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 (阿西莫夫)

銀河帝國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其作品機械人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基地系列中所構建的星際帝國。銀河帝國疆域橫跨整個銀河系,擁有近2500萬顆人類定居的行星[1]。帝國的首都是川陀。川陀人口超過400億,是一座普世城,在銀河紀元12,328年被襲擊[2]。帝國徽標是「星艦與太陽」,最後的皇帝是克里昂二世[3]。其衰落過程與羅馬帝國的衰落類似。

銀河帝國
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械人系列》中的地點
銀河帝國徽標:星艦與太陽
銀河帝國鼎盛時期時,疆域橫跨整個銀河系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
作品類型科學幻想太空歌劇
虛構設定資訊
類型帝國
統治者皇帝
知名地點AuroraSolariaTerminus川陀(首都)
知名角色阿卡迪·達雷爾英語Arkady Darell哈里·謝頓機·丹尼爾·奧利瓦

背景

1940年代,阿西莫夫與羅伯特·海萊因共同在費城海軍船塢一起寫作。在此時期他閱讀了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並以羅馬帝國為藍本構思出了銀河帝國。銀河帝國在1940年代於驚人科幻小說英語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雜誌上發佈,1950年代早期阿西莫夫將銀河帝國作為寫作題材,發佈長篇科幻小說基地[4][5]

銀河紀元827年時(銀河帝國紀年,將帝國成立時定為元年,又稱GE),銀河帝國擁有數百萬個人類居住的星球,總人口達到5X1017[6]。根據1990年代公佈的相關年表,銀河紀元元年約為公元10,000年,但1950年代的非官方年表顯示,銀河帝國建立於公元34,500年。在此時,人類已掌握使用超空間進行星際旅行的技術。銀河帝國的軍隊是帝國星艦川陀是銀河帝國的首都,是一顆離銀河系中心最近的一顆宜居行星。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描述了銀河帝國的衰落,以及之後銀河系無統一政府狀態的衰敗時期,與羅馬帝國的衰落和隨之到來的中世紀相類似。

銀河紀元12,000年左右,哈里·謝頓通過心理史學預測帝國將在300年內滅亡,並建立兩個基地。此後1000年裏,基地歷經重重謝頓危機,最終建立了第二銀河帝國[5][7]

銀河系外圍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基地位於銀河系外圍地帶,周邊有安納克里昂和司密爾諾等行星。帝國在此區域控制較弱,使得該地區最先脫離銀河帝國而獨立,帝國解體。川陀陷落前,銀河系越來越多的地區脫離帝國而獨立,帝國逐漸衰落,並最終崩潰。

帝王

銀河帝國沒有一個完整的帝王列表,但是其中一些帝王和朝代仍然可知。

王朝 皇帝 註釋
坎布爾 弗蘭肯 銀河帝國的第一位帝王,在銀河紀元元年(約公元11,584年)登基
阿布拉尼斯 制定阿布拉尼斯法典,規定禁止詆毀帝國公職人員
斯坦內爾二世 患有精神病,在位兩年被刺殺
愛德華一世 暗殺斯坦內爾二世後登基,無法阻擋帝國的動亂,為帝國的衰退埋下伏筆
斯坦內爾三世 成功鎮壓銀河紀元827年的地球叛亂。此時的地球具有放射性,人煙稀少。帝國最初想恢復地球,但中途放棄,原因不得而知。
坎達爾五世 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島嶼並命名為「新地球」,並在銀河紀元900年時將原先地球的居民遷移。
魯利斯大帝 銀河紀元2000年左右時的帝王,在位期間改良政府,使社會趨向穩定
韓雪莉 銀河紀元3000年左右時的帝王,試圖推廣新曆法來對抗僵化的社會,但沒有成功
達契亞 銀河紀元7000年左右的王朝
洛里斯六世 銀河紀元10,000年左右時的帝王,實行封閉戰略
節儉的達德里安 在御花園裏小便的皇帝
阿曼蒂克大帝 建造皇宮
懷恩 銀河紀元11,5000年左右的王朝
阿吉斯 阿吉斯六世 銀河紀元11,830年左右時的帝王,統治帝國42年。他維持了帝國秩序,但未能控制帝國圖書館的新聞
恩騰 馬諾威爾 恩騰王朝第一位皇帝,以他的血腥暴力著稱
恩騰 斯塔內爾六世 克里昂一世的父親,幸運躲過了暗殺
恩騰 克里昂一世 恩騰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出生於銀河紀元11,988年,死於12,038年。父親過世後,克里昂於12,010年登基,時年22歲。12,020年時,數學家哈里·謝頓來到川陀,發展心理史學,並拜訪了克里昂一世。用數學方法預測未來的心理史學吸引了皇帝,皇帝將它視為控制動亂的武器。但是德默澤爾認為帝國已經衰落,只有誠實可靠的查訪才能儘可能的挽回衰敗的帝國。因此,德默澤爾鼓勵謝頓研究心理史學,並給予政策上的幫助。德默澤爾退休後,謝頓成為克里昂的新參謀長。謝頓發展心理史學,盡己所能挽回帝國的頹勢。不幸的是,不久克里昂就被他的園丁格魯伯刺殺。
12,038至12,058年銀河帝國軍閥割據,謝頓退出政治舞台。
阿吉斯十四世 克里昂一世的第三個堂兄,於12,058年重新統治銀河帝國。他喜歡別人稱他為「人民的皇帝」,與謝頓結交,但未能資助謝頓發展心理史學。他沒有實權,是議會的傀儡。據說他原本不想當皇帝,但受到議會的逼迫而加冕,因為他是唯一可以從克里昂一世合法繼承王位的人。
陳氏家族 克萊烏斯一世 公共安全局局長凌吉·陳的傀儡皇帝。
迪瓦特家族 達魯本四世 公共安全局局長凌吉·陳的傀儡皇帝,見證謝頓在12,067年前往川陀。
賽姆林 凌吉·陳的另一個傀儡皇帝,於12,068年登基。銀河紀元的最後一位皇帝,他之後的皇帝使用基地紀元。基地元年等於銀河12,069年。
斯坦內爾七世 治國有方的皇帝,於基地紀元104年逝世。他統治時,帝國一度繁榮。
篡位者里克 基地紀元150年左右時的帝王,後被克里昂二世的父親推翻。
克里昂二世 世稱「克里昂大帝」,銀河帝國末期強有力的皇帝。克里昂二世於155年登基,203年逝世,促進了政治和藝術的變革,但晚年身患不治之症。195年時,他向位於端點星的第一基地宣戰,引發第四次謝頓危機,但他最終命令軍隊返回。他逝世後被人銘記,直至498年。
達戈貝爾八世 銀河帝國末期的皇帝。255年吉爾默襲擊川陀時,移居到三個秒差距外的德利卡斯,並改名為新川陀。
達戈貝爾九世 銀河帝國末期的皇帝,在川陀被襲擊時和家人一起逃離。騾於295年拜訪他時,他年老體衰,但仍在回憶消逝的帝國時代。然而,他允許埃爾布林米斯使用川陀大圖書館時,仍像銀河帝王般威嚴。他的兒子被騾殺害。

