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齋(1880年3月12日—1949年5月25日)原名文清,經名賽爾德·伊利亞斯,回族天津人,中華民國伊斯蘭教阿訇、經學教育家,與馬松亭哈德成達浦生並稱中國現代「四大阿訇」[1][2][3][4]

生平

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農曆二月初二日,王靜齋生於天津清真北大寺附近的一戶阿訇世家。8歲開始隨父親王蘭庭阿訇學阿拉伯文。光緒二十年(1894年)起,進入經堂學習阿拉伯語課本及淺近教法學十多種,並涉獵波斯語。不久,先後隨李長貴馬玉麟於勉齋金連榮劉緒魁海思福等阿訇學習[2][3]。1905年,再度投奔已離開天津清真北大寺到安育村清真寺任教長的於勉齋阿訇。1905年冬,於勉齋阿訇在安育村清真寺為王靜齋賜幛穿衣。不久,王靜齋受聘為北京大興縣白塔村南寺阿訇,在任時間兩年。1907年,王靜齋改任懷來縣新保安清真寺阿訇。1908年重返白塔村南寺任教長。約1908年,北京《正宗愛國報》刊登了該報總經理丁寶臣的署名文章《疑問求教》四則,王靜齋見報後作答。不久,丁寶臣親自來到天津,聘王靜齋任北京花市清真寺教長,在任時間兩年。1910年,應聘出任奉天(今瀋陽)開源清真寺教長,在任時間三年,1913年辭職返回家鄉[4]

20世紀初,中國伊斯蘭教和回族發生了許多變革。1906年,童琮江蘇鎮江創辦東亞穆民教育總會。1907年,中國14個省的36位留日回族學生成立留東清真教育會,天津回民丁竹園出版《竹園白話報》,北京的丁寶臣出版《正宗愛國報》。1908年,中國留日回族學生出版《醒回篇》。1907年至1908年,王寬阿訇在北京城內創辦了回文師範學堂、京師第一兩等小學堂。青年阿訇王靜齋十分關注這些新變革,他在新保安時便訂閱《竹園白話報》、《正宗愛國報》,重返白塔村任職後又訂閱《大公報》、《民興報》,在奉天任職時訂閱《法政淺說》。此外他還讀過《飲冰室》、《中國魂》等圖書。在奉天時曾主動隨耶穌教徒王某學英語,但僅學40天便因清真寺部分穆斯林反對而停止。1912年,王靜齋加入國民黨。王靜齋常為《正宗愛國報》、天津《民興報》投稿[2][3]

1914年,王靜齋阿訇應山東省濟南鎮守史馬良的邀請,自天津到山東省濰縣談《古蘭經》翻譯事宜。馬良想請王靜齋主譯《古蘭經》。王靜齋則建議馬良請河北滄州經學家海金主譯。經馬良同意,王靜齋親自到滄州請來海金,後又請到山東冠縣阿訇沙錦章(人稱「傲沙」)加入。經過兩年完成經堂語初稿,後又請滄縣李正芳(即李五阿訇)修改。該譯本完稿後存在馬良處,從未發表。王靜齋在幫助馬良組織起上述譯經人員後,未參加譯經,而是在1914年受聘出任濰縣宋家莊清真寺教長,並開始翻譯《回耶辨真》。同年,王靜齋離開宋家莊,改任京東三河縣大廠鎮清真寺阿訇。1915年辭職回到家鄉[4]。1915年,王靜齋一度出任《北京新報》編輯,代張子文阿訇編輯該報的《雷門鼓》、《回教史》這兩個欄目[4][2][3]。1916年至1918年,任北京什剎海清真寺阿訇。1919年,任北京崇文門唐刀胡同清真寺阿訇,未任滿40天即自行辭職。1920年,任京南安次縣安育村清真寺阿訇,在任時間兩年[4]

