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盒」小學

「火柴盒」小學,是香港最早期標準型獨立校舍的統稱,除其中一座以外均附設於公共屋邨或居屋屋苑,於1965年至1980年間落成,並逐步取代了天台小學香港教育史上的角色。與此同時,「火柴盒」小學亦奠定了香港學校建築的基礎,1974年更引入24個課室及特別室的開放式走廊標準設計校舍,以符合政府規定的採光及通風標準。

最後一座落成「火柴盒」小學-位於荃灣石圍角邨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
全港唯一一座並非建於公營房屋的「火柴盒」小學-位於荃灣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歷史

出現

 
東頭邨二十二座與獻主會溥仁小學曾經完全相連,其中二十二座已於2014年拆卸(2013年2月)
 
全港首座「火柴盒」小學-獻主會溥仁小學(相連徙廈已拆)

由於天台小學設備簡陋,無法服務日漸增長的人口,加上受制於徙置大廈的設計而無法擴充。因此,徙置事務處於1960年代中興建第四型徙置大廈時,同時設計了一款附建於上述大廈的「平民子弟學校」(正式名稱為「附屬校舍」[1],但此名稱不適用於獨立式設計的類似校舍)。由於校舍外型與火柴盒相似,因此又通稱為「火柴盒」小學[2]。按照政府的說法,與慈雲山邨15-16座(後劃入慈樂邨)相連的兩座同類校舍(五邑鄧樹椿學校聖文德小學),是全港首批「火柴盒」小學,於1965年8月竣工[3]。但是,全港第一座同類校舍,是與東頭邨第22座相連的溥仁學校,較上述兩座校舍早4個月竣工[4][5]

演進

隨着房屋設計的演進,「火柴盒」小學的設計亦經歷了三次重大改變。

完全獨立於徙置大廈

 
不設6樓的獨立式「火柴盒」小學之一-聖公會基顯小學
 
不設6樓的獨立式「火柴盒」小學之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

獨立的「火柴盒」小學伴隨第五型徙置大廈,以及新型政府廉租屋的面世而出現。由於該等校舍不再與住宅大廈相連,因此師生不用與居民共用相連的梯間,方便管理。首批獨立的「火柴盒」小學分別位於秀茂坪邨[6],於1967年竣工。隨着1968年最後一幢附建於第四型徙廈的同類學校-救世軍光慈學校建成,往後建成的「火柴盒」小學均為完全獨立的校舍。

過渡型設計

 
首幢過渡型「火柴盒」小學-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

於1971-74年落成的小部分「火柴盒」小學,雖然設計大致與早期的同類校舍相同,但天台在興建時已加設鋼簷篷,成為有蓋操場[7],亦有極少數直接興建6樓禮堂,可視為早期及後期「火柴盒」小學間的過渡設計。首幢過渡型校舍為葵興邨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1971年落成;最後一座為藍田(三)邨香港八和會館小學,於1974年竣工。

加設6樓

 
首批興建時為6層的「火柴盒」小學之一-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首批興建時為6層的「火柴盒」小學之一-聖公會主愛小學(梨木樹)
 
首批興建時為6層的「火柴盒」小學之一-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舊翼

隨着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面世,以及香港其中三大建屋機構/部門(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徙置事務處市政總署轄下之屋宇建設科)於1973年合併為房委會,當局隨即修改編訂「火柴盒」小學的圖則(主要是加設6樓禮堂,並將窗戶設計由2個為一組,改為每個窗戶均為獨立式設計),以容納更多學生及提升設施標準。首批三座建成時已設6樓的同類型校舍位於梨木樹邨第二期,於1973年中已經動工,至1975年落成[8][9]

被新型校舍取代

隨着學校設施標準不斷提高,政府在1979年[10]開始興建一款新型小學校舍(名為「標準小學校舍」),而其設計及間隔遠較「火柴盒」小學為佳,設有24個課室及3個特別室,並採用開放式走廊設計。因此,「火柴盒」小學設計亦正式被淘汰。最後一座興建的同類校舍,是位於荃灣石圍角邨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1980年9月才落成。

大規模拆卸

 
於整體重建計劃中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學
 
青俊苑前身為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黎繡珍紀念學校校舍(2005年11月)