科幻宇宙未來發展

1937年奧拉夫·斯塔普雷頓在其科幻小說造星者英語Star Maker中,提出人類在宇宙中未來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的猜想。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便是一個典型例子。1950年代時唐納德·A·沃爾海姆英語Donald A. Wollheim定義了這個概念,稱之為「科幻宇宙發展史」。科幻作家只需要在故事中略加暗示,科幻愛好者就會知道作者對未來宇宙的看法,作者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筆墨來解釋。以下是科幻宇宙發展的八個階段:[8]

  1. 太陽系的探索、開發與殖民,與美國獨立類似,火星金星等其他行星上的人類宣佈脫離地球獨立。
  2. 系外行星的探索、開發與殖民,過程與第一階段相似。
  3. 銀河帝國的崛起,與外星人接觸。但在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中,銀河系只有地球上有智慧生物出現。
  4. 銀河帝國處於鼎盛時期,不斷向銀河系外圍擴張。
  5. 銀河帝國開始衰落,帝國開始瓦解。
  6. 銀河黑暗時代。技術衰敗,不同區域內的人類失去聯繫。
  7. 銀河復興,新的國家建立。斯塔普雷頓稱之為「銀河共同體」,阿西莫夫稱之為「基地」。
  8. 挑戰上帝,試圖揭示宇宙的秘密,終結時間,使宇宙寂滅、重生。阿西莫夫在最後的問題中探討過。

川陀

川陀
銀河帝國三部曲基地系列》中的地點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
作品類型科學幻想太空歌劇
虛構設定資訊
類型行星
種族人類
知名地點皇宮,銀河帝國圖書館
知名角色哈里·謝頓、克里昂一世、克里昂二世

川陀是銀河帝國的首都,距銀心最近的一顆宜居行星,最早出現在阿西莫夫短篇小說火焰的黑修士英語Black Friar of the Flame中。1940年代基地系列出版後,川陀名聲大噪[9]。川陀是銀河帝國的政治首都。阿西莫夫參照羅馬帝國來寫銀河帝國,因此川陀也像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時的羅馬[10][11]。川陀表面分為800多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佔地面積約為240,000平方千米,人口約有五千萬人。

地理和歷史

阿西莫夫在星空暗流中概括了川陀的歷史:起初川陀共和國的五個世界發展成川陀聯邦,後向外擴張領域,發展成川陀帝國。此時川陀已佔據銀河系一半的領土,而另一半則被無數小型的微型帝國瓜分。星空暗流正是講述川陀帝國征服銀河系,並建立銀河帝國的歷程。蒼穹微石的故事則發生在數千年之後。

