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雅
許敬雅,MBE[?](英語:Edward Arthur Hacker,1932年6月1日—2013年10月9日),來自英國的香港插畫家、畫家和歷史學家,1967年至1989年任職於香港政府新聞處,1972年為清潔香港運動創作名為「垃圾蟲」的卡通人物。
許敬雅 Arthur Hacker | |
---|---|
出生 | 1932年6月1日 英國威爾特郡梳士巴利 |
逝世 | 2013年10月9日 香港 | (81歲)
職業 | 插畫家、畫家、歷史學家 |
許敬雅先後畢業於法漢姆藝術學校和皇家藝術學院,來港前曾於倫敦歷任《旗幟晚報》設計師和藝術總監等職,1967年加入港府後任職藝術總監,隨後於1974年升任創作總監。他創作的「垃圾蟲」在七、八十年代深入民心、家喻戶曉,成為清潔香港運動的標記。此外,他在港府供職期間也設計過不少海報、郵票和書刊等。1989年退出港府後,他選擇留港生活,並熱衷於研究香港歷史、著述自娛和從事藝術創作。
生平
早年生涯
許敬雅在1932年6月1日生於英國威爾特郡梳士巴利,[1][2]父母分別是陸軍準將愛德華·西德尼·赫加(Brigadier Edward Sidney Hacker,1887年-1955年)和身兼詩人、小說家和畫家於一身的卡拉·蘭尼恩·蘭尼恩·赫加(Carla Lanyon Lanyon Hacker,1906年-1971年)。[3][4]許敬雅的曾祖父愛德華·赫加(Edward Hacker,1812年-1905年)是線刻銅版畫家、叔祖亞瑟·赫加(Arthur Hacker,1858年-1919年)是皇家美術學院出身的古典派人像畫家、外祖母海倫·蘭尼恩(Helen Lanyon,1887年-1935年)則是愛爾蘭詩人。[3][4]
許敬雅在家中排行最小,他的兄長喬治·蘭尼恩·赫加(George Lanyon Hacker,1928年-)是聖公會神職人員,曾任坎布里亞郡的彭里斯教區主教;[3]他的胞姊卡洛塔·赫加·勒米厄(Carlotta Hacker Lemieux,1931年-)是加拿大小說家。[3]許敬雅從小便隨家人遷居英國各地,以至是加拿大、直布羅陀和百慕達等地。[2]1943年,他返回英國,入讀位於伯克郡克羅索恩的碧索德學校(Bigshotte School),其後於1946年至1949年升讀德文郡的凱利書院(Kelly College)。[1]1949年至1953年,本身對藝術擁有濃厚興趣的他入讀薩里郡的法漢姆藝術學校(Farnham School of Art,創意藝術大學前身),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1]許敬雅後來曾經加入國民服務,於陸軍的南方司令總部素描部門工作,除役後於1955年考入皇家藝術學院深造,鑽研版畫複製術,至1958年畢業,並考獲該院的準院士資格(A.R.C.A.)。[2][1]
從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許敬雅在1958年至1959年間以自由身從事設計和藝術創作,[1]周末有空的時候還會到蘇豪的脫衣舞館作速寫。[2]1959年,他獲倫敦《旗幟晚報》聘用為設計師,由設計海報和社論版面做起。[2][1]1962年,他轉投倫敦的飛利浦唱片出任藝術總監,專職唱片包裝封面設計,但在任僅一年後,便於1963年重返《旗幟晚報》升任藝術總監。[2][1]在倫敦生活期間,他還曾經分別參與皇家美術學院和倫敦畫會(The London Group)的畫展,為倫敦的劇院設計佈景,以及兩度舉辦個人畫展。[5][1]
港府生涯
在倫敦《旗幟晚報》具多年創作經驗的許敬雅,於1967年獲香港政府聘請來港出任政府新聞處藝術總監,隨後於1974年升任創作總監,到1989年從港府退休,職級為總新聞官;[6][1][7]任內,他也曾兼任郵票諮詢委員會委員。[5]在港府任職22年間,他成為政府宣傳品的主要設計人之一,在處內更有「Frankenstein' Hacker」(「科學怪人許敬雅」)的綽號,[8]經他設計的物品包括海報、郵票、刊物、廣告和展覽佈置等。[9]其中較為人所知的,計有分別在1973年和1982年首先發行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第四套和第五套通用郵票,[10]以及為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後為勳爵)於1973年發起的撲滅罪行運動,設計出一把「斷匕首」,作為運動的標誌之一。[9]
