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道族
馬卡道族(Makatao、Tao)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支,屬於南島民族,分佈在台灣最南部之嘉南平原(包含高雄)和屏東平原一帶,往昔聚落為鳳山八社,包含大傑顛社等社,過去被分類為熟番、平埔族;台灣東部的花蓮、台東也有來自西部遷入的馬卡道族。馬卡道族為目前全臺最大之未識別民族,僅屏東縣等地方政府承認。
馬卡道族 Makatao | |
---|---|
總人口 | |
數萬人[註 1] 1803人(屏東縣熟註記者,2017年9月)[1] | |
分佈地區 | |
高雄市、屏東縣[2]、花蓮縣、臺東縣 | |
語言 | |
馬卡道語 排灣語 漢語(臺灣閩南語、中華民國國語) | |
宗教信仰 | |
基督宗教、道教、佛教、祖靈信仰 | |
相關族群 | |
和西拉雅族、大武壠族在語言上有親緣關係 |
族群分類
日治時期的早期研究認為馬卡道族是西拉雅族的亞族,例如語言學者小川尚義等。也有學者將其獨立分出,如伊能嘉矩及移川子之藏等人。馬卡道之名首見於伊能嘉矩著作《台灣踏查日記》,西元1900年8月,伊能氏訪問屏東老埤部落的頭目潘乾坤,採集到的口碑如下[3]:
我們這一族叫 Makattao 人,原來和臺南方面的平埔仔(Siraiya)是同一祖先傳下來的。我們居住在以鳳山方面為中心的平原,⋯⋯後來我們在清朝統治時代歸化,這時候族人分散幾個蕃社,最後遇到閩族的侵佔,族人各自退到偏僻的地方生活。
隨着新港文書等語料有更多的研究結果,以及部落田調更加完整,近年來學者及媒體普遍視西拉雅族、大武壠族與馬卡道三族為獨立族群,如學者李國銘即認為馬卡道族的文化信仰、聚落與語言跟臺南的西拉雅族有很大的不同。[4] 荷蘭時期的傳教工作文獻也指出馬卡道族人並不懂西拉雅族新港語[5][6]。而澳洲國立大學的文化人類學暨語言學家費羅禮(Raleigh Farrell)則利用17世紀荷蘭文獻的紀錄,認為當時台灣西南部平原至少有五支原住民族:[7]
- Siraya(西拉雅族)
- Tevorang-Taivuan(大武壠族)
- Takaraian(塔加里揚人,現屬於馬卡道族)
- Pangsoia-Dolatok(放索人,現屬於馬卡道族)
- Longkiau(瑯嶠人,現屬於馬卡道族)
有學者認為,東港溪以西之社群(搭加里揚社群),包括塔樓社、武洛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應與西拉雅族較為接近;另一方面,馬卡道族原應指的是東港溪以東之放索社群之原住民,包括茄藤社、力力社及放索社[8][9]。今日,馬卡道族指的是血緣或歷史可以追溯到鳳山八社,主要分佈在屏東縣及一些從屏東平原移往東部的南島語族平埔原住民。
與西拉雅族的差異
李國銘(1995)比較西拉雅族與馬卡道族放索社(Pangsoya)於社會文化之差異如下[10]:[11]
西拉雅族 | 放索社 | |
---|---|---|
語言 | 西拉雅語 | Pangsoya 語 |
政治 | 大人物制(big-man) | 首領型(chief) |
聚落 | 寬鬆 | 狹長 |
屋舍 | 高敞、精美 | 低矮、簡陋 |
經濟 | 園藝、捕鹿 | (捕魚,不捕鹿) |
婚姻 | 原居型/從新居 | 從妻居 |
人口組成 | (兒童不多) | 兒童特多 |
生育 | 墮胎 | (不墮胎) |
穿衣 | 平時穿衣,赤裸三月 | (終年赤裸)[12] |
人口