川陀行星的表面積為194,000,000平方千米,約為地球表面積的40%。由此推算,川陀行星的半徑約為4000千米[12]。川陀表面除了皇宮,其餘部分均被灰色圓頂遮蓋[13][14]。川陀鼎盛時期擁有450億人口,是一座普世城,並向地下不斷延伸。它也是帝國的行政中心,幾乎全部人口都為帝國行政服務。因此,川陀周圍20個農業世界要源源不斷的輸送糧食,才能保證行政中心的正常運作。一個川陀日約為1.08銀河標準日[15]。川陀圖書館(或銀河圖書館、帝國圖書館)也位於川陀。[16]

基地紀元260年左右時,吉爾默叛變並襲擊川陀,摧毀大部分的建築物,但帝國圖書館倖存下來。他迫使皇室遷往川陀附近的德里卡斯,命名為新川陀[17] 。川陀襲擊後,人口由400億銳減至不到一億。襲擊後的兩個世紀裏,居民賣掉川陀上的金屬,以開墾田地進行種植。最終,農民接管了川陀,川陀作為帝國中心的時代結束了[18]。此後第二基地將川陀作為中心並繼續發展。

食物供給

1951年,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里提到,川陀上人們的食物,是周邊二十個星球通過數萬艘星艦連續不斷運輸過來的[19]。然而,在1989年基地前奏里阿西莫夫說川陀原先是自給自足的。川陀有龐大的微生物地下農場,大量養殖酵母菌藻類植物作為食物原料,再經過人工的加工使其變成可口的食物[20]。地下農場完全由機械人照看。然而機械人叛亂,農場生產被迫停止。機械人叛亂鎮壓之後,川陀不得不大量進口食物。吉爾莫叛亂皇室遷移後,人們售賣川陀表面的金屬,開墾出大量的土地來種植農作物。

種族

根據阿西莫夫的說法,22,500年後的未來將有大量的異族通婚,大多數人將會是是混血兒。在整個銀河帝國,人們把高加索人種稱作「西方人」,把東亞人種稱作「東方人」,把黑人稱作「南方人」。沒有人記得地球上的人種。謝頓曾經質疑為什麼沒有「北方人」[21]

影響

邦達內拉對阿西莫夫借鑑羅馬帝國的興衰構思銀河帝國的故事進行了分析。阿西莫夫也寫過兩本關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類書籍:1966年出版《羅馬共和國》和1967年出版的《羅馬帝國》。邦達內拉認為這反應當時社會美帝國主義崛起的積極思想。佩雷爾曼把銀河帝國的衰落、瓦解、重生當做20世紀西方歷史的重複[22]。從越南戰爭起,社會對美國褒貶不一。阿西莫夫重新拾起他的銀河帝國,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更多相關小說。銀河帝國影響了大衛·布林羅伯特·西爾柏格等作家[23]

相關書籍

參考

  1. ^ Foundation Trilogy,第7頁.
  2. ^ Foundation Trilogy,第12頁.
  3. ^ Foundation Trilogy,第20頁.
  4. ^ Neil Goble. Asimov Analyzed. Mirage. 1972: 32–34. 
  5. ^ 5.0 5.1 Gary Raham. Teaching Science Fact With Science Fiction. Libraries Unlimited. 2004: 27,96–97. ISBN 1-56308-939-4. 
  6. ^ Asimov, Isaac. 14. Pebble in the Sky. Doubleday. 1950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7. ^ Nikos Prantzos. Our Cosmic Future: Humanity's Fate in the Univer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51. ISBN 0-521-77098-X. 
  8. ^ Edward James. Per ardua ad astra: Authorial Choice and the Narrative of Interstellar Travel. Jaś Elsner; Joan-Pau Rubiés (編). Voyages and Visions: Towards a Cultural History of Travel. Reaktion Books. 1999. ISBN 1-86189-020-6. 
  9. ^ Pebble in the Sk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Isaac Asimov, page 27
  10. ^ Sf: the Other Side of Re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Thomas Clareson, page 344
  11. ^ Patrouch, Joseph F. The Science Fiction of Isaac Asimov. Doubleday & Company. 1974: 117. ISBN 0-385-08696-2. 
  12. ^ The Foundation Trilogy By Isaac Asimov, page 13
  13. ^ Foundation and Empi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Isaac Asimov, page 73
  14. ^ Note reference to domes in the "Product Description"
  15. ^ Foundation's Ed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Isaac Asimov, page 98
  16. ^ Foundation and Empire.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17. ^ Turtledove, Harry. "Trantor Falls". Foundation's Friends, edited by Martin H. Greenberg. Tor, 1989.
  18. ^ Foundation's Ed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Isaac Asimov, page 79
  19. ^ The Foundation Trilo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Isaac Asimov, page 13
  20. ^ Prelude to Found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Isaac Asimov, page 62
  21. ^ Prelude to Foundation
  22. ^ Les Perelman. Science Fiction Novels and Film. Susan Gushee O'Malley; Robert C. Rosen; Leonard Vogt (編). Politics of Education: Essays from Radical Teacher. SUNY Press. 1990: 172. ISBN 0-7914-0355-6. 
  23. ^ Martin M. Winkler. Classical Myth and Culture in the Cine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73. ISBN 0-19-51300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