不過,許敬雅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要算他在1972年為清潔香港運動設計的卡通人物「垃圾蟲」。[8]清潔香港運動同樣由港督麥理浩爵士發起,透過舉辦海灘清潔日等宣傳和教育活動,從而美化市容、培養市民愛護公德、和向大眾灌輸保持公眾地方整潔的意識。[11]同年,麥理浩還在立法局通過《1972年裁判司(修訂)條例》,授權執法人員對亂拋垃圾等有違公德的人士提出檢控,加強阻嚇性。[11]
為了配合清潔香港運動,由許敬雅於1972年設計的「垃圾蟲」取代了六十年代的「平安小姐」,成為了整個運動的主角。[8]他設計的「垃圾蟲」像一個身材矮小肥胖、形象頑皮淘氣的小朋友,造型也參考了傳統的龍。[8][12]此外,蟲身採用他最喜愛的酒瓶綠為主色調,再配上紅色波點、眼罩和一條開叉的尾巴,以突顯其奸角的身份。[8][12]整個設計過程並不輕易,許敬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前後畫了350份草稿才能夠定稿;[12]期間,他又從朋友圈子中尋找靈感,以不同朋友的面貌特徵對草稿加以修改,並要依賴一點「運氣」才最終成功設計出「垃圾蟲」。[12]
憑藉其醜陋的外形,再配上「人見人憎」等字眼作為宣傳口號,「垃圾蟲」成功令大眾對留下深刻印象,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深入民心。[8]加上港府又推出一系列以「垃圾蟲」為主題的海報和宣傳廣告,並播出題為《垃圾蟲》、由女歌手葉麗儀主唱的宣傳歌曲,使「垃圾蟲」成為了整個清潔香港運動中,最為家喻戶曉的主角。[8]事實上,「垃圾蟲」在1972年推出的同一年,新聞處還設計出「清潔小姐」,後來又有在1975年推出的「小白兔」,但知名度皆遠遜於許敬雅創作的「垃圾蟲」。[8]
自清潔香港運動發起後,香港的市容在20年間得以逐步改善,市民對於保持環境衛生的意識日漸提高,亂拋垃圾的情況漸較昔日少見,某程度上也有賴於「垃圾蟲」所收的宣傳效用。[12]踏入九十年代,「垃圾蟲」終由「清潔龍」取代,退下火線,而許敬雅也在1989年4月從港府退休。[8][9]退休時,他特別獲新聞處舉辦歡送會,曾任新聞處長的布政司霍德爵士和時任新聞處長丘李賜恩均有到賀。[9]在同年6月的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他更獲英廷頒授MBE勳銜,以肯定他在港府供職期間的表現。[7]
退而不休
許敬雅從港府退休後選擇留在香港定居,而且還花時間考究香港歷史。[13][14]他對香港歷史的濃厚興趣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當時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前身)館長溫訥(John Warner)正舉辦一個名為「百年前之香港」的歷史圖片展,而負責設計展覽場刊的許敬雅也參與其中,從而對香港的歷史圖片產生興趣。[15]多年來,他收集了大量與香港有關的舊照片和明信片,並多次展出自己的收藏品,和把收藏品輯錄成書,當中計有在1989年出版的Historic Postcards of Hong Kong(《香港歷史明信片》)、1997年出版的Hong Kong: A Rare Photographic Record of the 1860s(《香港:罕有的1860年代相片紀錄》)和同一年出版的Arthur Hacker's Wanchai(《許敬雅的灣仔》)等。[15][6]許敬雅也曾經為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後改稱香港賽馬會)在1995年搜集該會歷任主席的照片;[13]以及於1997年出版The Hong Kong Visitors Book: A Historical Who's Who(《香港賓客簿:歷史名人錄》)一書,該書與他其他的明信片集不同,書中除了附以大量舊照片以外,還深入介紹歷年來到訪香港的中外名人。[14]
過往在政府工作以外,許敬雅閒時也不減對藝術創作的興趣。[2]他於1976年出版一本名為Hacker's Hong Kong(《許敬雅的香港》)的插畫書。[16]書中收錄了不少以香港為題材的插畫,這些插畫都由他用墨水筆以輕鬆和富普普藝術風格的筆觸,描畫出香港的生活百態。[16]退休以後,他仍不時在香港創作和展出風格相近的畫作。[14][2]
晚年生涯
2009年一次意外跌倒後,許敬雅行動變得不便,身體狀況也漸不如昔,雖然得到家中傭人及不少好友照顧,但後來也不得不遷出位於愉景灣的住所,搬到一所政府療養院接受專人照顧。[17]2013年10月9日,他因為肺炎併發症在瑪嘉烈醫院病逝,終年81歲。[17]雖然是「垃圾蟲」的創作者,但許敬雅的身份本身並不廣為人知,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許迅也表示,設計界除了為許敬雅的離世感到惋惜,也慨歎香港市民鮮有知道他就是「垃圾蟲」之父。[18]