馬卡道族人丁眾多,荷治時期的幾次記錄都有萬人以上,比西拉雅族、噶瑪蘭族都要的多[13]。後因瘟疫或遷移,人口略有增減。如1655年《荷蘭時代的番社戶口表》記載,屏東地區有平埔族9,145人[14]。清代高拱乾所著之《台灣府志》(1694)提到八社土番男婦三千五百九十二口,紀載了壯年男女社民的人口數。 日本時代依據風俗習慣、常用語言等標準判斷馬卡道族人,人口普查(1915)顯示屏東地區尚有熟番一萬兩千餘人,佔了全臺總熟番人數之25%,屏東地區人口數6%,台灣總人口數之0.37%[15]。1935年之調查有14,802人,加上高雄、台東、花蓮地區的人口,馬卡道族總人口超過18,000人。若加上語言、風俗上已漢化之族人,可能有更多。
國民政府遷臺後,取消熟番的註記,導致目前人口數不明。但應不少於日治時期之馬卡道族人口數,若以佔人口之比例來看,可能超過五萬之多。現今,高樹鄉泰山村、內埔鄉老埤村、中林村及萬巒鄉萬金、赤山村等地都是兩千人左右之大村落,欲調查確切人口數,或許可以從此幾地之人口變化着手。
今日屏東縣政府與花蓮縣富里鄉開放馬卡道族的身分申請,以日治時代之熟番註記為依據,惟族群意識不高,僅1803人登記(2017)。
族群分佈
傳統族群分佈
鳳山八社
鳳山八社首見於清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1722),黃叔璥將屏東平原上的平埔族分為八個大社群。在漢人的大量移入與清廷的政策之下,鳳山八社的族人開始移動,形成今日各馬卡道族部落分佈的雛型。
- 放索社(Pangsoya):今林邊鄉田厝村、水利村一帶
- 茄藤社(Saryen):今林邊鄉車路墘、南平一帶;另說南州鄉壽元村或萬華村附近[16][17]
- 力力社(RiRi):今崁頂鄉力社村
- 下淡水社(Marun):今萬丹鄉香社村
- 上淡水社(Tapoyan):今萬丹鄉上社村
- 阿猴社(Akauw):今屏東市
- 塔樓社(Tarau):今九如鄉洽興村、里港鄉塔樓村
- 武洛社(Vurak)或大澤機社(Tedackjangh):前者為今里港鄉武洛,後者在今高樹鄉南勢、泰山村一帶;亦有一說為兩者為同村,互為別名。
高雄地區
馬卡道族系統的塔加里揚社、大傑顛社原住於高雄沿海一帶,前者在聖誕節之役後渡過下淡水溪移往屏東,後者遷移至高雄臨山地區,如旗山區、內門區,一部份留在燕巢區尖山,稱為尖山社。[8]亦有文獻記載,高雄阿加社為屏東放索社之前身,分佈在楠梓附近,後於明鄭時期被漢人所逐,遷到屏東。今大樹及美濃一帶,前者可能一度是塔樓社的勢力範圍,後者可能是武洛社社民的原鄉[18]。從地名也可以找到馬卡道族居住和分佈的痕跡,高雄的舊名「打狗」便是來自馬卡道族語的「竹林」之意,而現今高雄市馬卡道路,便以紀念馬卡道族為由命名。
守隘政策與屯番制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臺灣知府蔣元樞在屏東平原各處設立隘寮,並派遣鳳山八社壯丁攜眷居住。共計毒口溪、加臘埔、大路關、雙溪口、新東勢、萬巾庄、糞箕湖、埔姜林、加藤埔與毛獅獅共十隘。 乾隆五十三年(1788)起實施番屯田政策,以熟番抵禦生番。許多社的平埔壯丁被調至山邊隘口,改變了馬卡道族的聚落分佈。番屯以兩地為主,北坪(今高樹鄉泰山村加蚋埔)及南坪(今內埔鄉隘寮、中林、老埤、龍泉村)。此外,漢人的大量移入使得原社群的馬卡道族人逐漸被漢化,如道光年間塔樓社古契已完全不見番名,最終消失。
以下是鳳山八社負責守禦的隘寮,共十一座,多在乾隆年間設置,據考察由北至南如表[19] :82-84:
隘口名 | 負責番社 | 今日地點 | 備註 |
---|---|---|---|
賽仔腳隘 | 塔樓社 | 高雄市杉林區寨仔腳一帶[註 2] | |
