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簡稱投行,是以經營證券業務為主的金融機構。現代意義的投資銀行基本不屬於銀行的範疇,而是專業證券機構。在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年代,「投資銀行」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通常,完整的投資銀行開展重組、併購、企業融資、證券發行、承銷、研究、證券服務、投資諮詢、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一系列業務,而也有投行專精於某幾個方面的業務。在中文語境中,較狹義的投資銀行是僅開展證券承銷、併購業務的金融機構。提供投資銀行業務的著名金融機構包括美國摩根大通、英國滙豐集團。
定義
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商業銀行)是經營間接融資業務的,通過存款戶存款與企業貸款之間的利息差距賺取利潤。而投資銀行卻是經營直接融資業務的,一般來說,它既不接受存款也不發放貸款,而是為企業發行股票或債券,提供重組、清算服務,從中抽取佣金。此外,投資銀行還向投資者提供證券經紀服務和資產管理服務,在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或投機交易。
在美國,經營以上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般稱為投資銀行;在中國、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稱為證券公司;在歐洲則稱為商人銀行。由於歐洲金融業在歷史上多採取混合業務經營,事實上獨立的「商人銀行」數量不多,大部分都是綜合性銀行或「全能銀行」,即同時兼備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角色。
無論是投資銀行或證券公司,相關的職位經常都佔據金融業中薪資較高的排行榜上[1]。
業務
投資銀行前台
以下為投資銀行前台 (Front Office) 的主要部門:
分類 | 部門 | 簡稱 | 主要職能 |
---|---|---|---|
環球銀行 (Global Banking) |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ing) | IBD | 為企業客戶提供及處理股票上市、併購及債券發行等服務 |
企業銀行 (Corporate Banking) | Corp Bank | 向大型及國際企業客戶銷售各種的銀行服務,包括交易銀行、金融市場及證券服務等 | |
交易銀行 (Transaction Banking) | TB | 為企業客戶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採購、銷售等交易行為提供支付結算、現金管理、流動性管理、貿易金融等服務 | |
金融市場及證券服務 (Markets & Securities Services) | 銷售及交易 (Sales & Trading) | S&T | 為金融機構、企業客戶及高淨值個人客戶提供各種複雜的金融產品,例如交換交易及大宗交易,同時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 |
證券服務 (Securities Services) | SS | 為金融機構客戶提供證券相關的服務和產品,例如證券託管、清算、證券借貸及基金服務等 | |
投資研究 (Investment Research) | Research | 進行不同組別的研究:股票研究、信貸研究和總體經濟研究等。投資報告會供給內部及機構客戶使用,提供專業的投資看法及建議 | |
投資管理 (Investment Management) | 資產管理 (Asset Management) | AM | 集中企業及個人投資者的資金,發行及管理不同資產類別組成的基金:股票、企業及政府債券,或多元資產 |
私人銀行 (Private Banking) | PB | 專門面向高淨值個人客戶,提供度身訂造的個人財產投資與財富管理服務 |
投資銀行中後台
除了為投資銀行生產收入的前台部門外,銀行亦會有中及後台部門 (Middle & Back Office) 去支持前台部門的運作。中後台的主要部門包括:
起源和發展
在美國,投資銀行往往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商業銀行分離而來,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二是由證券經紀人發展而來,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證券。美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發生在1929年的大股災之後,當時聯邦政府認為投資銀行業務有較高的風險,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禁止商業銀行利用儲戶的資金參加投行業務,結果一大批綜合性銀行被迫分割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銀行分割為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士丹利以及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摩根大通。但在歐洲,各國政府一直沒有頒佈這樣的限制,投資銀行業務一般都是由商業銀行來完成的,所以形成了許多所謂的「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或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如英國的巴克萊集團和滙豐控股、瑞士的瑞銀集團、德國的德意志銀行、法國的法國巴黎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等等。
投資銀行業務的利潤率一般是很高的。以最常見的股票發行業務為例,投資銀行一般要抽取2-5%的佣金,也就是說,如果客戶發行價值100億美元的股票,投資銀行就要抽取2-5億美元的佣金。債券發行業務的利潤相對較少,但風險也較小。除此之外,併購與清算是投資銀行近年來的主要利潤增長點,近年來歐美發生的大型兼併案,背後往往都有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界投資銀行的格局逐漸發生變化。一方面,併購風潮席捲美國金融界,出現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即JP摩根)、美國銀行等大型金融集團,它們都希望進入相對利潤豐厚的投資銀行領域;另一方面,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與證券分析業務離得太近,許多投資者和媒體認為[誰?],投資銀行僱用的分析師難以保證獨立性,從而對投資銀行的商業道德產生了懷疑。但是,如果投資銀行和證券分析業務真的完全分離,投資銀行業務將成為無源之水,證券分析業務則將喪失豐厚的利潤提成,兩者都難以生存。[來源請求]相比之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銀行業務有先天優勢,它可以利用與各大企業的存款、貸款關係網爭取到許多客戶,不用像傳統的投資銀行那樣依靠證券分析和諮詢吸引客戶。商業銀行擁有更充足的資金和更良好的信譽,它們主要缺乏的是投資銀行領域的業務經驗。