許敬雅的追思禮拜在2013年12月4日傍晚於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行,同日晚上香港外國記者會還為他舉行守夜悼念儀式,多位好友,舊日政府同僚和香港記者俱樂部認識的各界好友也有出席。[19]
個人生活
許敬雅的主要興趣包括繪畫、寫作、收藏舊照片和明信片、以及研究香港歷史;[15][5]他是倫敦紳士會所車路士藝術會,以及香港外國記者會、香港木球會、香港記者俱樂部和皇家香港遊艇會(後改稱香港遊艇會)的會員。[1]許敬雅特別喜愛香港外國記者會,閒時都愛到位於中環舊牛奶公司倉庫的會址用餐或飲酒消遣。[6]除了母語英文外,他也能夠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法文。[2]
許敬雅雖然有不少朋友,但他終生不娶,也沒有任何子女,他曾解釋自己不結婚是為了免除離婚的重擔。[17]
附錄:主要經歷 | |
---|---|
|
榮譽
部份著作
- Hacker's Hong Kong. Hong Kong: G. Powell & T. Thomas, 1976.
- (直譯:《許敬雅的香港》。香港:G·鮑威爾及T·托馬斯,1976年。)
- Hacker's Cartographic Extravaganza, 1983.
- (直譯:《許敬雅的狂氣圖集》,1983年。)
- Edited by Bob Davis, Historic Postcards of Hong Kong: from the private collection of Arthur Hacker. Hong Kong: Stock House Productions, 1989. ISBN 978-9-62742-401-7
- (直譯:卜·戴維斯主編,《香港歷史明信片:許敬雅的個人藏品》。香港:斯托克府製作室,1989年。)
- Hong Kong in Posters: a history of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90.
- (直譯:《海報中的香港:公共服務廣告史》。香港:政府印務局,1990年。)
- Hong Kong: A Rare Photographic Record of the 1860s. Hong Kong: Wattis Fine Art, 1997. ISBN 978-9-62851-591-2
- (直譯:《香港:罕有的1860年代相片紀錄》。香港:華蒂斯藝術,1997年。)
- Arthur Hacker's Wanchai. Hong Kong: Odyssey, 1997. ISBN 978-9-62217-465-8
- (直譯:《許敬雅的灣仔》。香港:奧德賽出版社,1997年。)
- The Hong Kong Visitors Book: A Historical Who's Who. Hong Kong: Guidebook Company, 1997. ISBN 978-9-62217-417-7
- (直譯:《香港賓客簿:歷史名人錄》。香港:旅行指南公司,1997年。)
- China Illustrated: western views of the middle kingdom. Boston: Tuttle, 2004. ISBN 978-0-80483-519-0
- (直譯:《圖說中國:西方眼中的中土王國》。波士頓:圖托,2004年。)
- Shanghai Century. Hong Kong: Wattis Fine Art, 2005. ISBN 978-9-62851-592-9
- (直譯:《上海世紀》。香港:華蒂斯藝術,2005年。)
- British Hong Kong: fact and fable. Hong Kong: Lanyon, Lanyon, 2006. ISBN 962-85904-0-5
- (直譯:《英屬香港:事實與傳說》。香港:蘭恩爾·蘭恩爾,2006年。)
相關條目
注腳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Sinclair (1984), p. 135.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Bowring (2005)
- ^ 3.0 3.1 3.2 3.3 Maitland (1976), p. 3.
