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一口井井址

鐵人一口井井址或稱大慶鐵人第一口油井鐵人第一口油井,原名薩55井,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大慶市,是王進喜帶領的1262鑽井隊(現為1205鑽井隊),從玉門油礦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時打的第一口詳探油井。

鐵人一口井井址
鐵人第一口井,1960年3月王進喜及隊友用五天四小時鑽成了這口油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黑龍江省大慶市
座標46°33′54″N 124°56′08″E / 46.56500°N 124.93556°E / 46.56500; 124.93556 (鐵人一口井井址)
分類近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60年
編號7-1693-5-086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目前油井的管理單位為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五作業區45隊,位置在大慶市紅崗區解放南村楊樹林地區。2013年3月,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簡介

1960年4月14日,薩55井開鑽。經過5天零4小時的晝夜施工,薩55井於4月19日12時完鑽,井深1200.76米。1960年5月25日開井自噴生產,每日產油113噸。薩55井已產油49年,累計產油15萬多噸。

歷史

 
當年王進喜等用破席、木棍等搭建的木屋

1959年,王進喜參加建國10周年觀禮和全國「工交群英會」,獲知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油田,主動請纓,要求參加松遼石油大會戰,當年正是中國三年大饑荒最嚴重的時期,物資嚴重匱乏。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隊長帶領1262(玉門油礦貝烏五隊)鑽井隊從玉門油礦來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全隊1個隊長,1書記,1個技術員,1個司機長,另外還有司機、司助、鑽工包括2個炊事員在內共37人。剛來的時候,鑽井設備和行李還在路上,到了駐地馬家窯沒有住的地方,就住在牛棚里。3月份大慶天氣還很冷,他們晚上睡覺鋪的蓋的都是牲口草。

 
泥漿池。王進喜及隊友花20多個小時挖成。

分配給王進喜他們隊的井是薩55井。在等待鑽機設備的這段時間裏。王進喜問清楚井位後,帶着幾個人連走帶問,經過3個多小時找到了插着一面小紅旗的薩55井井位。全隊為爭取開鑽時間,在一鐵鎬下去就一個白點的凍土地上先將泥漿池、水池和卸車台挖好。

 
卸車台,初到大慶,鑽機設備沒有吊車無法卸車。王及隊友挖了一個帶斜坡的土坑,車倒進去可使廂板與地面平,王等人墊上滾槓,用棕繩拉、撬槓撬,一件件卸下設備。

4月2日王進喜他們隊的鑽機設備到達薩爾圖火車站。由於是從全中國石油戰線抽調的人員、設備及物資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大慶鐵路沿線每個站台都有人員、設備和物資卸車。會戰初期由於缺少吊車、拖拉機及運輸車輛,設備、物資運輸困難,王進喜他們不等不靠,全隊工人用撬槓撬、滾槓滾、大繩拉的辦法,靠人拉肩扛把鑽機從火車上卸下來,奮戰3天3夜運到薩55井井場。還是靠人拉肩扛用4天時間,把40多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鑽井開鑽,需要大量的水調製泥漿,當時井場沒有鋪設供水管線,水罐車又缺乏,王進喜就組織全隊人員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靠人力運水50多噸,保證了鑽井用水。

 
土油地。王等人挖了這個土油地來儲存試油噴出的原油。他還找來幾塊木板做成木箱,以測量井的產量。

1960年4月14日,王進喜帶領全隊人員經過不懈的努力薩55井順利開鑽。首次在地質條件不熟悉的地方打井,作為隊長的王進喜為了隨時掌握打井情況,積累鑽井經驗,始終沒有離開過井場,晚上睡在值班房,白天困了就在井旁找個地方打個盹,5天5夜沒有回過駐地。薩55井於4月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76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着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沒見過這麼拼命的人,你們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這就是後來「鐵人」稱號的由來。

現狀

 
貝烏-40型鑽機

1999年1月10日,以「鐵人一口井」井址的名稱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04年3月,授予「大慶油田鐵人第一口井」為企業精神教育基地。該井場仍然保留着當年的卸車坑、泥漿池、土油池、值班房和工人當年住過的地窨子等遺址與實物。這口井是鐵人精神的發祥地,已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井場西側立有與王進喜他們曾經使用過的相同型號貝烏-40型鑽機實物。井場的東側為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的舊址和碑林。

交通路線

大慶公交總站乘12路車楊樹林站下車。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