1922年到1923年,王靜齋「恥於應具之知識落後,當為之善功有缺」,經太原馬君圖南京馬榕軒甘肅馬乾三天津楊小廷等人資助,王靜齋偕徒弟馬宏道天津啟程,經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印度麻達拉司孟買蘇彝士到達埃及開羅,進埃及愛資哈爾大學進修。1923年秋,和馬宏道到麥加朝覲,朝覲期間因為麥加地方政府不准中國哈吉在帳棚的頂上掛中華民國國旗,中國哈吉「反抗無術,乃忍辱撤下」,王靜齋受到極大刺激,強烈感覺到「弱國無外交」。之後,王靜齋和馬宏道到沙特阿拉伯各地以及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安卡拉等地遊歷[2][3][4]。馬宏道留在土耳其學習,王靜齋獨自返回埃及,再度進入愛資哈爾大學學習,並被該校任命為中國學生部部長。王靜齋是愛資哈爾大學中國學生部第一任部長(1931年12月後又有沙國珍(汝誠)、龐士謙(益吾)先後任中國學生部部長)[4]。王靜齋在埃及受到伊斯蘭教改良主義思潮影響,並搜集抄錄600多種阿拉伯文經典[2][3][4]

1924年春,王靜齋由蘇彝士登法國輪船經西貢至上海回國。回國後,因不願捲入濟南新派和舊派的紛爭,拒絕了山東濟南北大寺的聘請,而是接受馬君圖聘請出任山西省教育廳諮議。1925年回天津後,開始在時子周幫助下翻譯《古蘭經》,不久即在1925年初離開天津到山東省陽信縣六營村清真寺任教長。同年,在馬松亭等人創辦的成達師範學校兼任教職。1925年秋,王靜齋到北京西單牌樓清真寺開始翻譯《古蘭經》甲種本的工作[4]。1927年,王靜齋、時子周、楊敬修等阿訇在天津籌辦中阿大學,但因困難而未能辦成[1]

1927年9月,在弟弟王濟民、兒子王寶琮的幫助下,王靜齋創辦《伊光》月報,自任總經理兼編輯、記者,尹伯清陳鷺洲王輝庭張石麟等人先後任編輯、會計、發行等職務,社址設在天津清真北大寺。《伊光》自創刊至1939年2月止,出刊達12年,每期印刷一兩千份,讀者遍及全中國,全部為免費贈閱。抗日戰爭期間,《伊光》社址經常改變,王靜齋到哪裏就將社址設在哪裏[2][3]

1928年,王靜齋任奉天省安東縣(今遼寧丹東)東寺教長。1929年,改任哈爾濱清真東寺教長,在任時間三年。1932年,任天津三義莊清真寺教長。1933年,王靜齋在三義莊清真寺倡導遵經革俗,引起天津部分穆斯林不滿。1933年農曆閏五月,王靜齋的兒子王寶琮病逝[4]

1934年,王靜齋任北京教子胡同清真寺教長,蕭德珍阿訇接任三義莊清真寺教長。1934年秋,海宏鋆、海朝英父子率天津部分穆斯林發動「天津市驅逐新行運動」,稱王靜齋、蕭德珍等人是「猴都斯」(新行),發表《天津市驅逐新行運動第一次報告書》,採取武力佔領了三義莊清真寺,將蕭德珍阿訇等提倡遵經革俗者逐出了三義莊清真寺。王靜齋得知後,連續發表《新舊與是非辨》、《海氏父子聽着》等文章,蕭德珍也先後發表第一、二、三號《天津三義莊清真寺教長蕭德珍宣言》。王靜齋具呈天津檢察處,控告海宏鋆、海朝英父子「糾眾作亂,侵佔寺權罪」。海氏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個月[4]

1935年,王靜齋辭去教子胡同清真寺教職,應山東第一路總指揮、青州人趙明遠的推薦,到青州任教長,管轄青州城內、外兩座清真寺教務。1935年,有人向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報告稱王靜齋和日本川村狂堂勾結,煽動華北回民異動。「中央黨部疑信參半,乃密令全國大小機關,隨時偵我行動。余得此消息後,親赴南京中央黨部自首。結果,得當事者充分諒解,通知全國各機關取消前令。於是,仇我者未得如願以償。」同年,王靜齋辭職,從青州回到天津。行前,趙明遠約請王靜齋專任翻譯伊斯蘭教經典的工作,並囑王靜齋在北京購房作為常住地。1936年,王靜齋在北京西單牌樓中國回教俱進會總部成立「中國回教典籍編譯社」[4]。1937年,王靜齋在河南與時子周創辦「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1]