濁口溪隘 | 塔樓社 | 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隘寮 | 又名毒(啅)口溪隘,防禦山毛孩社(今三地門鄉青山部落) |
加蚋埔隘 | 武洛社 | 屏東縣高樹鄉加蚋埔 | 防禦山毛孩社 |
大路關隘 | 阿猴社 | 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 | 防禦山豬毛社(今三地門鄉地磨兒部落) |
雙溪口隘 | 上淡水社 | 屏東縣鹽埔鄉久愛村 | 道光元年(1821)因水災移至今內埔鄉隘寮村舊隘寮 |
杜君英隘 | 上淡水社 | 屏東縣內埔鄉 | |
新東老埤隘 | 下淡水社 | 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 | |
萬巾莊隘 | 力力社 | 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 | 防禦加泵社(今泰武鄉佳平部落) |
毛獅獅隘 | 茄藤社 | 屏東縣新埤鄉鹿場角[21]:637 | 防禦加泵社,鹿場角今日獅頭附近 |
糞箕湖隘 | 茄藤社 | 屏東縣新埤鄉箕湖村 | 防禦加泵社 |
埔羌林隘 | 放索社 | 屏東縣枋寮鄉太源村隘寮營 | 防禦大龜文 |
移往東部
乾隆時期大量移出原居地的馬卡道族人,在漢人的持續進逼之下,道光年間開始以山路或海路的方式遷往後山。在後山,他們與當地強勢族群如卑南族與阿美族產生衝突。移民行動最晚於大正年間已完成,史料中明確記載的大規模移動有以下數次[22]:33-34:
- 道光九年(1829),武洛、塔樓與阿猴三十戶上百人,在族長潘vura、潘avan、潘阿枝的帶領下,經巴塱衛(今臺東縣大武鄉)到達卑南,因不堪卑南族的欺凌,七年後舉族北上定居,號為大庄(今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舊庄)。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居住在大庄的族人,僱用布農族嚮導,到荖濃溪中下游,招來新港社、大傑顛社與大武瓏社十二戶族人開墾。同年聯合卑南族驅走秀姑巒溪東岸的阿美族人,西拉雅族舉族遷往該地,部落仍名為大庄(今花蓮縣富里鄉大莊)。
- 咸豐元年左右(1851),來自赤山萬金莊的馬卡道族人,經寶桑(今臺東市)往大庄、成廣澳移動。
- 同治五年(1866),旗山口隘的馬卡道族大傑顛社社民約兩百人,沿新武呂溪來到大庄。
- 同治、光緒年間(1874-1875),赤山萬金莊二十戶族人乘船來到東部,自成廣澳(今臺東縣成功鎮)登陸,後向成廣澳平埔族人租得山邊獵場之地開墾,成立加走灣三庄。
近代族群分佈
日治時代
日治時代時的馬卡道族群移動有數種原因:一、官方政策,如開辦農場,吸引偏僻地帶的族人移入開墾,像是鹽埔鄉溪埔寮[23]:27;或強制遷移,如潮州鎮檨仔腳,因土地被作為軍事用地而遷村,也有部分居民散落四處如潮州九塊、新埤糞箕湖[21]:171;再如枋寮鄉隘寮,因當地開闢機場而遷村至大響營一帶[21]:659;二、武力鎮壓。據餉潭地方耆老記載,昔日鹿場角(位於今新埤鄉)為一平埔聚落,因日治初期出了一個抗日人士潘連壽而被夷為平地,住民四散至鄰近獅頭等部落[23]:153[23]:129;三、宗教衝突,如溝仔墘庄(今竹田鄉泗州村)當地的天主教會受到鄰近王爺信仰的漢人的破壞,許多以天主教為信仰的族人持續遷移至萬金[23]:160-166。
此外,日治時代做了七次人口普查,下表顯示1915年臨時普查與1935年國勢調查的結果。[24] [15] 關於混血家庭的認定,日本政府以父系法則、常用語言、風俗習慣等等加以分類,故有一定比例上的缺失。[25]