- ^ 4.0 4.1 Edited by Blain, Clements and Grundy (1990), p. 472.
- ^ 5.0 5.1 5.2 Who's Who in Hong Kong (1979), p. 73.
- ^ 6.0 6.1 6.2 "Favourites" (9 May 1999)
- ^ 7.0 7.1 7.2 "Supplement to Issue 5177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Gazette, 16 June 1989, p. 17.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hapter 13: Of Green Monsters and Broken Daggers", GIS Through the Years (1999)
- ^ 9.0 9.1 9.2 9.3 〈創作總監許敬雅榮休,新聞處同僚舉行歡送〉(1989年4月26日)
- ^ 《香港郵政集郵目錄第一冊》(2004年第3版),頁1.17至1.20。
- ^ 11.0 11.1 梁可欣(2010年)
- ^ 12.0 12.1 12.2 12.3 12.4 "Have we cleaned up our act?" (1992)
- ^ 13.0 13.1 "Hacker on the Trail of Jockey Club Chairmen of Yesteryear" (24 September 1995)
- ^ 14.0 14.1 14.2 "Gallery revisits pop art of city's Swinging '70s" (7 March 2006)
- ^ 15.0 15.1 15.2 Hacker (2005), p. 102.
- ^ 16.0 16.1 Maitland (1976), pp. 4-5.
- ^ 17.0 17.1 17.2 Fenton (12 October, 2013)
- ^ 〈垃圾蟲之父肺炎病逝〉(2013年10月13日)
- ^ "A Wake for Mr Arthur Hacker MBE" (retrieved on 23 December 2013)
參考資料
英文資料
- Maitland, Derek, "A Disco Dim Sum with Hacker", The Correspondent Vol 1 No.13. Hong Kong: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Hong Kong, 1976, pp. 3-5.
- Who's Who in Hong Kong: a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9. ISBN 978-9-62702-804-8
- Sinclair, Kevin, Who's Who in Hong Kong. Hong Kong: Database Pub., 1984.
- Edited by Blain, Birginia, Clements, Patricia, and, Grundy, Isobel, 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women writer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B. T. Batsford Limited, 1990. ISBN 978-0-30004-854-4
- "Have we cleaned up our ac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2.
- "Hacker on the Trail of Jockey Club Chairmen of Yesteryea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4 September 1995.
- GIS Through the Ye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1999.
- "Favourit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9 May 1999.
- Hacker, Arthur, "Postcards of Hong Kong", Arts of Asia Vol. 35. Hong Kong: Arts of Asia Publications, 2005, pp. 102-113.
- Bowring, Simon, "Writer and Artist Arthur Hacker", HK Magazine. Hong Kong: Asia City Publishing, 18 August 2005.
- "Gallery revisits pop art of city's Swinging '70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7 March 2006.
- Fenton, Anna Healy, "Historian and artist Arthur Hacker left legacy of creativ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 October, 2013.
- "A Wake for Mr Arthur Hacker MBE",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 retrieved on 23 December 2013.
中文資料
- 〈創作總監許敬雅榮休,新聞處同僚舉行歡送〉,《華僑日報》第20頁,1989年4月26日。
- 《香港郵政集郵目錄第一冊》。香港:香港郵政署長,2004年第3版。ISBN 978-9-88121-251-1
- 梁可欣編,《最後六任港督的聲音》,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0年。ISBN 978-9-62071-897-7
- 〈垃圾蟲之父肺炎病逝〉,《明報》,2013年10月13日。
外部連結
- Arthur Hacker, "One-Armed Band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K Golfer
- Fenton, Anna Healy, "Goodbye to Arthur Hacker and Anthony Lawr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October, 2013
- Morales, Juan José, "Arthur Hacker’s Hong Kong: A sense of pla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eyond Thirty-Nine, 2 December 2013.
- Fenton, Anna Healy, "Arthur Hacker: artist, illustrator, historian, author", The Correspondent, November-December 2013. Hong Kong: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 December 2013.
- 〈創作政府宣傳品、培育港人公民意識40年:垃圾蟲之父許敬雅病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蘋果日報》,2013年10月13日
- 〈「垃圾蟲」之父許敬雅逝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3年10月12日
- 《垃圾蟲》(葉麗儀主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rthur Hacker - obitu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aily Telegraph, 31 Dec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