經歷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美國的獨立投資銀行或被收購(雷曼兄弟、美林證券、貝爾斯登),或轉型成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兼營商業銀行業務以吸收存款並受美聯儲監管(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傳統五大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證券、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已全部轉型或被收購。
等級與分類
美國金融業一般把投資銀行按照規模分為三類,即大型(Bulge Bracket),中型(Middle Market)和小型(Boutique)。按照分支機構和業務範圍,也可以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兩類。
Bulge Bracket有「大量」「批量」的意思,據說是因為大型投資銀行在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的拍賣中,總是能買下較大的份額。Middle Market一般是指規模在5千萬到10億美元之間的投資銀行業務,或者股權價值在5億美元到50億美元之間的客戶,中型投資銀行主要為這些客戶服務。Boutique直譯為精品店、專賣店,一般只經營某一特定業務,或為某一特定行業提供投資銀行服務。其實也有將Boutique視為利基型市場的說法[2]。
投資銀行的規模不一定與其聲望及盈利能力成正比。小型投資銀行由於專注於某一領域,往往能做出很大成就,例如在併購領域名列前茅的 Lazard,Greenhill & Co.以及Evercore Partners等。中型投資銀行也有不少名氣比較大的上市公司,如Jefferies & Co、Raymond James、KBW Inc、Piper Jaffray、Thomas Weisel、Cowen等;未上市的較知名的中型投資銀行則有Robert W. Baird、William Blair等。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型投資銀行或被收購、或直接破產、或變成商業銀行控股公司,因此華爾街上已經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獨立大型投資銀行。
全球知名投行
市場通常稱以下為八大投行 (Bulge Bracket):
總部所在地 | 名稱 |
---|---|
英國 | 巴克萊銀行 Barclays |
美國 | 美銀證券集團 BofA Securities |
美國 | 花旗集團 Citigroup |
德國 | 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
美國 | 高盛 Goldman Sachs |
美國 | 摩根大通 J.P. Morgan |
美國 |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
瑞士 | 瑞銀集團 UBS |
另外,除以上八大投行外,還有在亞太及大中華地區知名的滙豐集團 (HSBC),日本地區知名的野村證券,澳洲地區知名的麥格理銀行,歐洲地區知名的法國巴黎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北美地區知名的富國銀行和加拿大皇家銀行等較大型金融機構。
參考文獻
引用
- ^ 小金斧. 2022高薪金融職位前景與展望. 小金斧.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 小金斧. 金融圈那些神秘的公司系列: 投資銀行. 小金斧. [202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來源
- DePamphilis, Donald.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Other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New York, NY: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08: 740. ISBN 978-0-12-374012-0.
- Cartwright, Susan; Schoenberg, Richard. Thirty Year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search: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17 (S1): S1–S5. doi:10.1111/j.1467-8551.2006.00475.x.
- Harwood, I. A. Confidentiality constraints with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gaining insights through a 'bubble' metaphor.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17 (4): 347–359. doi:10.1111/j.1467-8551.2005.00440.x.
- Rosenbaum, Joshua; Pearl, Joshua. Investment Banking: Valuation, Leveraged Buyouts, and Mergers & Acquisition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09. ISBN 0-470-44220-4.
- Straub, Thomas. Reasons for frequent failur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iesbaden: Deutscher Universitätsverlag. 2007. ISBN 9783835008441.
- Scott, Andy. China Brief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China 2nd. 2008.
- Williams, Mark T. Uncontrolled Risk: The Lessons of Lehman Brothers and How Systemic Risk Can Still Bring Down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McGraw-Hill. March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