聚落名 | 1915年熟番人數 | 1935年熟番人數 | 可能後繼聚落 |
---|---|---|---|
圓潭仔庄 | 640 | 632 | 今旗山區尾庄、口隘 |
海豐庄 | 128 | 132 | 今屏東市海豐 |
德協庄 | 124 | 130 | 今長治鄉和尚寮 |
彭厝庄 | 227 | 406 | 今鹽埔鄉彭厝、溪埔寮 |
老埤庄 | 1,439 | 1,580 | 今內埔鄉老埤、中林 |
番仔厝庄 | 128 | 132 | 今內埔鄉建興、大新 |
搭樓庄 | 1 | 0 | |
武洛庄 | 6 | 30 | |
舊寮庄 | 269 | 339 | 今高樹鄉舊寮、隘寮 |
加蚋埔庄 | 319 | 479 | 今高樹鄉加蚋埔 |
田子庄 | 115 | 159 | 今高樹鄉田子、舊庄 |
鳳山厝庄 | 122 | 157 | 今竹田鄉鳳明 |
溝仔墘庄 | 142 | 107 | 今竹田鄉泗洲 |
力社庄 | 1 | 2 | |
檨仔腳庄 | 605 | 758 | 今潮州鎮九塊、檨仔 |
赤山庄 | 1,568 | 1,966 | 今萬巒鄉赤山、萬金 |
新厝庄 | 260 | 239 | 今萬巒鄉加匏朗 |
石光見庄 | 159 | 166 | 今佳冬鄉石光 |
餉潭庄 | 751 | 917 | 今新埤鄉餉潭、獅頭 |
糞箕湖庄 | 387 | 741 | 今新埤鄉箕湖 |
內寮庄 | 225 | 328 | 今枋寮鄉內寮 |
新開庄 | 380 | 495 | 今枋寮鄉新開、中莊 |
大響營庄 | 377 | 609 | 今枋寮鄉大響 |
射麻里庄 | 415 | 432 | |
蚊蟀莊(滿州莊) | 186 | 227 | |
本列表擷取熟番大於百人的之聚落,故剃除九塊厝後庄、阿拔泉庄或崁頂庄等;亦選取具有特殊馬卡道族歷史意義之聚落,例如搭樓庄、武洛庄與力社庄。此外,羅漢內外門里均為馬卡道族大傑巔社地,因朱一貴事件清國朝廷調派新港社、蕭壟社等平埔番鎮壓叛變,故部份大傑巔社地成為西拉雅族社地,大傑巔社族人便再遷徙至內門丘陵地區與山地間之溪谷。現內門地區有兩條路:台3線沿線多為西拉雅族新港社或蕭壟社後裔,例如木柵地區是新港番庄,高117鄉道多為大傑巔社後裔居住,例如溝坪地區溝坪里、金竹里,自古為大傑巔社社地,尤其大旗山區以金竹里三片壁數量最多最密集。庄木柵是木柵,溝坪是溝坪,分數西拉雅族新港社與馬卡道族大傑巔社,大傑巔社是馬卡道族最北與西拉雅族接壤之部落,相關聚落探討較有限,萬望有志之人可接續在地文化相關研究。 |
屏東平原
馬卡道族現今的分佈在清朝時期已有雛型,但因持續的漢化與開發,許多昔日人口較少的根據地已找不到任何有關馬卡道族的認同與史蹟。今日馬卡道族主要分佈於屏東縣185縣道(俗稱沿山公路)沿側。
- 加蚋埔: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加蚋埔公廨所在地
- 溪埔寮:屏東縣鹽埔鄉永隆村
- 中林:屏東縣內埔鄉中林村
- 老埤: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老埤老祖祠所在地
- 萬金: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
- 加匏朗:屏東縣萬巒鄉新厝村,加匏朗仙姑廟所在地
- 赤山: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
- 餉潭:屏東縣新埤鄉餉潭村
- 糞箕湖:屏東縣新埤鄉箕湖村
- 獅頭:屏東縣新埤鄉箕湖村
- 萬安:屏東縣新埤鄉萬隆村
- 新開:屏東縣枋寮鄉新開村
- 大響營:屏東縣枋寮鄉太源村
以下之聚落亦可能有不少平埔原住民後裔,尚待考證:
