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感
反感(英語:Antipathy)是對某事或某人的厭惡,與同情相反。雖然反感可能是由經驗引起的,但它有時會在沒有向相關個人提供合理的因果解釋的情況下存在。 [1]
因此,反感的起源一直受到各種哲學和心理學解釋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這些解釋令人信服,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高度推測性的。在 17 世紀早期哲學家約翰·洛克 (John Locke) 的一篇文章中討論了對反感的哲學方面的探索。 [1]
人際反感
人際反感通常被非理性地歸因於舉止或某些身體特徵,這些被認為是性格特徵的標誌[2]。此外,消極情緒有時會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出現,因此這有點類似於一個自動發生的過程。 [3]
切斯特·亞歷山大 (Chester Alexander) 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反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們「處於反思意識的邊緣」。亞歷山大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據報道,該研究的許多受試者從未想過自己的反感,也沒有嘗試分析它們或與他人討論它們。 [3]
同情和反感會改變社會行為。儘管普遍認為反感會導致迴避,但一些實證研究收集的證據表明,對物體的反感反應並沒有採取任何努力來避免未來的遭遇。 [2]
人格心理學
偽反感
蘇菲·布萊恩特(Sophie Bryant)觀察到偽反感的發生,即「根據自己最壞的一面對他人的行為和表達進行粗心和武斷的解釋」。 [4] 換句話說,人們傾向於將自己的錯誤投射到他人身上,並且不喜歡或討厭他們。偽反感是基於對一個人自己性格的消極方面的(隱性)知識。布萊恩特將由此產生的感覺與「某種錯誤的淨化感」進行了比較。 [4]
參考資料
- ^ 1.0 1.1 William Fleming (1890). Vocabulary of Philosophy: Moral, Ethical, Metaphysical. TORRE DE BABEL EDICIONES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Humanities Web Site. [3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fleming」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2.0 2.1 Alexander, Chester. (1946a). Antipathy and Phobia. Sociometry, 9 (2/3), 226-232.
- ^ 3.0 3.1 Alexander, Chester. (1946b). Antipathy and Social Behavi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1 (4), 288-292.
- ^ 4.0 4.1 Bryant, Sophie. (1895). Antipathy and Sympathy. Mind, 4 (15), pp. 36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