko Togo. East Asia's Haunted Present: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e Resurgence of Nationalism: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e Resurgence of Nationalism. ABC-CLIO. 30 June 2008: 245– [4 February 2013]. ISBN 978-0-313-35613-1.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趙穂生,1998 A state-led nationalism: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in post-Tiananmen Chi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3.0 13.1 13.2 13.3 13.4 Christopher R. Hughes. Interpreting Nationalist Texts: a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5-05, 14 (43): 254 [2013-02-16]. ISSN 1469-9400. doi:10.1080/106705605000656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it is [Jiang Zemin] who launched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on coming to power after the Tiananmen Massacre.'
- ^ 江, 澤民. 《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方针问题》(对中央宣传部新闻工作的讲话,1989年11月28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 香港: 名流出版社. 1998: 354–355.
- ^ 見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9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89年6月24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江澤民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同時提出要「認真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教育,切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90年.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5).
- ^ 黃寬裕. 論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後殖民與民族主義的觀點.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2006 [201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 ^ 19.0 19.1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 人民網-法律法規庫. 1991-04-25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 ^ 方立新; 鄧久翔 (編). 勿忘国耻,兴我中华——北大师生谈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 《瞭望》期刊. 1990, (21).
- ^ 21.0 2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文)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 ^ 趙紫陽文集編輯組. 1987-1989 (卷四): 農村產業結構. 趙紫陽文集.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07-15: 684. ISBN 978-962-996-809-0 (中文(簡體)).
- ^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_ 2009年第13期 _求是理论网. www.qstheory.cn.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3).
- ^ 劉奕湛、熊豐、孫少龍.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成果综述. 新華社.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中文(簡體)).
- ^ 王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_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4-08-26].
- ^ David L. Grossman; Joe Tin-Yau Lo. Social Education in Asia: Critical Issues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IAP. 2008: 156–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1-59311-703-0.
- ^ Hong Kong frets over "China Model" patriotic education.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4).
- ^ Hong Kong Protests Plans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9).
- ^ 新華網, 2012, 香港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BBC, 2012, 香港放棄中國愛國主義教育 Hong Kong backs down over Chinese patriotism class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香港國民教育科辯論‧正反陣營集會對峙
- ^ 國民教育乃國際慣例 不應政治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不論歷史悠久還是短暫,政治制度和國體如何,幾乎每一個現代國家的國民教育,都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 ^ 除了用新媒體宣傳,中國還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輸出海外.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0).
- ^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3).
- ^ 中共下令強化台港澳「愛國」教育 倡愛黨愛國.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 ^ 36.0 36.1 何清漣. 中国民众“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形成过程——剖析中国的中学政治教科书. 華夏快遞. 2008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4).
- ^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第11課,2003年人教版,p.72. 對該文章的分析,見:何清漣. 中国民众“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形成过程——剖析中国的中学政治教科书. 華夏快遞. 2008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4).
- ^ 王瑜生. 百年华罗庚. 《科學世界》. 2010, (11). 全文公開於:王瑜生. 百年华罗庚. 互動科普——轉自《科學世界》. 2019-04-03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 ^ 韓冰. 华罗庚倒在讲台上. 《瞭望》新聞周刊. 2010, (45). 全文公開於:韓冰. 华罗庚倒在讲台上. 中國科學院「紀念華羅庚誕辰100周年」網——轉自《瞭望》. 2010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8).
- ^ 華俊東(口述); 崔瑾月. 华罗庚长子向本刊讲述父母一生悲欢离合. 《環球人物》雜誌. 2010年12月10日. 全文公開於:華俊東(口述); 崔瑾月. 华罗庚长子忆父亲生前经历:流亡中险让敌机炸死. 新浪新聞——轉自《環球人物》雜誌. 2010年12月10日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 ^ 41.0 41.1 2004十大科技骗局之八:中学课本出差错. 人民網科技——轉自北京科技報(北京青年報社主辦、北京市科協主管). 2005-01-05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 ^ 〈太空人之死〉,《讀者》,1995年第2期,馮峰鳴(單位:山東青年文化館)。人教版課本原文見:悲壮的两小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2-17).
- ^ 语文课文胡编乱造 <悲壮的两小时>拿孩子开涮.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在線——轉自新京報. 2004-02-23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四年後重刊於:初三语文教材中的弥天大谎:课文竟是胡编乱造. 鳳凰資訊——轉自新京報. 2008-09-28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9).
- ^ 存档副本.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國資委網站. 国资委命名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名单). finance.sina.com.cn. 2021-06-29 [2024-10-05].
- ^ 国务院国资委命名发布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二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www.sasac.gov.cn. [2024-10-05].
- ^ 楊學軍 編,《紅色之旅: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8冊)
- ^ 人民网,网上听民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何时能免费开放?.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 ^ 新華網. 我国将免费开放1400座公益性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1).
- ^ 50.0 50.1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華網.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7).
- ^ 升国旗与爱国主义教育. 北科大國防生教育網.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7).
- ^ 魚吟. 舟山地区机关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幼兒教育》 1983年11期.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 ^ 潘紅梅.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多样. 邯鄲日報. 2012-11-06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7).
- ^ 广州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细则(摘要). 中國廣州網.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6).
- ^ 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7).
- ^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要求各地做好 《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进社区工作. 《社區》 2005年12期.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
- ^ W. O. Lee. Education for Social Citizenship: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in Usa, Australia, England, Russia And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 July 2005: 258– [7 February 2013]. ISBN 978-962-209-728-5.
- ^ Sigal R. Ben-Porath. Citizenship under Fir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Times of Conflic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March 2009: 152–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0-691-14111-4.
- ^ Geof Alred.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Concepts And Comparisons. Multilingual Matters. 30 October 2006: 83–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1-85359-918-7.
- ^ M. Victoria Costa. Rawls, 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Taylor & Francis. 2011: 100–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0-415-87795-4.
- ^ 張平 教育研究 2002 年 .第 23 卷第 12 期.頁 11 - 15 & 32 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創新──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論述.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 ^ 朱桂蓮. 毛泽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特色 (PDF).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07, 1: 25 [2013-02-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6-10).
- ^ 張寶林. 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 (PDF). 教育探索. 2006, 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0-06).
- ^ 中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 分析:加强对习近平个人崇拜. 美國之音. 2023年10月25日 [2023年10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0月26日).
- ^ 存档副本.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楊恆均. 杨恒均: 洗脑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國報道周刊. [2013-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9).
- ^ 黃寬裕. 論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後殖民與民族主義的觀點.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2006 [201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 ^ Jamil Anderlini. 爱国主义教育影响中国对外政策. 金融時報.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