- 番社:屏東縣九如鄉洽興村。[註 3]
- 高朗朗:屏東縣鹽埔鄉高朗村。[註 4]
- 龍泉: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註 5]
- 牡丹灣: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註 6]
- 內寮:屏東縣枋寮鄉內寮村[註 7]
- 射麻里:屏東縣滿州鄉永靖村
花東地區
語言
馬卡道語現今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僅留部分的民謠以及傳統的祭儀歌謠,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6群,昔日分佈在台灣最南部之高雄、屏東和台東加走灣一帶的丘陵、平原、及河谷等地帶。日本語言學家小川尚義、前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李壬癸博士及前東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土田滋根據荷治至日治時期語料,判斷馬卡道語與西拉雅語及大武壠語三者間差異相當大,應屬於不同的語言。李壬癸博士並進一步根據新的語料,認為大武壠語、西拉雅語及馬卡道語三者之間至少有四種音韻演變的差異及一種構詞上的差異,推論西拉雅語、大武壠語及馬卡道語三者約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分化,只是17世紀荷蘭人據臺後,採用臺南新港社西拉雅語作為通用語,造成各族群間語言逐漸同化。[26][27]
文化和習俗
姓氏
馬卡道族原無姓氏。族人於漢化過程中冠上不同的漢姓,或因賜姓政策,如乾隆時期賜潘姓;或赤山一帶居民因潘姓地方官而改姓[23]:106;或取地方上有利姓氏[23]。據學者考察,屏東地區之潘姓人家,超過八成與馬卡道族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全體屏東馬卡道族族人約有四成為潘姓[28]。許多部落如赤山、萬金、餉潭、加蚋埔等地至少有半數人口姓潘。潘姓亦是山地原住民常見姓氏,該姓高居屏東縣第八大姓,佔據了3%的屏東縣人口[29]。在新埤鄉、牡丹鄉、滿州鄉、萬巒鄉四地更為第一大姓。[30]
除潘姓以外,許多馬卡道族人亦隱遁於其他不同姓中,如塔樓社古契約的鄭姓、鄉野的平埔傳說提到的陳姓(九如番社)、楊姓(里港塔摟)的族人;在許多部落[註 8],王姓則為地方第二大姓(僅次於潘姓)。學者也發現有郭姓族人之墓碑(高樹加蚋埔)留下[32]。惟漢化既久,今日其他姓氏難以找出其與馬卡道族的直接連結。
服飾
馬卡道衣服以苧麻、鹿皮、木槲草的莖為上衣,配戴琉璃、貝板、瑪瑙、銀、銅鈴……等裝飾品。另外,平埔族群舉行祭祀時會佩戴花環,現在西拉雅與馬卡道族人在祭典中,仍會佩戴花環,馬卡道人以海芙蓉與萬壽菊為主,有時再插幾根羽毛來製作花環。
服飾復興
藉着文物考證與還原,臺灣麥提伊馬卡道族文化復興協會理事長張俊偉(Leyo Cana),還原出代表馬卡道族群文化之服飾,並於2018年首次舉辦的東部馬卡道族夜祭祭典中正式亮相。[33]
信仰
主要為「老祖信仰」及類似西拉雅族「祀壺信仰」的「矸仔佛」。「矸仔佛」或稱「矸仔」,是以小瓶子、小酒瓶為形象,瓶子全用紅布包住,並插一些芙蓉、萬壽菊等就近可取的植物。在原住民族備受歧視的年代,許多族人會供奉「太上老君」作為「老祖」的替代。
加蚋埔
將祖靈稱為「Amu」,並供奉七姊妹與其契子,而非「阿立祖」,後來是頭社公廨乩童來後,才開始稱此神為「阿立祖」,移植了西拉雅族的文化。目前往「阿姆祖」正名方向努力。
