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𡌴(?—1238年),又作李埴,字季允,號悅齋南宋官員,眉州丹稜人,唐太宗十四子曹王李明的後裔,史學家李燾的第七子。

嘉定四年(1211年)四月,四川制置大使司設安邊司來經制蠻事,宋寧宗成都府路提刑李𡌴、潼川府路安撫許奕共領安邊司。嘉定六年(1213年)十月十四,李𡌴出使金朝賀正旦,不至而還[1]。紹定四年(1231年)十月,宋理宗以李𡌴為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理宗命崔與之、李𡌴、鄭性之入朝[2]。嘉熙元年(1237年)正月,以李𡌴為同知樞密院事、四川宣撫使。四月初一,以李𡌴同知樞密院事、四川宣撫使、知成都府。嘉熙二年(1238年)二月,理宗下詔:「近覽李𡌴奏,知蜀漸次收復,然創殘之餘,綏撫為急,宜施蕩宥之澤。淮西被兵,恩澤亦如之。其降德音,諭朕軫恤之意。」四月,以李𡌴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六月廿三,李𡌴去世,特贈資政殿大學士[3]。李𡌴和父親李燾、兄長李壁都以文學知名,蜀人把他們比成三蘇(蘇洵蘇軾蘇轍[4]。李𡌴著有《皇宋十朝綱要》二十五卷、《公侯守宰士庶通禮》三十卷[5]

註釋

  1. ^ 宋史》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寧宗三
  2. ^ 《宋史》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3. ^ 《宋史》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理宗二
  4. ^ 《宋史》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5. ^ 《宋史》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藝文三

傳記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