王靜齋對《古蘭經》經注學、聖訓學、教義學、教法學、伊斯蘭教歷史都有深入研究,通曉阿拉伯語、波斯語、英語古漢語。王靜齋歷任河北、北京、遼寧黑龍江、天津、山東、寧夏、台北等地二十多所清真寺的教長[2][3]

1914年擔任山東宋家莊清真寺教長時,王靜齋用5個月翻譯了印度伊斯蘭教教長賴哈麥圖拉的《伊祝哈魯絡汗格》(中文名《回耶辨真》),由北京牛街清真書報社出版。1928年,王靜齋出版了自己編譯的《中亞字典》(俗稱「王氏小字典」)。1931年和1935年,王靜齋先後出版《選譯詳解偉嘎業》第1、第2集。1934年,王靜齋在北京出版《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俗稱「王氏大字典」)。1936年,在北京西單牌樓中國回教俱進會總部,王靜齋成立「中國回教典籍編譯社」,拓《歐母代序文》(回教法學通論),並且修潤趙明遠的母親丁蘊輝的波斯文遺稿《老歐母代》,均出版。同年,王靜齋翻譯《回教親屬篇》、《回教遺產繼承法》。1947年,翻譯波斯詩人薩迪的《古洛斯湯》為中文版《真境花園》,1947年4月由北京清真書報社出版[2][3]

王靜齋的三部《古蘭經譯解》十分有名。1925年,即王靜齋歸國後的第二年,王靜齋便開始翻譯《古蘭經》,4個月完成全部譯稿,但是感到「譯詞欠妥」,僅節選出一本《赫提》出版。不久,接受北京趙文府的建議及300元資助,在北京東四清真寺南講堂再度試譯《古蘭經》。經侯德山(松泉)等人幫助下,經過20個月完成全部譯稿,存在侯德山處。1932年,該《古蘭經譯解》(甲種本)由中國回教俱進會在北平出版,譯者署名「王文清」,扉頁有許寶蘅篆書題簽,卷首有徐世昌許世英分別作的兩篇《序》以及侯德山寫的《弁言》。1937年12月17日起,王靜齋動手翻譯經堂語體《古蘭經》。1938年12月7日完成全經譯稿。1940年該譯稿被日軍飛機炸毀。1940年9月,王靜齋遷居重慶北碚雲龍山莊,重新譯經。1941年3月17日,第二次完成全經譯稿。隨即應邀到寧夏整理該譯稿,1942年8月整理完成,石印出60部「非定草」,此即《古蘭經譯解》(乙種本)。1938年12月1日,在《古蘭經譯解》(乙種本)譯稿即將完成時,王靜齋開始漢譯丙種本(初名《白話漢譯古蘭天經》)。1945年夏,王靜齋飛抵重慶,向時子周請教譯稿中一些句子的譯法。時子周熟讀穆罕默德·阿力的英文譯本,並以郁思甫·阿力的譯本對照,不到兩個月便解決了大部分疑難譯句。1946年10月上旬,上海永祥印書館出版《古蘭經譯解》(丙種本)5千部,封面由白崇禧題簽[2][3]

1948年,王靜齋到中國西南各省考察伊斯蘭教教育及學術。1948年下半年,應台灣穆斯林之邀,出任台北清真寺阿訇。但因不習慣當地環境,於1949年春返回大陸。不久在路經貴陽時病倒,1949年5月25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70歲。安葬在貴陽郊外的白樺山回民公墓[2][3]

著作

王靜齋撰寫的部分重要文章有:[2][3]

  • 《五十年求學自述》
  • 《我之譯經小史》
  • 《中國近代回教文化史料》
  • 《發揚伊斯蘭文化之必要》
  • 《巡禮遊記》
  • 《中國回教經堂教育的檢討》
  • 《中國回教掌故》
  • 《喂!果園馬老阿衡逝世矣——一代賢豪,生來值得》

王靜齋的主要譯著有:

  • 《古蘭經譯解》
  • 《選譯詳解偉嘎業》
  • 《回耶辨真》
  • 《回耶雄辯錄》
  • 《中亞字典》(俗稱「王氏小字典」)
  • 《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俗稱「王氏大字典」)
  • 《真境花園》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王静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0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日).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中国现代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王静斋.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王静斋. 伊斯蘭之光.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王静斋年谱. 伊斯蘭之光.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