加匏朗
此廟祭拜仙姑祖,為當地傳說一位不會被雨淋濕的少女。她在嬰兒時被收養者在一枚大顆的「仙蛋」所發現,於十六歲時回到天上,走前向收養者說她是因為有罪而下凡的仙女,隨即摘下她頭髮的龍頭針作為贈別。族人視她為祖靈,遂蓋仙姑廟祭拜,成為村人祈雨的神明。村人並在元宵節時舉辦夜祭,將飯糰作成蛋狀以象徵仙蛋,供眾人食用。
節日
夜祭
夜祭是馬卡道族重要的祖靈祭典,其中的「趒戲」更是馬卡道文化重要代表,多舉辦在農曆十月十五或正月初。許多部落甚至會聯合舉辦[註 9]。但馬卡道夜祭在皇民化運動後漸漸停辦,或是轉為年尾戲的形式[23]。雖然因各政權更迭,讓族群文化逐漸淡化,但在近年文化復振工作下,逐漸復甦。如1987年開始恢復加蚋埔夜祭[34]`;2000年起重振加匏朗夜祭。[35];2015年始復辦老埤馬卡道夜祭。
各地夜祭舉辦時間
地點 | 公廨 | 時間 |
---|---|---|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 | 加匏朗仙姑廟 | 農曆正月十五[36] |
屏東縣內埔鄉老埤 | 老埤老祖祠 | 農曆十月十五[37] |
屏東縣高樹鄉加蚋埔 | 加蚋埔公廨 | 農曆十一月十五[38] |
花蓮縣富里鄉里行部落 | 農曆十月十五 | |
花蓮縣富里鄉公埔部落 | 農曆十月十五 |
加蚋埔祈雨祭
祈雨祭是加蚋埔馬卡道族目前重要的傳統之一,加蚋埔的祈雨祭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祈雨儀式與祭典歌謠,更有獨特的雨王傳說與祈雨石(溪頭兄)信仰。 根據長老們敘述,在遇到連年乾旱的時節,聚落裏的長老會討論祈雨的日期,並分派族人進行祭典準備工作,包括打獵、做粿、練祈雨歌等不同事項。在確定的日期由好命公揹著「雨王」至口社溪上游進行祈雨的儀式。[39]
搭加里揚之戰
1634年10月8日,居住大員(安平)附近的新港社與南方岡山平原的搭加里揚社原住民決鬥失敗,請求荷蘭協助作戰。荷蘭人為擴張勢力,派士兵11月3日由堯港(興達港)登陸,11月5日在大崗山附近與搭加里揚人交鋒,射殺5個搭加里揚人。隔年12月期間,荷蘭人決議要懲罰搭加里揚。21日,荷蘭長官就率士兵500人,和新港及其他社400至500人,在赤崁集合,準備由海上登陸,去攻打位於新港(台南新市)南方約兩天路程的搭加里揚社。22日早上大軍登船後天氣變壞,改於午後由陸路出發。23日荷蘭大軍在荒野前進時,發現有出來打獵的搭加里揚人,那些搭加里揚人看到荷蘭軍隊,立刻逃走。24日傍晚,荷蘭軍隊前進到一條大河流(阿公店溪)的北邊,爬到樹上,隔着河流,已可看到遠遠的搭加里揚人的村莊。
25日,荷蘭新港聯軍一渡過河流,搭加里揚人就出來了。新港人先用矛和搭加里揚人攻打。荷蘭先鋒部隊一到,就用步槍射擊。搭加里揚人無法抵抗槍火的攻擊,很快就潰敗逃亡。荷蘭軍隊進入村社時,村社已空無一人,就把房屋糧穀推倒,全部放火燒成灰燼。晚上軍隊宿在放火燒光的村社外面。
12月26日,荷蘭軍隊走原路回家,走到河邊平原時,有搭加里揚人拿着矛和盾,害怕荷蘭士兵的步槍,不敢靠近。27日,荷蘭軍隊回到新港。
此次戰役,決定了搭加里揚社的日後命運;搭加里揚人被砍9個頭顱,戰敗逃到屏東平原。居住打狗附近,與搭加里揚同社群的原住民,也皆驚慌逃遷。
1635年12月25日「搭加里揚之戰」之後,從二層行溪至下淡水溪的高雄平原,全被荷蘭人佔有,已無高雄平埔原住民村社居住。
1636年2月4日,戰敗逃遷到屏東平原的搭加里揚主社,與上淡水、下淡水、搭樓三分社,一起派代表到大員 (臺南)和荷蘭簽約,開始受統治。
搭加里揚之戰,是高雄平原平埔族歷史的結束,也是屏東平原平埔族歷史的開始。[40]
現今