由於有不少的舊式公屋大廈,在1985年尾被揭發偷工減料(尤其以第四及六型徙廈最為嚴重),因此需要逐步拆卸[11],而相連或鄰近的「火柴盒」小學亦不能倖免。因此,自1987年政府推出「擴展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以來,有不少位於徙置區政府廉租屋邨的同類校舍,於1989至2010年間被陸續拆卸重建。

此外,在部份1970年代中尾興建的公屋屋邨,由於原先佔用同類型校舍的學校遭到「殺校」,但騰空校舍無人問津[12],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該等校舍自2010年代起,亦開始拆卸重建為公營房屋[13],當中青俊苑為首例。

現況

直至2016年,全港仍有28座同類校舍用作學校。由於空間不足,加上樓齡相對較舊,導致有關學校的教學活動受到掣肘,而且要經常進行各種維修[14]。但是,政府目前仍未就此等學校,訂立專屬的資助或遷校計劃;即使近年分配的校舍以重置小學為主,但有關學校仍要按現有程序互相競逐[15]

至於已騰空、但未拆卸的「火柴盒」小學,絕大多數皆劃作公營房屋用途[16]。因應政府取締「劏房」政策,部分同類校舍於拆卸前,暫時用作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17]

校舍建設標準

所有「火柴盒」小學,均設有24間課室,平均分佈於2-5樓的走廊兩側[4],而1樓主要用作圖書館、校長室及教員室之用,另地下全層為有蓋操場。

早期附建於徙置大廈的同類型校舍,其後梯梯間均與住宅大廈的走廊中部或尾端相連(而連接方式可以是呈0度或90度;當中位於元朗邨元朗商會第二學校較為特別,同時連接了兩座徙廈),方便居住於相連大廈的學童上下課。1968年後,所有同類校舍均獨立於徙置大廈。值得一提的是,位於秀茂坪下邨中華基督教會基秀小學,在清拆前是全港唯一一座與第三型徙置大廈相連的同類校舍,而其他早期「火柴盒」小學均與第四或五型徙置大廈連接。

而在1975年及以後落成的同類校舍,均增設了6樓禮堂,其樓面面積亦劃一為約2,460平方米[18](未經擴建)。

採用同類校舍的學校及所屬屋邨/屋苑

參考資料

  1. ^ 公務員事務局-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校舍. (原始內容[=Education&display_order=t 存檔]於2023-11-02). 
  2. ^ 立法會新聞稿-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探訪在火柴盒式校舍營辦的學校.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3. ^ 今後新闢之港九各地徙置區 將附平民學校 慈雲山新區已設有此類學校 今後繼續興建之八處徙置大廈 均有同一設備.《華僑日報》,1965年8月18日.
  4. ^ 4.0 4.1 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有限公司. 教育首腦話當年.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17: 25. 
  5. ^ 獻主會溥仁小學金禧彌撒. 公教報第3730期. 2015-08-14 [2019-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6. ^ 該等校舍分別為保良局總理聯誼會丁未小學宣基學校港九各區街坊會第一小學香港在職師範同學會小學的舊校舍
  7. ^ 政府仍不斷努力 改進新區學校環境 副教育司何雅明先生主持葵芳邨閩僑第二小學開幕致詞 述政府發展新區教育近況. 華僑日報. 1973-05-05 [202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8. ^ 梨木樹邨設計新穎 末期工程於七五年完成.《華僑日報》,1973年4月27日.
  9. ^ 1973年10月梨木樹邨北部航空照片
  10. ^ 《香港憲報》1979年第47期第3043號公告:招標承投新界元朗水邊圍一座小學的打樁工程
  11. ^ 黃華輝,《公屋醜聞──一名記者的追查實錄》,香港:進一步多媒體,1999年7月,ISBN 962-8326-22-8
  12. ^ 2006年校舍分配工作結果(國際學校) (PDF).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19). 
  13. ^ 18空置校舍地 倡建住宅涉7千伙. 經濟日報. 2017-05-18. 
  14. ^ 火柴盒校舍:缺資源津貼 重置校舍無期. 東方日報. 2016-02-26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7). 
  15. ^ 28「火柴盒式」小學 20間想重置重建. 文匯報. 2016-02-16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16. ^ 經中央調配機制檢討的空置校舍用地清單. 規劃署. 2022-12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17. ^ 林穎嫺. 簡約公屋|刪蓮塘尾項目 增馬鞍山選址改建觀塘聖若瑟中學五校舍. 香港01. 2023-12-11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6). 
  18. ^ 2006年校舍分配工作-校舍資料.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