馬卡道族現今和台灣大多平埔原住民族群一樣,文化大多消失或被漢族同化,但是依然有馬卡道族的族人存在,在高雄、屏東地區也可以找到一些小鎮、村落依然有馬卡道族的祭典。現在台東加走灣長濱鄉忠勇部落約有500名馬卡道族族人,據考查大約在1851年左右從屏東赤山、萬金翻山越嶺到台東加走灣長濱鄉,推斷在1860年左右到達定居。近年來許多馬卡道族族人積極重振族群文化,並建置文物室,如高樹鄉泰山國小於校內設置馬卡道文物館,盼喚起族人的認同,期望能尋求正名。
2024年10月30日,馬卡道族部落耆老和族人們在新埤鄉獅頭部落向原住民族委員會代表遞交民族認定申請書,盼正式列入台灣原住民族中;原民會綜合規劃處代表受理,明年6月可望完成正名。
原住民族委員會綜合規劃處長雅柏甦詠.博伊哲努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馬卡道族是第7族申請民族認證的平埔族,原民會依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受理,之後會委託學者就語言、文化、自我認同、祭儀傳統等作調查,由原民會審議小組審理,審議通過後報告行政院即成為1個新民族。[41]
參見
註釋
- ^ 屏東縣政府估計高達八萬人
- ^ 寨仔腳山位在今高雄市旗山、美濃、杉林交界,今杉林區有寨仔腳聚落,為一客家村莊。而據考證,寨仔腳一帶曾被稱作塔樓新莊,但確切地點不明[20]
- ^ 九如番社為塔樓社原社址,《平埔蕃調查書》(1909)歸類為西拉雅族部落;《平埔蕃調查書》、日治時期七次國勢調查(1915年後庄76人)都顯示此地仍有不少族人,但族群有遷出傾向(1935年國勢調查剩餘五十餘人)。當地基督教眾較多,居民雜姓,留有平埔傳說(番王曬銀兩)、相關地名。
- ^ 高朗朗曾為平埔村落的論點,見於《重修屏東縣志》,該書指出當地日據時期有數百位族人;但與國勢調查(1915年屬新圍庄,僅1人)的結果相衝突。今日當地完全為福佬認同地區,僅村名與馬卡道族有直接連結。
- ^ 龍泉、龍潭兩村為乾隆年間守隘之南坪地,國勢調查(1915)有46人(犁頭鏢莊);語言學者洪惟仁《高屏地區語言分佈》將該村分類為閩化平埔聚落,今當地民族複雜,已無平埔族認同。
- ^ 日本時代牡丹灣長期被劃為蕃地,戰後牡丹鄉全境亦為原住民鄉,故此地為平埔族之考據證據較少。但在1935年國勢調查中恆春郡蕃地牡丹灣有高達89%的人口共239位熟番。語言學者洪惟仁團隊的論文《高屏地區語言分佈》亦強調此論點。但《臺灣地名辭書》中指出有瑯嶠下十八社人自豬朥束移居此地的記載,意即當地為斯卡羅人根據地,在日治時期被視為化番,血統與文化上融合了馬卡道、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人。組成甚為複雜,除排灣族人外,其餘人以潘姓為主,也有少數閩客人士。
- ^ 今日枋寮鄉內寮村有內寮、頂營、蜈蜞溝、瓦磘四個聚落,包括《平埔蕃調查書》(1909)、伊能嘉矩的研究都支持內寮莊是一個平埔族為主,與漢人混居的聚落。國勢調查(1915)庄內有熟番225人,為今日枋寮地區第三大的平埔族聚落(僅次於新開與水底寮)。但劉還月在1990年代的田野調查表示此地雖仍存有年尾戲的習俗,不過已經找不到馬卡道族相關的記憶與傳統文化。
- ^ 如赤山、萬金[31]:104、獅頭[23]等
- ^ 劉還月在1990年代鄉野調查中於新埤萬安採集到的口碑,包括餉潭、赤山、糞箕湖、新開、崙仔、九塊厝、大響、萬金、萬安;而在餉潭採集到的口碑包括了赤山、萬金、餉潭、糞箕湖、崙仔、新開跟加匏朗共七莊會舉行聯合趒戲。
參考文獻
- 屏東縣文化資產產叢書<57>劉還月 著作 屏東地區平埔族群 馬卡道族的分佈與現況.
- ^ Tanivu; Iwan. 部落大小聲節目 加蚋埔部落錄製平埔議題.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2017-11-10 [2018-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在星空下跳舞的人. 屏東縣政府. [2016-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伊能嘉矩原著,森口雄稔編著《伊能嘉矩の台灣踏查日記》,〈東瀛遊記〉(明治三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台灣風物,1992,頁 172。
- ^ 段洪坤. 阿立祖信仰研究 初版. 台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ISBN 9789860394160. OCLC 884355637.
- ^ 甘為霖英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頁224及445
- ^ 蔣佳霖, 《屏東平原平埔基督徒族群意識之探究》, 2012
- ^ Raleigh Ferrell. 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ern Taiwan Plai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71, (32): 217–235.
- ^ 8.0 8.1 由《熱蘭遮城日誌》有關「搭加里揚」及「打狗野人」的記載試論高屏地區的平埔族
- ^ 《平埔蕃調查書》, 中村孝志
- ^ 括號表示間接推測。
- ^ 李國銘. 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 新北市: 稻鄉. 1995: 71–85. ISBN 986-7862-46-5.
- ^ W. M., Campbell.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臺北: 南天書局. 1992(1903).
- ^ 葉高華.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 2010-08-17 [202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重修屏東縣志-原住民族,2014(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永久失效連結]
- ^ 15.0 15.1 存档副本.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第三章 鳳山八社傳統領域範圍及其傳統地權制度分析 (PDF).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簡炯仁. 荷治時期高高屏地區的平埔族 (PDF).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臺海使槎錄》記載「武洛(一名大澤機,一名尖山仔)」之初探,簡炯仁
- ^ 潘孟鈴。「屏東萬巒開發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0。https://hdl.handle.net/11296/udm5g3。
- ^ 方敏禎(2016)。十八世紀南台灣阿里港的區域發展與族群移動。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53
- ^ 21.0 21.1 21.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1。<https://tm.ncl.edu.tw/> 。
- ^ 林江義。「台東海岸加走灣馬卡道族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20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u97e9j。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劉, 還月. 《馬卡道民族誌》 初版. 屏東市: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6: 380. ISBN 9570077492.
- ^ 存档副本.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詹素娟
- ^ 李壬癸. 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初版. 臺北市: 前衛出版. 2010-01. ISBN 9789578016354. OCLC 769185686.
- ^ 李壬癸. 新港文書研究 初版.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0. ISBN 9789860233421. OCLC 670155463.
- ^ 潘英. 台灣平埔族史 初版. 屏東市: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96-06-01. ISBN 9789576383588.
- ^ 全國姓名統計分析 (PDF). 中華民國內政部 初版一刷. 2018-10 [2020-06-14]. ISBN 978-986-05-7074-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3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潘, 謙銘. 《赤山萬金莊的代誌》, 收錄於《屏東文獻第二期》 屏東市: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 ^ 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簡炯仁
- ^ 馬卡道夜祭11月中登場 首度東.西部合辦 2018-10-30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 2018-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透過YouTub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加蚋埔平埔夜祭. [202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夜祭趒戲. [202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葉裕乾. 搭橋夜祭 仙姑祖將返老祖廟. 中華日報. 2016-02-19 [2016-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蔣世嬪. 大社現居平埔族. 高縣文獻 (台灣: 高雄縣政府). 2009-12, (28) (中文(臺灣)).
- ^ 高樹加蚋埔重現十多年未辦的馬卡道祈雨祭及擴大夜祭. 中央社. 2015-12-25 [2016-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中文(臺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陳蕾尹. 馬卡道(Makatao)屏東加蚋埔聚落夜祭的保存現況與音樂文化傳習. 台南市: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8.
- ^ 呂自揚. 搭加里揚之戰. 高雄小故事.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屏東馬卡道族遞民族認定申請 114年6月可望正名.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